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实验高效课堂的构建(锦集4篇)

| 点击:

【www.doubiweb.com--化学】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实验高效课堂的构建(锦集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实验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了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潮流,它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于人的新要求。这股研究的浪潮也波及中国,“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指向。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有所启示,历史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纷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了探讨。本文认为从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包含时空观念、证据意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反思五个方面。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构成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64-02

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了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潮流,它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于人的新要求。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的研究成果是主流观点。前者指出核心素养是“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重要素养”[1],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指标;后者则将其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2]。

这股研究的浪潮也波及中国,“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指向。钟启泉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3]。朱汉国认为“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而认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和相关能力,它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4]。

以上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对我们进一步探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有所启示。

 一、历史素养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关于“素养”,吴伟从四个方面作了解释:一是指修习涵养,即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二是指平时所供养;三是指素质与教养,即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四是指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素”是指一种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内在品质或者素质,它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思想观念和方法等;“养”则包含后天的教化、培育、修习、陶冶等。据此,他认为历史学科呈现出的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5]。

朱汉国在确定“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知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6]。

刘俊利从认识论的视角(包括研究动机、研究抓手、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四个方面),在归纳历史学的学术特征基础上,揭示中学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现实意识、证据意识、问题意识、融合意识和分层意识[7]。

毛经文认为历史学科在养育学生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核心素养“即是‘时空逻辑、史料实证、发展眼光、多元联系、客观评判、置身理解’六个方面”,他希望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具备“‘基于时空与实证、立足发展与多元、善于理解与评判’的价值理念与素养”[8]。

在考察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高中历史课标的基础上,张华中认为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生为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核心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认同、尊重和融入历史的态度”,并对历史核心知识、思维能力和态度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他提出:核心历史知识应包括时间知识、空间知识、人物知识、史观知识;历史核心能力包括运用时空知识准确表达历史能力、理解历史的能力、解释历史的能力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历史核心态度主要包括对自身的态度、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对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态度[9]。

综上,从“素养”的本义延伸看,历史素养应是个人通过历史学习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与观念,或个人能够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发现、分析问题且运用历史学的能力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它由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观念等组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则应具备关键性、稳定性、独特性、生长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它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历史知识、最关键的历史能力、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历史思维;其次,它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属历史学科固有,无法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来代替;最后,它是历史学中最具学科本质的东西,不因时代和国界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从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包含时空观念、证据意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反思五个方面。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时空观念

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任何过程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时空性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指出:“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这正旨在学生时空观念的培育。由此,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层面,历史的时空观念主要体现为:一、了解基本的时间术语、分期方式和空间技能(如阅读历史地图);二、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地域、时段和顺序;三、认识历史事实的阶段特征和地域特征;四、理解特定时空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产生和存在的意义。 (二)证据意识

历史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历史证据的发掘来做出历史解释,这一过程必然要求证据意识的存在和引导。《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应经合组织总结的核心素养,证据意识也可归属于“使用工具互动”这一核心素养的范畴。因此,无论是历史学本身的要求还是从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都必须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中学历史教学层面的证据意识具体表现为:一、了解历史材料的不同类型,区分材料的来源和性质,认识其对解释历史的价值;二、自主查找和收集材料,判断材料可靠性,规范地运用相关材料解决问题;三、能够使用材料的证据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设,且推理、论证过程严密。

(三)历史理解

历史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要求我们应尽可能客观地去理解历史。《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理解作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能够理解地阅读历史陈述;能够识别陈述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人物、状况、事件的前后顺序、起因、及结果);能够欣赏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文物及那个时代的其他记载所反映的各种历史观点;避免‘从现在出发的主观臆断’”[10]。它旨在培养学生从当时人的眼光与经历看待历史,而不是用今天的标准和价值观来生搬硬套地评判过去。结合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学生历史理解的素养主要表现在:一、能够理解历史文本呈现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二、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历史事实,并形成合理的想象与理解;三、理解历史的原因与结果、动机与效果、必然与偶然;四、认识历史文本的客观性、主观性和历史局限性。

