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幼儿文学作品教学中配乐适当性的思考与探索

| 点击:

【www.doubiweb.com--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幼儿文学作品教学中配乐适当性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配乐是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当前对于在幼儿文学作品教学中配乐的研究忽视了关于配乐适当性研究。配乐的适当性包括配乐乐曲选择的适当性以及配乐乐曲使用的适当性。适当地选取配乐乐曲以及适当地使用配乐乐曲,一方面能够更好地烘托出作品的主题,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进入作品,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集中幼儿注意力,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文学作品;教学;配乐;适当性

幼儿文学作品的欣赏活动主要是由幼儿教师帮助幼儿了解文学作品主题、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并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幼儿的一种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但是,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成熟水平较低,还做不到仅凭倾听对文学作品进行静态的艺术再加工,进而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吸引幼儿的视觉、听觉、动觉同时与作品发生作用,对作品进行动态加工,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

一、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特点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幼儿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诸多的差异,因此幼儿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具有依附性[[1]]

幼儿由于认知能力和心理成熟较低,对新事物的认识能力较弱,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不能通过自己的思维来理解和把握作品,往往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地进入作品,融入角色,进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具有直觉性与形象性[[2]]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其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对外在世界的反应往往是以感觉为起点的,对于外在事物的认知主要是依靠事物的外在形象特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也是通过制作教具、学具,或是教师的手势和表情等具体形象的肢体语言,或是视频和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和其他方法进行教学。

(三)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具有情感上的易受感染性

幼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感染,所以幼儿对外在事物的主观接受水平也常常受到接受对象的某些特征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可以通过借助游戏等方式让幼儿更好地进入故事的情节之中,这种手段所起到的效果远远比向他们直接讲述一个故事好得多。

二、配乐在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鉴于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三个特点,在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引入配乐,能起到很大的意义。适当、悠美的音乐和幼儿文学作品结合,它是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突破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的一种正确尝试。[[3]]音乐对于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一)通过配乐可以营造氛围、情境

幼儿文学作品的作品本身是抽象的,只是一种文字的堆砌与文字的组合。对于幼儿文学作品来说,文字能够表达音乐的内在含义, 配乐音乐又可以诠释文字所难以表达的部分意思;对于幼儿而言, 视觉、听觉以及还有其他器官配合工作,同时作用于一个客体, 这一方面与幼儿的认识规律相符合,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幼儿情感上的需求, 让幼儿形成学习的欲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4]]

(二)通过配乐可以增强幼儿学习的热情以及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再加上幼儿学习时的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的集中,幼儿很容易感到厌倦,很难使幼儿保持一段时间的持续认真学习幼儿文学作品。幼儿欣赏文学作品时情感易受感染性,如果将幼儿文学作品与适当的背景音乐联系起来的话,可以调动幼儿的注意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对幼儿来说,配乐是对一种学习的促进手段, 当幼儿的觉得乏味时, 接下来的音乐又会给幼儿全新的感觉,从而让幼儿对学习继续产生兴趣。[[5]]

(三)通过配乐可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幼儿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拓宽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想象。对于幼儿而言,即使他们是对文学感悟力比较迟钝,但在音乐的引导和感染下,也能比较容易融入作品,融入角色。有研究表明,悠美的音乐对人体各项机能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会使人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情绪更加完善。[[6]]

三、实践教学中对配乐适当性的探索

配乐乐曲的适当性分为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配乐乐曲选择的适当性,二是配乐乐曲使用的适当性。配乐乐曲的选择是指选择什么样的配乐乐曲,而配乐乐曲的使用是指对选取的配乐乐曲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适当的时间、方式插入。当前对配乐在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的研究往往只是着眼于研究配乐对幼儿文学作品教学中有何积极意义,并没有着眼于配乐乐曲的选择与使用的方法上。然而,笔者经过实践教学发现:配乐乐曲的选择与使用的适当与否对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适当的选择与使用配乐乐曲可以更好地营造气氛、情境,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集中幼儿注意力,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反之则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甚至影响幼儿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正确判断以及审美感觉的培养。

(一)配乐乐曲选择与使用的原则

配乐乐曲的选择与使用为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服务的,那么配乐乐曲的选择与使用首先必须符合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原则,于此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原则。经过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的观察分析与总结,笔者认为配乐乐曲选择与使用的原则是:

1、情绪一致原则

幼儿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有感情的基调,有欢快的、忧愁的、伤感的等等。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非具象性,所以首先我们要求它应该与文学作品在情感、情绪以及风格上一致,或者比较接近。[[7]]

2、响度适中原则

配乐乐曲的响度应当适当,音乐声不能过轻, 否则起不到调节思维的作用;也不能太响,否则会产生干扰,音乐只是作为背景,切不可喧兵夺主。教师讲述的时的声音响度应压过音乐的响度,播放音乐的设备要放在离教师较近的地方,从而使教师讲述的声音和配乐乐曲的声源位置靠近,以便二者同向传播,同比例衰减,同时也便于教师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声音响度。[[8]]

3、适当变更原则

短期内重复播放相同的乐曲会钝化幼儿的乐感,使幼儿精力分散,从而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配乐乐曲要根据教学的节奏进行适当的调整。课间所使用的乐曲不能与上课时所使用的乐曲相同,一般课间可以使用较欢快的音乐,这样有助于使幼儿在音乐声中得到放松。而课上可以使用与所要教授的幼儿文学作品主题相一致的乐曲,以便营造气氛,让幼儿在休息的同时提前进入文学作品的环境中。在课上中所使用的乐曲不能一成不变,单曲循环,要根据幼儿文学作品所叙述的情节、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的变更而进行相应的变更。笔者又以自己的《长大做个好爷爷》的教学实践进行举例,该故事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爷孙俩一起平淡生活的幸福时光,后半段讲述的是爷爷身体欠恙至生命终结,按照情节发展我在故事前半段选择了《安妮的仙境》,如果将整首音乐运用于这个故事,依照与故事情节发展是不一致的,所以我进行了调整,将《凄凉哼唱——最悲伤的音乐》接到了故事的后半段,用它来烘托伤感的氛围。

(二)实践教学中对配乐乐曲适当性的几点思考

笔者通过在实践教学中的观察分析与总结,对配乐乐曲适当性中选择与使用这两个层面有如下几点思考:

1、配乐乐曲要避免选择流行音乐

天津师范大学李洪玉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背景音乐对于中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的研究,该研究指出:流行音乐对于有背景音乐偏好者来说没有促进作用,有较小但不显著的干扰作用;但是对于那些无背景音乐偏好者来说缺具有有显著的干扰作用。这个研究针对的客体是中学生,笔者在教学中也做过几次相同的实验,就是对两个班级上同样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课程,但是一个班的配乐乐曲选择流行音乐,另一个班不选择流行音乐,得出这样的结论:流行音乐作为配乐乐曲会干扰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这是由于现在的幼儿接触事物比较多,对有些流行音乐也有一定的感知。如果配乐乐曲选用流行音乐,那么很有可能将幼儿带入流行音乐本身的种意境中,那样就搞不清学生到底是在学习知识还是在欣赏或者回味音乐了。

2、配乐乐曲不能滥用

配乐乐曲的选择与使用一定要服务于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所以选择不能太随意。[[9]]随意添加不能起到引导幼儿,烘托主题的作用。笔者还以自己的《长大做个好爷爷》的教学实践进行举例,到底是选择节奏强烈、跳跃的巴洛克音乐,还是真挚、典雅的古典音乐,还是孤寂的乡村音乐,还是注重感情和内容表达的浪漫主义音乐,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要让孩子更好地进入作品,要使用能更好烘托主题的配乐乐曲。于是笔者选择了注重表达内容和感情的浪漫主义音乐,于是我便在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中开始寻找符合我故事需要的音乐,在故事前半段,我选择了比较安静、节奏较为明快的音乐《安妮的仙境》,既能表现爷孙俩在一起的恬静、幸福,又能做铺垫,使前面欢快的情绪,与后面悲伤的情感产生强烈对比,后半段我选择了《凄凉哼唱——最悲伤的音乐》,音乐一出来就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听到后来孩子们都掉下了眼泪。同样选择的配乐乐曲也不能过多,一堂精彩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课很少从开始到结束都填满背景音乐,同样一堂精彩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课,在需要插入乐曲来辅助教学的地方也要善于用短暂的音乐来表现作品的内涵,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中幼儿文学作品所阐述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感情,有选择性地打开配乐乐曲与关闭配乐乐曲以及调高配乐乐曲的声音与降低配乐乐曲的声音,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配乐乐曲的出场以及退场要把握好时机

