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四|2015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作业题4份(人教版带答案和解释)

| 点击:

【www.doubiweb.com--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凝重(  )   ②掩映(  )   ③赠言(  )
④冉冉(  )      ⑤明媚(  )      ⑥婆娑(  )
⑦嬉笑(  )      ⑧沼泽(  )      ⑨步履(  )
⑩祷告(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降降低  投降     ②泊停泊  湖泊     ③卡卡片  卡住   
④场官场  打场      ⑤塞塞住  要塞  塞责    ⑥载登载  风雪载途  
2.辨形组词
①悚   竦     ②剽   飘     ③彻   沏     ④撤   澈   
⑤撰   馔     ⑥焚   婪     ⑦禧   熹     ⑧瞩   嘱   
3.词语释义
①掩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易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窒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婆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冉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临近•邻近
临近:侧重表示甲方以乙方为参照,甲方靠近乙方。
邻近:表示一般的两地接近,无参照意味。
例句:①他住在______太湖的一所疗养院里。
②我国东部跟朝鲜接壤,跟日本______。
(2)消失•消逝
消失: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强调过程,动词。
消逝:指事物没有了,强调的是结果,动词。
例句:①原来的那个影子逐渐______在远方。
②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空间的消逝无法重来,时间的______也难以追忆。
(3)注视•凝视
两者都有集中注意力仔细看的意思,但使用对象略有不同。注视:着重指注意力和精神集中地看,也指从侧面或暗中注意观察。对象除了人或具体的东西之外,不可以是抽象的、变动的事物。
凝视:着重指带着某种神情,长时间地聚精会神地看某一点,对象是人或具体的静止的东西。
例句:①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______着参观者。
②他______着深邃的夜空中镶嵌着的一颗颗星星思考着。
 
一、整体感知
1.细读文本,理清这两则消息的写作思路,分析它们的结构。
 

二、深层探究
2.《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新闻报道方面有何特色?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写法上有何独特之处?与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了个人的情感,因此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试概述并分析一下。
 

