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2016年中考物理答案_2016年中考物理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专题训练题

| 点击:

【www.doubiweb.com--物理】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小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个鸡蛋,她发现不一会儿鸡蛋上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自动消失了.关于以上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凝华现象
  B. “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汽化现象
  C. “小水珠消失了”是汽化现象
  D. “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2.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 拿出冰柜的饮料瓶外出现的水珠
  B. 绕在半山腰的云雾
  C. 春天早晨操场边树叶上的露珠
  D. 身上的汗水变干了
 
3.下列热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初春,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雾
  B. 初冬,田野里出现了霜
  C. 家中,冰箱里冰盒中的水凝结成冰块
  D.  房里,敞口瓶中的花露水蒸发
 
4.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5.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为3500万产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用水问题.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淡水.以上过程涉及到关于水的物态变化有(  )
  A. 汽化 凝固 B. 汽化 液化 
C. 液化 凝华 D . 升华 凝华
 
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饭桌上的菜肴日益丰富,吃饭时发现多油的菜汤与少油的菜汤相比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
  A. 油的导热能力比较差
  B. 油层阻碍了热的辐射
  C. 油层和汤里的水易发生热交换
  D. 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7.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可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B. “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 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D. 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8.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
  B. 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 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要吸热
  D. 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9.为了方便研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小丹在老王的帮助下安全改装了一个玻璃电热水壶(去盖,如图所示),它能一直保持水沸腾,把它放在一个电子秤上(没加热时读数为500.98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电子秤读数都不会发生变化
  B. 沸腾时,水里气泡的主要成分是空气
  C. 图中温度计能准确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
  D. 停止加热后水不再沸腾,说明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10.刚从开水中捞出的熟鸡蛋在手中不太烫,待鸡蛋表面的水分干了之后就很烫,这种现象是因为(  )
  A. 鸡蛋的内部温度很高,有热逐渐散发
  B. 水的温度低,鸡蛋壳的温度高
  C. 鸡蛋壳未干时,热水蒸发很快,吸收热量,使蛋壳温度不太高
  D. 鸡蛋壳不善于传热,使手发烫要一段时间
 
11.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擦过的黑板变干,这是水的液化现象
  B. 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物质分子间存在引力
  C. 走进鲜花店闻到花香,这是扩散现象
  D. 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小,所以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
 
12.哥伦比亚公司研制的ZERODegree是首款能有效降低皮肤温度的T恤衫.如图所示,它利用具有吸湿排汗功能的面料加快汗液从人体吸收热量,从而降低人体温度.汗液从人体吸收热量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熔化 C. 升华 D. 汽化
 
13.在卫生间了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 只有液化 B. 只有汽化
  C. 先液化,后汽化 D. 先汽化,后液化
 
14.对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冰箱内温度比较低,这是液体蒸发吸热造成的
  B. 炒菜是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后的水蒸气
  C. 高空中的冰晶下落变成雨滴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D. 扬尘的发生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15.当实验室内温度为20℃时,天培同学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然后他画出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当把蔬菜放进冰箱的冷藏室储存时,通常用保鲜膜封装,目的是防止蔬菜中的水分因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散失,达到保鲜的目的.如果把吃剩的饭菜直接放进冷藏室,食物之间往往相互“串味”,使食物失去原有的口味,因此,通常也需要用保鲜膜封装,这里的“串味”是因为食物之间发生了分子的      现象.
 
17.如图所示是空调扇工作原理图,空调扇工作时,强力水泵将水槽中冰冷的水抽至超强吸水纤维,吸风轮使空调扇前面气体流动加快,压强减小,热空气便从后面通过吸水纤维,纤维中的水      加快,从热空气中      热量,热空气的温度降低形成冷风经风道送出.
 
 
18.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验“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用学过的知识对下例现象作简单的分析:
(1) “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嘴中出来的气,用嘴“吹气”能使热水尽快变凉,这是因为      ,使水蒸发吸热加快,使热水温度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能使手变暖,这是因为嘴里呼出的水蒸气      ,向手放热,使手的表面的温度升高.
(2)塑料瓶盖的外缘常有一些竖立条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学生的书包袋做得扁而宽是为了      .
(3)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而产生的.全体划桨手在鼓声的号令下有节奏地齐力向后划水,龙舟就快速前进,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龙舟到达终点后,虽停止划水但由于具有惯性仍会继续前进一段路程,我们是选      为参照物.
(4)用一些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弄脏,这主要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发生      现象,从而      细小灰尘的缘故.
 
