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

2000——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分析

| 点击:

【www.doubiweb.com--高考作文】

2000年夏季上海卷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①—③题。 甲 乙 约 客 雨 晴 赵师秀 王驾 黄梅时节家家雨, 雨前初见花间蕊, 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 蜂蝶纷纷过墙去, 闲敲棋子落灯花。 却疑春色在邻家。 ①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 ②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季节 景物 甲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③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甲: 乙: 参考答案:①绝句(七绝) ②初夏(黄梅时节) 蜂蝶(或叶) ③甲: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乙:由蜂蝶飞过墙想象邻家的春色。 2001年春季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7.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 诗。 18.从诗中 和 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19.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参考答案:17.诗圣,律 18.“寄书常未达”“况乃未休兵” 19.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它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001年夏季上海卷 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①—④题。 摸 鱼 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下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①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 ②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饰方法是 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 C.夸张 比拟 D.夸张 借代 ③杨玉环、赵飞燕曾经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武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④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参考答案:①稼轩 ②B ③主和派(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 ④“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2002年全国卷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前几年试题中也都考查过文学鉴赏的能力,但当时运用的方法为客观性命题,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今年采用了主观性命题。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当然,也许会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得是关键,那只要他能说得自圆其说,就可以考虑给分。 2002年春季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5.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词中说的“心事”指 17.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18.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希望抗金报国 (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此诗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2002年夏季北京卷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①B、E ②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2002年夏季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6.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17.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参考答案:16.欢乐,失意,无奈 17.C 18.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写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 2003年全国卷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过去我们运用客观性命题的方法,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来考查这一能力,从2002年开始,运用了主观性命题的方法,2003年沿袭这一作法,继续采用主观性命题。 试题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为“诗眼”。现在一般提“诗眼”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宋以后不少人认为,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我们题目中讲的“诗眼”,也就是指这样的一个字。 王维这首诗的五六两句一向为人所称道,前人对此评解甚多,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引汪道昆的话说:“五六即景衬荒凉意,‘咽’字‘冷’字‘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唐诗从绳》中说:“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缆斋诗谈》认为这两句写“泉遇石而咽,松向日丽冷,意自互用。”清人赵殿成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等等。可见,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这两句诗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再从全诗来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到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僻静之景。现在“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对诗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对“咽”、“冷”二字进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赏析得恰当,都可给分。本题难度0.527,区分度0.409。 2003年春季安徽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 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2003年春季北京卷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 这两首都是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参考答案:(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003年春季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 甲 乙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题华清宫 (宋)杜常 长安回望绣成堆, 行尽江南数十程, 山顶千门次第开。 晓风残月入华清。 一骑红尘妃子笑, 朝元阁上西风急, 无人知是荔枝来。 都向长杨作雨声。 16.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 诗。(1分) 17.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 ,讽刺了 ;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 的感慨。(3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 B.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清宫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 C.甲诗语言虽然不用难字,但精雕细琢,雄健豪放。 D.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 19.甲诗作者杜牧是唐朝著名诗人,下列诗句都是杜牧的名句,请写出它们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2分) ⑴停车坐爱枫林晚, 。 ⑵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⑶东风不与周郎便, 。 参考答案:16.咏史。17.送荔枝一事、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衰(或:兴废、更替)。18.C。19.(1)霜时红于二月花。(2)商女不知亡国恨。(3)铜雀春深锁二乔。 2003年夏季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江 楼 感 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E (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003年上海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0分)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7.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 。(2分) 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1) (2) 参考答案:17.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18.空间 时间 19.B 20.要点:(1)色彩(红、白) (2)声音(画角) (3)动态(催、起)(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2004年全国卷(4套) 甲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于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味其思想感情和艺术魁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古代诗人中,唐代张籍以语言平易通俗、意味深远浓厚著称,本题选用张籍的《秋思》一诗,是给考生一次很好的锻炼。 诗中写游子长年客居洛阳,见到秋风之中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色,不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悠长思念。思念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然就想提笔写家信,可是在铺纸研墨之际,一时却又涌起千头万绪,无从说起。但是捎信的“行人”出发在即,时间匆匆,于是千言万语无法细加考虑。及至捎信人就要上路,却又疑惑和担心刚才因为匆忙,是否漏写了什么,这种疑惑和担心越来越强烈,促使游子出现“又开封”的举动。 此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 只要言之有理,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等捎信人出发之际,又觉得有话要说,于是拆封补写,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 乙卷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 [答案]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杷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这首词上半阙的一个重要词语是“渐觉”,正是这个“渐觉”引出了词人对春天景色的富有层次的感受,先是春水,后是柳烟,再后是杏火。上半阙另一个重要词语是“闹”,正是这个“闹”字写出了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宋祁因此词而出名,人称“红杏尚书”,可见词中“红杏”一句在文人中的影响。尤其是句中的“闹”宇,王国维誉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当然,诗词的鉴赏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使对这个“闹”字,古代也有人认为“写良辰而用此等字眼,无理甚矣”,因此考生如果从反面立论也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给分。 丙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注]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分析]第16题着重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K级。 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本题选用欧阳炯的〈江城子〉。是对考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检验, 这是一首怀古凭吊的词作,开头三句点出了词人所在之地为六朝古都,从大处落墨展现了日暮时分金陵城外大江东去的景色,营造出空旷而寂寥、绚丽而苍茫的气氛,这就牵动了人们对于今昔兴亡的感触。第四句以后,写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全都“暗逐逝波声”,一去不复返。尽管历史上早已有吴王夫差的前车之鉴,可是六朝君臣却仍然重蹈覆辙,以致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只剩下姑苏台上的圆月还照临在城头。“水无情”一句从内容上说是全篇的主旨,它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腐败侈糜的王朝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从写作上说是全篇的枢纽,它不但承接前两句的景色描写,而且启导了以下诗句的怀古抒情。“空有”一句则不但喻指六朝,而且暗示:眼前的封建王朝是否会重演相似的一幕呢? 文学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考生在解题中可以跟这里的参考答案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给分。 丁卷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人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味其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晏几道的这首词表现了浪迹在外的游子的情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给高中毕业生阅读欣赏是适宜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布谷等,历代诗词中有关杜鹃的吟咏甚多,而因其叫声如同“不如归去”,所以其中表现乡思的作品尤多。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杜鹃”可以说是乡思的代名词,这就是本词为什么要写杜鹃啼叫声的根本原因。其次从写作上说,游子在春色烂漫的优美环境中,本来是应该心情舒畅愉悦的,但是因为听到杜鹃不停的叫声,仍然勾起了强烈的思家情绪,这样,美丽的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做了反衬。 本词最后两句的直译是:“身处天涯,并不是没有回家的心思!但是回家的日子连自己都无法预料,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话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可以说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愤慨。 本题第一个问题只要答出根本原因即可。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考生的回答可以有所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就可酌情给分。 2004年全国各地卷 1. (北京春季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6分) ?新沙  陆龟蒙 ?? 渤澥声中涨小堤, 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 应亦年年税紫芝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D②C③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的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解析:此题既考查了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也考查了对诗歌主题的评价。①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解说能力。A项对“官家知后海鸥知”理解浮于表面。B项对诗的后两句解说不正确,后两句是虚拟的情景,假如蓬莱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要年年去收那里的紫芝税。C项对“蓬莱有路”理解不当。②题是评价诗歌的主题。这道题在题型上,挑选了四句诗,让考生辨析哪句诗与此诗主题相近。A项写蜜蜂“辛苦”一生而一无所得,既可以用此表现奉献精神,也可以用来借此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B项表现的是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压榨。C项表现剥削者的贪婪,无孔不入,即使逃到“深山更深远”,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投的罗网。这句与本诗主旨最为接近。D项揭露了贪官狡吏贪婪、残暴。以上四句都表现了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③题鉴赏诗句的表达作用,主要侧重于主题和内容上起到的作用。 2.(上海春季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完成第①—③题(8分)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①.