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科研论文:备课是上课的关键

| 点击:

【www.doubiweb.com--教师】

科研论文:备课是上课的关键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一个‘读’字。读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桥梁和手段,离开读这个阅读教学最重要、最根本的训练,语文本领的掌握就是一句空话。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确立“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把读放在教学的首位。而要引领学生读懂课文,教师必须自己率先把课文读懂。只有自己读懂课文才能更好地教学生读懂课文,才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关键。而很多老师在上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时,备课往往忽略文本,不去读懂课文,钻研课文,却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查阅参考资料和一些名师教案上,把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拼凑为教案,像这样的教案没有自己的见解,那是不可能上好课的。对此,近几年我颇有体会,深感在备课时必须多读课文,读懂课文。特别是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感受深,收获大。

  一、以理解“题眼”为突破口,读懂课文。

  “题眼”是一篇课文的精要所在,既是教学活动的“生长点”,也是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壮士”是本课题眼,何为“壮士”呢?课文为何以此为题?据字典解释“壮士”和“战士”的含义不同。战士是“军队最基层的成员”,也就是凡是参加战斗的普通士兵都叫做战士;而“壮士”则不然,是“英勇而豪迈的人”,也就是说只有满怀壮志豪情、英勇顽强的英雄人物才成为壮士。作者以“壮士”为题必然有深刻的含义。带着这个问题,我再度研读课文。这篇课文较长,有九个自然段,五个部分。读几遍后,突然发现课文前三自然段称他们为“战士”,而从第四自然段以后改称为“壮士”,这是为什么呢?

  我又反复阅读课文前三段,深入了解五位战士到底做了些什么,使得作者心有所感,笔有所动,改成五位战士为“壮士”呢?据课文叙述,第一自然段接受任务,第二自然段阻击敌人,第三自然段选择绝路。面临生死抉择,马宝玉等五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绝路,选择了死亡,他们是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全中国的解放,这正是他们伟大精神之所在!也正是他们的这种伟大精神使作者为之动容。在第四段开头改称他们为“壮士”。这一段,作者用犀利的文笔揭示了五位战士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文章的中心之所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英雄、了解英雄、认识英雄的精神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因此第三自然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在理解题眼,读懂课文之后,我确定课文重难点,并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思路为十六字:“审题入手、直入中心、紧扣重点、读懂课文”。按照这个教学思路,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

  二、以突出重点为抓手,读懂课文。

  在理解了“题眼”并以此为突破口切入课文后,我又紧扣题眼因势利导,围绕“壮”字这个中心辐射全篇。再度质疑,为什么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称马宝玉等五人为战士,而第四自然段却改称他们为“壮士”呢?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个“疑——思——学”的读书顺序,揭示了学生求知规律,也启示我们教师要把“疑”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去。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善于质疑,解决难题并善于巧设疑问,以疑激学,让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学中疑,这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带着这个问题研读前三段,着重研读重点段——第三段,设计三步读法。步步朗读,层层领悟。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急于读课文,寻求答案。因此,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反复深读精思,逐层品味,步步深入,体会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志”;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壮行”;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第一步,引导学生读懂五位战士阻击敌人后,面临哪两条路?第二步,读懂班长和他的战友做了怎样选择的?为什么做出这样选择?至此,似乎课文已经读懂,很多教师教到这里往往就此罢手,作了小结。而实际并非如此!战士的内心世界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因此,我又设计了第三步。让学生再读再思再议,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他们有这样伟大的壮举?让学生认清五壮士舍生忘死,为国为民的高尚品质。同时,紧扣“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学生才真正为五壮士的伟大精神所感染,也才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才是读懂课文的必要环节。这样,学生在反复审视、掂量、咀嚼词句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五壮士伟大的人格。最后,教师凭借以上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品味课文重点,揭示文章的中心,使学生体会到五壮士“壮”的深刻内涵。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说:“以得滋味为要义地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既是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这样紧扣重点,三步读抓住了课文的精髓,由浅入深读懂了课文。

  三、“以本为本”,独立思考,不迷信教参。

  很多老师把教参当作圣旨,把所谓专家名师的教学观点当作金科玉律,不去研读文本,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本人以为,文本才是教学的根本,自己的见解才是宝贵的资料!不能迷信权威,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有些地方我有自己的看法,并不同于参考资料。如第三段的小标题,教参上是“引上绝路”,而我认为是“选择绝路”!“选择”和“引上”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引上”含有设计妙计,诱引敌人走上绝路的意思。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并不恰当。试想,以马宝玉等五人的力量,即使敌人上当走上绝路,他们能把三四万敌人消灭吗?何况,在绝路上并无我军的埋伏,谈不上“引诱”敌人走上绝路。显然,五壮士这么做,绝不是设什么计策诱引敌人走上绝路,而是他们面临生与死的两条路时,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的绝路。这正是他们伟大精神之所在,也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讴歌他们这种献身精神的原因。所以我采用“选择”一词,舍弃了教参的“引上”说法。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感悟到读懂课文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关键。只有读懂了课文才能有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见解,才能为教材所感动,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刻地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才能够恰当地处理教材,采用巧妙准确地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268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