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

2014年中考历史中国现代史复习题(有答案)

| 点击:

【www.doubiweb.com--中考作文】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第1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计26分)
              

1.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开始于(  )
A.中华民国成立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改革开放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义务教育法》
3.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
A.生产合作社  B.赎买
C.集体化  D.大包干
4.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949~1956年应该填(  )
时期 主题词
1894—1921年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年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1949—1956年 
1978—2001年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5.“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三大改造的教训
6.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下列表格内容反映的是(  )

时间 开展地区 涉及人口 主要意义
1950—1952年冬 新解放区 3亿多 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运动
C.西藏和平解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量年份 粮食
(百万吨) 棉花
(百万吨) 煤
(亿吨) 钢
(百万吨)
1952 163.42 1.30 0.66 1.35
1957 195.05 1.64 1.31 5.35
A.“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B.“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一五”计划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D.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8.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必须完成两大历史任务。这两大历史任务是(  )
A.引进西方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民主
C.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D.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和强国富民
 
9.右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结合史实分析,这次调整应该是(  )
A.1950—1952年土地改革
B.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D.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右图是画家古元的作品《鞍山钢铁厂的修复》,曾参加1954年第一届全国版画展和新中国版画巡展,这幅作品能反映(  )
①我国“一五”计划的实施 ②“大跃进”运动 ③全行业公私合营 ④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的正式确立体现在(  )
A.《共同纲领》颁布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2.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造成图中B点到C点经济下滑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13.毛泽东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这里的“一桥”就是指“一五”期间建成的(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钱塘江大桥  D.滦河大桥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计34分)
14.(17分)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转折时期的三幅历史图片。同学们发现从图1到图2,从图2到图3,从图3到现在,大约经历了三个30年,每个30年都具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特征。请你一起参与,共同探究。
 
(1)为什么说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历史转折作用?(6分)
 
(2)请指出从图1到图2,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什么?(2分)为实现这一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3分)
 
(3)从图3至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图3会议的哪一伟大决策?(3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分)

 

15.(17分)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历朝重视农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政府非常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宁农民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立下了一张“分田到户”的字据。1979年秋小岗村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囤满了粮食。
(1)材料一中,农民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得益于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政治上的作用是什么?(5分)

 

(2)材料二中,农民积极“入社”是什么“社”?这时期国家正在对哪些行业进行改造?(6分)

 

(3)阅读材料三,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分田到户开创了我国农业上的什么制度?这个制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怎样的?(6分)


第2课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下面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创新举措的是(  )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
2.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兴建经济特区
C.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D.开发上海浦东
4.鹭岛卅载沧桑变,海峡两岸谱新篇。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于2011年12月26日上午在厦门隆重举行,回顾了30年来厦门发生的重要变化,为将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以下城市不属于经济特区的是(  )
A.深圳  B.汕头  C.福州  D.珠海
5.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典型代表分别是(  )
A.海南和天津  B.厦门和南通
C.广州和连云港  D.深圳和浦东
6.下表是安徽凤阳连续四年粮食产量统计表,据此分析凤阳四年粮食稳步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粮食产量
1979年 4.4亿千克
1980年 5.02亿千克
1981年 6.70亿千克
1982年 7.15亿千克
A.率先开展“大跃进”运动
B.率先实行“人民公社化”
C.率先实行“包产到户”
D.率先种植杂交水稻
7.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对两图反映的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实施
B.图1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图2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图1使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图2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D.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8.右图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我国的改革开放始于(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9.“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这场变革最早开始于(  )
A.城市  B.工业  C.农业  D.商业
10.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平反冤假错案
D.做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计40分)
11.(18分)“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1)阅读材料一,这是我国近代的什么条约?通过这个条约,我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材料二 如图
 
(2)读图,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我党什么正确的思想路线?这次会议上,我国决定实施什么方针?(6分)
 
(3)上述两次开放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12.(22分)《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2分)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2分)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哪些成果?(3分)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是因何产生的?(2分)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5分)


第3课时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家建设与外交成就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计30分)
                 

1.香港、澳门回归后,它们成为我国的(  )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少数民族自治区  D.经济开发区
2.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举措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况,我们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改革开放  D.和平共处
4.周恩来对某位美国总统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该总统是(  )
A.华盛顿  B.林肯
C.尼克松  D.布什
5.下面是王老师在讲历史专题复习时出示的几张图片,据此判断他讲的复习专题应该是(  )
 