(四)历史解释

历史只能透过史料证据来重新建构,所有的历史在本质上都是对过去的一种解释。“历史理解”旨在通过设身处地的认知以尽可能接近无法全然再现的过去;“历史解释”则是以历史证据和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系统性的、合情合理的、因果关系式的说法。我国台湾地区《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对学生解释历史的能力提出以下要求:“能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提出解释;能对相关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不同重要性提出评价;能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历史解释之所以不同的原因”[11]。这种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关于历史的解释,成为有批判性的思想者。因此,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需要实现:一、能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历史,准确解释历史事实发生的因果;二、运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种联系,全面客观地解释与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三、能够史论结合、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解释,能够运用正确的史观对不同的历史观点作出评价。

(五)历史反思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这些都是在强调历史反思给予人类智慧的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关于爱国主义、国际理解、民主与法制观念、人文主义、科学态度等历史价值观作了具体表述。历史反思的意识与能力表现在对于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这一反思的过程也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学生历史反思素养的培育可通过:一、感悟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体会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和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对历史人物抱有同情的理解,从其经历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益;三、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我们的学生终将离开校园,当他们走进社会时,历史学科唯一能够带给其终生受益的便是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些核心素养。时空观念能够让他们养成在具体的时空下考察和认识现实社会的习惯;证据意识能够赋予其实证和理性精神;历史理解能够让其形成尊重、理解他人与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历史解释能够让其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评判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历史反思则可以让其从历史上汲取诸多教益,最终在实践中体现历史的价值。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09.

[3]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

[4][6]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0.

[5]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1.

[7]刘俊利.学术的历史学与中学历史学科素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0,01.

[8]毛经文.让每个生命都能散发出自己的光芒――素养养育是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

[9]张华中.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以普通高中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09.

[10]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参见台湾地区:《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2011.5.27

第二篇: 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实验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也在创新课堂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旨在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构建高效课堂,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提出几点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4-0032-02

引  言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高效化学课堂。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存在一些偏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并不断地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借助情境,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2]。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在具体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垃圾分类广告,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说一说垃圾可以分成几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情况:从投放上可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从来源上可分成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从危害性上可分成有害垃圾和无害垃圾等。教师可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分类,从而导入本节的主题内容“物质分类”。在具体探究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几种化学物质,如固体氯化钠、硫酸溶液、氧气、醋酸溶液、氯气、固体氧化镁及高锰酸钾,让学生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结合学生的分类,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物质分类的方式有哪些?如何按一定的标准来分类?在化学学科中为什么要根据物质组成对其进行分类?通过这样的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分类的本质,让学生明白物质分类应当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以此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借助化学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素养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实验内容比较多,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化学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上,实验教学大多是演示实验,即教师只将实验现象和结果告诉学生,这不利于学生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科核心素养下,教师应加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实验内容进行细化,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动手参与化学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实践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引导学生对其实验装置进行分析,开展相应的创新活动。如设计碳酸钠和盐酸发生反应的装置时,应选取广口瓶,因为广口瓶的体积比较大,而实验消耗的试剂量比较大,如果加入浓盐酸的量不足,将无法再次添加,这将导致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甚至会造成实验失败;在实验中选取浓盐酸作为试剂,因为其具有挥发性特点,对实验现象具有一定的影响;气球容易脱落、漏气等。结合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通过思考和探索,学生根据实验装置引入“Y”形管,对整个实验装置进行创新,不仅解决了以往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使实验装置设计得更加科学,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实验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三、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想要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化学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及学习特点,将学生划分成合理的小组,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3]。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探究化学知识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师设计相应的课堂问题,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铝的化学性质探究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使用砂纸打磨一根铝条的表面,其表面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和打磨之前的铝条相比,打磨后的铝条颜色为什么发生变化?打磨之后的铝条接触什么物质会发生反应?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和探究活动。每个小组通过相互交流,对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教师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内容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思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

