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急救

初三期末统考考点复习(详细版)4

| 点击:

【www.doubiweb.com--家庭急救】

①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②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③少数民族风情:那达慕——蒙古族;泼水节——傣族;献哈达——藏族;白色小帽,忌猪肉——回族;花色小帽——维吾尔族;火把节——彝族

云南省有20多个民族,是我国民族分布最多的省区。

 

 

考纲:7.中国的河流:长江概况,黄河概况。(七上P55~59)

 

 

 

 


1、受我国地势的影响,我国河流流向多数是自西向东。

 

 

 

 

 

 

 

 

 

 

 

 

 

 

 

 

 

 

 

 

 

 

 

 

 

 


2、比较黄河、长江

比较点

黄河

长江

全长

5400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6300千米(中国第一大河)

发源地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

青海省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注入海洋

渤海(山东省)

东海(上海市)

上、中、下游的划分

河口(内蒙古)、孟津(河南)

宜昌(湖北)、湖口(江西)

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级行政单位)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级行政单位)

主要景观

“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的“悬河”、壶口瀑布、

“塞上江南”——宁夏平原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

举世闻名的工程——三峡工程

作用

灌溉、发电

灌溉、发电、航运(黄金水道)

危害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地上悬河”

洪涝灾害

原因

人类过度利用自然,滥用自然,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季风气候带来的弊端。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

如何治理

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

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通河道、中下游禁止砍伐树木、裁弯取直、分洪蓄洪、开挖入海新河等措施。

历史地位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

 

 

 

考纲:8.区域差异:我国的四大地理单元概况,我国的南北差异、东西差异,秦岭

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七上P61~68)

 

 

 

 


 

1、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发展各具特色 

(1)我国的南北差异

 

 

 

 

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

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

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生活习惯差异

民居特色

注重防寒保暖

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饮食习惯

喜吃面食

喜吃米饭

交通工具

陆路交通

公路、铁路和水运

气候差异

气温差异

气候

温带气候,比较干燥

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1月均温

低于0℃

高于0℃

降水差异

年降水量

少于800毫米(<800mm)

多于800毫米(>800mm)

农业生产差异

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1月份0ºC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③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我国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3)我国东西部差异

 

东 

西 

自然条件

地形

东部地区平原广阔

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

较为湿润

气候干旱

资源环境

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业污染严重

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社会经济条件

发展历史

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基础

灿烂的历史文化

人口

东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

西部人口数量较少,分布比较稀少

民族

主要是汉族人

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农业

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

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

工业

工业发展条件优越,比较发达

比较缓慢、不发达,但能源工业发展潜力大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发达、方便

交通通讯设施落后

教育

发达

教育水平、思想观念较滞后

人才资金技术

较为丰富

短缺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较快、较为发达

经济发展缓慢,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优势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交通通信教育发达,城市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广袤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

经济发展的劣势

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严重的工业污染困扰着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差距较大

2、跨区域的工程  (七上P65-68  九年级P71-72  P116-118 )

①主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

②意义:这些跨区域项目意义重大,体现了中国加强区域联系和合作,缓解了区域环境污染、用水紧张等问题,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3、促进区域发展

①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②要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协作,互惠互利,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考纲:9.欧洲联盟、联合国、世贸组织的概况、宗旨、职能,它们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1、欧盟 九年级P152~154页)

①欧盟的前身是欧共体;欧盟于1993年成立,其全称是欧洲联盟(EU)。

与欧共体相比,欧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发展。欧盟是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②欧盟的扩大对于世界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政治上,欧盟的不断扩大提高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平衡了多极世界格局,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单边主义),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在贸易上,欧盟东扩将巩固其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的地位。在货币上,欧盟东扩将巩固欧元(?)与美元($)抗衡的重要货币地位。在经济实力上,欧盟东扩后的经济将与美国并驾齐驱,改变欧美经济实力的对比。

2、全球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九年级P155~157页)

①联合国成立的背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在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其总部设在纽约,目前,一共有192多个成员国,其中常任理事国有5个(美、英、中、法、俄)。

②联合国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③联合国会徽的解释:世界地图象征着整个世界;橄榄枝象征着环绕世界的和平,体现着联合国的宗旨。

④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在1971年重返联合国,我国为联合国的筹建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我国为联合国的筹建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3、世界贸易组织(“经济联合国”) (九年级P158~160页)

①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人把世界贸易组织称为“经济联合国”。

②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职能: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间贸易争端。

③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

正面影响:中国消费市场上有更多价廉物美的消费品,享受更优质的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内生产总值;随着贸易的增加,新增就业岗位;有利于打破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推动体制改革,建立有序的市场秩序;中国最大的收获是更新了观念,学会了利用外国的资源(如资金、市场、技术和原料等);学会了参与世界新一轮国际分工,学会了参与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培养竞争和进取,提高国民素质。

负面影响:全面激烈的竞争冲击落后企业,加速其破产,使失业人员增加;消费品、药品、食品和部分制造业的竞争结果会导致丧失部分国内市场;外货倾销,地区性行业垄断等。

 

 

考纲:10.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基本解决途径。

 

 

 


1、人口问题  (九年级P50)

(1)PRED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四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其中,人口是关键因素。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亿大关。

(2)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如印度、中国等);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如日本、德国等)。所以,发展中国家在采取控制人口的政策,发达国家在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3)合理的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4)中国的人口问题  (九年级P59)

①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古代人口增长缓慢;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高速增长;70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增长放慢,但仍持续增长;9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明显减慢,但因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仍较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已经突破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

②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低,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

③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影响:①对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压力;②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吃饭难、就业难、住房难、受教育难,以及交通拥挤、社会福利等问题。

④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的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提高人口素质,既是积极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2、资源问题  (九年级P53)

①当今世界,资源出现短缺。原因: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类需求的无节制。

②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九年级P62)

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量很少。(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地大物薄)

③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因人口多人均量少、利用率低、破坏浪费严重、地区分布不均衡而导致的资源短缺,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④应对资源危机的主要措施:  (九年级P71)

A.开源节流,提倡节约(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开发新能源);

B.跨区域调配资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C.加强立法管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

(节约利用资源的措施:购物使用布袋,可以减少塑料的使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可再生资源;节省纸张,回收废纸,不买贺卡,可以节约森林资源;一水多用、随手关紧水龙头可以节约水资源;少用罐装食品和饮料可以节约矿产资源;拒绝过度包装也可以节约多种资源;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可以减缓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速度;使用节能灯具可以节约能源资源;拒食野生动物、不穿野生动物皮毛制作的服装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分类回收垃圾,回收废电池、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可以实现某些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还可以防止垃圾对其他资源造成污染。)

3、环境问题  (九年级P56)

(1)环境问题分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热带雨林的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和环境污染(如酸雨、光化学烟雾、水体污染、臭氧层空洞等)。

(2)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酸雨蔓延、臭氧层空洞、水体污染等。

(3)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九年级P65)

         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①类型:

中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污染。

②出现的原因:工业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管理水平低下。

③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

④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⑤我国加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生态建设方面: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工程、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大江大湖水体污染治理、酸雨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治理。

⑥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九年级P65)

环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中不注意环境保护、过度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自然资源短缺及其他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制约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⑦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怎样使深圳的天更蓝或减少阴霾天气的建议):推广使用天然气、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使用无铅汽油,发展环保汽车;对重点工业和污染工业进行治理。

 

 

考纲:9.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九年级P77)

 

 

 


1、可持续发展思想 

①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类应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2怎样缓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要相适应、相协调。①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控制人口数量;②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③开源节流,提倡节约利用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④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开发新能源。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ejy/45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