A.改革开放  B.祖国统一
C.申奥成功  D.外交成就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下列外交成就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正式建交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④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④③②①  D.③④①②
7.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万隆会议上赢得了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8.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提出“一国两制” ③香港、澳门回归 ④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下列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1971年,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0.土豆,在大陆称“马铃薯”,在台湾叫“花生”……为了克服交流的障碍,历经近3年的努力,两岸合编的语文工具书《两岸常用词典》于2012年2月编纂完成。它(  )
A.反映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从根本上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
C.表明了祖国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D.表明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1.2013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5周年。作为一代伟人和鞠躬尽瘁的楷模,他的事迹至今还影响着我们。下列事件与他无关的是(  )
A.领导秋收起义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万隆会议
D.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2.“如果我们追述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文中“第一扇窗”是指(  )
A.加入联合国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设立经济特区  D.加入世贸组织
13.有人用“三喜临门”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你认为“三喜临门”应包括(  )
①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下列事件标志着彻底结束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事件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大陆和台湾停止敌对
C.香港的回归
D.澳门的回归
15.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说:“中国在我们当中就坐了属于她的席位,不公正和荒谬的状态结束了。”材料中“不公正和荒谬的状态结束”的因素有(  )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越来越多国家对中国的支持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④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计30分)
16.(14分)读图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1972年作
(1)分别说出材料一中两幅图分别是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4分)
 

(2)材料一中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是谁提出来的?这个构想能够顺利在图一和图二两个地区实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3)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举出两例)(5分)

17.(16分)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外交活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为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什么原则?(2分)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中国北京的机场。尼克松走下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恳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
——岳麓书社《政治文明历程》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2分)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中国外交活动大事年表(节录)
1981年 中国当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成员国
1988年 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1996年 中俄等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了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后来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 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在新时期参与国际事务的主要表现。(2分)这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2分)


第4课时 现代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计30分)
                 

1.2004年,有位中国水稻专家获得“世界粮食奖”。他是(  )
A.宋应星  B.詹天佑
C.邓稼先  D.袁隆平
2.建国后,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垄断,我国决定(  )
A.建立人民空军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研制“两弹一星”  D.实施“863计划”
3.1986年,为了迎接全球新技术革命和高技术竞争的挑战,加快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我国决定实施(  )
A.973计划  B.863计划
C.科教兴国战略  D.希望工程
4.中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维护粮食安全一要坚守耕地数量,二要提高粮食产量。有人这样称赞中国的一位农业科学家:“是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他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钱学森
5.新华社电:2012年6月,中国自己制造的“蛟龙号”深海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深的海底进行科学实验。这次科学实验属于“863计划”中高技术领域的(  )
A.生物技术  B.自动化技术
C.海洋高技术  D.信息技术
6.以下人物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  )
 
7.“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当应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  )
A.1949年  B.1978年
C.1986年  D.2000年
8.朝鲜3月16日宣布的发射卫星的消息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十二五”的目标是100颗卫星发射上天。我国1970年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东方红1号  B.神舟一号
C.嫦娥1号  D.长征一号
9.他“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因为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下列人物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袁隆平  B.雷锋
C.杨利伟  D.邓稼先
10.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至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的发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B.“文革”期间我国科技的发展停滞不前,未取得丝毫成绩
C.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东方魔稻”
D.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制定的“863计划”推动了国家高端科技的发展
11.2011年中微光电子LED道路照明灯开发项目被列入中国“863计划”,这个“863计划”是指(  )
A.菜篮子工程  B.高科技计划
C.医疗工程  D.优质教育工程
12.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错失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下列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下列科技成就方面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14.2011年中微光电子LED道路照明灯开发项目被列入中国“863计划”,“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主要是为了(  )
A.发展现代农业,解决温饱问题
B.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
C.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D.研制“两弹一星”,增强国际实力
1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列四项成就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是(  )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计30分)
1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小学、初中入学率统计图
 
材料二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邓小平文选》
(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3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78年后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一、二,你获得了什么启示?(6分)
 

17.(17分)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央将民生问题提升为重大政治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山《建国纲领》
材料三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4分)
 
(3)材料三所述内容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罗斯福为解决民生问题还采取了什么措施?(5分)

(4)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民生问题,我国建立了哪些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有何认识?(5分)
能力测评卷(三) 中国现代史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计30分)
                   

1.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B.有28个民族参加开国大典
C.有28个党派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有28架飞机参加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
2.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农村社会调查,就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以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4.从下列材料中,你认为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②长春汽车制造厂开始生产“解放”牌汽车 ③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正式投产 ④生产出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A.“大跃进”取得的成果
B.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伟大胜利
C.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D.“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结果
5.“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这是赞扬(  )
A.土地改革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顺利交接入列,这标志着我国航空母舰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国海军力量将大大加强,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建于(  )
A.1927年  B.1949年  C.1950年  D.1966年
8.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9.“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10.握手是一种礼节,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握手更是寓意深刻。对下列这组“握手”照片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最早与新中国建交
B.中美之间隔阂开始消除
C.中美对国际问题看法一致
D.中美重视两国关系发展
11.1964年,为改变河南省兰考县面貌因劳累而病逝的县委书记焦裕禄被称颂为(  )
A.人民的好干部  B.两弹元勋
C.农业科学家  D.石油战线的“铁人”
12.毛泽东的下列题词,旨在推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是(  )
 