19.(2012•本溪模拟)运动员在比赛中难免发生各种扭伤,队医会取出一种“冷气雾镇痛剂”对着运动员的伤痛处喷涂,它的主要成分是氟氯甲烷,当药液喷到伤处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蒸气,在此过程中要      大量的热量,运动员受伤处温度      ,血管收缩神经麻木,起到了短时止痛的作用;队友会闻到药味是因为药液分子      .
 
 
20.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推动下,开始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飞行.如图所示.
请你结合物理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      (填“固”、“液”或“气”)态的;
(2)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      ,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      后      形成的.
请你也举出一个生产技术或生活中利用物态变化来调整环境温度的例子:      .
(3)飞船返回进入大气层时,由于和空气高速摩擦而使船体表面温度很高,为了防止烧坏飞船,科学家在飞船表面涂上一层特殊物质(又叫“烧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      从而保证飞船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小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个鸡蛋,她发现不一会儿鸡蛋上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自动消失了.关于以上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凝华现象
  B. “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汽化现象
  C. “小水珠消失了”是汽化现象
  D. “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要正确判断物态变化过程,首先要弄清水是以怎样的物态形式出现,结合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和汽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得出正确选项.
解答: 解:
AB、刚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鸡蛋会液化为水珠,发生液化现象.此两选项均错误;
CD、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吸收热量,慢慢蒸发成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选项C正确,选项D错误.
故选C.
点评: 由生活现象判断物态变化这类题目,一定要搞清物体先后都是以什么状态出现,然后结合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来判断物态变化过程,结合题意认真分析,不可盲目判断.
 
2.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 拿出冰柜的饮料瓶外出现的水珠
  B. 绕在半山腰的云雾
  C. 春天早晨操场边树叶上的露珠
  D. 身上的汗水变干了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 解:
A、拿出冰柜的饮料瓶外出现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绕在半山腰的云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春天早晨操场边树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D、身上的汗水变干了,是汗水发生的汽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 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3.下列热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初春,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雾
  B. 初冬,田野里出现了霜
  C. 家中,冰箱里冰盒中的水凝结成冰块
  D. 房里,敞口瓶中的花露水蒸发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物态变化共有六种:①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②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③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④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⑤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⑥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
(2)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需要放热.
解答: 解:
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B错误;
C、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此过程放热;故C错误;
D、放在敞口瓶中的花露水蒸发,是液态花露水的变成气态现象,是汽化,此过程中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各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判断出物态变化的名称是关键.
 
4.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 解:
A、景区喷雾,是因为水雾变为水蒸气的过程是汽化,汽化是吸收热量的,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故A符合题意;
B、人造雪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掺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即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交通方便,故C不符合题意;
D、人工降雨,是干冰(固体二氧化碳)迅速的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使周围的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降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热和放热情况,并能利用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5.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为3500万产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用水问题.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淡水.以上过程涉及到关于水的物态变化有(  )
  A. 汽化 凝固 B. 汽化 液化 C. 液化 凝华 D. 升华 凝华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汽化是物体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是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解答: 解:将海水中的水蒸发是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故选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区别.
 