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__________艺术结合在一起的。(1分) ②.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3分) ③.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音乐(歌唱、说唱)②爱情(或:友情)故国(或:故君、家国)之思③(1)具体的时令,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2)象征二人飘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3)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极盛而衰的社会真实,表达家国之痛。(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①考查文学常识和分析能力。②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③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命题者选取了两首相近的诗,并附诗歌写作背景。比较全面考查了考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7.(北京卷)(1)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开迟”即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2)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C ②A。(2)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解析:(1)题的两个小题在考查目的上各有侧重,第一问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解读,第二问侧重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艺等方面的鉴赏能力。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自己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自成一片春光,保持高洁、孤傲的梅格,坚持保持自己的节操。其实这两处错误容易看出,因为这与整首诗的风格不和谐,也与苏轼一贯的操守迥异。(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意蕴内涵的比较辨析把握。要注意“决非桃李诗”“决非红莲诗”的含义是指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特征(决非“桃李”“红莲”),林诗为人称道的原因就是这两句传神地描绘了梅花的清幽、高洁的气质;皮诗所描绘的白莲的素洁、清雅,确实令人赞赏不已;而石曼卿《红梅》诗则只是从比较外形的方面描写了红梅无绿叶,有青枝而已。这里共有两问,实际可合二为一。比较鉴赏的角度很新颖。 8.(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恣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解析:此题第(1)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即鉴赏“挥手”和“万壑松”的形象,第(2)题考查对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9. (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①—③题。(8分)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①.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 ②.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 ③.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对仗(或:对偶)②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③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解析:①题考查对联和律诗常识。②题考查对对联和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③题考查对诗歌鉴赏能力,要选择鉴赏角度,并结合全诗内容。 10.(重庆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的思想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体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答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也考查了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这三道题联系紧密,回答好第一问十分关键。 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解析:此题第一问侧重鉴赏诗歌语言,这道题开放性较强,“失”与“阔”两词各有其妙,任选一个都行,但要把妙处说清楚,在审题上,要注意“更”字,也就是说在比较中,你认为更好的那个词。如果仅仅说,哪个字好,或两个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显然不合题意。第二问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道题既要解释诗句意思,又要分析情景关系。 12.(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解析:此题(1)小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分析炼字的表情达意。因而,分析时,要写“空”字在抒发情感上的作用和表现主题上的作用。(2)小题侧重评价诗歌的主题和内容,此题回答哪一种并不影响得分,关键是要说明理由。要注意联系诗歌内容。 13.(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设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此题与浙江题命题角度相同,考查目的也相同,试题较开放,答案不求唯一,只求言成理。 14. (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能力。命题为了降低解答难度,对其它几句诗作了鉴赏,为鉴赏第四句作了提示,但也提出了要求,即应该象前三句那样说明诗句内容,又鉴赏其技巧。如果只解说诗句内容是不合题意的。 15.(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题形象的能力。侧重考查诗歌的“意境”。试题指的是如何来营造意境的。也就是说要回答诗人用来表现意境的手法和技巧。 16.(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戌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苦寒,怨景色单调。 解析:第(1)小题侧重考查边塞诗的常识,如果不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答题就会失去方向。此外,还要能够用诗句内容具体说明是如何体现出边塞诗的风格的。第(2)小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 17.(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心取长途”。 解析:第(1)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鉴赏意境时要扣“情景交融”特点。第(2)题是评价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也是一道开放题,要言之成理。 其实所谓的“意境” 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2) 题是开放型,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本身并无矛盾,强调的角度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整诗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005年上海春季卷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5—17题。(8分) [越调]小桃红 元·盍西村 江岸水灯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5.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的盛况。(1分) 16.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3分) 17.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4分) 答案:15、(1分)元宵 16、(3分)词在曲中的含义(1分) 表达效果(1分) 评价(3分) 17、(4分)突出重点词语(灯火、闹、桥)(2分) 想像合理(符合特定气氛)(1分) 2005年北京春季卷 12?读下面的词,完成(1)—(3)题。(7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 答案(1)B (2)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3)要点: 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xzw/40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