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2022年(锦集3篇)

| 点击:

【www.doubiweb.com--高三】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2022年(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2022年1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注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简言之,即对自身文化(本民族文化)的觉醒觉悟。文化自信,是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②有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增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④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梦。

(4)措施:

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注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①原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基本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基本要求:

第一: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第三: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基本要求:

1)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要求: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广泛发动亿万人民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③当代青年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2)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

(3)形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如“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就是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2022年2

文化创新

⒈、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①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火力的重要保证。⑤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⑥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⒉、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⑴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⑵基本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⑶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⑷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a.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b.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⒊、社会实践也文化创新的关系:

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⑵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⒋、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③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就会陷入“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固守传统,否定创新,就会导致“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

⒌、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④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2022年3

1、民主选举:

选举方式:

(1)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

(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选举)

(3)等额选举

(4)差额选举(人大代表的选举)

各自优点:直接选举——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 间接选举——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缺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主要是由以下条件决定:

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

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2、民主决策:

方式——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民主管理:

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它们都是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或机构,不是政府机构)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4、民主监督:

(1)民主监督方式:

A、 通过信访举报制度

B 、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C 、通过舆论监督制度

D 、监督听证明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2)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

A、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B 、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kj/806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