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2011届高三语文上册课后能力调查报告阅读测试题及答案和解析

| 点击:

【www.doubiweb.com--调查报告】

第二编  专题8第2节
 
一、(2010年济南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刘翔的抉择
□ 黍 离
万众欢呼、万众揪心、万众瞩目、万众……目瞪口呆!
在短短不足五分钟的时间里,鸟巢内万分兴奋的观众就经历了从华美天堂到冰冷地狱的“心情坠落”。目睹着刘翔转身走向运动员通道的那一刻,还有几个中国人能控制住面部随意肌的自如,能控制住言语理性的逻辑?
为了这一个短短的13秒,中国人等了很久,那一刻每一位观众的脸上都是失望与惊愕,但那个镜头中的主角——他一瘸一拐地走向通道的背影更是让人“不忍卒睹”!
如果可以,刘翔不会退出!如果可以,他一定想用所有的荣誉换取在鸟巢跃上巅峰的那个瞬间!没有人比刘翔更看重这场比赛,一场“命中注定”的比赛,一场被“命运”主宰的比赛……
大约10分钟前,同样被排在2道的美国名将特拉梅尔在跨过第一个栏后就突然减速退出了比赛,他痛苦而失望地捂着自己的大腿,肌肉在最不恰当的时候拉伤了,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实力不强”的其他选手冲过终点,人们惋惜着,惋惜三天后的决赛上,刘翔少了一个够分量的对手,可那个时候,谁又能知道10分钟之后还将发生什么呢?
刘翔进场时所引发的欢呼,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大赛决战后,人们献给胜利者的赞美!这是刘翔自己赢得的。四年前,他创造了一段历史,书写了一段传奇,对于他所带来的冲击、自豪、骄傲和自信,任何言语的夸饰都不过分!如果做一个调查,可能大部分中国人都愿意用10块奥运会其他项目的金牌换取刘翔的这块110米栏的金牌……
同样的2道,刘翔做着热身,可是,同样是在跨越了一个栏架之后,刘翔的表情突然变得非常痛苦,他弯下腰,用手捂着自己的右脚跟腱位置,突然间,现场还在兴奋的观众的心也狠狠地沉了一下!刘翔显得非常难过,站起身的他几乎是一瘸一拐地慢慢走回了起跑点……他不断揉着自己的跟腱,希望可以缓解尖锐的疼痛,但蹙紧的眉头再也没有舒展开过!人们的心也随之不断地下坠,但是,大家还是希望刘翔能够咬牙坚持这“短短”的110米,只要挺过了预赛,他就能多出一天的时间来恢复,也许,奇迹就会发生在那24个小时里……
刘翔做好起跑姿势,金色的战靴这个时候已经无法帮助他飞翔,他要做的就是咬紧牙关,完成这“漫长”的110米,跨越这“高高在上”的十个栏架……如果顺利起跑,也许刘翔还可以坚持,但枪响后,其他运动员的抢跑让一切不得不重新开始!
冲出赛道的刹那,刘翔已经清楚地知道,意志力并不能解决肢体上真实存在的伤……他想坚持,愿意坚持,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但他的身体根本不允许他这样做!
