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制度

2009年高考历史大纲全面解读(特别推荐)

| 点击:

【www.doubiweb.com--法规制度】

2009年高考历史大纲全面解读(重点推荐)
一、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5.先秦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

 

  二、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2)察举制;(3)编户齐民

 

  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

 

  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

 

  5.秦汉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哲学与宗教;(3)史学与文学;(4)雕塑与绘画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江南经济的发展;(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3)手工业的发展;(4)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道教与佛教;(3)唯物论思想家;(4)文学和艺术

 

  四、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5)武则天的统治;(6)“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3)府兵制与募兵制;(4)租庸调制;(5)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2)回纥;(3)靺鞨;(4)南诏;(5)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1)和新罗的交往;(2)和日本的交往;(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文学和艺术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2)中央集权的强化;(3)科举制的发展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2)宋辽的和战;(3)西夏的建立;(4)宋夏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1)金的建立;(2)辽和北宋的灭亡;(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兴起;(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5)元朝的灭亡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理学和史学;(3)文学

 

  六、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3)八股取士;(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2)明末农民战争

 

  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4)文字狱

 

  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2)农业;(3)手工业;(4)商业;(5)资本主义萌芽;(6)对外贸易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3)改土归流;(4)台湾府的设置;(5)清朝的疆域

 

  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4)郑成功收复台湾;(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7.明清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进步的思想家;(3)明清小说;(4)类书、丛书的编纂;(5)西学东渐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2)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3)鸦片战争的过程

 

  2.鸦片战争的影响

 

  (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3)《天朝田亩制度》;(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5)《资政新篇》;(6)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7)太平天国的防御战;(8)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5.新思想的萌发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运动

 

  (1)洋务派与顽固派;(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洋务运动的效果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4.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背景;(2)康、梁的维新思想;(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4)百日维新;(5)戊戌政变;(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同盟会的成立;(2)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3)“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4)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2)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四、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

 

  (1)袁世凯专权与称帝;(2)“二次革命”;(3)“二十一条”;(4)护国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3)无产阶级的壮大

 

  五、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2)五四运动的经过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4)工人运动的高潮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2)北京政变;(3)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4)五卅运动;(5)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北伐军胜利进军;(2)工农运动的发展;(3)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帝国主义的干涉;(2)“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3)“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六、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工农武装起义;(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日本大举侵华

 

  (1)九一八事变;(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红军的战略转移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华北事变;(2)瓦窑堡会议;(3)“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1)七七事变;(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2)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3)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1)毛泽东的《论持久战》;(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3)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4)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5)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八、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1)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3)全面内战的爆发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九、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1)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2)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3)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1)严峻的经济形势;(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2)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1)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2)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3)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2)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4)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5)动乱中的国民经济;(6)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十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在徘徊中前进;(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3)改革开放的成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构想;(2)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第三部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2.文艺复兴

 

  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革命的背景与进程;(2)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2.欧洲启蒙运动

 

  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2)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3)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4.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运动;(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英国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2)美国内战;3)德意志统一;(4)意大利统一;(5)日本明治维新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5.亚洲革命风暴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巴黎和会的召开;(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3)国际联盟的成立; (4)华盛顿会议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美国罗斯福新政;(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4)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1)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2)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3)西班牙内战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1)慕尼黑阴谋;(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3)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1)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2)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3)两极格局的形成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1)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3)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与东欧的变革;(4)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美苏争霸

 

  (1)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2)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5.亚洲经济的发展

 

  (1)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2)印度经济的发展;(3)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十、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1)冷战后的国际形势;(2)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3.世界经济的发展

 

  十一、现代科学技术

 