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饭桌上的菜肴日益丰富,吃饭时发现多油的菜汤与少油的菜汤相比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
  A. 油的导热能力比较差
  B. 油层阻碍了热的辐射
  C. 油层和汤里的水易发生热交换
  D. 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蒸发现象,蒸发具有制冷的作用;油这种物质不易导热.
解答: 解:发现多油的菜汤与少油的菜汤相比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漂浮在水面上,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水蒸发吸热程度小,达不到冷却的效果;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 抓住蒸发的概念和蒸发吸热的特点,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7.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可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B. “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 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D. 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刚从水中出来的人身上有水,水蒸发要从身体上吸热,所以感到冷.
(2)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
(3)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冰花是固态,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
(4)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水蒸气受冷时,就会液化.
解答: 解:A、蒸发属于汽化的一种方式,汽化需要吸热,因此要从身上带走热量,不合题意;
B、熔化过程需要吸热,不合题意;
C、天冷时,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由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D、冷冻冰糕外层出现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为液态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判断物态变化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然后根据各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得出结论;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8.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
  B. 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 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要吸热
  D. 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考点 :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选择温度计的原则是: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应该比被测温度高.
解答: 解:A、在北方很冷的地区温度非常低,所以应该选凝固点低的物质做测温物质,一般选酒精温度计,而水银的凝固点高,故A叙述错误;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故B叙述正确;
C、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故C叙述正确.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故D叙述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物态的变化特点和凝固点,使用温度计之前要先对测量对象作出估计,然后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如果选择的温度计不合适,不但无法测量物体温度,还可能损坏温度计.
 
9.为了方便研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小丹在老王的帮助下安全改装了一个玻璃电热水壶(去盖,如图所示),它能一直保持水沸腾,把它放在一个电子秤上(没加热时读数为500.98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电子秤读数都不会发生变化
  B. 沸腾时,水里气泡的主要成分是空气
  C. 图中温度计能准确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
  D. 停止加热后水不再沸腾,说明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沸腾及沸腾条件.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
分析: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汽化吸热;
(2)在沸腾时由于水剧烈的汽化,所以在水的内部会出现大量的气泡;
(3)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者容器壁;
(4)液体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沸点不变.
解答: 解:A、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大量水分汽化,水的质量减小,因此电子秤读数会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水沸腾时,水的内部和外部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所以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气泡中主要是水蒸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的底部,不能准确测出水的温度,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因为水沸腾需要吸收热量,所以停止加热后水不再沸腾,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液体沸腾以及温度计使用的掌握,属于热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10 .刚从开水中捞出的熟鸡蛋在手中不太烫,待鸡蛋表面的水分干了之后就很烫,这种现象是因为(  )
  A. 鸡蛋的内部温度很高,有热逐渐散发
  B. 水的温度低,鸡蛋壳的温度高
  C. 鸡蛋壳未干时,热水蒸发很快,吸收热量,使蛋壳温度不太高
  D. 鸡蛋壳不善于传热,使手发烫要一段时间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 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液体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即结合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进行分析.
解答: 解:从热水中刚捞出的鸡蛋,蛋壳表面的水会蒸发,蒸发时会从手上和蛋壳吸收部分热量,所以手不会感到太烫;
当水全部蒸发后,由于鸡蛋依然温度很高,所以手便会感到很烫.据此可知,C选项的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对于生活中的物理问题,需要结合相关的物理知识大胆进行分析,要学以致用,是中学物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11.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擦过的黑板变干,这是水的液化现象
  B. 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物质分子间存在引力
  C. 走进鲜花店闻到花香,这是扩散现象
  D. 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小,所以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分子间的作用力;扩散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物体难以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难以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3)扩散现象说明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比较小.
解答: 解:
A、用水擦过的黑板一会儿就干了,是因为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消散在了空气中,这是蒸发现象,不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物质分子间存在斥力,故B错误;
C、鲜花的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所以走进鲜花店就可以闻到花香,故C正确;
D、海边昼夜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一定质量的海水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而自身的温度却改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了汽化和液化现象、分子间作用力、对扩散现象、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解答.
 
12.哥伦比亚公司研制的ZERODegree是首款能有效降低皮肤温度的T恤衫.如图所示,它利用具有吸湿排汗功能的面料加快汗液从人体吸收热量,从而降低人体温度.汗液从人体吸收热量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熔化 C. 升华 D. 汽化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汽化吸热.
解答: 解:
汗液从人体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汽化吸热,因此起到降低人体温度的作用.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汽化吸热在高科技中的应用,体现来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宗旨,是今后中考的热点.
 
