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九年级政治汇编4篇

| 点击:

【www.doubiweb.com--九年级】

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九年级政治汇编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九年级政治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一次发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观点.早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就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发表了重要演講,其中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自由和解放思想的新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指明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对这一论断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解释世界”的三个层次及其时间维度

  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必须要追溯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及其蕴含的哲学观念.因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明确自己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要建构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就必须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生存理想,以便从马克思那里获得这一命题最初的根本性含义.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作为19世纪人类生存理想而提出来的.因此,共产主义理想从时间视野上来看,具有“将来时”的本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都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长期以来,对这一论断的理解存在重要的误解,认为马克思批判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本人则不关注“解释世界”而只关注“改变世界”.这种片面的理解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说来,马克思的理论包含“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维度,因而实现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

  马克思对以往哲学家的批判,认为他们只是在“解释世界”,这一“解释世界”究竟是什么含义?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解释世界”,主要是指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中对世界做出的解释.其中,尤其以黑格尔为典型代表.在黑格尔看来,世界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世界”是如何符合“绝对真理”的.这便是马克思所说的“解释世界”的哲学.显然,这种对“世界”的解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反思”的思维,只是把“世界”的“本质”,即作为“绝对精神”的本质反思出来,而哲学也到此为止,完成它的使命.因此,这种哲学在马克思看来,就仅仅是对“世界的本质”做出说明的一种唯心论的做法.然而,马克思的哲学是否就不再是对“世界”的“解释”了呢?显然不是.

  马克思的哲学是对“世界”做出的“解释”.问题是,马克思所做的“解释”和以往哲学家所做的“解释”,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解释”.也就是说,马克思不是不“解释世界”,而问题是怎样解释世界.马克思对“世界”做出的“解释”,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直接对“世界的本质”做出解释;第二个层面,是批判现实世界而做出的解释;第三个层面,是以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形式对世界提供了“引导”.对于这三个层面,笔者分别概括为“本质性的解释”“批判性的解释”“建构性的解释”.

  首先看“本质性的解释”.马克思与黑格尔都在对“世界”做出某种“解释”,但区别是,马克思不再是唯心论的“解释”,而是以对“世界”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的解释.这种解释就是,世界(以资本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实的社会制度)是由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而形成的产物,即世界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的外化;相反,在马克思的眼中,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的产物.这也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条所给出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就本质性的解释维度来看,这是马克思对世界本质的一般性解释,即关于世界是人的实践对象化的产物,这一判断是对“世界之一般”的判断,因而从时间维度上看,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从来都在其实践活动中对象化人的本质给世界,世界便因而成为“属人的世界”,而不是单纯的“物理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就时间维度看,“本质性解释”是在一切时间之中,亦即“全时间视野”中都成立的.

  其次看“批判性的解释”.马克思所面对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于是马克思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做出“批判性”的解释.更清楚的表述是,马克思是以“批判世界”的方式对“世界”做出“解释”.根据第一个层面的对世界的解释原理,马克思进一步进入第二个层面来对世界进行批判性解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所统治的世界,是人把人的“对物的依赖性”对象化到世界中的产物.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世界,表现的是“人对物的依赖性”,这种对象化的产物就形成资本主义的世界.马克思以“商品拜物教”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商品所掩盖的“人的本质”.进一步说,商品所掩盖的人的本质,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类本质”,而是掩盖了人的自然本性,也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自然性.而人的本质应该是包含“类本质”的社会性本质,并且只有“类本质”才构成人之为人的决定性本质.而资本主义世界显然破坏了人的类本质,进而也破坏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解释,就体现在马克思资本主义的“批判”.对现实的批判也就是对现实的不合理性的“解释”.这构成马克思“解释世界”的第二个层面.然而,仅仅是对世界的批判性解释还不够,因为批判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建构一个理想的世界,所以,马克思对世界的解释就进入第三个环节,即以塑造新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生存理想的方式,对未来世界做出建构和解释,这就是马克思对“世界”做出的“建构性的解释”.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九年级政治2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为方法论基础,把世界历史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相结合,从“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高度提出的应对当今时代全球性危机和现代性困境的一种新型全球文明观。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规律

  作为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历史思想最早是由黑格尔提出的。在黑格尔之前,历史被普遍认为是无数偶然事件的集合体。黑格尔认为,透过这些偶然事件发现历史最内在的东西和“何以如此”的真正原因,才是世界历史本身。世界历史是精神自己表现自己和自己实现自己的舞台,世界精神借助于民族精神来实现自己的自由本质。黑格尔通过精神的辩证运动来把握世界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却是非常深刻的,在历史哲学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并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马克思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推广,从而形成资本生产的全球体系。

  世界历史的最终理论指向是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核心。世界历史的价值旨趣是实现个体的人和全人类的彻底自由和解放,建立“自由人联合体”。

  总之,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世界历史思想,马克思构建了历史的运动和人的解放、资本主义批判和共产主义构想辩证统一的逻辑框架,深化了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根本特征,为我们观察当代世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哲学框架和解释思路。

  世界历史发展需要突破困境开启新的空间

  马克思把世界历史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一是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这是世界历史的开创期。二是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这是世界历史的最终归宿。马克思把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批判和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构想有机结合,对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历史性分析。

  在马克思看来,在世界历史的开创期,资产阶级“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它促使人类告别了“人对人的依赖时代”进入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正因为如此,资本原则成了现代世界普遍的动力机制,资本价值观成了现代人的基本价值取向,资本逻辑成为一种“普照的光”深刻塑造了现代世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全球化成为资本文明模式在全球的扩张过程:“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但是,由于资本的本性——即不可遏制地追求利润的普遍性,资本逻辑内在的自反性也日益呈现出来。