刘翔没有再准备第二次起跑,他站起身走回了运动员通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是的,所谓的“期望”在那一刻成为了泡影……可是,刘翔的决定是伟大的,在“不抛弃、不放弃”成为时代精神的时候,他努力之后的放弃同样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在永远不能再痊愈的伤病加奥运金牌和一个健康、依然可以给我们笑容和未来的刘翔之间,我相信,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会选择后者!刘翔,依旧是我们的“飞人”,我们的英雄!(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则新闻开头两段的大意,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分析的能力。开头两段属于概括式导语,担负着统率全文的任务,以最简洁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事实表述出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主体的展开确立感情基调,是新闻的精华、灵魂。
【答案】 大意:刘翔在鸟巢退出比赛,观众感到震惊、沮丧。
作用:概括了本篇新闻的要点,用充满感情的话引导读者,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为后文设置悬念、作铺垫、渲染气氛等)。
2.怎样理解“他一瘸一拐地走向通道的背影更是让人‘不忍卒睹’”“如果可以,他一定想用所有的荣誉换取在鸟巢跃上巅峰的那个瞬间”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句话的表面意思并不难理解,但结合前后文理解“让人‘不忍卒睹’”以及“他一定想”,自然会思考:观众为何“不忍卒睹”?刘翔为何一定想用所有的荣誉换取在鸟巢跃上巅峰的那个瞬间?由此便可看出这两句话分别从观众的情感和刘翔的情感两个角度,表现了观众对刘翔的热切期待和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刘翔对创造辉煌的无限渴望和面对意外现实的沮丧和无奈。
【答案】 ①虽然国人(亿万观众)对刘翔创造辉煌已经期待了很久,但是对因伤痛而退赛的刘翔又充满了同情、理解和无限的热爱。②面对国人的期待和热爱,刘翔特别渴望能够在鸟巢创造奇迹(特别看重这场比赛),他的退赛是最无奈的选择,没有任何的办法可以弥补这一遗憾。
3.文章用较长篇幅叙述了刘翔从入场到冲出赛道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选文的新闻场景对刘翔退赛前的动作、表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能更鲜明地显现本文的个性特点和新闻价值,增强表达效果,更充分地显露新闻主题的思想意义。
【答案】 文章这样写可以让读者更详细地了解刘翔从全身心进入比赛到不得已退出比赛的全过程,更深刻地理解刘翔渴望在鸟巢创造辉煌的迫切心情,使读者对他努力之后而放弃的选择给以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4.文章结尾说:“在永远不能再痊愈的伤病加奥运金牌和一个健康、依然可以给我们笑容和未来的刘翔之间,我相信,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会选择后者!刘翔,依旧是我们的‘飞人’,我们的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考生应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结合奥林匹克精神及面对艰难困苦或失败时应有的精神作答。“重在参与”“不服输”“挑战极限、挑战自我”“不抛弃、不放弃”“理智选择”是对奥运精神的最好诠释。
【答案】 “不抛弃、不放弃”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但贵在参与,健康的生命比闪光的金牌更重要也是奥运精神的核心理念,刘翔的退赛令人扼腕叹息,但他“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坚强的努力之后理智退出比赛的选择,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退出未必不是英雄,刘翔依然是我们值得自豪和敬仰的英雄。(意思对即可)
二、(2010年青岛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中国民间组织员工福利状况调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基金会工作人员使用的都是国家行政或事业编制,经费由政府下发。1991年后,才开始逐步使用社会团体编制。现在有的基金会尽管使用事业编制,但其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也全部由基金会自行承担,如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有21名专职工作人员,虽然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即将申请下来,但管理上依然采用劳动合同制,所有员工福利均由基金会自己承担。
民间组织的特点是民间性、自愿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我国民间组织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按照国际规则,国际上的民间组织(NGO)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志愿者发展而来的,慢慢过渡到全职人员,从业人员的福利和保险一般是社会统一负担,其本身参与NGO工作的志愿特点比较明显,不存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也就是说,并不把在NGO从业当成“饭碗”来看待。
国内的民间组织发展与国际NGO有很大不同,社会各层面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到民间组织就业,并称这为“非主流就业”,从业者也把这种就业当成谋求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途径,这就有悖于公益组织的志愿特性。尽管一些基金会希望人们不要把志愿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但客观上,许多人还是把为基金会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为基金会工作获得的补贴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在现在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许多人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无奈之下放弃应有的权利。他们为民间组织工作,却没有正式的编制、没有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甚至一部分人没有劳动合同。
根据北京市社团编制处处长殷邯雪向《公益时报》提供的数据计算,北京平均每个社团仅有0.62个编制,也就是说北京的大部分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没有编制。有一个助学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有13人。这13人中,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只有5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是非正式员工。
殷邯雪表示,民间组织不为员工申请编制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成本的考虑:给员工申请编制,就得为他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样本来紧张的机构经费支出就更高了。我国民间组织尚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国家层面对于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也并不明确。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与民间组织自身发展程度,特别是该机构的经济状况紧密相连。“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组织,自身有能力承担相关费用,但就是不给工作人员应有的待遇。”殷邯雪说。
给正式编制就要付出相应成本,而与此对应的是,民间组织又是大量需要工作人员的。正如殷邯雪所说,非营利组织的生命力就是做活动和项目,人员充足,项目活动做得好,社会效益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捐赠。
“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成本不应该由公益组织自己来承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绩效评估研究室副主任袁娟在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说。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培锋则认为,如果一个人与一个机构形成事实劳动关系,那么该机构就应该为这个人缴纳相应的保险。