  (1)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二、信息解读:
1、无任何变化,意味着08年考纲提出的考核目标要求,三个梯度的能力要求仍是我们在当前新课程下高考复习和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意味着08年考纲有所变动的考试范围尤其是相对变动较大的知识范围和题型示例仍是我们关注研究的重点。 
  2、无任何变化,意味着08年高考试题以其比较成功与成熟而成为我们测定09年高考的风向标。08年高考题一改去年的偏、难、怪,基本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重大事件进行考查,给人感觉题目并不难,和基础知识联系密切,比较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下的教学实际,体现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以运用大量的情境材料,在新情境下,经过分析、知识迁移、理解、对应基础知识内容,让考生做出准确的判断。 
  3、无任何变化,意味着09年高试卷呈现方式将会比较平稳,但不意味着命题者命题不会创新变化。我们通过这几年的高考发现,命题者每年都在去陈求新。命制试题的质量逐年提高,命题趋向成熟,尽管每年评价褒贬不一。但有一点现在已可以肯定,他们将会更多地考虑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考离不开史料。
三、复习备考的4条原则
  1、要坚持常规教学。我们这里所说常规教学,是要将考试大纲中涉及的考点尽入囊中,全面理解记忆高考复习范围内的知识。但复习必须有层次性。 
  2、认真研读08年(09年)高考考试大纲,研读08年高考试题。 
  3、要坚持论从史出,史料判读。新材料新情境设置,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既要理清史实,又要通过练习教会学生判读史料,与教材知识内容的有效对应,这应是高考历史复习的核心内容。 
  4、要努力提高练习效益。练习设置应集中体现新材料、新情境,信息量适中,强调试题的题眼。
四、认真解读去年变化的考点
1、2008年变化的考点
(1)2008年新增知识点:井田制和分封制、西周的强盛、夏商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刺史制度、编户齐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中的(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府兵制与募兵制、隋唐时期社会生活、庆历新政、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戊戍变法的背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清政府的“新政”与“预备立宪”、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工农运动的发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新中国的诞生的历史条件、“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亚洲人民民主国家、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
  (2)2008年强化和细化知识点:洋务运动的效果、戊戌变法的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红军的战略转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美国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现代科学技术。
  (3)2008年提法有变化知识点:如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北伐和西征)、袁世凯专政与称帝(北洋军阀政权)、三大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经济建设方针的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在徘徊中前进(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
  (4)2008年合并知识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5)2008年删除的知识点: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苏联的建立、美苏争霸中的及其发展。

