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故事简短儿童精选6篇

| 点击:

【www.doubiweb.com--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故事简短儿童(10篇) 成语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字成语故事简短儿童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字成语故事简短儿童篇1

刻舟求剑

从前,有个人带着一把宝剑坐船。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一声,他的剑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印记,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人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

可那个人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一条线,剑是从这儿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里下去找就行啦!”

划船的人说:“你的剑掉进了水里,剑又不会跟着船走,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

那个人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这时,那个人脱掉衣服,从他划的那条线那里跳了下去,可他捞了很久什么也没捞到。

剑掉进了河里,现在船走了这么远,他是不能从船上的线找到剑的。

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舟”是“船”,“求”是“寻找”。有的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舟求剑。

四字成语故事简短儿童篇2

愚公移山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四字成语故事简短儿童篇3

勤能补拙

唐朝时期,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而苏州是唐东南地区的州,地方事务繁杂。

白居易上任后为了处理繁重的郡务,谢绝了所有的宴请,一心处理政务,很快就熟悉当地的情况,整顿吏治。

要知道,白居易在分司东都时曾是多么地沉溺于饮酒与音乐,但是在苏州刺史任上这一切的消遣都让位于正事了。

因为他认为自己生来笨拙,只有靠勤奋才能来弥补。

白居易在苏州任上一年,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他以民为本,政省刑宽,使得苏州人民获得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实惠,深受州民的爱戴。

所以当他两袖清风地经水路离开苏州时,勤劳纯朴的苏州人民夹岸相送。呈现出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的依依难舍的盛大感人场面。

勤能补拙,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缺陷。

四字成语故事简短儿童篇4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四字成语故事简短儿童篇5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四字成语故事简短儿童篇6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

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

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

魏王很怀疑。

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鸣声凄惨。更赢见了,就张着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宵。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

魏王惊叹之余,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箭伤;它鸣叫的声音悲而哀,因为它离了群。身伤心碎,突然发出弓弦的声音使它心跳加速,极力上冲,但受伤的两翼却无力上升,体重失去平衡,坠落下来。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子落地的情况一样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据上面的故事,做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人,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就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ejy/829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