四、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优化高中化学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贯彻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活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同时引入生活化教学内容,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堂指导和引导,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向学生展示空气质量的相关数据图片,让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空气质量指标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什么物质?为什么将这两种物质的指数作为评定空气质量标准?这两种物质有什么样的危害?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引导学生开展思考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化学之间的距离。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引入相应的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拓展:在工业生产中,人们常常利用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这一性质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但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二氧化氮并没有完全转化成硝酸,而是其中一部分转化成一氧化氮,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才能保证二氧化氮被充分吸收,解决硝酸生产实际问题及污染物排放问题呢?针对问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设计出相应的实验,并开展相应的探究和验证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由此可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保证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落实。 五、注重课堂问题设计,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问题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应结合问题思考和探究,设计相应的推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验证方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具體活动中,问题设计需要以教材为基础,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验证,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生活中经常会吃糖,那么什么是糖呢?哪些物质属于糖呢?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教师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糖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做出相应的回答,并且对不同的糖进行分类和总结,加深其对糖的组成和分类的理解。在知识过渡的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如葡萄糖被彻底氧化之后,可以得到二氧化碳和水,那么葡萄糖在人体内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进而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且做出相应的回答,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储存方式、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之后,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在生病不能正常饮食的情况下,医生通常会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水溶液,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能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结  语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的渗透和引导。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借助化学实验活动,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引入生活化内容,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以实现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李兴芳.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19(30):11-12.

林兆霞.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215-216.

李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41.

作者简介:刘丽华(1976.7—),女,海南东方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

第三篇: 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实验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围绕学科素养这一教学目标,学校和教师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方式变革,其中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受到诸多教师的青睞。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议题式教学更适用于政治这类文科课程。因此,文章围绕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政治学科的运用这一主题,探讨了议题式教学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高效有序地推进议题式教学。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议题教学教学策略

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彰显素质教育的本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议题式教学,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力求构建一种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经历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活动型课程的实施必然有赖于教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议题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其背后隐藏的政治理论、提高学生对时政热点的敏感度和关注度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议题式教学首先要遵循生活化的原则,这主要是源于活动型课程构建中所提到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要求。教师在议题设计前要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生活经验经历,做好议题规划设计方向,在按照选定的方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围绕案例,设定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案例情境中去探究与思索。

其次,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是指教师实施的议题式教学要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不是学生无目的性的讨论。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议题设计及课堂引导方面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一是设计的议题要有思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对提问的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所提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学生也就不用深入地思考与讨论。而议题式教学要做的是转变这种教学模式,以思辨性的议题引导学生去多角度地深入探寻现象的本质,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二是设计的议题要具有层次性。议题式教学的形式一般是围绕中心议题设计几个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时,必须考虑中心议题与其他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使整个议题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既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又能体现议题教学的层次性。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不断延展思维轨迹,感悟学科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最后,思行合一原则。议题式教学的思行合一原则,强调知行统一,具体来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行促议,在高中政治课堂开展议题式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情境关联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构建起课本知识与议题间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和分析议题背后暗含的原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二是以议达思。学生在特定的议题讨论过程中,实现了对议题的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以及最终答案的总结概括,有效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论述能力以及问题决断能力。

二、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实施策略分析

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体现“学生为主”的理念。以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开展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并在实际教学中遵循生活化、科学性、思行合一的原则,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议题

从政治新课标对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要求来看,议题的选择要围绕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素养,而在具体的议题设计中则要综合考量以下四个因素。一是要贴近现实,最好取材于学生日常生活。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不仅快速理解议题并能就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二是要有理有据。议题要与政治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选材中切忌本末倒置,当然教师也可以立足教材内容整合设计议题。三是要有思维价值。议题既要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要符合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在对议题的设计中,教师应注意对问题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四是有价值观的引领意义。议题要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总之,议题的设计是一项考验高中政治教师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理论学习以及教学实践探索找寻适合高中生的议题。

