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

2015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诗词鉴赏汇编

| 点击:

【www.doubiweb.com--诗词鉴赏】

2015届高三分类汇编(语文)12月份:K单元 诗词鉴赏
K单元 诗词鉴赏
【语文卷•2015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12月月考(期中)(201412)】K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11分)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注]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谢公,宋谢灵运,一说为齐谢朓,诗中以“谢公楼”比喻裴迪住处。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这两首诗均以“月”为题,共同描绘了月夜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事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静谧、寒凉[评分标准:本题3分,答对1处只给1分。] 解析:考生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人所描写的画面,要突出主要意象,如“夜色”“酒”“月亮”“冷露”“秋思”等;二是要根据景物的特色、色调等,概括出画面的特色。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鉴赏“月夜”的特点,“两首诗”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要立足全诗;其次答题时要抓住诗句加以分析,由于是填空题,隐含答案必须简明、准确。
9.清人沈德潜对钱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其流矣。此最工于体物。”(《唐诗别裁集》卷十一)“工于体物”,指在写物方面很见功力。试分析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并指出王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分析。(7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②冷露无声湿桂花" 。“桂花”可看作实指(中庭桂树)也可视为虚拟(月中桂树),秋露从天而降,沟通天地,将桂花沁湿,使人在十五的月圆之夜感到冷清,诗人由“露湿桂花”引发“秋思”,在写物方面亦表现出相当的功力。[评分标准:本题7分,钱诗赏析3分,王诗赏析4分。赋分着眼点在“由物体情”上。对王诗的赏析,“摘句”给2分,分析给2分。] 解析:注意答案从景情两个角度去分析。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里的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要理解什么是“工于体物”,工,精,精巧,(引申义)善于、擅长。体物,描述事物;摹状事物。不难找出“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再简单分析即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首先审题干——明确鉴赏方向是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抓住“体物”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②审词句——找出关键点,如“萤火”流露“寒意”,联想意象表现的情景和情感;“冷露”,抓住“冷”字分析;“露湿桂花”,自然引发“秋思”。
【语文卷•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word版】K0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原创)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晶莹(润泽、亮泽等)(静态特点,从“真珠”“水银窝”等喻体特点得出),1点1分。灵动(跳跃等)(动态特点,从“散聚”“聚”“跳”等词得出)【答案和解析】答案:答案:(1)
解析:解答这类题,需要抓住关键词,结合意境,进行概括。
【思路点拨】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2)(原创)这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虚写(“想象”,手法1分)“午梦”泛舟西湖,烟雨迷蒙,荷香四溢的清新美景(上阕内容概括1分)侧面烘托(衬托,手法1分)被“急雨打篷声”惊醒后欣赏到的眼前荷池跳雨的美景(下阕内容概括1分),更好地表达诗人对池荷跳雨的喜爱之情(思想感情1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诗词鉴赏】
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扁舟”,小船;花底,花下。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若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叶上的积水便泻入池中。“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语文卷•2015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8.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2分)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2分)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分)
解析:本题需要抓住颈联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结合景物,把握诗歌情感去描绘。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需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用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
9.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主旨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飘蓬”、“ 霸才无主独怜君”、“ 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2分)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才不遇。(3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飘蓬”,关键句:“霸才无主独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去分析两首诗的思想主旨。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点面照应,抓关键点。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宝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柄气冲斗牛而被沉埋的宝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不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412)word版】K0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
答: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2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2分) 解析:先确定两首诗感慨的对象都是李杨爱情;再确定态度,都持批评态度;然后寻找不同之处,两诗主题的不同,一针对唐玄宗本人;一针对《长恨歌》。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首先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其次,分析要细致。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三要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再次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最后评价要恰当。一是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2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 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先判断第一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再说明对比的内容:“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最后说说对比的效果,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
