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验

谈幼儿自我管理中 “小班长”的那点事

| 点击:

【www.doubiweb.com--管理经验】

谈幼儿自我管理中 “小班长”的那点事

  一直觉得做老师很不简单,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敏感度极高。在"减负"号角的引领下,我们 "全力以赴"调转"船头",由原来的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到现在的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关素质教育的课题犹如雨后春笋般纷沓而至。各学校都在致力研究、反思,从理论层面、从实践层面,无不显得细致入微,各有关学生能力培养的论文、有效策略也层出不穷。当然,我们也不例外,确立了《以"体验教育"为途径,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研究》的课题,从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等不同层面,利用儿歌法、游戏法、照片对比法等多种策略,来激发和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可谓是研究的"不亦乐乎"。然而,面对这样"繁华"和 "轰轰烈烈",我不禁有些担忧:这难道就是所谓的能力培养嘛?孩子在自我管理了吗?孩子又得到哪些发展?......一串串的反问让我千头万序,剪不断理还乱。不过,一次亲眼目睹的 "平常事件" 真正地震撼了我。

   一次,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实践活动中,突然出现这样一件令我惊讶的一幕。当全体幼儿离开幼儿园兴高采烈的排着队前往参观目的地时,也许是因排队走路时间长了,也许......有一位孩子总是在队伍中"捣乱",几经伙伴提醒任全然不顾,还要"横眉冷对"。孩子们纷纷将此情况告知老师,只见老师领过该幼儿,毫不犹豫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艳艳(幼儿化名),他不听话,只有你这个小班长能管住他。"。只见那位叫艳艳的小女孩瞪着双眼疾步上前,一下子抓住该幼儿衣服,并拉回到自己的身边,同时还在该幼儿的小手上拍了两下。说也奇怪,该幼儿前后倒是判若两个人,乖乖地接受这位小班长的"处罚",安静而有序地在她身边跟着队伍前进。一场小风波就此而"平息"。

   不用说,班级管理中采用幼儿自我管理已不足为奇。班级设置小班长是民主管理的体现,更是促进孩子有他律到自律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对孩子的一种全新的、自主的管理,孩子可以在这样轻松自主的氛围中"当家作主",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做才是合理的?同时,也是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特殊资源来实现幼儿自我服务的有效策略。

   但试问,上述事件中,幼儿在班级中扮演着怎样的社会角色?在老师和幼儿心目中的"小班长"又扮演了怎样一种角色?难道小班长就是我们成人仅仅用来管理班上小调皮的 "工具"吗?我们一直在高调地倡导要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这难道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结果吗?显然与我们的目标是相悖而行的。那么,孩子的这些表现,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我们必须深思而后行。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老师们犯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错误--概念错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相当然就把 "小班长"划归为协助老师整顿纪律或分担任务的小帮手, 出发点有时只是为了轻松老师而不是服务于同伴,它的服务对象完全颠倒。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最终应该为幼儿的精神服务,不仅仅只为幼儿的身体服务。

   其次,在"小班长"产生的过程中,看似通过平等选举而产生,实质总是为了民主而民主,形式走过场,最后定板还是由老师择优而用。而这些"小班长"一旦产生,就是"终身制"。

   这些"小班长"由于平时表现较好,老师的表扬过度,使得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自认为样样都比同伴好。同时,也使得其他幼儿总觉"自叹不如"。就这样,"暗示效应"的催化,使幼儿群体中诞生"王者"。

  最后,这也是最重要,最具影响性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行为暗示。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家庭,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同样,什么样的老师也带教出什么样的幼儿。在实施班级常规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往往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加之极具中国特色的班级容量,老师们总是急火攻心,免不了偶尔的"粗暴",孩子是看在眼中,记在心中的。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些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了解其中之巧妙,这就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讯息--管理就是呵斥,管理就是强压。

  不可否认,老师在管理过程中利用幼儿的内在需要而实施自我管理,通过"小班长"的设定,可以帮助孩子确立自信,这是值得肯定。但我们不能违背教育的核心,否则我们将会影响孩子的一身。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幼儿的自我管理?如何发挥好"小班长"的特殊管理功效呢?我们进行了再次的尝试:

一、明白 --"我是谁?"

1.小班长 → 工作者

   "小班长"这一称呼似乎总会与"小领导"划上等号,在潜意识中会有错误指向,认为小班长就是老师选派出来"管理人"的而非"服务于人"的。因此,我们要对"小班长"的内涵进行思考,重新审视,不能把"小班长"担当的赋予,仅看成是一种班级管理的手段。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孩子从概念入手,转变认识。也许,换一种角度或换一种解释,孩子可能会更于理解--称呼替换。以"值日生"代替"小班长"、"小组长"等职务的称呼。只有"值日生"似乎才更能让孩子明确其任务和职责,了解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它的核心是服务于他人,管理好自己。

   另外,"值日生"最突出的词就是"做事",就像处于社会的人一样,他的任务和目标是具体而实在的。也就是说,在班级这样一个小社会中,他所担当的就是一个"工作者"的角色,他的任务是为班级、为伙伴服务的,这同样也是幼儿间接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