13.在卫生间了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 只有液化 B. 只有汽化
  C. 先液化,后汽化 D. 先汽化,后液化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液化是指气体变为液体的现象;汽化是指液体变为气体的现象;液化和汽化是两个相反的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解答: 解:
洗澡的时候,水大量蒸发,有许多水蒸气遇到冷的镜子液化形成小水滴,过了一段时间后,小水滴又蒸发变为水蒸气,所以又变得清晰起来.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 中的物态变化的了解和掌握,体现了由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14.对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冰箱内温度比较低,这是液体蒸发吸热造成的
  B. 炒菜是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后的水蒸气
  C. 高空中的冰晶下落变成雨滴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D. 扬尘的发生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分子的运动.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 (1)冰箱是利用制冷剂在蒸发器、散热器不断发生物态变化进行吸热放热来降低冰箱内的温度的.
(2)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根据我们对于各种物态变化的概念来分析,得出结论.
(3)冰晶变成雨滴发生了熔化现象,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4)注意分子运动和物质运动的区别,分子是看不见的,固体小颗粒是看得见的.
解答: 解:
A、电冰箱内制冷剂在蒸发器汽化,即蒸发吸收冰箱内的热量,达到降温致冷的目的,故A正确;
B、“白气”是一些小水珠而不是气体.它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属于液化,故B不正确.
C、高空中的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变成了水滴,发生了熔化现象,晶体在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故C不正确;
D、人类用肉眼能看到灰尘颗粒,灰尘是由无数分子组成的小颗粒的运动,故不能证明分子的运 动,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 此题综合考查了有关物态变化和分子运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和总结,会解决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
 
15.当实验室内温度为20℃时,天培同学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然后他画出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 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
解答: 解:
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C图象与事实相符合.
故选C.
点评: 此题通过图象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考查了蒸发特点和现象,要注意分析;大部分学生知道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温度降低,没有考虑酒精蒸发完毕后温度的回升,从而错选了B,因此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再做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当把蔬菜放进冰箱的冷藏室储存时,通常用保鲜膜封装,目的是防止蔬菜中的水分因发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散失,达到保鲜的目的.如果把吃剩的饭菜直接放进冷藏室,食物之间往往相互“串味”,使食物失去原有的口味,因此,通常也需要用保鲜膜封装,这里的“串味”是因为食物之间发生了分子的 扩散 现象.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蒸发及其现象;扩散现象.
专题: 应用题;学科综合题.
分析: 水在常温下就可以汽化为水蒸气;
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加快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能发生.
解答: 解:水在常温下就会汽化为水蒸气,用保鲜膜将蔬菜封装起来就是为了防止蔬菜中的水分汽化,达到保鲜的目的;
把吃剩的饭菜直接放进冷藏室,食物之间往往相互“串味”,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使不同食物间的分子相互渗入的结果.即食物之间发生了分子的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汽化,扩散.
点评: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吸热和放热情况.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此题考查的是汽化知识、分子的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17.如图所示是空调扇工作原理图,空调扇工作时,强力水泵将水槽中冰冷的水抽至超强吸水纤维,吸风轮使空调扇前面气体流动加快,压强减小,热空气便从后面通过吸水纤维,纤维中的水 蒸发 加快,从热空气中 吸收 热量,热空气的温度降低形成冷风经风道送出.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 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汽化过程中吸热.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点;即: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
解答: 解:(1)由于吸风轮使空调扇前面气体流动加快,纤维中的水蒸发就加快;
(2)蒸发过程中吸热,具有降温作用;
故答案为:蒸发;吸收.
点评: 运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的特点(吸热制冷)等知识,可顺利解答此题.
 