【思路点拨】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衡阳市五校高三11月联考(201411)】K010、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题目。(8分)
听赵秀才弹琴
唐•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澹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1)“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幽咽泉流冰下难”或“冰泉冷涩弦凝绝”。解析:题干中的提示语是:冰泉;由此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含有这两个词的名句即可。
【思路点拨】作答此类题,主要是找到两首诗诗句的相似性,然后默写即可。
(2)试从音乐描写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全诗运用了拟声及通感等手法描绘了赵秀才弹奏的琴曲。诗歌以“满匣冰泉”、“ 玉音闲澹”、 “巫山夜雨”、 “湘水清波” “蝉移高柳”等来摹拟琴曲的高低起伏及清浊转化;以“月正明”“ 蜂簇野花”等可视的美感画面来形容琴曲的美妙与和谐。 解析:“满匣冰泉”、“ 玉音闲澹”、 “巫山夜雨”、 “湘水清波” “蝉移高柳”是以声写声,可理解为比喻,也可理解为拟声;“月正明”“ 蜂簇野花”属于视觉,这就是通感。
【思路点拨】作答本类题,首先要明确写声音(写景)的基本手法,写声音的手法一般有:1、运用比喻,以声写声。2、运用通感,以形写声。3、用拟声词写声音。作答时,依次分析即可。
诗歌赏析:韦庄的诗《听赵秀才弹琴》,写的是一个尚未取得功名,也未得琴家之名的文人所弹的具有艺术性的琴曲,诗人也从赵秀才的演奏中,欣赏了多彩多姿的音乐形象。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淡入神清。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诗中所写的古琴音乐时而清雅,时而艳美。或如蜂吟,或如蝉鸣。起伏显著,对比鲜明,野花高柳,欣然愉悦。诗人又引巫山雨、湘江水,既写琴之音乐,又写神女湘妃之情。因之诗末更风趣的写出不必弹「幽兰」也会引动卓文君之琴心而来奔。对赵秀才之琴的感人之艺术魅力,有着充份的欣赏和称道。他未对所奏之曲为何曲加诸笔墨,也正是文人琴中艺术类的常规,而自别於艺术琴之音乐思想。
【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醴陵一中三校高三联考(201411)】K0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满江红段克己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1)词中的“此花”是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等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菊花 反衬(“用典”或“对比”也可,但不能填“托物言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意象)的理解和对表现手法的判定,比较简单。由“群卉尽”“疏篱下”“重阳佳节”可以判定是“菊花”;手法较明显如“用典”,“疏篱下”显然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
【思路点拨】古代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题型较为固定,其中针对诗歌中写作手法的考察较为常见,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而表现手法则包括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2)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愿望。他看到凄风苦雨中“此花能保,英英鲜质”,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和屈原,为菊花生不逢时却能自保而欣慰;②同时,从下阕中“汝身孤特应难立”等句也可看出作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忧虑。③还用“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感叹岁月匆匆,功名未就,对已逝黄金年华无限怀念和遗憾。(每点2分) 解析:首先,立足全诗抓住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其次抓住重点语句以及意象进行分析,如“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汝身孤特应难立” “堂上客,须空白”等句。
【思路点拨】如何快速、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第二步,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第四步,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第五步,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
【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411)】K0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4分)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是远观所见。(1分)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深秋,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林空”表明诗人是透过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3分)(回答鹿是很警觉的动物,诗人只可远观,得2分) 解析:本题从情理考虑作者不可能是近观所见,那么作者是怎么“远观”的呢?我们可以抓住上句的“霜落”“林空”来考虑,也可以从鹿的习性来考虑答题。
【思路点拨】回答此题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1分)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如首联: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好峰”“幽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景与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3分) 解析:①审题目——明确考查的重点:“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审诗歌——找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语句、意象等。
【思路点拨】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
【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K0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
【答案解析】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 解析:①审题目——明确鉴赏对象;②审诗句——明确鉴赏对象的特点,“空”是形容词,在诗句中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是这句诗的“诗眼”。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凝练生动、形象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4.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2分)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①审题干——明确鉴赏点是在“情景关系”;②审鉴赏对象——“汉阳树”与“鹦鹉洲”、“何处是”与“使人愁”。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方法:1.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指: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比兴、卒章显志等。鉴于目前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没有明确的划分,有时候两者有交叉的地方。2.了解鉴赏表现手法的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①。
