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2015年初三语文二模]2015年初三语文秋季学期期末专题复习题1(苏教版)

| 点击:

【www.doubiweb.com--语文】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复习专题 课内文言文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8~10题。(6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W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列各组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B.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C.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 便扶向路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一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
9.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花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10.略www.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几段文字,完成6~9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余)    (  )
    A. 而或长烟一空
     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 去国怀乡
     委而去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 或异二者之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D. 先天下之忧而忧
     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
7.下列句子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的部分。(2分)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的“迁客骚人”之所以“览物之情”有所不同,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2分)

6.B
7.B
8.示例:运用比喻,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玉璧,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月圆水清的特点。
9.以物喜,以己悲

阅读《治水必躬亲》,完成6~9题。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B.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C. 计利而忘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D. 治水之法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泥/于掌故        B.非咨/询不穷其致
  C.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D.如/好逸而恶劳
8.谈谈你对海瑞这个人物的认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
  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D
7.D
8.海瑞治水躬亲,清正廉洁。
9.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6~9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皆生寒树   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潭记》)
    B. 猛浪若奔     乃丹书帛日“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
    C. 互相轩邈     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
    D. 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8.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B
7.B
8.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9.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自然都变得了无趣无味了。另外,作者为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阅读《岳阳楼记》一文的片段,完成6~9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下列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  )
  A.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B.把酒临风       执策而临之(《马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或异二者之为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7.下列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D.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8.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象的?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是进亦忧,退亦忧”中“退”指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情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B
7.C
8.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空间上突出了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9.“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或:不在朝廷做官)。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①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为坛而盟
    D.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吾闻二世少子也
    2.下面哪一句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    (    )
    A.便要还家    B.欲穷其林    C.渔人甚异之    D.处处志之
    3.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A
  3.示例1: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4.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通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D.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下面哪一句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    (    )
   A.百废具兴         B.越明年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去国怀乡
3.作者写“迁客骚人……得无异乎”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A
  3.为了引出古代仁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从而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4.这种思想在物欲横流、私欲膨胀的今天,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启迪人们忧国忧民,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阡陌交通       交错交通:相通。B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       子:儿女。      D苛政猛于虎也: 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
 A. 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司马迁《陈涉世家》)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C.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苛政猛于虎也。
 D. 夫子式而听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B.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C.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或描写;桃花源人、泰山妇人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D.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想象虚构的手法突出主题。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5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1.C
2.A
3.D
4. 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3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5.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参考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回答文后的问题。(20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必先苦其心志    (苦于……)   B.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C.仆闻之          (听说)       D.官大者,主恶之(讨厌,厌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陈寿《隆中对》)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甲段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例子证明了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B.乙段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C.甲段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乙段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 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D.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相近。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3分)
[译文]                                                                    
(2)可以免于患乎?(2分)
[译文]                                                                    

1.A(4分)
2.D(4分)
3.C(4分)
4.(5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3分,“恒”“过”各1分,语句通顺1分)(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1分)
参考译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各题。(共20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余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①远地,尝以为无缘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有其故焉。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 虎 丘 之 剑 池 不 流 天 竺之 石 桥 下 无 泉 麓 山 之 力 不 副 天 奇 灵 鹫 拥 前 山 不 可 视 远 峡 山 亦 少 平 地 泉 出 山 无 所 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於治平②也,弗难矣。(《题峡山寺》)
【注释】①俦(chóu):伴侣,此处用作动词,结伴同游。②治平:政治修明,社会安定。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去国怀乡(离开)           B.至若春和景明(美景)
C.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出名,著名) D.去其所阙 (通“缺”,指缺点)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不以物喜                      全石以为底(柳宗元《小石潭记》)
C.而未言其所不足                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
D.有其故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甲文先写登岳阳楼所见的自然风光,接着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不同,情亦不同,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B.甲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把人物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C.乙文中,作者通过写童年时听旁人的讲述,从正面表现了峡山寺的美景。
D.乙文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写峡山寺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议论。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6分)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2)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
【译文】                                                          

1.B(日光)
2.C
3.C
4.(1)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悟,怎能不有所不同呢?(2)(我这)才领悟到完美无缺的事物,是很难得的啊,何况交朋友选择人才,却要求尽善尽美呢!
5. 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麓山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参考译文:我童年时,听游山的人谈论峡山寺难与它并列。由于地处远方,曾经以为没有机会能来的了。等到这次得去游览,遍历了五座有名的山蜂,这才知道峡山寺在世间有名,是有它的道理的。在灵鸳寺的时候,记叙了各座名山所在的优点,而没有谈到它们的不足之处。如虎丘山的剑池水不流动;天竺山的石桥下没有泉水;台山的吃力(攀登)与天然奇观不相符;灵鸳山面对着前边的高山,不能往远处看;峡山也缺少平坦的土地,泉水出山后不能形成深潭。这才领悟到完美无缺的事物,是很难得的啊,何况交朋友选择人才,却要求尽善尽美呢!避开那人的缺点,发挥那人的长处,那么、不论才干大小的人材都不会遗漏,让天下达到长治久安,就不难了。

对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子奇治县》,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释】①阿:地名,山东东阿县。②决之:决断政事。③廪:仓库中的粮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是限制的意思)B.委而去之(离开)
C追者反曰(通“返”,返回)。        D.遂败魏师(军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3分)
 A. 夫环而攻之        夫以老者之智
 B. 环而攻之而不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 铸库兵以作耕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乃起兵击之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甲]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甲]文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乙]子奇采取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等措施使“阿县大治”
D.[乙]文中“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②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
【译文】                                                                   
                                                                           

1.B(委:放弃。去:离开。)
2.A(都是句首发语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
3.B(【甲】文的中心论点和结论说反了。)
4. ①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3分)
②追赶的人返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3分)
5.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参考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决断事情,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武器铸成耕作工具,把仓库里的粮食放出来赈济贫穷人,阿县治理的非常好。魏国听说年轻的子奇治理地方,兵库空了,仓库也空了,就发兵攻打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都上阵,用自己的武器打仗,打败了魏国军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拳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筒札⑦哉!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②厉:磨练。③掾属:下属的官。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⑤猥:众多。⑥叨秽:贪污腐败。⑦简札:指奏章。⑧会曰: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⑩塞:消弭,平息。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塞忠谏之路也    B.以其境过清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辍耕之垄上_______
   (2)佣者笑而应曰_______
   (3)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_______
   (4)引与俱亡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苟富贵,无相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佣耕”交代了陈涉的雇农身份,实际上也点明了他领导的这次起义的阶级性质。
   B.“嗟乎”一声叹息和“鸿鹄之志”的比喻,寓意深远,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写出了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雄心壮志,这也点明了他领导起义的思想基础。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1.B
2.(1)停止  (2)回答  (3)情绪激昂的样子  (4)逃跑
3.(1)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不要忘了彼此。
(2)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4.C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舍生而取义
  B.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①并怡然自乐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①不必为己        ②二虫尽为所吞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甲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一切井井有条、和谐有序、安定平静。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786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