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学院2019年春季新学期工作会议讲话稿

| 点击:

【www.doubiweb.com--教师】

学院2019年春季新学期工作会议讲话稿


老师们、同志们:

刚才,樊校长代表学校对去年一年的工作做了系统总结,并对新学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学校制定了今年的工作要点,会后将印发给大家,希望各单位认真学习和传达,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全年的目标任务能够高质量地完成。

今年的春天仿佛来得特别早,我说的“春天”,指的是xx大学工作的春天,在春寒料峭的寒冬里就已经开始了。很多单位寒假期间不休息,及早部署本单位工作,纷纷召开新学期工作务虚会、研讨会、部署会,体现了大家只争朝夕的精神风貌。2019年是大事之年,也是关键之年,扎实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xx大学“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去年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的一大命题。昨天,学校召开了党委全委会。这次全委会,在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寒假校领导班子务虚会研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我们聚焦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提出了基本思路,明确了行动路径,进行了全面部署,必将对学校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下面,围绕学校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并就如何做好2019年各项工作,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凝聚共识,深刻理解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重大意义

如何看待“由大到强”?我们说“由大到强”是一个哲学命题,里面有这样几个关键点:第一,大小和强弱,我过去说过,都是一个比较的概念,但是大家要注意比较的对象是什么。过去我们常常善于自己跟自己比,“由大到强”这个比不是和自己比,是要和别人比,是要和高水平去比,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地明确。今年在中层述职的时候有一个失误,就是给大家提供的比较数据是各单位2014-2017年的数据,我们发现以后立即做了纠正。也就是说,我们要比就和强的去比,不是和我们的过去去比。第二,大家一定要理解,大小的比较是个静态的比较,而强弱的比较是一个动态的比较,两者谁强谁胜一定要去打一打、拼一拼才能分得出高低,分出强弱。所以,强弱里面的核心和关键是我们的竞争力强不强,竞争力强了我们才能变强,竞争力不强我们就永远强不了。

怎样看待xx大学的“大”?我们确实大,这个“大”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体现在我们的本科招生规模大,体现在在校生规模大,体现在教师规模大,体现在学科规模大,体现在占地面积大,等等。大家要特别注意到,这个“大”是在一校三地总和的基础上的“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校三地实现了一体发展,我们才有这个“大”的概念。假如说一校三地不是一体发展,而是各行其是,我们连“大”的基础都没有。同时还应该看到,我们在“大”的同时还有很多“不大”的地方,还有很多“小”的地方。比如说,我们的学院虽然数量很大,但是单体的体量都不大;科研经费总量不大;高精尖的设备少;国家级平台少;博士生招生人数与各兄弟高校相比也是属于偏少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的“不强”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学科、人才、科研等许多体现优势的主要办学指标上,我们现在还都不够强。我们缺乏顶尖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没有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我们的高层次人才稀缺,尤其缺少高层次的领军人才,上一次收获院士还是2007年。我们的学术核心竞争力不强,近两年斩获国家级科技大奖的情况在国内高校当中也还处于劣势,好在去年我们终于打破连续几年空白的局面。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和模式也不够,很多专业还都是停留在十年前的培养质量上。这些都足以说明,“大而不强”已经成为目前学校发展中最大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发展、xx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都是“大而不强”。所以,xx大学“由大到强”的转变,实际上是与中国、xx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处在同一个历史脉络上、同一个发展时期内。我们要准确把握学校“由大到强”的丰富内涵,就必须要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在中国“由大到强”、xx“由大到强”、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背景下、过程中、使命里,去分析、去思考、去认识。

最近,我刚参加了xx省人大会,会后我们也召集学校的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召开了座谈会。大家都有突出的感受,这个感受就是xx在变。xx不仅在变,而且在酝酿着更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思想上、体现在站位上、体现在理念上,大家可以看一看龚正省长代表省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一致认为,xx的发展为xx大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给我们的发展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以前我开省人大会没有感受到压力,这次开人大会我深深地感受到来自xx发展对于xx大学的压力。这个压力恰恰形成一个动力,也就是在xx“由大到强”的历史进程中,为我们xx大学实现“由大到强”创造很多有利条件。整个逻辑是这样的,xx大的“由大到强”一定是在xx“由大到强”的转变过程中去实现,而xx大和xx实现“由大到强”必将助力我们国家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是对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深入落实,是对“三个阶段”安排和“六大战略”的聚焦深化。只有加快实现这个转变,让学校真正强起来,才能在“双一流”建设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把握大势、抢占先机,迎难而上、众志成城,坚定不移地推动实现这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转变。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深刻认识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重大意义。

第一,实现“由大到强”,是我校奋起赶超重塑辉煌的时代使命。

回顾学校过去100多年的光辉历程,曾在上个世纪先后创造两次辉煌,赢得了“海洋学科远东第一”、“生物学科全国最好”的美誉,形成了“文史见长”的特色。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建设“大而强”的xx大学是全体xx大人的美好期盼。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包括在座各位在内,全校上下憋足了一口气,卯足了一股劲,希望xx大重塑辉煌的呼声特别强烈。面对我们当前的困境,面临的压力和老师的期待,现在我们没有退路,必须背水一战才会有唯一的出路。我们必须认清差距、奋起直追,积极抢抓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一心一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增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再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确保学校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实现“由大到强”,是xx大学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

我过去曾经讲过历史不同时期的世界一流大学,其内涵完全不同,而一流大学的背后其实是一流的强国。中国要想建设我们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创造我们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而这个理念的创造,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去探索、去落实。我们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才能支撑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地探索一条xx大人自己的成功道路。在国家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高校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中,xx大学作为历史悠久、学科综合、特色鲜明并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大学,必须要走在前列,争做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排头兵,我们必须要在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过程中赢得发展主动,在办出一流水平中带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切实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新时代的xx大贡献。