音乐出场时有定调的作用,配乐音乐是为幼儿文学作品的教授服务的。因此,配乐音乐的出场运用要做到音乐的节奏和作品本身的基调相一致,配乐音乐要和作品所描写情境相配合。同理配乐音乐的退场也一定要和作品相符。比如,笔者在《彩色的鸭子》教学中开始部分采用渐强进入,当故事讲到现实部分“后来鸭妈妈真的生了一堆像雪一样白的蛋”时,此时配乐乐曲转换成《少女的祈祷》做渐强衔接上一段音乐,用这段音乐表现故事进入现实部分。在故事的结尾部分,配乐乐曲随着夕阳西下可做渐弱,渐渐消失,音乐和画面交融在一起,使幼儿沉静在图画书中鸭妈妈带着他的孩子们远去的美丽温馨画面中。这样会让幼儿沉浸在作品之中,起到较好的效果。

4、配乐乐曲的衔接应当过渡自如

根据上文所述,在一堂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课上不能只使用一首配乐乐曲,要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变更。一支配乐乐曲与另一支配乐乐曲的衔接要过渡自如。[[10]]否则就会给幼儿带来比较突兀的感觉。这样幼儿就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才能投入的接下来的学习中,不容易跟上教师接下来的教学进度。因此,可以将前一首配乐乐曲的结尾处理成渐弱,待音乐减轻结束后接上后一首配乐乐曲,同样后一首配乐乐曲也应当处理成渐强。通过这样的处理让两支配乐乐曲之间衔接轻起轻落,浑然一体。笔者再以自己的《长大做个好爷爷》的教学实践进行举例,配乐乐曲选择好后则要考虑音乐的衔接,怎样使音乐过渡衔接自然,不让人觉得突兀呢?首先,音乐要走在故事内容的前面,待到前半部分小小熊与爷爷一同的每一次经历讲完后,音乐可做稍稍延长1-2秒渐弱,给人呼吸,让人回味感受爷孙俩浓浓亲情。音乐完全干净后《凄凉哼唱——最悲伤的音乐》与故事同行,使人产生心理落差,从而让幼儿获得心灵震撼!

5、配乐乐曲应当与其他声音相协调

在幼儿文学作品教学中,可能会同时出现解说词、音响效果和配乐音乐。[[11]]音乐起着辅助幼儿对文学作品画面的理解作用,运用的不得当反而会起反作用,因此音乐与其他声音一定要分清主次,控制得当,相互协调比如说,笔者在《彩色的鸭子》教学中,对所有的声音加以宏观和总体的调节和控制,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音一起出现的时候,一定会有一种作为主要的,其他的作为次要的辅助的。在讲述故事时,配乐乐曲的出现,需要轻柔一些,切不可喧宾夺主;当作品在需要营造气氛、表达情感时,那么就主要依靠音乐来起到作用,那么这种情况下的音乐可稍稍强一些。这样的处理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中,适当地选取配乐乐曲以及适当地使用配乐乐曲,既可以更好地烘托出作品的主题,又可以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进入作品,调动幼儿学习的热情、集中幼儿注意力,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通过适当地选取配乐乐曲以及适当地使用配乐乐曲,必定能够在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玲.浅谈幼儿园文学教育[J].教学长廊,2009(2)

[[2]]任继敏.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文学院,2010:26

[[3]]李敏.刍议朗读教学中的配乐作用[J].今日科苑,2008(4)

[[4]]孟晨,王乌兰,李福生,背景音乐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2)

[[5]]孟晨,王乌兰,李福生,背景音乐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2)

[[6]]李敏.刍议朗读教学中的配乐作用[J].今日科苑,2008(4)

[[7]]靖敏.关于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引入文学作品配乐朗诵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信息职校论坛,2009(5)

[[8]]赵圣元.配乐教学初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

[[9]]孟晨,王乌兰,李福生,背景音乐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2)

[[10]]赵圣元.配乐教学初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

[[11]]孟晨,王乌兰,李福生,背景音乐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报,2008(2)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ejy/36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