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

麓山国际学校2015届初三上册化学第三次月考试题(有解析新人教)

| 点击:

【www.doubiweb.com--初三上册】

麓山国际学校2015届初三上册化学第三次月考试题(有解析新人教)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用水为原料制取氢气 B. 用空气为原料制取氧气
  C. 用煤诶原料制取煤气 D. 用石墨为原料制取金刚石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A、用水为原料制取氢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用空气为原料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用煤为原料制取煤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用石墨为原料制取金刚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3分)化学实验中,人的五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五官的使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
  A. 
鼻子闻 B. 
嘴巴吹 C. 
耳朵听 D. 
眼睛看

考点: 加热器皿-酒精灯;测量容器-量筒;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闻气味时鼻孔与试剂瓶口大约一尺左右,用手轻轻扇动气体,切不可直接把鼻孔凑到试剂瓶口闻气味;
B、酒精灯使用中经常要注意:二查二禁一不可,包括查灯芯是否齐整、酒精是否适量、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的、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就酒精、不可吹灭;
C、检验氢气的纯度操作,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移动到酒精灯的火焰上听声音,如轻微的“噗”地一声,说明氢气纯净,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
D、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一般用量筒,量筒必须平放,读数时视线看有刻度的一侧并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解答: 解:A、直接把鼻孔凑到试剂瓶口闻气味的操作是不正确的,因此答案A不正确;
B、答案中该同学直接吹灭酒精灯是错误的,应该用灯帽盖灭,因此答案B不正确;
C、氢气纯度的检验中主要是听声音因此C答案正确;
D、答案中眼在仰视刻度,因此,D答案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此题重点考查在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对于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药品的加热、过滤等基本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要了然于胸.另外深入探究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问题的实质,密切注意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融汇贯通.
 
3.(3分)“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降低碳的排放.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A. 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 讲究卫生,尽量多用一次性餐具
  C. 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D. 开发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

考点: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根据题意:“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能减少电能的消耗,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一次性餐具制作过程消耗能源和资源,多使用一次性餐具,能增大消耗的能源、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开发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选B.
点评: 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通过解答,让学生体会到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并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4.(3分)(2013•宿迁)关于如图所示微粒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③属于金属元素 B. ①②属于同种元素 C. ③④是阴离子 D. ②④是稳定结构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①表示的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
B、根据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解答: 解:A、①表示的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是原子失去2个电子得到的,即该粒子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为金属元素;③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且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稀有气体的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同种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①②的核内质子数均为12,则①②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③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④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②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不具有稳定结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明确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5.(3分)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O2 B. CO C. KClO3 D. NaOH

考点: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O2属于单质,不是氧化物.
B、CO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C、KClO3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属于氧化物.
D、NaOH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氧化物的概念及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氧化物的问题,可以依据物质的组成以及氧化物的概念进行.
 
6.(3分)(2013•淮安)下列各项为小明同学记录的物质燃烧现象,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
  C.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7.(3分)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H2O2 H2O+O2↑ B. 2CO+O2 2CO2↑
  C. 4Fe+3O2 2Fe2O3 D. CaCO3+2HCl═CaCl2+CO2↑+H2O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 解:A、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B、该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中氧气是气体,二氧化碳后面不需要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CO+O2 2CO2.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8.(3分)我国研制的闪烁晶体材料BixGe3O12,被应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中.其中铋(Bi)、锗(Ge)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4价,则x的值为(  )
  A. 4 B. 3 C. 2 D. 1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BixGe3O12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 解:铋(Bi)、锗(Ge)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4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3)×x+(+4)×3+(﹣2)×12=0,则x=4.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化学式中指定数字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9.(3分)葡萄糖(C6H12O6)是人体中提供能量的最基本糖类物质,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
  B. 葡萄糖属于氧化物
  C. 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D. 葡萄糖分子中有6个C原子,12个H原子,6个O原子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1个葡萄糖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葡萄糖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6):(1×12):(16×6)=6:1:8,故选项说法错误.
B、葡萄糖中含有碳、氢、氧3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12+16×6=180,故选项说法正确.
D、1个葡萄糖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3分)在化学王国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2H  ②2NH3  ③SO2④Mg2+⑤2MnO4﹣  ⑥H2O.
  A. 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④⑤ B.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 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⑥ D.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①2H中的“2”表示两个氢原子;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②2NH3中的“2”表示两个氨分子;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③SO2、⑥H2O中的“2”分别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1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④Mg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⑤2MnO4﹣中的“2”表示两个高锰酸根离子.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故选项说法错误.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故选项说法错误.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⑥,故选项说法正确.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1.(3分)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 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C. 1g氢气与1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g水
  D. 1g硫与1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2g二氧化硫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据此进行分析选择.
解答: 解:A、水结成冰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所以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A不适合;
B、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是由于水分子很容易进入醇分子的空隙中,所以体积变小.故B不适合;
C、1克氢气在1克氧气中点燃后不能生成2克的水,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在此反应中,氧气有剩余.而参与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氢气的质量=生成水的质量.故C不适合;
D、1g硫与1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2g二氧化硫.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在此反应中,生成物质量=反应物质量之和,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适合.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
 
