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高三历史科试卷

| 点击:

【www.doubiweb.com--高三】

试卷类型:A 高三月考(1) 历史科试卷 命题人:王 玉 2005年1月 注意事项: 1、 I卷分A、B卷,单号为A,双号为B。 2、 请将I卷答案正确涂写在答题卡上。 3、 II卷用黑色水笔作答。 第I卷 (共75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 1. 最能反映春秋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A.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开始使用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私田”的大量出现 2.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术最初运用于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桂陵之战  D.长平之战 3.下列关于西汉编户齐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具备独立身份 B.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C.正式编入国家户籍  D.是国家赋役的主要征发对象 4.汉朝的西域地区东起阳关、玉门关,此两关位于今天的 A.临洮 B.甘肃敦煌   C.新疆库什 D. 甘肃酒泉 5.我国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分别是 A.夏商与两汉        B.商周与魏晋南北朝 C.春秋与隋唐        D.隋唐与两宋 6. 在我国封建社会,应服役的人如不愿服役,可向政府交纳一定钱物由政府另雇人代替,该法最早实行于 A. 西汉 B. 隋朝 C. 唐朝 D. 北宋 7. 大运河的四段水道中,连接淮河的两段是 ①江南河   ② 永济渠   ③通济渠   ④邗沟 A.①②   B. ①③   C. ③② D. ③④ 8.下列历代政治制度措施中,不是针对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文臣到各地做知州     D.明朝在各省设三司 9. 朱熹认为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是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 中央集权统治高度强化 C. 农民反抗斗争加强   D. 辽、夏政权的军事进攻 10. 关于隋唐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货币 B. 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C. 农村有定期举行的集市   D.港口城市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 11.对外交通由汉唐的陆路为主转为宋元的海路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①北方战乱 ②经济重心南移 ③指南针应用航海 ④阿拉伯帝国阻隔交通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12.府兵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的相同特征是 A. 减轻农民负担 B.兵农合一 C.增加农业劳力 D.促进社会发展 13.王安石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三经中不包括 A. 《易经》 B.《尚书》 C.《周礼》 D.《诗经》 14.辽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的制度,主要是因为当时 A.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B.民族习俗和心理不同 C.宗教信仰不同    D.民族矛盾激化 15.中国历史上曾以应天为名的是下列城市中的 A.河南商丘、开封    B.河南商丘、江苏南京 C. 江苏南京、苏州     D.江苏南京、山西大同 16.下列朝代因分封而酿成统治阶级内部战乱的是 ①西汉   ②唐朝   ③西晋    ④明朝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7.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表明 A. 中外文化已开始发生直接联系   B.中国封建统治不能抵御外来侵略 C.中国已大大落后于世界形势    D.中外关系已出现前所未有的新现象 18.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莲鹤方壶是春秋青铜器中的珍品 B.唐代南方青瓷中的越窑的秘色瓷最名贵 C.辽代生产的的鸡冠壶、凤首瓶等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明代由国外引进了占城稻和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 19.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将致力于“社会革命”,这里的“社会革命”指 A.实现民族主义 B.实现民权主义 C.实现社会主义 D.实现民生主义 20.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是: ①外国侵华势力 ②中国封建势力 ③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势力 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影响最主要是 A. 削弱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 B. 使中国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D. 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给予极大地抵制 22.1929-1932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大反攻前夕的抗日根据地比较,不正确的说法是 A前者主要集中在南方,后者则为北方 B.江西和山西先后成为根据地的集中区域 C.都是在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D.前者被大城市和铁路线分割,后者包围铁路线和大城市 23.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后,英美的态度是 A.保持中立政策    B.支持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亲英美派抵制日本 C.支持日本华北势力的扩大 D.对日妥协,主张国民政府对日继续退让 24.“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标志着我国 A. 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 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D. 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25.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 .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D.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科试卷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每题12分,共3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引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四 科举者,……专取四书刊号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27、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赋役之法,凡授田者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引自《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丁租调,并两税。……其应科斛斗①,请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②。夏税六月内纳税完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引自《唐会要》   注:①斛斗,古代量器,十斗这一斛。②大历十四年, 即公元779年;见佃青苗地,即纳入征租的耕田。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①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②。……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地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条鞭。           ——引自《明史•食货志》 注:①丁粮,丁即人头税,粮,指田赋。明后期,皆折为银两征收。 ②官为佥募,即统由政府雇工应差。 材料四 雍正帝时,又实行“摊丁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 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  ——引自《中国古代史》(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 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唐朝前、后期赋役制度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指出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主要特点。 (3)上述四则材料揭示从唐朝至清朝前朝我国古代赋役制度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28.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另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 (3)依据材料三说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 三、问答题(34题11分,其余各14分,共39分) 29、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有过许多探索与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战国和两汉时期的思想家在自然现象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请分别叙述和评论这两种观点。 (2)在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的问题上,战国思想家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中国古代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在控制利用自然方面的利与弊。 (3)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与实践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30、清朝前期存在过哪些不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的因素?简要叙述清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结果。 31、从中共“七大”到中共“八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共分别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来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向前发展的? 作者声明: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原创作者,同意莲山课件园将此作品发表,并向其他媒体推荐。未经莲山课件园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xzw/40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