13.下列图片中,可以证明“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1996年7月,中国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同时明确表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核武器研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A.钱学森  B.钱三强
C.邓稼先  D.王淦昌
15.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就业制度的改革,而引发的新生事物包括(  )
①持证上岗 ②就业培训 ③公开招聘 ④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计30分)
16.(13分)“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和政府时时刻刻关心着农民,关注着农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党和政府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农业政策,有错必纠。这样,才使得我国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
请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50年代初,我党在农业上执行的政策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4分)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党在农业上又采取怎样的举措?解决了什么实质问题?(4分)

(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中,我党又在农业政策上犯了怎样的错误?有何消极的影响?(3分)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党又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此政策的出台,是源于什么地方的做法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2分)
 

17.(17分)学习与探究
【搜集图片】从八一南昌起义到开国大典
材料一
 
【搜集资料】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和平解放西藏,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曲折中前进,在发展中探索。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历史性飞跃,它确立了我国的基本国策,走上了强国之路。
【分析问题】
(1)材料一图B反映了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探索出一条什么正确的道路?(2分)
 
(2)材料一图C国共两党“化干戈为玉帛”指什么事件?今天我们纪念该事件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3)阅读材料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说说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找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5分)
 
(4)材料三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分)
 

【得出结论】
(5)通过前面的研究,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和建设有什么体会?(3分)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第1课时
1.C
2.B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主要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较小。《共同纲领》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通过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正确答案为B。
3.D
4.D 【解析】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难度中等。1949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根据这个时间来判断,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D。
5.B 【解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的主观原因是党对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对国情分析不够。因此答案为B项。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通过题干表格中“1950—1952年冬”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土地改革运动,故选B。
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图表和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难度较大。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可以看出,1952年和1957年的粮、棉产量变化并不大,而煤、钢产量变化却比较大,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此时我国正在实行“一五”计划,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正确答案为C。A,B,D均发生在1958年后,故排除。
8.C 【解析】近代以来,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饱受列强欺压掠夺。因此,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前一项任务随着新中国成立已经完成,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第二项任务而奋斗。
9.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以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掌握。首先要充分掌握建国以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史实。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贫农”“分田”,可知这次调整后实行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因此判断应该属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即1950—1952年土地改革,因为只有这次改革后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其他三次改革后的土地所有制都是土地公有制,故选择A。
10.A
11.D 【解析】A项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B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C项有利于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以巩固人民政权。D项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本题选D项。
12.C
13.A 【解析】“一五”期间是指1953—1957年间,而选项中只有A符合题意。
14.(1)图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图2: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图3: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5.(1)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生产合作社;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为主。
第2课时
1.C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历史知识掌握的能力。将题干材料简化为邓小平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方式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B
4.C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特区,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处。福州属于沿海开放城市,故选C。
5.A 【解析】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经济特区;1990年我国设立了上海浦东开发区。
6.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从农村开始的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从图表内容可知,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获得丰收,所以正确答案为C。
7.A 【解析】首先判断出图1是指开始于1950年的土地改革,图2是指开始于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底,故A项不正确。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二者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8.A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选A项。B项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项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D项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9.C 【解析】我国改革开放最早开始于农业生产领域。
10.D 【解析】此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重点是“转折”,要思考这次会议召开前后发生的重大变化,之前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而这次会议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
11.(1)中英《南京条约》;五处港口变成了通商口岸,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侵略的据点。
(2)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的方针。
(3)近代的开放是被迫的,现代的开放是主动的。近代的开放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剧了民族的灾难,使中国更加落后于世界;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开放,使得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意思相近即可)
12.(1)最高利益:实现国家工业化;规划:五年计划;成果: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建立了工业体系。
(2)问题: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兴奋的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前后重心: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持续发展: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遵循经济规律;③坚持改革开放。
第3课时
1.B
2.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选项A,B,C都是外交方面的成就,主要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选项D符合题意。
3.A 【解析】本题考查解决两岸关系的基本方针,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是解决两岸问题的基本方针,故选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的强国之路;和平共处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外交政策。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周恩来的这段话是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说的,从此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中等。第一图片是汪辜会谈的场景,第二幅图片是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第三幅图片是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因此两幅图片都与祖国统一有关,故选B。
6.B