12.(3分)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试管a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 装置b内气体是未来清洁的理想能源
  C. 试管a和试管b的气体体积比为1:2
  D. 由电解水的实验可知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考点: 电解水实验;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体积大,氧气体积小,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试管a中的气体体积较少,是氧气,所以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A正确;
B、装置b内气体体积较多,是氢气,氢气是未来清洁的理想能源,故B正确;
C、试管a和试管b的气体体积比为1:2,故C正确;
D、电解水的实验可知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分解反应的特征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3.(3分)如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反应物甲的质量等于生成物丁的质量
  C. 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
  D. 甲的化学式为C2H2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物质的微观构成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
解答: 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及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是乙炔和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2H2+5O2 4CO2+2H2O,由化学方程式可知:
A、该反应是乙炔和氧气发生了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而非化合反应,故A错误;
B、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甲的质量不一定等于生成物丁的质量,故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物质乙为单质,故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甲的化学式为C2H2,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在解答时,首先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物质的微观构成示意图,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再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简单
 
14.(3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别大,是因为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B. CO与CO2都易溶于水
  C. CO2显酸性
  D. 单质碳与CO都具有还原性

考点: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金刚石、石墨的结构分析;
B、根据CO的溶解性分析;
C、根据CO2的性质分析;
D、根据单质碳与CO的性质分析.
解答: 解:A、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别大,是因为碳原子的列方式不同,碳原子的结构相同.故A错误;
B、CO难溶于水,CO2能溶于水.故B错误;
C、CO2与反应生成的碳酸显酸性,CO2不显酸性.故C错误;
D、单质碳与CO都具有还原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的难度不大,掌握碳的单质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3分)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的质量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 25g    x   5g   5g
  反应后   8g   23g   5g   8g

  A. x=9g
  B. 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丙、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1
  C. 在该反应中,丙物质一定做催化剂
  D.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求出X的数值.然后根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确定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进而判断出该反应的类型.丙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或者是没有参加反应,故对丙来说更无需谈化学计量数了.
解答: 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知25+x+5+5=8+23+5+8,x=9g,故A正确.
    B、该题不能确定 丙、丁的化学计量数比因为丙物质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或者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B错误;
    C、丙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该物质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或者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C错误;
    D、根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知甲为反应物,乙、丁为生成物,故该反应为:甲→乙+丁,属于分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该题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灵活的加以运用,还要求学生具有会从图表中挖掘出有效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
 
二、填空题
16.(7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氧化铝中氧元素显﹣2价 Al2 3 ,
(2)铁离子 Fe3+ ,
(3)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O2+C 2CO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元素的化合价应该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每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解答: 解:(1)氧化铝中氧元素显﹣2价可以表示为Al2 3;
(2)铁离子可以表示为Fe3+;
(3)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C 2CO.
故填:Al2 3;Fe3+; CO2+C 2CO.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小.
 
17.(8分)如图是水厂利用水库中的水生产自来水的主要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库中的水加絮凝剂的作用是 吸附杂质 ,
(2)A池中通过 过滤 (填操作名称)除去水中的固体杂质,
(3)生活中进一步把水软化的方法是 肥皂水 ,检验是否是软水的方法是 煮沸 .

考点: 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水体污染的来源及明矾的特性分析回答.
(2)根据过滤的原理分析回答;
(3)根据硬水和软水鉴别方法分析;
解答: 解:(1)水体污染日益严重,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由于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杂质.所以,取水后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杂质.
(2)A池中通过过滤除去水中的固体杂质;
(3)由于硬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所以,鉴别硬水和软水可用的试剂是肥皂水,日常生活中可采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答案:
(1)吸附杂质
(2)过滤
(3)肥皂水  煮沸
点评: 需要了解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的操作原理,才能正确掌握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这对解答此问题尤其重要.
 
18.(6分)请用微观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给自行车轮胎打气 分子间有间隔 ;
(2)CO2和CO的化学性质不同 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 ;
(3)花香四溢 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1)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
(2)CO2和CO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
(3)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答案为:(1)分子间有间隔;(2)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3)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三、简答题
19.(6分)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与氧气生成氧化镁,而且还有部分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Mg3N2):
(1)若有24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则所得产物的总质量m < 40g(填“>”、“=”或“<”);
(2)能否用镁代替磷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不能 ,结果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镁在空气中燃烧时,既能够和氧气反应,又能够和氮气反应,可以假设与氧气和氮气反应的镁都是24g,通过计算可以确定生成物质量的范围;
解答: 解:(1)设24g镁分别与氧气、氮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氮化镁的质量分别为X、Y,
2Mg+O2 2MgO,3Mg+N2 Mg3N2,
 48          80   72          100
 24g         X    24g          Y
 , ,
X=40g,Y=33.3g,
由计算可知,24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大于33.3g,小于40g.
故填:<.
(2)镁在空气中燃烧时,既能够和氧气反应,又能够和氮气反应,不能用镁代替磷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过量的镁测定结果会偏大
答案:不能;偏大.
点评: 计算生成物质量时,可以采取极值法,即把24g镁当做都和氧气或都和氮气反应,从而求出生成物的质量,进一步分析可知生成物的质量范围.
 
