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关注学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前提——《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 点击:

【www.doubiweb.com--教师】

关注学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前提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月**日,本人在**初级中学执教《曹刿论战》,这些天来,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一直在脑海中萦绕。经过反思沉淀,我最大的感受是:关注学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前提。

  教师关注学情是贯穿教学始终的,课前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较为准确的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指导学生突破学习的“卡壳”,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曹刿论战》前,我认为学生在翻译、理解课文存在较大的难度确定教学目标:首先通过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其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第三,通过探究弱鲁国战胜强齐国的原因,进而分析曹刿的形象特点;第四,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从学情出发,在以下三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指导学生的朗读,范读课文

  虽然在前置作业布置学生按要求读三遍课文,但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发现他们朗读存在没有读出感情、过段停顿不明显等问题,于是,我先让学生体会三个重点句子的感情:(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到朗读这三个句子的语气。

  接着,我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了课文。当我读完,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最后,我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范读朗读得比前次好了不少。

  教师在学生朗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学生就容易读顺课文。

  二、组织学生合作解决翻译疑难句子

  有效的合作学习扩大学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提高教学效率。

  前置作业中,我设置了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学生在交流前已经有所思考,有所准备,这为课堂交流奠定了基础。很多两小组都较为积极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在后来老师检查“何以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等几个句子的翻译中都能准确说出其意思,可见学生合作学习是比较有效果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目标之一,我以为衡量一节语文课的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重要条件。在问题探究环节我提问学生:“曹刿认为评什么条件可跟齐国打一仗?”有学生回答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我顺势追问那个学生“为什么曹刿认为鲁庄公回答的另外两点不能作为条件与齐国一战?”起初,学生回答不上来,我请她再读句子,引导她“‘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在曹刿眼里属于什么?”这位学生顿悟到是“小惠”。同理,“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学生领悟到曹刿认为是“小信”。虽然在这次问答中学生没有对答如流,课堂显得不是很顺畅,但我觉得这样追问是有价值的,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当然,依据学生的学情,我在这堂课的一些方面把握得还不够到位

  一、组织学生诵读不够充分

  《曹刿论战》是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学生不经过熟读,是很难理解的。在这节课,我虽然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但从头到尾学生整体读了三次,个别读了两次,朗读次数明显不足。虽说在课前要求最起码读三遍,但学生还是没法达到熟读的,这样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如果在教学中多用8——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比如分角色读“战前讨论”,读全文的翻译,配乐诵读全文,学生就可以熟读成诵,而到了下面环节:“理解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和“分析曹刿的形象”就有了较为充分的铺垫。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课前,我从这个班的班主任了解到:这班学生总体而言回答问题反应不快,很少在大场合上公开课,也许会有畏惧心理。在教学中,我很注重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纵观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不够高。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是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永远值得教师探究的问题。从教师层面考虑,我认为在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太高的原因在于:1.教学目标是从教师角度考虑确定的,而不是由学情生成的。只有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所需要的,教师的“教”才能很好作用于学生的“学”。2.教师的鼓励还不能达到“煽情”的效果。特别在课堂中间,进入学习的难点“分析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更应该用鼓动性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上课时要始终注视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领会了教材没有,在课堂上就能看出学生的脑力情况。”是的,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情,准确地把握学情,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学习。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273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