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难度中等。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建交最高峰出现在1972年,A项出现在1955年,B项出现在1971年,D项的“文革”不会产生这样的作用,所以都可排除。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改善了关系,也就此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许多国家受此影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所以正确答案为C。
8.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的成就,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再现能力。难度较小。抓住“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关键信息,可以将含①的选项排除,因为西藏和平解放是1951年的事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故正确答案为D。
9.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难度较小。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项符合题意。
10.A 【解析】根据“两岸合编的语文工具书”,可知材料反映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B、C两项说法错误;题干不涉及民族问题,应排除D项。故选A。
11.A 【解析】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B项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C项万隆会议是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的;D项西安事变是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与解决的。故A项与周恩来总理无关,选A项。
12.B 【解析】本题由时间“1979年”,可判断出题干中的“第一扇窗”是指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3.A 【解析】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1953年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A。
14.D 【解析】结束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的历史事件是澳门回归。
15.A 【解析】通过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话,可知此时中国已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1971年,材料中“不公正和荒谬的状态结束”的因素一定不超出1971年,而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1972年,因此含④的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1)图一:香港特别行政区;图二:澳门特别行政区。
(2)一国两制。邓小平。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经济发展了;国际地位提高了;军事强大了。
(3)①三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等到达夷洲;②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了琉球;③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④明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⑤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⑥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
17.(1)出发点: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信息:中美关系开始改善。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
(3)表现:参加联合国事务;开展多边外交。作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第4课时
1.D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新中国成立后,美、苏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打破其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垄断,我国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3.B 【解析】本题考查863计划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题干提供的材料属于863计划的相关背景,面临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1986年3月,根据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邓小平迅速作出了批示,863计划得以实施,并取得较大成果,所以正确答案为B。
4.A 【解析】由题干中关键信息“提高粮食产量”“农业科学家”等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5.C 【解析】本题考查“863计划”的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中等。中国自己制造的“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海底实验,这属于海洋高技术,故选C。
6.A 【解析】本题考查邓稼先,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较小。“两弹元勋”邓稼先在原子弹和导弹方面作出重大贡献。选项B“铁人”王进喜在石油开采方面作出重要贡献。选项C焦裕禄被称为党的好干部。选项D是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唯有选项A符合题意。
7.D 【解析】到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故选D。
8.A 【解析】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故选A。
9.A
10.B 【解析】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水稻,这些都是“文革”期间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故B项表述不正确。A、C、D三项均与史实相符,表述正确。故选B项。
11.B 【解析】“863计划”是由四位老科学家在1986年3月提出的发展高科技的计划。
12.A 【解析】解答时抓住题干中关键词“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由所学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的主要领域是计算机、航天、生物、原子能等领域。故只有A符合题干要求。
1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纵向联系能力。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于1970年;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于2011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于1964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于2003年。故答案选B。
1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863计划”实施目的的识记和认识。“863计划”是在世界各国高技术竞争的背景下制定的,目的是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故答案选B。
15.D 【解析】此题纵向展示了我国科技领域的成就,作答的关键是“改革开放(1978年)后取得的”,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甄别,A项成就是在1964年、B项成就是在1970年、C项成就在1973年都不符合题意。
16.(1)信息: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均可)原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立法保障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2)启示: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观点正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17.(1)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民生主义不能实现。
(3)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措施:兴办公共工程。
(4)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答对一项即可)
认识:要重视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答对一项即可,言之有理亦可)
能力测评卷(三) 中国现代史
1.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自成立至建立新中国共领导人民英勇奋斗整整28年。故答案选A。
2.C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再现能力。难度较小。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52年”“农村”和“粮食产量增加”,再联系课本知识点,可知正确答案为A。
4.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2012年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的55周年。属于周年纪念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难度较小。从题干中的武汉长江大桥、“解放”牌汽车、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这些有效信息可以准确判断出这是指1953—1957年我国“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选项A发生在1958年,选项B发生在1978年以后,选项D发生在1966~1976年或在这之后。因此正确答案为C。
5.C
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1979年开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7.B 【解析】人民海军创立于1949年。
8.A 9.D 
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一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发生在1972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随后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基础),当时中美还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这是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第三幅图反映的是美国总统布什在其任期的第一年即2001年与江泽民主席举行会晤;第四幅图反映的是奥巴马总统在其任期的第一年即2009年与胡锦涛主席举行会晤。由此不难看出中美双方相当重视两国关系的发展,只有D项符合题意。
11.A
12.D 【解析】毛泽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旨在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故选D。
13.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情境再认、再现和识图能力。难度较小。①发生在1955年,②发生在1972年,③发生在1971年,④发生在2001年,所以符合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只有②③,正确答案为C。
14.C
15.C 【解析】由题干中关键信息“就业制度的改革”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16.(1)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17.(1)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有两次都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合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祖国的统一,国共两党应再次合作,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任何行为。
(3)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完成了统一,各民族大团结得以实现,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4)改革开放。
(5)它是在曲折中前进发展的;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xzw/703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