高三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知识点整理精选三篇

| 点击:

【www.doubiweb.com--高三】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知识点整理(高考) 是时候写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知识点整理了,快来看下吧。了解高考小说知识点,让自己考试更加得心应手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知识点整理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知识点整理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意象

诗人往往选择日常生活中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入诗,根据事物的特性兴怀。

陪伴在我们周围的各色植物,如:梅、兰、竹、菊、莲、丁香、松柏、杨柳、梧桐、落花等。

共存于天地中的各色动物,如:蝉、猿、鸿雁、杜鹃、鸳鸯、沙鸥、鹧鸪等。

变换于自然中的各种气象地理,如: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烟雾、阴晴、明月、夕阳、流水等。

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色器物,如:玉、灯、笛、箫、酒、楼、捣衣砧等。

产生于举手投足间的各种动作,如:饮酒、登高、凭栏、望远、长啸、捣衣等。

这皆为诗人运笔的主要道具,它们已经成为诗人之中约定俗成的普遍暗号,留存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中。

情感

酬唱送别之情:古人喜宴游交友,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朋友间不免酬唱赠答、寄友送别,成为诗人抒发情感之由。杨柳、长亭、南浦、酒便成为解读送别之情的暗号。

思乡怀远之情:建功立业,志在四方是古人的胸襟,然而久别家乡,远离亲人之时,难免怅然,加之古时交通不便,联络缓慢,思乡怀远之情便能绵延千里。月亮、鸿雁、双鲤、捣衣、莼羹鲈脍便成为传递思乡之情的暗号。

咏物感遇之情:古人有感于自然界各色景物的特性而有感于己,或抒发自己凄凉伤感、孤独寂寞的感叹;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却坚贞不屈的感慨。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松竹梅菊、黍离、历史事件、名胜古迹便成为寄托感遇之情的暗号。

情爱婚姻之情:对爱情的渴望,夫妻间的悲欢离合,宫怨闺怨,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情感。莲、红豆、连理枝、比翼鸟便成为表达婚恋之情的暗号。

闲适恬淡之情:古人超于现实之外,寄情山水,流连田园。所写之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便成为象征归隐之情的暗号。

边塞行役之情:古人常漫游天下,遍访名山大川、边塞关隘、通都大邑等。有感于兹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或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便成为见证行役之情的暗号。

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古诗词鉴赏: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篇2】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知识点整理

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

1、跟着语感走。即通过语感进行检测,可很容易地审出杂糅、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

2、主干压缩法(即划分主谓宾法)。此法可很容易地解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

3、同类比较法。感觉拗口而查不出病因时,可举几个相类似的句子或短语进行类比,从而找出病源。

4、特点记忆法。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如句中的并列成分,非常值得注意。要梳理整体框架结构,有时要细研到各词的关系。杂糅要理清两种结构。正确项有时也较为模糊,需用排除法才能确定。

5、做题思路通常是:先检查句子的主干,看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常见的典型病症。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篇3】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知识点整理

一、考纲和命题解读

1.《考试说明》对小说结构(情节)有何要求?如何理解这一要求?

分析作品结构: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考试说明》要求“分析作品结构”,就小说而言,主要指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它要求考生能概括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

2.高考小说情节题命题有何特点?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也是小说阅读的起点和基础,因此是高考小说命题的重要内容,其命题特点主要有:

(1)命题角度有二:一是立足于情节本身,如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的内在关联及情节构筑特点和技巧;二是着眼于情节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如分析某情节的作用等。

(2)切口小:不大选择全篇情节考查,大都选择关键处的一句(或一段)文字,要求联系上下文,对情节作综合或单独分析。

(3)也可以把情节安排的作用和合理性作为探究题的探究点。

二、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①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②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61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三、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

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

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三、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

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像散文那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

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从以下三点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暗示或突出了主题(某种社会现象)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性格的关系——变现了人物精神、性格等。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小说中的环境作用

一考纲和命题解读

1.高考对小说环境考点有何要求?

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高考小说环境描写题命题特点是什么?常见的命题形式有哪些?

高考小说环境描写命题特点有:

(1)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的环境中,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2)命题特点选材的切入口有两种方式:一是切入口较小,一般为一小段景物描写文字;二是对散见于文中的景物描写文字作综合性考查。

(3)环境描写题型具有综合性,即把景物特点、描写手法和描写作用放在一起考查(俗称“一景三考”),重点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此类题目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①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②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有什么作用;

③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要在文中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考生要明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

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或增添、烘托某种气氛;

中间,起着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作用,

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结尾,一般起着揭示主旨的作用。

二自然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它的主要作用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⑤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做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提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四如何分析环境描写

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俗称“一景三考”。“三考”中,景物描写技巧虽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一样,但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景物特点、作用是考查重点,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1.如何概括景物特点或寓意

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2.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3.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③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⑤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

⑥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

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简言之,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暗示……转换,勾连……情节,为……作铺垫,为……埋下伏笔。

③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

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

(2)根据位置判定作用

如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在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在结尾,升华主题,照应开头。

4、答题提示与模式

1.审题

(1)审清所给文字及所在位置,尤其要把散见的写景文字找足找全。

(2)审清问法:问的是景物特点还是景物作用。尤其区别好“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答题方向。

2.答题

(1)既要认真阅读所给文字,更要依据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回答不同的作用。

①如果所给景物文字出现在开头,那么其作用主要是:

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感情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加舒缓自然、顺理成章。另外有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主人公的作用。

②如果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作用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③如果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

④如果景物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小说的景物描写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所给的景物描写文字一般是集中的、具体的,对于那些散见的景物描写在答题前一定要找足找全,不得遗漏。

(3)掌握答题模式。

①环境(景物)的特点

常见的答题模式:a.描写了……景象,b.渲染了……气氛,c.呈现出……格调。

②环境描写的手法

常见的答题模式:运用了……手法,突出了(表现了)……

③环境描写的作用

常见的答题模式:

a.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b.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c.引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kj/82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