注:①青袍,古时读书人常穿的一种袍子,此指贫寒之士。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个地位低微的小官,经常要送迎贵客,饱受奚落和排挤,诗中常以青袍自嘲。玉珂,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1)此诗题为“泪”,可全诗并不见一“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诗是如何扣题写“泪”的。(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此诗句句写“泪”,前六句用典。(1分)这些典故讲的都是前朝那些令人悲伤流泪的事,如:首句用汉武帝时宫女的不幸遭遇言宫女失宠之悲,第二句化用江淹《别赋》诗意言游子思乡之悲,第三句用了湘妃竹的典故言逝者永别之悲,第四句用了《晋书》有关羊祜的典故言思念先贤之悲,第五句用了王昭君的典故感念昭君远嫁之悲,第六句用楚霸王项羽典故言兵败受困之悲。(2分,六个典故只要指出两个即可)最后两句写作者亲身经历的伤痛流泪之事。(1分)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没有直接写“泪”,但引用典故写“类”,实际是考核典故的作用,答题时答出典故表达的情感即可。
【思路点拨】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前人评价此诗“前六句一气赶下,忽以后二句拨转,手段高明”,这里的“手段”说
的是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手段”说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前六句用了六个有关泪的典故,衬托后两句“青袍送玉珂”的痛苦。(2分)②前六句所述古时伤心之泪,皆不及诗人以一介寒士送显贵出京时感伤之泪,从而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宦海沉浮、职位卑微、耻居人下的悲愤之情(2分)
解析:末两句的意思是:清晨,我来到灞桥边询问不舍昼夜流逝的河水,才知道一切人间伤心事,哪里比得上贫寒之士忍辱饮恨、陪送贵人的痛苦啊!诗到此,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诗的构思异常新奇独特:前面六句,都是铺垫衬托,最后一联,才是本诗主旨。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诗词鉴赏】
李商隐少怀大志,可惜因卷入政治党派的争斗之中,因而一生未受重用,空负满腹才华,只作得一介幕僚,长期寄人篱下,迎来送往,俯仰随人。当他在灞水桥边以一介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出京时,比较之下,贵贱相形,天壤之别,再回想自己有才难施、有志未展,岂不伤心至极、泣而涕下?前六种泪或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都只是作为铺垫,后一种泪则感受至深,是切肤之痛!
“永巷长年怨绮罗”,永巷,是汉代宫中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
长年,不但指一年到头,亦指多年。
“离情终日思风波”,离情,即离别之情;既是离情,且又终日担心行人路上不可预见的风波,能不堕泪吗?
“湘江竹上痕无限”,这句用的是娥皇、女英哭湘江,飞泪溅竹成斑的典故。
“岘首碑前洒几多”,岘首碑,用的是两晋羊祜之事,羊祜镇守襄阳,德政昭如日月,死后百姓在岘山建庙立碑,岁时祭祀,见碑者无不流泪。
“人去紫台秋入塞”,紫台,即紫宫,指的是汉代宫庭;入塞,就是昭君出塞.
“兵残楚帐夜闻歌”,这一句用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这是英雄末路之泪。
“朝来灞水桥边问”,灞水桥,指送别之处,这是送别之泪。
“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未有功名的服饰,指失意;玉珂贝壳的马络头上的饰物,暗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这首诗八句用了七事,写了七种泪:失宠、离情、伤悼、感德、难归、末路、送别。前六句的六种泪相对于作者本人来说,只能算是平常之泪,都比不上后面的灞桥送别之泪。
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1412)】K0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都门秋思①(选一)
黄景仁
五剧②车声隐若雷,北邙③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②五剧,交错旁出的道路,此指北京繁华喧闹的街道。③北邙: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通过四通八达的闹市街道传来轰隆隆的车声和北邙荒野的坟地加以对比(1分),表达了作者认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的情感(1分),同时也点出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险,表达对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隐隐愁绪。(1分) 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五剧”与“北邙”的对比,抓住“车声隐”与“惟见”,再结合注释得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情感。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先要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指: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比兴、卒章显志等。鉴于目前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没有明确的划分,有时候两者有交叉的地方。回答此类题的步骤是: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①这首诗歌的颔联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夕阳和山色是美好的景色(乐景)(1分)然而美好的景色却挡不住作者对国家和自己深深的忧虑和感慨(哀情)(1分)夕阳和山色颇解人意,欲为主人排愁解忧。美丽的景色,反而使诗人倍感秋寒逼人,愁思郁结,难以排遣。(1分)②诗人又用拟人手法,(1分)一个“劝”、一个“将”字,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把客观的秋景与主观的愁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沉郁顿挫的幽远意境。(1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无法排解对国家和自身的愁绪。(1分) 解析:如果有学生对①②两点都有涉及,可以依据“以乐景写哀请”(1分),“拟人手法”(1分)分析诗歌相关内容(1分),诗歌表现作者排解不了的愁绪(1分)这样的标准给分。回答本题先审题目——明确鉴赏的诗句;再审诗句——抓住诗句的意象“夕阳”“山色”与“登楼”的巧妙组合,抓住关键词“劝”“将”体味其好处。
【思路点拨】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以下角度: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语文卷•2015届浙江省慈溪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春日郊外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22.(1)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①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②运用比喻:莺声像人在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③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景物的特点。(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解析: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城中”“城外”,可见构成了对比;“半黄”“积雪”是视觉;“人语”是听觉,“药香”是嗅觉;“如”“作”又是比喻词,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