   2.个别 → 人人

   基于以往,我们取消了"小班长"终身制和个别独当制,由原来的个人到现在的多人。我们采用 "自我推荐、大家推选、相互选择"的方法,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通过小朋友之间的交流、讨论,推荐4--6名幼儿,"强弱搭配"地合作完成值日生的任务,能力强的幼儿更好地起到了榜样和带头的作用,而能力弱的幼儿,由于受到了同伴的邀请,会感受到自己被同伴的接纳,充满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如中班有位孩子,由于个子娇小,在家里父母视为掌中宝,事事都与他"绕道而行",这也在的他幼小心灵中产生了一种依赖和一种不自信,不仅不会自己的事儿自己做,而且还经常应赖床而迟到。当好朋友邀请他共同担任值日生时,他极为欣喜。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舞台",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从一开始的不敢,到大胆,直至"工作"游刃有余。也正因为有了但当,他爱睡懒觉的毛病也迎刃而解,每天都会早早来到幼儿园,那种热情、那种责任溢于言表。

  二、知道 --"我要做什么?"

  任何一个职位都不是闲置的,它必须发挥最大功效,这样才具有"社会效应"。面对尚处于发展期的孩子来说,角色定位、角色认识很重要。在明白了"值日生"是什么后,接下来就是进入该角色,扮演好该角色了。

   1.自我挂牌----提示自己的群体角色

   为帮助幼儿理解、掌握复杂的群体活动规则,我们实行挂牌制--加强幼儿自我角色的认识。在班级内设立一个"今天我值日"的小区域,每天的值日生会"挂牌上岗",通过这样每天的挂牌,强化幼儿记住自己是今天的值日生,同时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识别标牌熟悉别的幼儿,监督同伴的行为。

  2."点击"工作菜单--明示自己的工作任务

   概念转换后,接下来就是要明确具体的工作条目了。不过,我们的原则还是突出 "自主"。正如成人的社会一样,有人喜欢工作有人喜欢休闲,有人喜欢这项工作有人喜欢那项工作,有人喜欢这个时候工作有人喜欢那个时候工作;个人的性格决定个人的选择。于是我们帮助幼儿创建一张《工作菜单》,有的地方是用汉字,有的地方请会画的小朋友画简图,利用这张工作菜单,幼儿就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内容。同时,我们将工作项目以插卡形式呈现,当幼儿选择工作任务后,就可以在自己的工作栏插上"工作项目",同时,胸前挂上相应的任务标牌,如:图书管理员、餐具管理员、区域管理员等等。任务非常明确,工作热情也相当之高。

  三、反思 -- "我做的如何?"

   为了避免出现"倒行"现象。"倒行"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字,这里指的是:当某幼儿想当上"某职"的时候,他会出现自觉的自我管理和自我遏制;当他成功获得担当以后,因为没有监督机制,他要变本加厉的把之前自我约束时丧失的"快乐"和"自由"追加回来。因此,我们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用自己的眼睛和同伴的眼睛来"监控"自己的行为,使他们能更加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同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1.每天一谈,自我调整。

  "今日事,今日毕"。一天的"工作"完成后, 由大家通过谈话讨论,对"值日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在听取别人的评价中,孩子会进行自我的调整。

  同时,我们结合照片反思法,把值日生做的每一环节,以及伙伴们活动的每一环节拍成照片,和幼儿一起边看边讨论,帮助幼儿把环节的名称和实际活动联系起来,并分析"值日生"这样的行为是否适当,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及服务好伙伴又管理好自己。采用这样的自我反思的方式,幼儿能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由此及彼,达到全班幼儿集体进行自我管理的效应。

2.小组小结,迁移经验。

    自主性小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交往、冲突、解决矛盾的机会,还可以帮助"值日生"从中了解其他同伴、调节自己行为,积累管理的初始经验。老师通过鼓励、支持、丰富幼儿的选择和活动来促进幼儿解决矛盾,调节自我行为,在实施值日生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行为,我们尝试通过共同制定规则,来约束不良行为能力的提高。当幼儿具有参加小组活动的自我管理经验以后,其活动的规模、范围会逐渐扩大,管理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3.明星"值日生",鼓励中强化。

   积极性总是在不断表扬和鼓励中持续的,每周我们针对一周"值日生"的总体表现,实行投票选举和自我竞选,产生本周的明星"值日生"。同时,会把的"明星"照公布在宣传栏中,那种荣誉感就油然而生。

   此外,还有一项看似不足为奇,实为不可忽视的一环,就是成人的示范和指导。任何事都不是天生会做的。作为幼儿活动中的指导者,教师在幼儿正式"上岗"之前,一定要提供几次细致规范的操作示范。这样,孩子才会有能力去从事他所要从事的工作。

   实践让我们渐渐发现,教育只有通过生动的场景,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用"心"来感受,才能迸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ejy/3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