  从人和自然关系来看,把自然商品化,肆意开发自然、宰制自然,使自然服从于资本原则和利润之神,导致了对自然的严重破坏,今天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例证。从人和人的关系来看,资本主义社会首次确立了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念,但在现实中又把它们推向反面,出现了形式上自由平等民主和实质不自由平等民主的悖论。特别是在国际秩序中,一些民族和国家总是以本国利益为最高利益甚至唯一利益,无视甚至损害人类主体及其共同利益,以民主和自由之名对其他国家大兴强权和霸权之实。从人和自身的关系来看,人变成了原子式的个人,“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蔓延全球。正是基于对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历史的反思,西方社会提出了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进行批判。而且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逆全球化”浪潮,既给世界经济运行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既使全球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又成为一个风险共同体。

  面对世界历史的现实困境,时代呼唤一种新型文明观,从而开启人类发展的新空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诉求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应运而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全球文明观

  当今时代,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正是在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深刻思考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命题,并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框架和实践路径,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是一种新型全球文明观。

  它既注重价值理性,又注重工具理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利用资本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仍是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当务之急。但同时也主张,要在世界范围内制定和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资本运行规范,确立资本运行的合理边界,以保证各个国家在发展本国生产力、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发展,体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它主张摒弃价值独断和话语霸权,强调平等交流和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既有特殊价值,又有人类共同价值。

  它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现实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表达了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崇高理想,更蕴含着为了达到这种崇高理想的现实的实践追求。作为一种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日趋成熟。作为一种现实,中国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中国实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如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仪、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开放等,都表明中国正以自己坚实的行动去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综上所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世界历史当代发展实践的现实之路,是通向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一真正共同体的必由之路。这一思想站在世界历史的道义制高点,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直面时代问题的勇气、善于解读时代问题的智慧和勇于引领时代发展的使命担当,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具有的深邃的世界眼光和高尚的时代情怀,是结合实践和时代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九年级政治3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既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澜壮阔。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世界,虽然发展主题和趋势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发展形势与格局却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如何才能引领世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提出一种普遍认同并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理念。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经受住了时间的磨砺与考验,而且愈加释放出了耀眼的光芒,成为了引领时代的思想、凝聚共识的智慧、破.解危局的良方。

  这是一种引领时代的思想。一种理念的提出,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概念与倡议,而是要立足时代发展实际,前瞻世界发展格局,要引领和指导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虽然是中国提出来的,但并非只是着眼于中国,而是心怀天下苍生,心系黎民百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思想理念,这是人类思想星空的闪亮之点。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双多边场合还创造性地提出周边、亚太、中非、中拉、海洋、核安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中巴、中柬等双边命运共同体理念,使这一历史性倡议的内涵不断丰富,实践路径也日益清晰。从近年来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成为了一种世界共识,释放了思想引领的动力活力。

  这是一种凝聚共识的智慧。百年变局叠加世界疫情,正在深度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版图。越是世界发展的关键时刻,越是面临压力与挑战,越是需要一种超越地域与时空的智慧。“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们对答案的追寻更显迫切。团结与分裂、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对抗,两股力量激烈争夺,两种前途迥然不同。变局中,登高望远;纷扰中,洞悉大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这些蕴含东方智慧的话语,洞察历史沧桑的深刻创见,不仅成为深深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而且也为引领世界发展的大智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局去审视当今世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能做到从容镇定。

  这是一种破.解危局的良方。通过此次疫情,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应对全球危机的正确选择。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世界各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光芒与智慧作用。疫情之下,“一带一路”合作迸发出旺盛生命力。2020年前8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达5.86万亿元。截至2020年11月初,中欧班列开行突破一万列,运送集装箱数量同比增长50%以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责任,反映各国人民的深沉追求,昭示了历史演进的基本方向,必将汇聚起强大的文明合力,引领世界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迈进。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九年级政治4

  谁都不会想到,庚子年是以这样的形式开始的,新型冠状病毒笼罩着人类的家园——地球。在这之前,也有许多出人意料的灾难发生:澳大利亚的大火,土耳其的地震,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尼泊尔的洪灾,加拿大的暴风雪以及非洲的蝗灾……这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呢?

  我们从小就听过这句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荣辱与共。所以,我认为天灾是人祸的结果。而人类,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人与自然是一体的。网上报道,这次的新冠病毒来自蝙蝠。蝙蝠身上有许多种病毒,而有些人却食用蝙蝠,这无疑是赌上了全人类的生命,这场豪赌的结果是世界各地多多少少都有感染上病毒的,更给我们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精神损失。而这恰恰给了病毒机会,使它寄宿在人们的体内。由于病毒的繁衍速度与进化速度很快,再加上人们一天要接触许多人,这才使得病毒迅速蔓延。起初,人们并不把它当回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所以,追溯病毒蔓延的起源,是人类没有爱护自然,呵护生命,触怒了自然,这才收到了来自自然的罚单。细想尼泊尔的洪灾,非洲的蝗灾,根源莫不在此。

  人与人更不能失去团结。虽然天灾是人的行为造成的,人们也确实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作深刻的反思。但是,当务之急是团结一心战胜疫情。目前,已有数千名医护人员自愿赴武汉前线支援,武汉也早已完成了被外国人称为“奇迹医院”的雷神医院的建设,全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序地与病毒进行着抵抗,而病毒也在人类的有序抗战中,似有些低不过来——这些时日,许多省份也纷纷传来了日新冠病毒新增确诊0例,这是胜利在即的信号。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与人更应团结一心。望人们可以从这次疫情中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以灭自然之怒火。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xzw/829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