20.(6分)A、B、C、D、E、F都是我们已学过的物质,其中C为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1)C物质的化学式为 CO2 .
(2)已知反应①、②、③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化合反应 .
(3)C与D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根据A、B、C、D、E、F都是我们已学过的物质,C为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所以C是二氧化碳,B会转化成二氧化碳和A,A也会转化成二氧化碳,这是常见的“碳三角”,所以B是木炭,A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与D反应,所以D是碱,E会转化成D,D、E都会转化成F,所以D是氢氧化钠,E是氢氧化钙,F是水,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验证即可.
解答: 解:(1)A、B、C、D、E、F都是我们已学过的物质,C为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所以C是二氧化碳,B会转化成二氧化碳和A,A也会转化成二氧化碳,这是常见的“碳三角”,所以B是木炭,A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与D反应,所以D是碱,E会转化成D,D、E都会转化成F,所以D是氢氧化钠,E是氢氧化钙,F是水,木炭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钙会转化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和酸反应都会生成水,推导正确,所以C物质的化学式为:CO2;
(2)木炭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会生成二氧化碳,基本反应类型相同,其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3)C与D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1)CO2;
(2)化合反应;
(3)2NaOH+CO2=Na2CO3+H2O.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四、实验探究题
21.(6分)某校化学课外小组设计出多套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1)写出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锥形瓶 ;
(2)A﹣C发生装置中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的是 A ;
(3)D﹣F收集装置中不能用来收集二氧化碳的是 F .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考虑常用实验仪器;
(2)本题是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要求能做到“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要想使反应随时发生或随时停止,只要能随时将两种药品接触和分离即可;
(3)考虑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 解:
(1)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锥形瓶;
(2)A、虽然有止水夹可以控制的导出使锥形瓶内的气压增大,将稀盐酸部分压入长颈漏斗,但是稀盐酸总是浸没大理石,所以无法控制反应的停止;
B、干燥管只要放入烧杯中,稀盐酸可以随时进入干燥管产生气体,不用时可以随时移出干燥管使反应停止,或通过止水夹的开关利用干燥管内的气压加稀盐酸压出干燥管使反应停止,打开止水夹使稀盐酸进入干燥管使反应发生.故该装置能够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
C、大理石在多孔塑料片上,要产生气体时,打开止水夹,长颈漏斗内的稀盐酸就会下降浸没大理石产生气体,不用时关闭止水夹,压强增大部分盐酸又被压到长颈漏斗内,使二者分离,控制了反应的进行.故该装置能够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
(3)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且能溶于水,则D﹣F收集装置中不能用来收集二氧化碳的是F.
故答案为:
(1)锥形瓶;(2)A;(3)F
点评: 本考点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和分析,关键是明确反应的原理,考查了学生的视图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开拓了学生的异向思维.
 
22.(10分)天然气作为燃料已进入千家万户,其主要成分是CH4,它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如果它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什么物质呢?某研究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请写出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 CO2+2H2O .
【猜想】由此推测生成物中一定有H2O,可能有的气体①CO2 ②CO ③CO2 CO
【实验探究】该小组将生成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验证猜想.
 
(1)若猜想③成立,则该实验中有 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 的现象;
(2)若混合气体中有CO,D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CO Cu+CO2 ;
(3)小文提出:从环保角度看,此装置有一个不足之处,你认为是 未处理尾气中的CO .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综合实验题.
分析: 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实验探究】(1)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解答;
(2)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3)根据一氧化碳有毒进行解答.
解答: 解:根据题意:CH4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方程式是:CH4+2O2 CO2+2H2O;
【实验探究】(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观察到A中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证明混合气中含有CO2和CO;
(2)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 Cu+CO2;
(3)一氧化碳有毒,所以从环保的角度看,此装置有一个不足之处,是未处理尾气中的CO;
故答案为:CH4+2O2 CO2+2H2O;
【实验探究】(1)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2)CuO+CO Cu+CO2;(3)未处理尾气中的CO.
点评: 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并能结合题意灵活分析解答.
 
五、计算题
23.(6分)(2004•南宁)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某学习小组取2.5克该样品与0.8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得加热t1,t2,t3,t4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质量/g 2.48 2.41 2.34 2.34
请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在 t3 时间后,该样品中的氯酸钾已经反应完全.
(2)求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
(3)求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 当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减少时,则氯酸钾已经完全分解;
加热混合物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即为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
根据氧气的质量可以求出氯酸钾的质量,进一步可以求出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
(1)由表中信息可知,t3以后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氯酸钾已经完全反应.
故填:t3.
(2)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5g+0.8g﹣2.34g=0.96g;
答:生成了0.96g氧气.
设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 2KCl+3O2↑,
 245             96
  x             0.96g
 
x=2.45g,
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100%=98%,
答案:
(1)t3
(2)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0.96g
(3)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98%
点评: 求氧气的质量是解题的关键,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受热时,生成物中只有氧气是气体,所以加热前物质的质量之和与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的差,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ksst/76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