5.这两篇文章都有一些细节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三、技法迁移
对比手法
文本回顾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有两处对比:英方在港岛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时,将156年前英方占领香港时升起英国国旗与今天英国海军士兵降下米字旗形成对比;英方“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把米字旗降下来”与“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将英方的黯然离去,中方神圣接管无比自豪的主题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技法点拨
对比将事物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其功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表达爱憎。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枯燥生活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欢乐生活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恨。
②烘托突出。如,高尔基的《海燕》一文,通过暴风雨即将到来时海鸥、海鸭、企鹅们“呻吟”“飞窜”“恐惧”“躲藏”等惊恐万状的丑态与“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战斗英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海燕的高大形象。
③辛辣讽刺。如《变色龙》通篇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狗的身份的不同猜想,警官奥楚蔑洛夫之“色”竟变了六次之多,其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暴露无疑,显示了作品浓厚的讽刺意味。
④阐明道理。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说理。如,他在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时,先从正面指出这一政策的目的,再从反面说明必须清除“妄自菲薄”的思想,防止“引喻失义”的做法,有力地强调了这一政策的重要性。
写作练习
以下文段出自高考满分作文,它以出色的对比运用赢得了阅卷老师的好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重(nínɡ)   世人瞩目(zhǔ)   纳粹(suì)   焚尸炉(fén)
B.婆娑(suō)    堪称典范(kān)   嬉笑(xǐ)    明媚温暖(méi)
C.凋谢(diāo)   步履蹒跚(lǚ)     装载(zài)   紫荆花(jīnɡ)
D.戕害(qiānɡ)  雏菊怒放(chú)   嚼蜡(jué)   重蹈覆辙(f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漂扬  蒙蒙细雨  撤离  降旗仪式
B.掩映    世人瞩目    汽艇    阳光明媚
C.刍菊    草地碧绿    详细    不由自主
D.追逐    表情茫然    窒息    绿树成茵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②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________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③还有一些参观者________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A.消失 竟然 注视    B.消逝 竟然 凝视
C.消逝 居然 凝视       D.消失 居然 注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日本媒体报道,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日本广告、影视界都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电视剧制作费用骤减,很多片酬曾经很高的女星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B.南京汉中门大桥北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C.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五六月份。
D.在东风风神品牌即将发布前夕,备受关注的东风风神首款轿车荣膺“2009年十大期待车型”,并位列“2009年十大期待车型”榜首。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5.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的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别让春晚流行语成了话语暴力
每年春晚都会诞生一句流行语,2007年是“你太有才了”,2008年是“为什么呢”。作为春晚金句,出自蔡明小品《梦幻家园》的这句“为什么呢”刚一露面,便被媒体和网民灵活引用于热点事件和话题的讨论中,这四个字说不定会频频现身于各类媒体标题和导语中,让2008年成为一个“疑问年”。不过,糟糕的是,“为什么呢”自身也遭遇到了“为什么”的质询。
据媒体报道,这句话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台词,十年前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不见不散》中已经有过一模一样的桥段。“为什么呢”不算是对冯小刚电影的抄袭,作为更为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对于各种流行文化的借鉴与聚合是小品所特有的特征,十年前“为什么呢”没能流行起来,一是当时那部电影表达的重点不在这个环节,二是这四个字没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地契合,不足以调动观众的敏感度。在2007年发生了“华南虎照”、“厦门PX”、“交强险暴利”等公共事件之后,公众对假象的质疑和对真相的追问,达到空前高涨的状态,而蔡明小品中带有诙谐和调侃色彩的“为什么呢”,颇为符合网络时代的表达,它借助春晚平台的强大影响力,使得公众找到了一种“共同的语言”,让集体情绪得到了恰如其分的释放。
春晚流行语有它的社会价值,这值得肯定,但对于小品本身而言,过度着重于流行语的创造,也让小品丧失掉了娱乐背后的内涵,成了堆砌笑话和俏皮话的“集装箱”。从“没病走两步”到“下蛋的公鸡,公鸡中的战斗鸡”,从“忽悠,接着忽悠”到“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个多事的女人”……纵观这些年堆积下来的春晚流行语的生成,在套路上没有任何变化,要么是对名言的改编,要么是纯粹为了合辙押韵的“抖机灵”。几年下来,人们已经进入了对春晚流行语的审美疲劳期,对于春晚流行语大规模滥用,也使得这寥寥数语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话语暴力。
流行语的巨大影响力改变了小品的创作走向,一个小品无论质量如何,只要留下一个金句,就足以让该小品和表演者收获掌声,小品像依赖毒品一样迷恋上了对台词的打磨,这一点在“为什么呢”的出台前后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与以前春晚流行语的无意形成相比,2008年的“为什么呢”带有明显的人为痕迹。春晚还未开始,小品还未演出,就有无数新闻和消息预测,“为什么呢”会成为今年流行语。这种舆论引导,加速了这四个字的走红速度,这不禁让人猜测,明年春晚会围绕流行语怎么制造、制造出什么样的句子?在进入审美疲劳期之后,小品还能带给观众多少新鲜感?
以赵本山小品为代表的北方小品独霸春晚天下,南派小品成了陪衬,甚至连陪衬都算不上——过不了初审关便被纷纷拿下了。很多南派小品立意不错,构思精巧,演员的表演也恰到好处,但就是“包袱”抖得不够多,“笑”果比不上北方小品的好,所以,小品的南北相争上春晚,总是以南派小品的失败而告终。但北方小品就真正成功了吗?未必见得,每年赵本山的小品观众期望值最高,最后的反馈意见也表明,单个地看这些小品的确也不错,但在整体上,赵本山小品有着重复自己、表现手法单一等诸多缺陷,“卖拐、卖担架、卖轮椅”连卖了三年,“白云黑土”系列也进入了4.0版本,赵本山的农民形象十数年不变,忽悠残疾人屡试不爽……
2008年春晚的《火炬手》得到的评价并不高,但这不能影响它继续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春晚小品节目,赵本山进入了小品创作的灵感匮乏期,其他小品作者和表演者的表现更是不敢恭维。究其原因,还是和小品创作者远离生活、没有创新意识分不开的。有多少笑话和冷幽默都在网上泛滥成灾了,还被小品津津有味地引用,完全是嚼人家剩下的馍,在逗人短暂一乐的同时,却冷却了观众对于小品持续的热情。
9.下列关于文本的理解和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认为“‘为什么呢’自身也遭遇到了‘为什么’的质询”不能表明出自蔡明小品《梦幻家园》的这句“为什么呢”是抄袭。
B.话语暴力主要表现为春晚流行语大规模滥用。
C.公众对假象的质疑和对真相的追问也是“为什么呢”流行的原因。
D.南派小品立意和构思强于北方小品,但就是“包袱”抖得不够多,“笑”果比不上北方小品的好。
E.本文在论述上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充分运用事例。
10.文中“连卖了三年”“4.0版本”“十数年”等词语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08年春晚“为什么呢”能够流行起来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的写作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0分)
13.阅读下面一段话,以一名驻外记者的身份向国内大众媒体发一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5分)
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经多年研究后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会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补一段话,要求符合语境,语言得体。(5分)