袁娟表示,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有赖于全民保障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不应该遗漏民间组织工作领域。政府已经看到了公益性民间组织的特殊性,民政部已经设立了促进民间组织发展的专项基金,部分地方政府更是走在培育民间组织发展的前沿,主动用政府财政补贴民间组织,在现有的人力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保障从业人员利益。
“这是一个好的方向,”袁娟说,“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保问题也应该纳入政府采购服务的资金中,毕竟,尽可能减少民间组织善款的内耗,充分发挥公益性特点,才是民间组织走向壮大的出路。”
(节选自《公益时报》,有改动)
5.国内与国际民间组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准确定位题干中的信息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筛选相关语句的关键词来作答,本题的信息区域主要是在文本的第二段和第三段。
【答案】 国内民间组织的许多工作人员把志愿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把在基金会工作获得的补贴作为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国际的有社会福利保险,无须把在民间组织工作当做饭碗。
6.国内民间组织员工福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从文中第三段和第五段不难看出,国内民间组织员工福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与国家政策、民间组织本身和社会就业压力三个方面有重大关系。
【答案】 ①国家对于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不明确。②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本身经济不景气,无力承担;个别有经济能力的组织故意不给工作人员提供应有的待遇。③就业压力大,员工无奈之下放弃权利。
7.举例法是报告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个例子?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本文主要运用了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和助学项目办公室这两个例子,例子的运用相当于论据,所证明的论点在相应的例证表述中都有明确的答案。
【答案】 运用了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和助学项目办公室的例子。其作用是具体说明了民间组织员工的福利来源和编制情况。
8.对于“民间组织员工社会保险是否应该由民间组织自己承担”这个问题,袁娟和刘培锋有不同的观点。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不管考生选择支持哪一方,都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内容能够自圆其说。
【答案】 示例一:支持袁娟的观点。同国际接轨;符合民间组织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特点;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不应该遗漏民间组织工作领域。
示例二:支持刘培锋的观点。我国民间组织刚起步,民间组织本身应该暂时负担;有付出才有回报,回报后可以壮大自身;组织相对于个人更有力量,有责任为自己的员工谋福利。
三、(2010年山东威海检测)阅读下面的新闻调查,完成9~12题。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地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其中,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 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 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他们当中,品学兼优者占52.2%。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马上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 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 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2.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
(选自2006年7月18日《中国青年报》)
9.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于“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的调查,在文章第六至十五段,第六、七两段主要讲高考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第九段对高中教师的调查从侧面反映高考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第八、十两段主要反映贫困生的学习状况及对上大学的认识;第十一、十二、十五段主要反映贫困生的心理渴望与对前途的信心。所以,答案可从三方面概括。
【答案】 ①多数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②多数贫困生品学兼优,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③多数贫困生渴望得到社会经济资助,对未来充满信心。
10.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季节里重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起悲剧的发生,一是因为“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一是因为自己无力凑够女儿的学费。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文中第十一段张慧及其父母的做法给了贫困生家庭一个启示:正视困难,勇敢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第十二、十三段“助学贷款的效果”提示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学贷款,第十四段有些人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原因提示要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自尊。第十五段也提示贫困生要自立自强。
【答案】 ①贫困生家庭要正视困难,做生活的强者;②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学贷款;③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自尊。
11.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全文看,主要使用百分数表达调查情况。如调查“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时,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用“82.3%”很直观地表达出“教育支出大”是绝大多数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其他调查也和这个调查一样。
【答案】 主要使用百分数表达调查的情况,这样便于直观地看出每种调查情况涉及的人数比例和某一问题存在的普遍程度。
12.调查中有位同学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高考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样的想法,社会该为此做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调查中的这位同学的心理问题属正常,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受助者本身不要把受助看成是别人给予的施舍,二是社会救助部门要充分考虑受助者的自尊。
    【答案】 ①高考贫困生要认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过错,没必要为此背负过重的精神负担,贫困是奋斗途中的困难,寻求援助是正常的事;②社会援助要规范化,它不是随意施舍,要充分考虑受助者的自尊。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540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