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作文

宝宝发烧37度怎么办:宝宝发烧我为什么如此慌恐?

| 点击:

【www.doubiweb.com--想象作文】

宝宝发烧我为什么如此慌恐?     以前看到好多妈 妈说孩子发烧了,特别是我的一个朋友家的小孩三天两头都在发烧,我的心就是被揪着,紧张啊,想象着在漆黑的夜晚,翻身触摸到**那烫热的身体,惊慌失措的给**爸打电话往医院奔。
    怕什么来什么。刚想象着,**宝贝就发烧了,唯一不同的是不在漆黑的夜晚而是在大白天。上个星期五中午去**奶那里,**奶说**的情绪有些不对劲,有些闹人,而**爷则感觉她的额头有些烫。我急忙让**奶找到体温计,量了一下体温37.8度,晕乎,三个人竟然想不起来正常的温度是多少,只知道孩子的体温要比大人稍高一些。也不确定**到底有没有发烧?
    **爸回来听了以后说有些发烧,但是情况怎么样只有抱着她去离家最近的门诊问问,医生说是有些感冒,打一针退烧的药,又给开了些感冒药。本来是想给她打针或者输水的,不过**大伯说输水对孩子的刺激太大,尽量吃药。**宝贝的倔强是别喂药的一大难题。
    很费力喂了两顿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体温成了38.4度。和**爸一起去县医院了,医院的医生听了后说是上呼吸道发炎,开了三天的消炎和感冒的药,看医生的表情有些不屑,可能是情况较轻吧。
    吃了药后**开始拉水样的大便,又慌了,赶紧去找医生,医生说不用管继续服用一天的药,要是有异常情况再过来。孩子的发烧,当妈的是心烧。像火一样,都不知该干什么了,不停的给宝宝量体温。
    和别的妈 妈聊起来都说是38.5度以下不用去找医生,属于正常多喂些白开水就成了。可是我不敢那样做,只有医生开了药我才能定下心了。
    宝宝发烧我如此惊恐,是有两个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例子让我对孩子发烧特别敏感。
    例子一:这个孩子是我娘家一个村的只有2岁多,是个男孩,家里的条件不好。主要的原因是大人的懒惰吧。冬天天冷,而孩子正是尿裤子的时候,大人对孩子尿湿了裤子不管不问,置之不理。孩子受凉引起感冒,为了省钱,愚昧的夫妇不带孩子去找医生只给孩子按照农村的单方熬了些草根。感冒没有止住孩子发烧了,带着去村里的诊所,医生说有些晚了得赶紧去县医院,离县城不过20里之遥,顶多半个小时就到了。可是家里人却以没有钱为借口不想去。耽误了两天,邻居实在看不过眼了,借给她们钱让他们先去给孩子治病。可是,已经晚了,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只在这个世上度过了两年,毫无留恋!真是让人痛心。
    例子二:我怀着**宝贝七个月时去一朋友那里玩,朋友说起她的婆婆正哭的死去活来,为了她那才八个月的孙子。朋友的老公是弟兄两个,她老公是老大,老公的弟弟出门打工了,只留下弟媳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大的是个女孩已经去上幼儿园了,小的是个男孩,很宝贝的。一个女人在家带两个孩子也很不容易,再不容易也得要用心啊。具体的情况不好意思去问那么多。大致的意思是孩子发烧了送到县医院时已经快不行了,医生建议说放弃,否则是人财两空。但是他们舍不得,孩子的爸爸还大老远的从打工那里赶回来和孩子的妈 妈一起把孩子往市医院里送。在半路上孩子已经断了气。想把孩子再抱回来安葬,但是孩子的奶奶说还是在半路上找个地方算了。知道了这个事我泪流满面!
    我不是医生,我说不清导致这两种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其共同点都是孩子曾发过烧。所以我觉得孩子发烧父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重视不能像我这样的慌恐,37.8就带孩子去医院,本来还算精神的宝宝不堪忍受药的苦楚,大哭造成嗓子发炎致使体温上升。孩子发烧后,家长要沉着应对。
    不要急于退热。体温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以上为高热。低热或中热有利于小儿成长发育。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
   不到高热不用药。体温达到39度以上就必须用药,而且刻不容缓。高热持续过久,可使身体的许多重要功能失调;由于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大而加重心脏血管的负担;大脑兴奋过度而导致高热惊厥或过度抑制而引起昏睡;消化功能紊乱;抵抗力减弱,合并肺炎等。
    退热药副作用大,非万不得已不用。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刺激胃粘膜,破坏食欲,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引起胃肠长期少量出血并由此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引发血液疾病;损害肝脏和肾脏;严重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合并肝肾中毒而致死。
    可酌情采用物理、药物降温。

    ● 尽可能鼓励孩子多进液体。在发热头几天内多进液体要比多吃营养重要得多。

    ● 通过洗温水澡、提高室内温度等办法增加皮肤蒸发散热,平缓降温。

    ● 尽可能合理使用退热药物。可使用布洛芬退热药物。

    ● 尽可能在明确病因后,再考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抗生素不是退热万能药物。

      ● 提高免疫力:补充维生素、益生菌;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xzw/1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