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章

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 点击:

【www.doubiweb.com--精品文章】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第20讲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考点一:理清思路
     (1)把握线索:
      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如《风筝》《羚羊木雕》等。
      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
      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注意:有的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物线,一条是感情线。
     (2)疏理脉络:
     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和情感变化的词句。记叙性文字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来组织结构。
    考点二:概括文段的要点,分析其作用
    (1)注意开头句和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领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概括故事情节。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考点三:确定文章的中心。最常用的三种方法:找、并、联
    (1)“找”,即找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①找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直接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
     ②找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的思想、写作背景及动机等,文章的主题往往与 之有关。
    ③找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④找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有时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⑤找抒情议论句。记叙文写人叙事的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抒情议论句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⑥找反复出现的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时采用反复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⑦找独立成段句。独立成段的句子在文中往往起强调的作用,与主题关系很密切。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则可使用下面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扬、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
    (2)“并”,即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3)“联”,即联系时代背景。不少文章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可以采用“通过描绘……歌颂(批判)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式来归纳。
 
       (2014•滨州)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生得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凉的晨风中再赖一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经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我的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 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思路点拨】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和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线索的能力。文章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是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大致有人物线索、物品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时间线索等。阅读本文,我们很快发现“奶奶的粽子(或粽子)”是贯穿文章的线,抓住了这个线,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第1题后一问是补全对文章段落内容的概括,依据线索,我们会很快会发现第⑦⑧段叙述的是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第2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时一定要阅读文章,然后结合第1题中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明确对儿时奶奶的粽子的叙述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粽子只是这种情感的载体,它是否华丽与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无关,所以,作者童年的美好与温馨都是与粽子紧密相连的,而且随着地点、时光的转换,对人对物的思念会愈加强烈,只要把握住这一点来解答,就不会有错。
   【参考答案】1.奶奶的粽子(或粽子)我对奶奶的思念
2.因为奶奶的粽子是“我”儿时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一直伴随着我长大;奶奶的粽子有着独特的甘醇,那种纯粹的清香沉淀在心里,让我留恋难忘;奶奶的粽子包含着浓浓的温暖和关爱,也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
    
1.(考点一)文章以“奶奶的粽子”为题有何作用?
 
 
2.(考点二)文章第⑧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3.(考点三)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一)(2014•十堰)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11 “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孩子。”
○12“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 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13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漫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14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得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15“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潘小锋有点委屈地说道。
○16“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本职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17“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18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天也晚了,我也该走了。”说着便走了出来,他父亲忙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19“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20告别了他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街灯掩映的路上。我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1.(考点一、三)请你谈谈对小说题目的理解。
 
 
 
★2.(考点二)请你用四字词语,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             )——星夜家访——(            )——(            )
3.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下面加点词句表现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1)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
 
(2)“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4.(考点二)仔细品味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说说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考点三)请你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文中的“我”进行评价。(至少两点)
 
 
 
 
(二)(2015•预测)
来泼水呀
张桂柏
①四月的西双版纳,滔滔的澜沧江。我慕名来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手持银钵、水盆,泼水去!
②清晨,一轮朝阳照耀在宽阔的澜沧江上。从青藏高原千年奔流、滚滚而下的水,清澈透明,金光闪闪,傣族民众视为圣水。取水仪式开始了!在身披黄色袈裟僧侣列队护持、祷告之下,七位十四五岁的姑娘,一担一担挑着瓦罐,把清清的江水从江中挑到岸边倒入金缸,庄重地、肃穆地、虔诚地做着取水的每一个动作,生怕玷污了什么。姑娘知道,她们担负着全族乡亲期盼的“七孝女”的神圣使命呢!
③传说,七位姑娘从天王嘴里得知,分管季节、农时的父亲,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雨旱失调,禾苗枯死,人畜遭灾的情况时,大义灭亲,割下父亲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后人纪念为民除害的“七孝女”,便流行泼水节,意用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所以,七位“孝女”姑娘今天早早起来,沐净身子,头束孔雀开屏髻,身穿孔雀垂翼衣,来到江边恭取圣水。
④广场上,圣水来了,大法师来了,民众纷纷跪下或半蹲下去,双手合十,无任何嘈杂之音,唯听法师迎对圣水诵经祈祷。拜水毕,人们先用手指、松枝蘸水轻轻洒身。晚辈将水洒在长辈的手臂、肩背上,表示对长辈的尊敬与祝福;长辈也将水淋在晚辈的头上,表示来自长辈的赐福,然后瞬间相互泼洒。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尽情地泼,尽情地浇。泼水忙,泼水狂,朵朵水珠串串花!不论泼人的还是被人泼的,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都高兴异常。当几万人把水舀起,泼向天空弧形落下,再泼向天空弧形落下,似万条白练椭圆飘舞,万众齐喊“水!水!水水水!”似天穹地宫发出的欢呼。迎新年呀,来泼水呀!除旧垢呀,来泼水呀!恭吉祥呀,来泼水呀!结友谊呀,来泼水呀!有情分呀,来泼水呀!添力量呀,来泼水呀……
⑤暂别泼水广场,来到大街小巷,人们嬉戏追逐,逢人便泼。所有店门一律开着,但都不开张。客问:有啥?店答:有水。店问:要啥?客答:要水。客刚转身,店里就一盆水泼过来,客亦转身泼过去!人在街上行,冷不防水从楼上窗户凌空而降;正转弯时,水从拐弯抹角侧袭而至!
⑥泼水生情处,还在澜沧江。风光旖旎的澜沧江啊,青年男女喜聚于此,涉足江中,个对个泼,列对列泼,围成圈向心泼,摆成花交相泼。一位身穿靓色衫裙的姑娘下水来了,似乎谁也不在意,一旦当她水至膝盖,众小伙一齐朝她泼来,女孩招架不住,干脆用盆把头盖住,蹲到水中,过一会儿刚想伸腰站起,又一阵水花飞来,轮番几次,看似她快要支持不住,总有小伙子挺身救美。若是两位倩女结伴下水,小伙子们便起哄来泼,让她们各自找不到北。姑娘们也不示弱,结伙江中泼帅哥。若是热恋中的男女下得水来,必成众泼对象,乐看小伙子怎么呵护女友,那个顾前顾不了后,顾左顾不了右,顾上顾不了下,手忙脚乱之中乱抱乱护的情形,让人笑弯了腰、笑岔了气、笑出了泪。
⑦月亮升起来了,篝火燃起来了,象脚鼓打起来了,孔雀舞跳起来了,“高升”放起来了,“花包”丢起来了……在水与情、趣与美的抒发之中,泼水人的泼劲似那江水湍流不息,一浪接一浪,一浪胜一浪!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10日)
★1.(考点一)文章以“来泼水呀”为题,有什么好处?
 
 
2.第②段画线句是纯粹地写景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3.(考点二)概括第③段内容,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描述了哪几种泼水场景?各有何特点?
 
 
5.一篇好文章,总会有一个好的结尾。请从内容、结构方面说说本文第⑦段好在哪里。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77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