18.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验“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用学过的知识对下例现象作简单的分析:
(1)“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嘴中出来的气,用嘴“吹气”能使热水尽快变凉,这是因为 吹气加快热水上方空气流动 ,使水蒸发吸热加快,使热水温度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能使手变暖,这是因为嘴里呼出的水蒸气 液化 ,向手放热,使手的表面的温度升高.
(2)塑料瓶盖的外缘常有一些竖立条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增大摩擦 ;学生的书包袋做得扁而宽是为了 减小压强 .
(3)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振动 而产生的.全体划桨手在鼓声的号令下有节奏地齐力向后划水,龙舟就快速前进,说明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龙舟到达终点后,虽停止划水但由于具有惯性仍会继续前进一段路程,我们是选 终点 为参照物.
(4)用一些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弄脏,这主要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发生 摩擦带电 现象,从而 吸引 细小灰尘的缘故.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力作用的相互性;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声音的产生;摩擦起电.
专题: 应用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 (1)①影响蒸发快慢有三个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表面积,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汽化是需要吸热的.
②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液化是放出热量的.
(2)①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②压强大小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3)①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②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③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选择和被研究的物 体发生位置改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选择和被研究物体没有发生位置改变的物体为参照物.
(4)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两个物体会带上不同电荷,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解答: 解:(1)①用嘴向热水“吹气”,加快热水上方空气流动,加快热水蒸发,蒸发吸收热量,蒸发时带走热量,使热水温度降低.
②冬天,对着手“哈气”,嘴里呼出的水蒸气遇冷的手液化成小水珠,液化是放热的,使手的温度 升高.
(2)①塑料瓶盖的外缘常有一些竖立条纹,这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②学生的书包袋做得扁而宽,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3)①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
②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桨向后划水,同时水给桨一个向前的力,推动船向前行驶.
③船继续前行,船是运动的,船 和终点之间发生的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终点为参照物.
(4)化纤布和皮肤之间相互摩擦带电,化纤布吸引轻小的灰尘,所以化纤布料衣服容易脏.
故答案为:(1)吹气加快热水上方空气流动;液化;(2)增大摩擦;减小压强;(3)振动;相互;终点;(4)摩擦带电;吸引.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些比较基础了蒸发、液化、摩擦、压强、声的产生、参照物、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摩擦起电等,虽然比较基础,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太多,给解题带来小小的难度.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
 
19.(2012•本溪模拟)运动员在比赛中难免发生各种扭伤,队医会取出一种“冷气雾镇痛剂”对着运动员的伤痛处喷涂,它的主要成分是氟氯甲烷,当药液喷到伤处迅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蒸气,在此过程中 要 吸收 大量的热量,运动员受伤处温度 降低 ,血管收缩神经麻木,起到了短时止痛的作用;队友会闻到药味是因为药液分子 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分子的热运动.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 解:(1)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相互碰撞中,运动员疼得在地上翻滚,队医常对伤口喷出一股白雾,一会儿,运动员就能重新进场比赛了,这主要是因为:这种药液迅速汽化,汽化吸热,使受伤处温度急剧下降,神经麻痹,痛感很快消失.
(2)队友会闻到药味,是因为药液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 则运动.
故答案为:汽化;吸收;降低;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汽化吸热以及分子动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较简单.
 
20.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推动下,开始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飞行.如图所示.
请你结合物理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 固 (填“固”、“液”或“气”)态的;
(2)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 吸热 ,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 汽化 后 液化 形成的.
请你也举出一个生产技术或生活中利用物态变化来调整环境温度的例子: 冬天在地窖里放几桶水 .
(3)飞船返回进入大气层时,由于和空气高速摩擦而使船体表面温度很高,为了防止烧坏飞船,科学家在飞船表面涂上一层特殊物质(又叫“烧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 熔化并汽化 从而保证飞船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简答题;学科综合题.
分析: (1)固体的体积更小,可以节省空间;
(2)汽化要吸热;“白气”是液态的,是由水蒸气形成的,水蒸气是由水池中的水形成的,根据物态变化知识来分析;根据物态变化伴随的吸放热情况来分析;
(3)烧蚀层是固态的,根据熔化和汽化吸热来分析.
解答: 解:(1)火箭中燃料和氧化剂是固态的;
(2)水汽化要吸热,可以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白气”是液态的,火焰喷在水上,水吸热汽化为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形成“白气”;
冬天菜窖的温度过低时会将菜冻坏,可以在菜窖中放些水,利用水凝固放热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过高;
(3)火箭头部涂抹的特殊物体在高温下会迅速的熔化并汽化,熔化和汽化要吸热,可以保证火箭的温度不至于过高而被烧坏.
故答案为:
(1)固态;
(2)吸热;汽化;液化;冬天在地窖里放几桶水;
(3)熔化并汽化.
点评: 此题考查的有关火箭上的物态变化知识,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考查的方式比较灵活,是一道好题.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78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