2、针对考点变化对09考试说明(其实是08年)的分析
   (1)增加一些经济知识点的考查,侧重物质文明的考查。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更强调人类文明与经济生活的发展,更关注民生与改革。如增加了庆历新政、洋务运动等知识点。
  (2)增加对农民问题的考查,涉及农民改革、农民起义等。如明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加大对三农的关注。
  (3)增加古代制度创新的考查,强调制度创新。如府兵制、募兵制、西汉时期的编户齐民、刺史制度等。与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联系。
  (4)突出思想方面的改革、论战。如增加了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等。
  (5)加大了对民族民主运动的考察。如增加了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等
(6)部分提法有变化。如世界史部分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变为“拿破仑帝国”;删掉了苏联的建立,突出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增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在亚洲经济发展中,增加了“泰国、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
   (7)09年历史考试说明(其实是08年)的能力要求,与2007年相比,在能力上变化不大,仍然强调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一是指全面、系统地收集试题信息,明确试题的测试目的和意义;二是指提取对作答有效的信息,并能够使用分解、归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整合,使作答完全对应信息的要求;三是在综合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理性认识和信息意义的提升,并进行合理的发挥)调动和运用知识(一是要求将试题信息包含的所有内容与个人的知识资源进行充分的结合,而不是表面的对应关系;二是在试题信息与知识资源结合的基础上,试题的做答要求;三是用同样的方法,对综合性试题进行理解和分析,它要求的理性化的程度更高)描述和阐述事物(一是指对构成事物整体的各种因素和现象进行表述,对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性因素进行完整的说明;二是指认识事物产生、演变的规则和规律,并结合知识资源进行解说和阐释;三是将多项事物进行综合性的判断、理解、分析和阐释)论证和探讨问题(一是运用各学科的方法,对事物进行梳理、论证和探讨,而方法的运用又必须符合不同问题的具体要求;二是论证必须符合论证对象的自身要求,并做到观点、表述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三是在对问题进行论证的基础上体现思维的个性和潜力,充分运用论证结果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所以说,2009年,考生依然要做好“难”的准备。
五、复习备考策略及建议
2009年历史考试大纲与2008年相比,无任何变化,但考生不要掉以轻心。应当联系时政热点,寻找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把握历史的史鉴功能。在第二轮复习中,对2008年增加的内容要关注,因为2008年的命题这些是重点考察的内容。2009年命题肯定会有意识地朝这些方向发展。此外,在专题复习阶段,要把握主干知识,与第一轮复习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对这些问题应当引起关注: 2008年北京奥运的“人文奥运”主题、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30周年、自然灾害应急机制、三农问题、改革开放30年各方面的变化、广西、宁夏50周年的成就等。
具体时间及方法:
1.第一轮复习:2008年3月底前完成。采取单元过关复习与小专题想结合的方式,夯实基础,查漏补缺,全面阅读教材,使知识系统化。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
一轮复习方法:
(1)紧扣三个环节:基础知识、学科能力、应试能力。
①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全面”即全面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突出历史主干知识,淡化重点、难点,使学生不造成知识的盲点。“系统”即分单元架构历史知识体系。“牢固”即对考点记忆的程度。“准确”即对考点内容的准确性,不似是而非。
②在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即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在提高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知识。
③加大训练力度,在经典题型的解答中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
(2)把握三个层次:历史史实、历史观点、历史方法。
①历史史实:包括史实性知识和结论性史实,要求学生熟记理解教材大字内容,即主体知识。同时,对导言、小字、地图、图片、文献资料、注解也要重视,不可偏颇。
②历史观点: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辨证的思维方法提高思考能力。注意中外历史比较,形成“整体历史观”。把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去学习。在对比联系中提高学生的整体印象、全局观以及对于“整体历史”的宏观把握,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③历史方法:贯彻四种历史复习方法:A,史论结合法,做到以史带论,史论结合,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B,制表图示法,历史知识纵横交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繁多,化繁为简,归纳整理,制成朝代演变表、历史事件比较表、重要年代关系表等。把课本上的知识归纳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化繁为简,一目了然。C,古今纵横联系法,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即一轮复习中构建的小专题。如复习“清朝对外政策”时,把“中国古代秦汉至明清的主动对外开放、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清朝晚期的被迫开放、新中国的封闭保守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等内容进行前后联系。横向联系如;“17、18世纪全球变革中的中国与欧美历史”的比较,形成中外历史发展趋势的差异。D,历史与现实问题反思的方法,架设历史与现实间的桥梁,一要注意历史问题现实反思,如古丝绸之路与现代文明,古代水利与三峡工程建设,大运河的开凿与南水北调,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等。二是现实问题历史反思,如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思考,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等。又如历史上的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
(3)加强政史地三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要善于从政治、地理等多角度去思考分析,促进学科之间的自然渗透与融合。如环境、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和谐世界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文明融合与冲突,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浪潮等。
(4)注意解读历史新课标,分析与现行教材的衔接之处。
2.第二轮复习:
2009年4月-5月,采取专题复习和热点复习相结合的方式,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强化专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  
(1)复习方法:
①大胆取舍,筛选专题知识。不符合高考要求的内容要大胆舍弃,但符合高考要求的内容要全面占有。如:教材主干知识,尤其是能贯通古今中外的内容,易于和政治`地理相结合的内容,社会热点内容等。
②专题宜粗不宜细,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史实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题系中,形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如把中国古代史一般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几个大专题。
③专题宜小不宜大,重视史实的梳理、归纳、提高。以具体知识的认识为主,主要侧重于对纵向跨度大内容的复习,多强调宽度,少强调深度。
(2)内容: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专题二: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历程
专题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专题四:中国民主革命和政权建设
专题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变动与经济发展
专题六: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七: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专题八: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专题九: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专题十:学科热点专题包括,如周年、次周年事件纪要(08、09年);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三农问题”;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制度创新等。
专题十一: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热点专题大综合(选5个代表性的)。
3.综合复习阶段注意问题:
(1)针对高考研究考情,关注考试说明
①仔细研读09年《考试说明》并与07年《考试说明》进行比较,注意增加的内容,注意表述方式出现变化的地方,删减内容要大胆丢掉,表述变化的 内容要迅速适应。
②关注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分布,试题难度变化,领会试题形式,命题切入点和解题思路,理解试题常用词语的含义与区别,掌握参考答案的解题套路和规范用语。
③适度关注未列入《考试说明》内容和教材小字部分、注释、插图、引文等。
④高考源于教材却不局限于教材,因此应广泛关注史学界最新观念和最新研究成果。
(2)回归教材
目标要求:全面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全部知识点,不能厚此薄彼,要纲举目张,将目录烂熟于胸构建一个有机的系统,掌握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知识点间的“互动”。在记忆的同时,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形成知识网,关注时政热点。记忆牢固、准确。查缺补漏,细致入微,稳打稳扎,步步为营。搞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和外延,真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3)模拟考试
目标要求:①通过强化训练,及时暴露学生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②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记忆和理解,弥补记忆、理解的不足,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③进行规范化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突出三个方面:①基础性:突出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学科特点和规律的总结。②适应性:与高考试题的命题角度,命题形式和试题难度基本一致,通过模拟训练逐步适应高考试题的能力要求。③适量性:每次训练都要有的放矢,做到精选、精练、精评,去粗取精,数量不要过多,要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当前热点,重点难点和易错易混知识点。
突出四个环节:①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②分析不足,查找原因,明确努力方向③注意方法的总结,提升解题能力,比如结合审题失误练审题方法,结合答题弊病,强调答题规范性等。④注重思维训练,训练以下方法:比较分类法,归纳演绎法,逆向思维法,综合分析法,类比推导法,发散性思维法。
(4)强化“三主线一理念”的复习思路。
要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统筹做好2009年高考的复习迎考工作。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ejy/42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