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教育随笔:关于小学语文作业的几点思考

| 点击:

【www.doubiweb.com--教师】


思考一: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吗?
作业独立完成,这在以前似乎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因此,大凡教师家长都教育孩子不能偷看,不能抄袭,几个人围聚在一起讨论作业也有剽窃之嫌。那么,作业完成的形式就只有孤军奋战一种形式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将是未来社会的三大主题。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可以来自自我的探索,也可以来自他人,这就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的作业完全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沟通,共同负责来学会学习,让学生品尝到作业的乐趣和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成功感。
     思考二:可以不布置作业吗?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基础教育阶段,孩子来到学校是为了得到教师的引导,从而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做人。作业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更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作业的正确位置是:没有作业不是不可能的,过多的作业也是不可取的。过多的作业会影响学习的其他环节:预习不充分,上课没精力,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缺乏兴趣,作业也无法完成。学习成了恶性循环:白天有听不明白的课,课后有做不完的作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流失了。但当今应试教育仍霸占教坛,不布置作业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可避免会送子女去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学生的休息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家长自身首先得转化观念。
     思考三:教师在学生作业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教师既是学生作业的设计者又是学生作业的评价者。设计者是指在学生作业的准备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联系教材,多方考虑、精心设计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批改作业不能仅停留在答案的正误上,教师这个评价者不只是判断鉴别的评委,还应尽量收集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完成作业不是在学校进行的,教师不可能在其中充当一定的角色。学生的年龄比教师要小,无论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技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是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的,因此教师也是学生作业活动的引导者,比如可以积极地指引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可以为作业注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作业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练习、学会学习。
思考四:语文作业中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一)主观因素
 1、作业观念落后,思想认识不够,随意性较大。传统的作业观念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过程,重份量而轻质量,老教师身心压力大,认为作业只是一种训练手段,缺乏勇于创新的意识;新教师对教材和课程大纲的理解不够透彻,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总人为专家型的作业比较有权威,自己没有信心去编制新作业。
       2、 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局限性。目前在许多地区和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很低。某些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这些师资队伍根本没接受过专门的教育教学和心理方面的训练,不具备自己设计作业的能力。
      3、 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巧设计。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教师独自一人承担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家访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面临着来自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没时间也不乐意去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作业。
    (二)客观因素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通常教师安排作业训练,太多是冲着考试进行设计的,有的题型纯粹是考试试题的翻版。社会衡量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尺度依赖于学生成绩的高低,以致教师只能为了考试而设计练习题,不能充分认识到作业的作用在于授人以“渔”,只把它作为应付考试的唯一手段。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335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