【思路点拨】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有: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作答时,根据语句,逐一分析即可。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分)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收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1分)
解析:前三联的景色优美,结合尾联,主体情感应该是愉悦的,对大自然是喜爱的;而不能觅得描写景色的佳句,给人无限想象。
【思路点拨】1. 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 2. 通过所写的内容, 揣摩诗人抒发的感情, 阐发的观点态度,表现的人生志趣(或感情、道理、情趣)。有关感情类的词:伤感、惆怅、不平、痛苦、寂寞、孤寂、愤懑、同情、怜悯、叹息、哀怨、清高、痛恨、纯洁、超凡脱俗、怀古伤今、壮志满怀、心忧天下、空怀报国热情而不得施展的痛苦郁闷、无人赏识的落寞伤感等等。作答时,不能空洞地摆这些词,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说出是用什么样的材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而郊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早春,最先透露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而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不仅立意新,又足见诗人敏锐的感察力。“春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颔联“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上句写远景: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色彩鲜明,更衬远山之葱翠。唯“积雪”方显“山好”。下句写近景:春雨淅沥,溪流渐涨,不再枯涩,故生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画面生动。唯“垂杨”方显“水生”。此句与东坡“溪柳自摇沙水清”可谓异曲同工。“生”、“欲”二字下得巧妙,前者摹写风生水起的情状,后者传递垂杨日渐苍翠之态势。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颈联“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则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本来这两句按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声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这样写,也是好句。但诗人却别开生面,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如此另辟蹊径,方不落俗套。“如人语”、“作药香”用拟人手法,以情笔写景,读来亲切,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颔、颈二联,对仗极其工稳,遣词极为精当,足见诗人功力之深厚,推敲锤炼之严谨。
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觉茫茫。其立意,与诗人另一名篇《醉眠》结句“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颇为相似。只不过后者宁静平淡,而本诗则在极尽春光烂漫之后,笔锋陡然一转,用一“疑”字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撷取时,却又如雪泥鸿爪,难觅其踪了,空留下一片茫然,徒增惆怅。而这一怅然的感触,不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笔忘筌的诗家甘苦;更让人倍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慨。写法上暗合东坡“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的造意,而余味过之。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统观全诗,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而辞意之流畅,形象之鲜明,一扫宋诗枯涩冷峭、偏重理趣之弊,堪称精品。
【语文卷•2015届河南省开封高中等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卜算子•漫兴辛弃疾①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②,舍我其谁也。
[注]①因遭小人诬陷,辛弃疾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此词写于他人生的低潮时期。②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用典,表达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②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③反语,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表面微笑,实则心酸自嘲。(每点2分) 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①审问题——要求分析“哪些表现手法”。诗歌鉴赏中,“手法”是一个很笼统的词,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②审诗歌——从诗歌的内容看,对比的手法很明显。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注释来思考。
【思路点拨】解答表现手法题:1.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指: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比兴、卒章显志等。鉴于目前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没有明确的划分,有时候两者有交叉的地方。2.要了解鉴赏表现手法的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9. 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2分)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3分) 解析:①审题目——明确考查的重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②审诗歌——找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语句、意象等。在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中,“柴扉”“鳜鱼”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抒发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芸草”“陈根”等意象与隐士生活有关,结合“万一”一词,可感受到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的情怀。
【思路点拨】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地分析评价。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按以下步骤:第一步,抓住诗题。第二步,抓住关键词。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第四步,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②漫:空,徒劳。
8.“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也可以答“反衬”)
解析:解答这类题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燕辞归、客尚淹留”,通过写秋深燕归,来与写自身;这是一种反衬。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9.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秋景凄清;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解析:理解诗歌大意,尚缺写凄清的景,下阕写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鉴赏】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xzw/76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