某医院某病房6床、7床是两位心脏病病人,6床病人血压170/90,7床病人血压130/80。6床病人家在外地,探望的人不多,总在安静地休养。7床病人伙食丰富,少吃多餐,他在大户人家,看望的人络绎不绝,像连续举行聚会,他家雇的护工刚从农村来,嗓门特别大。7床病人很过意不去,对6床病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1)①nínɡ ②yìnɡ ③zènɡ ④rǎn ⑤mèi ⑥suō  ⑦xī ⑧zhǎo ⑨lǚ ⑩dǎo
(2)①jiànɡ xiánɡ ②bó pō ③kǎ qiǎ ④chǎnɡ chánɡ ⑤sāi sài sè ⑥zǎi zài
2.①悚惧 竦立 ②剽窃 飘扬 ③彻底 沏茶 ④撤离  清澈 ⑤撰写 酒馔 ⑥焚烧 贪婪 ⑦福禧 熹微  ⑧瞩目 叮嘱
3.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②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 ③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④a.盘旋舞动的样子,b.枝叶扶疏的样子,c.眼泪下滴的样子。
⑤a.慢慢地,b.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
4.(1)临近 邻近 (2)消失 消逝 (3)注视 凝视
文本互动
1.(1)《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不列颠尼亚”离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结束
 主体 一 4∶30—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时间
   4∶40—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英国告别仪式 
   7∶45—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香港交接仪式上易帜 
   0∶40—“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二 交代有关港督府的背景
   今昔对比,突出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第1、2段 布热金卡现在的环境 对比 控诉法西斯,向往和平
 第3、4段 奥斯维辛的有关背景  
 第5~13段 参观者的所见所闻 按参观顺序 
 第14段 奥斯维辛的环境 呼应开头 
2.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速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消息文体。特定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下午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个场景是晚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个场景是子夜时分举行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个场景是7月1日零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作者对这些重大场面的生动描写,主题集中而鲜明,不仅让人身临其境,而且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了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非常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3.视觉独特,从“平静”的环境中发现新闻。已不知有多少记者来过,昔日德国法西斯统治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明媚温暖的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似乎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可写。然而在这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却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感受,发现了平静之下的风暴,感受到罪恶与善良的对立,以情感波澜构成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优秀作品的基调。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以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它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4.
文句 感受
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最可怕的事情”, “像一场噩梦”
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不安
默默地迈着步子、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张大嘴巴、表情木然…… 特别恐怖,终生难忘;心情沉重,感到震惊;
愤懑;憎恨
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5.
 细节描写 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 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
式”的背景 香港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
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
幕中 这是现实的场景,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形象地表现
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
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美好的和平景象与布热金卡的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暴行的痛恨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赞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
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揭露了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赞美了生命力的顽强和生命的
美好
[写作练习]
示例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到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了世俗的浊流中。(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轻松起跑》)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1.C [A项“粹”读cuì;B项“嬉”读xī,“媚”读mèi;D项“嚼”读jiáo。]
2.B [A项“漂扬”应为“飘扬”。C项“刍菊”应为“雏菊”。D项“绿树成茵”应为“绿树成阴”。]
3.D [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强调过程。消逝:事物没有了,强调结果。居然:表示出于意料。竟然:同“竟”,表示出乎意料。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注视:注意地看。]
4.A [B项“缓解”与“问题”属动宾搭配不当,改“问题”为“压力”;C项缺宾语,在“速度”后加“的加快”;D项成分残缺,应为“荣膺……的称号”。]
5.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解析 作者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6.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解析 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7.以具体的事实揭露法西斯的残忍。
解析 这些都是具体的实例,却能说明深刻的道理,鲜明地突出了中心。
8.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继续运用反衬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
解析 新闻中,除了包括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感情,也蕴含着记者的感情,这种用法显然是反衬手法,反衬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
9.BD [B项原文是说“对于春晚流行语大规模滥用,也使得这寥寥数语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话语暴力”;D项原文只是肯定了南方小品的立意和构思,并没有提出“强于北方小品”的结论。]
10.均含有数字,鲜明地表现了赵本山小品有着重复自己、表现手法单一等诸多缺陷。
11.(1)借助了更为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小品;
(2)与当前的社会文化紧密契合;
(3)符合网络时代的表达,借助春晚平台的强大影响力;
(4)人为刻意的舆论导引。
12.文章先由2008年春晚金句“为什么呢”引出春晚流行语;然后第2段通过与冯小刚贺岁电影《不见不散》中的相同桥段“为什么呢”的联系比照,得出了其流行的原因;接着3~5段指出了流行语带来的社会危害,特别指出了流行语对小品创作走向的影响;最后第6段现再次联系春晚小品和流行语,引出创新的重大话题,引人沉思。
13.我国科学家发现老年痴呆症致病新机制。
解析 摘取信息的关键语句:“中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14.示例:我家来探望的人多,雇用的护工嗓门又大,影响您休息,真对不起!我会嘱咐他们以后注意的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78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