(二)深化学生合作探究,增强实践体验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一味地重视知识的灌输过程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善于借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知识实践应用体验。为此,教师在确定好议题后,不要急于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要指导学生间开展互相合作,深度思考议题内容,并融入社会生活,利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考察参观等方式,把议题所需的多方面社会信息收集、整合并提取出来,最终形成议题的简要报告。这样一个简单的社会调查过程让学生融入社会中,观察、分析并探究到议题所要向学生传达的深意。

(三)注重学生展示交流,以共享促发展

在引导学生完成社会探究活动后,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展示以供学生进行汇报和交流。就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而言,这一环节是最为重要且最为关键的。当然,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展示,尤其是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书写总结报告或者学习心得等,然后教师将自己批阅和修缮的学生报告或心得复印给学生传阅。

第四篇: 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实验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基于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策略等相关内容,结合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对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做出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既要完成总目标,又需要将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目标进行细化,而这些目标的真正落实则需要教学过程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融入,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性能力以及必备品格,进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并最终将教学落实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门课程的教学价值追求。当代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应科学选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来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从高中政治课程本质出发,此课程的基本性质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说都在围绕着提高学生相关素养所服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认同是公民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的认可和理解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于自己国家政治体制以及社会规则制度的充分理解和认可,也可以说是公民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内化于心并且外化于行的一种归属感。政治认同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非常重要,它寄托着人们对于祖国的一种特殊情感,总的来说还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之中。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政治与法治”这两大板块部分,可以说是能够直接向学生渗透和培养其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主要知识内容。在这两个板块的教学之中,教师自身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在为学生普及和讲解一个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使其认识到我国国家的机关构成,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公民政治意识,了解作为一个公民究竟该如何正确地去行使自身政治权利,履行自身政治义务,又有哪些合理途径。

2、科学精神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事物发展规律的关键

科学精神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理科研究中的必备素养,更体现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认识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并遵循其发展规律来实现自我发展。政治课程强调要一切均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在“哲学与文化”板块中,科学精神素养体现的尤为充分,教师在引导学生系统且深入地认识、学习和研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去自主探寻和了解世界的本质,产生主观感受,并学会去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科学地运用联系、发展、对立统一和辩证否定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同时学会有效处理整体与局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坚持作为一个公民所应该有的良好道德规范,勇敢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挑战。

3、法律意识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法律意识这一学科素养在“政治与法治”板块中体现的最多,尤其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关教学中,教师多会运用到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发表自身对于我国法制建设的观点、看法和建议,此间还可顺势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

4、公共参与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意识

公民参与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无处不在,从学生视角来看,其自身的知识与价值观取向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的影响,反过来再从教师视角来看,教师必须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除了要向学生传达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要体现出自己身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基本素养,有理想、有担当。这些因素都是确保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渗透的重要保障。

 二、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过程

1、坚持课堂教学的基本定位,要求课堂轻松、和谐、生动,富有情趣,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要求课堂教学体现科学、民主,有一定的知识品位和思想品位。

2、落实到学习中,课前自学、课中导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反馈、师生答疑、课外拓展延伸。

3、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知识传授、关注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

1、确定目标: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传授与德性培养的双管齐下,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2、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适应未来发展。

3、交流答疑,拓展延伸:在交流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在交流过程中进行再次的学习思考,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对其补充完善、延伸拓展,巩固提高。

4、评价反馈:采用“课堂观察”的教学评价方式,观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课堂参与度,基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衡量学生发展水平。

  三、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为教学主线,情感态度的提升为主要内容,结合交流互动等多元的呈现方式来实现高质量的政治课堂教学。多元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只有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才能够加速对知识的吸收,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形成意识与能力。例如,在“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一课中,课前需要学生自主搜集相关学习资源,并通过查找和了解一些相关案例来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整个过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来感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等政治生活内容,从而使自身感受到具备一定参与政治生活能力的意义。

综上,核心素养理念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育资源,科学有效地进行核心素养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其潜在能力,提升探究能力,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秉承内化核心素养的理念,充分结合学生的多方面实际情况,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kj/860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