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初 三 语 文 阅 读 竞 赛

| 点击:

【www.doubiweb.com--语文】

初 三 语 文 阅 读 竞 赛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 种 一 片 树 叶(20分) ①埋下一片树叶,固执地相信它终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便是儿时最美丽的梦。 ②我4岁那年的秋天,枯黄的叶子从高高的树枝上飘落,正在院中玩耍的我俯身拾起一片,觉得很美。玩赏了半天,我忽发了一个奇怪的想法:这个曾经是树伯伯身上一分子的叶,把它种进土里之后,必定可以长出一棵同样的大树! ③于是我捡了许多片叶子,虔诚地跪在地上挖了个小坑,把树叶全埋到了土里。就像妈妈生下了我,我也会渐渐长大一样,我坚定地相信我的梦马上可以实现。 ④我天天蹲在种下树叶的地方等待我的大树,直到大雪纷飞。我想叶子大概怕冷,所以不敢出来,等明年开春,一定会长得更好!我依旧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梦,直到燕子衔泥,杨柳吐芽…… ⑤长大后,我才明白我用童心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很美的童话。那些埋在土里的树叶,成为我生命的一根支柱,替我遮挡着成长路上越来越多的风风雨雨,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 ⑥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和成年人在一起,大家学习的是对方的冷漠、世故和虚伪;和孩子们在一起,感染的是他们的热情、诚实和纯真。话虽有些偏颇,但人生的旅程中,人们的确应经常用“童心”这面镜子,来审视一下自己日渐风化了的心灵。孩童时那种天真无邪;那种幼稚可笑的一举一动;那双清澈透明、不掺一丝杂质的眼睛,不正被我们当做“幼稚”而随手抛弃了吗?人每走一步都会从身上遗落一些东西,而往往被人随意丢掉的,也是最最珍贵的,是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 ⑦种一片树叶吧,你定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 1.第③节中“虔诚”表现了幼年的“我”怎样的心理?“我的梦”又是指什么?(6分) 2.怎样理解第⑤节中的划线句子?(4分) 3.第⑥节中加点的“日渐风化”用来形容“心灵”,你认为是否确切?为什么?(4分) 4.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二) 寂 寞 的 鲁 迅(20分) ①当我们中的不少人在感叹文化沙漠日益蔓延的时候,出版家和赞助商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纠正着这种偏见。名人名著的一版再版,使文化走下神秘的祭坛,还原成地地道道的生活方式。稍微留心都能在市井间找到一本梁实秋、林语堂的小品,徐志摩、戴望舒的诗,郁达夫、王映霞的情书。看到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字和名字,不觉油然想起那些勇者隐士才子佳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激动人心的年代。只是未见鲁迅。 ②是鲁迅没有知名度吗?非也,且不说连中学生都能熟练背上几句野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单是一个阿Q式的悲剧人物就成就了今日众多的喜剧明星。放眼百年中国文坛,还没有谁敢说超过了鲁迅。是鲁迅著作不够丰富吗? 你只要在图书馆里翻阅一下《鲁迅全集》的书目,便会惊叹一个人怎么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写这样多的文章,从而对比出“著作等身”的说法又何其渺小。是鲁迅不值得重视吗?也未必,全中国人民似乎都记得“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这句被反复强调的语录式的评价。 ③能够使自己走向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条件,鲁迅自身都具备了。看来,被冷淡的缘由还得从深层次上去挖掘。思来想去,恍然大悟:的确,硬骨头的鲁迅还缺少点什么——悠闲、散淡、随和、感性经验,抑或小家碧玉似的情调。他没有周作人的闲情,徐志摩诗意般的缠绵悱恻,郁达夫的温文尔雅,而这些恰恰以其感性十足的面目被今人心仪、景仰和摩娑。六十多年前鲁迅曾批评小品文“雍容、漂亮、缜密”,是抚慰麻痹人的“小摆设”,如今他批评过的东西正是以附庸风雅的“摆设”使他“濒临危机”。是历史嘲弄鲁迅,还是鲁迅调侃历史? ④鲁迅的悲剧意义就在于,他首先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而存在。他摒弃感性,没有风花雪月供人消遣的生花妙笔,有的只有充满痛苦和悲吟的理性认识、灵魂拷问,是“长歌当哭”、“痛定思痛”的战斗精神,是能够杀出一条生存血路的匕首投枪,这些都无法给他带来好运。如果说,几十年前鲁迅思想的超前性注定了他一世的孤独寂寞,那么,几十年后的世纪末,鲁迅同样难觅知音。他充满钟爱和期望的后世读者,股掌间玩弄着金钱物欲,追逐着轻松、自在、浪漫和潇洒,把“文化”作为烫金的标签随处张贴,(甲)已经远远不习惯阿Q孔乙己闰土们呆头呆脑的穷酸相,不习惯那个天寒地冻的大年夜里要了祥林嫂命的祝福声,以及涓生和子君充满伤逝意味的个性自由、婚姻解放,更不习惯他坚韧不拔的反封建呐喊,虽然时至今日封建意识还在以拉帮结派、“关系”、“后门”、腐化堕落等改头换面的形态侵蚀着现代肌体。在日益物化的感性社会里,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作为珍奇的装帧,被尘封在故纸堆中;作为实在的财富,却被悄无声息地遗忘了。 ⑤有鉴于此,当学生不止一次地问我,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不能成为畅销书、流行色,我认认真真地告诉他们:(乙)鲁迅是伟大的,而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的“不合时宜”。 5.第①段中的“文化沙漠”比喻什么?(3分) 6.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7.划线句子(甲)中包括了鲁迅先生的哪几部作品?(4分) 8.怎样理解划线句子(乙)?(6分) 9.对本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已逐渐被人遗忘。 B.鲁迅充满钟爱和期望的后世读者中,因习惯于轻松、自在、闲适、浪漫的生活,同样难觅知音。 C.鲁迅是寂寞和孤独的。拜伦说过:孤独的人是最有力量的。因此,孤独和寂寞的鲁迅是伟大的。 D.与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戴望舒、郁达夫的作品相比,鲁迅的文章时代色彩过于浓重,在今天因为“不合时宜”而被人遗忘了。 E.被鲁迅批批评过的“雍容、漂亮、缜密”,抚慰麻痹人的“小摆设”似的小品文,逐渐占有了鲁迅文章在读者心中的位置。 (三)长江水患与流域人口超载(20分) ①1998年长江水灾的重要原因,除了直接的气象原因外,还应看到沿江严重的人口超载。目前长江流域人口总量已大大超过亚马逊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江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而那三条河的径流总量是长江的5倍,流域面积超过长江的7倍。过多的人口势必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比如森林的砍伐量远大于生长量,植被覆盖率显著下降。据资料记载,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20.2%;1986年,森林覆盖率 a 10%,水土流失面积却上升到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1%。目前的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甚至后来居上了。正是流域生态的破坏 b 了水患,98年长江洪峰流量虽大,但并非最大。以宜昌水文站记录资料为例,当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历史记载的最大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的 c 有23次,这次洪峰流量虽不是最大,但却连续创下新的水位历史记录。这一现象只能用上游森林面积的 d 减少这一原因来解释。据水利专家调查、研究与测算,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座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②比植被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人与湖争地,导致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少,湖群消失。长江中下游发育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一湖群 。据统计记载: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若干年来,因围湖造田及泥沙淤泥,使洞庭湖的面积下降到1984年的2145平方公里,历史上的九百里洞庭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的(guì)冠让给了鄱阳湖。然而,鄱阳湖同样是(è)运难逃,40年中湖水面积缩小了1/5以上。 ③洞庭湖、鄱阳湖与江汉湖群,50年代以来丧失淡水贮量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正建的三峡水库防洪库容。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长江流域塘堰容量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减少库容1/4—1/6。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积,造成了荆江段的“悬河”。每到洪湖,洪水全靠大堤(xié)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几米。 ④可见,人口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人口超载的情况下,确实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在灾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必须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不可重走人口失控——生态破坏——灾难加剧的老路子。 10.在第①段中,a、b、c、d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加剧 急剧 仅有 至少 B.仅有 加剧 至少 急剧 C.急剧 至少 仅有 加剧 D.至少 加剧 急剧 仅有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①段的内容。(2分) 12.按文意在第②段空白处填入的句子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调节洪峰 (2)与长江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3)容纳百川 A.(1)(2)(3) B.(2)(3)(1) C.(3)(1)(2) D.(1)(3)(2) 13.为什么说人与湖争地是造成长江水患的原因之一?(3分) 14.举例列举本文所使用的三种主要的说明方法。(3分)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长江流域的人口比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还多出许多。 B.1986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20.8%。 C.1998年长江宜昌洪峰流量不是最大,但是宜昌水位比历史上的最高水位还要高。 D.洞庭湖的面积,1984年比19世纪减少了3855多平方公里。 1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要根治长江水患应注意解决哪几个问题?(6分) (四)(20分) 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①。其子在中山,中山县其子示乐羊,乐羊不为衰志②,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③,乐羊食之尽一杯。中山见其诚也,不忍与其战,果下之④。遂为文侯开地。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⑤猎得麑⑥,使秦西巴⑦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不忍,纵而与之。孟孙怒而逐秦巴西。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⑧。左右曰:“夫秦巴西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⑨。 【注释】   ①中山:春秋时国名,公元前406年曾被魏国打败,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②志:斗志。 ③烹其子而遗之羹:煮死他的儿子,并且把肉羹送给他。 ④果下之:中山国终于被攻占。果,终于,副词。下,攻下。 ⑤孟孙:复姓,为魏国大夫。 ⑥麑(ní):幼鹿。 ⑦秦西巴:人名,孟孙氏的家臣。 ⑧傅:春秋战国时辅导太子的官。 ⑨由仁与不仁也:原因在于仁爱与不仁爱。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县: 衰: 愈: 遗: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 为文侯开地 B.召以为太子傅 夫以一麑而不忍 C.纵而与之 乐羊食之尽一杯 D.其子在中山 中山见其诚也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2)乐羊以有功而见疑 20.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使秦巴西持(麑)归 B. 今以(秦西巴)为太子傅 C. 乐羊不为(中山)衰志 D.(孟孙)召以为太子傅 21.作者将乐羊和秦西巴进行对比,得出什么结论?(6分) (五)(20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余,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堙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便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2、 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寺临河干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B.如是再啮 如是已逾年 C.求之于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求之下流,固傎 齐人固善盗乎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 )(4分) A.竟不可得(最终) B.棹数小舟(船桨) C.果得于数里外(结果) D.但知其一(只) 24、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僧)以为顺流下矣 B.(泥沙)渐沉渐深耳 C.(水)至石之半 D.(石兽)求之下流 25、用现化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⑴遂反溯逆流上矣 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6、根据全文,用自己的话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4分) 答案 (一)1.(3分)“虔诚”表现“我”种树叶时的认真、严肃,坚信种下的树叶一定能长成大树的心理。(3分)“我的梦”指种下的树叶,一定可以长成大树。 2.(4分)因为牢牢占据我记忆的童年幼稚的举动使我保持了最可贵的纯真,保持了内心不受世俗污染的纯洁,也使我能够用美丽的等待和憧憬,度过生活中不如意的日子。 3.(4分)确切。人们在成人的世界里,感受到太多的冷漠、世故和虚伪,为使自己更适应环境,纯真、热情逐渐蜕化,心灵像裸露的石头被风化一样,日趋虚伪、冷漠,并最终被世俗同化。 4.(3分)希望人们保留一些儿时的热情和纯真,拥有一片纯洁的天空,不为世俗污染。(3分)表达了作者对热情、诚实、纯真的渴望和呼唤。 (二)5.(3分)没有文化的地方。 6.(3分)鲁迅知名度大;鲁迅著作丰富;鲁迅值得重视。 7.(4分)《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伤逝》 8.(6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他的文章中充满了痛苦和悲吟的理性认识、灵魂拷问,是“长歌当哭”、“痛定思痛”的战斗精神,是能够杀出一条生存血路的匕首投枪,他永远不可能与大多数人的“悠闲、散淡、随和、感性经验”相提并论,这就是鲁迅的伟大。(意思正确即可)9.(4分)C D (三).10.B(2分) 11.人口超载,过度索取森林资源,造成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被破坏,加剧了水患。(2分)12.C(2分) 13.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群消失,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少,是导致水患的原因之一。(3分) 14.(1)列数据(2)作比较(3)举例子(须举例说明)(3分)15.B(2分) 16.(1)控制人口 (2)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改善生活环境 (3)退田还湖,增加湖泊的泄洪能力(6分) (四)17.(4分)县:同“悬”; 衰:使动用法,使……衰落; 愈:更加; 遗:送; 18.(3分)D 19.(4分)(1)文侯犒赏了他的功劳却怀疑他的用心。 (2)乐羊因有功却被怀疑。 20.(3分)C 21.(6分)有功者被怀疑,有罪者却被信用,可见衡量“德”的核心是仁爱。 (五)22.(3)B 23.(4)A、D 24.(3)A 25.(3)①石头就会反方向逆水向上了。 (3)②这样看来,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着呢, 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武断吗? 26.(4)做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凭主观臆断。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406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