第三,实现“由大到强”,是xx大学提升服务国家和xx能力水平的迫切需要。

一直以来,国家和xx对我们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寄予厚望,特别是最近,xx对xx大学的支持进一步加大。这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xx省“两会”期间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省里对xx大学现在是普遍赞扬,从刘家义书记、龚正省长,到济南、xx、青岛的领导,还有我们的校友,都对xx大的变化赞誉有加,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但是反观我们自己,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xx高质量发展的意识还不够强,能力还不够高,成效还不够大。我们经常有点感到力不从心,根源在哪儿?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的学术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金刚钻”。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我们的办学宗旨“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在新时代应该如何践行?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xx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我们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相适应,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积极贡献“xx大智慧”。

二、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切实找准实现“由大到强” 历史性转变的行动路径

下一步,我们的工作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创新发展理念,突破思想困局,激发办学活力,强化战略思维,瞄准主攻方向,全面实施“六大战略”,积极做好实现学校“由大到强”转变与对接科技前沿、融入国家战略、助推xx发展紧密结合这篇大文章,服务大局谋大事,凝聚力量干大事,深化改革成大事。这是我们实现“由大到强”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必须要融入科技前沿,必须要融入国家战略,必须要融入xx发展。我过去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入主流,难成一流”,王学典老师又加了一句话“不在前沿,难成伟业”,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具体如何干呢?我们就要坚持以质图强,聚焦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这一关键,聚力做强学科、做强学院两大重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改革发展中的最大优势,加强资源统筹,锐意改革创新,制订实施《百廿xx大强校兴国行动方案》,全力推进学科更新换代,加快推高学科整体水平,集中打造一流学科高峰,探索完善以“强院兴校”为核心的一校三地管理体制机制,扎实推动内涵式发展,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

以上就是我们实现“由大到强”的一个基本思路。核心点很简单,就是“121”——“1”就是聚焦学术核心竞争力这一个关键;“2”就是两个重点,一个是做强学科,一个是做强学院;再一个“1”,就是发挥我们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优势。

第一,加快学科更新换代,努力实现“学科之强”。

一流大学的本质其实就是一流的学科,我们说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要建世界一流的学科。在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进程当中,必须要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平台,构建各学科要素一体发展的现代化学科体系。这些学科要素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但是请大家注意,我这里特别用了一句话,就是各要素一体发展,也就是学术方向和学术队伍以及我们的创新平台,一定要实现一体化。围绕着学术方向构建学术团队、搭建学科平台,这才是整个学科建设的全部内容。

首先是要推进学术方向的现代化。学科的现代化或者说是学科的更新换代,其首要任务是学术方向的现代化,是学术方向的更新换代。很多同志经常谈起我们的学科方向老化、碎片化的问题,所以在学术方向上面临非常重的任务,学术方向能否凝练好,是我们下一步能否谋事、干事、成事的基础和前提。学术方向都没有高峰,就很难在学科上建成高峰,学术方向的凝练就是要按照“三个面向”,也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里面也包括xx的需求,持续强化学术方向的凝练。对接国家战略和xx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有效整合淘汰弱势、老化方向,集中配置资源,支持重点、优势、前沿方向,努力形成学术方向上的高峰。要积极推进学科布局动态调整,认真做好学科的“加减法”,切实优化学科结构,有效消除学科短板,加快提升学科的基准水平。

在这方面,现在很多学院都已经开始着手工作。比如说,我们的历史文化学院,我刚来xx大的时候专门看了历史学科的分析报告,老师们认为我们学校的历史学科如果跟复旦的历史学科去比的话,复旦历史学科的学术方向都在国家主流上,而我们历史学科的学术方向都不在主流上。历史学院为了解决学科分散这一根本问题,最近他们做了一项工作,凝练出了五个方向,包括中国古代制度文明研究、明清海洋与对外关系史研究、义和团与近代中国研究、抗日战争与近代中国研究、全球史与跨国史研究等。这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前沿和国家的重大需求,同时他们在这五个方向的每一个上都组建了十多个人以上的学术团队,现在每个学术团队都已经开始在研究论证。同时,历史学院的方辉院长也跟我做了很深入的交流,他们在考古学上也在进行一项很大的工作,即如何在考古学上形成我们的比较优势。去年,考古学人才引进有非常大的突破,现在他们正在策划如何把国际上的考古,包括传统的考古优势,以及下一步我们要拓展的海洋考古紧密地结合起来,打造出xx大的考古优势。非线性期望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则是我们的数学学科不断地做学术方向凝练的具体体现。上个学期,我经常跟彭实戈老师聊一聊,他说我这大半年干了一件事,就是逐渐把我的方向凝练出来了。现在他们是以非线性数学期望研究为基础,带动金融数学、密码数学、海洋数学、生命数学、控制数学和基础数学,其中还有我们的医学领域。我有时候开玩笑讲彭实戈教授在研究糖尿病,他们确确实实在研究,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糖尿病的治疗问题,他所能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医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有反面的例子,我们有的学院长期以来学术方向不凝练,不在前沿上,老化现象十分严重。我今天不点这个学院的名字,但是我从外面的渠道听到,比方说国家有关部门的同志,主管学术的同志跟我说,在这个方面看不到xx大学这个学科的影子,听不到这个学科的声音。学术方向的老化对其他方面都会带来影响。前几天开省人大会时的一个人大代表,也是一个国有企业的老总跟我说,他说“郭书记,我过去经常请xx大学来办班,后来发现我们学校办的班讲的课程千篇一律,老不变化,我们最近不请xx大学办了,我们现在请浙江大学去给我们办了。”这就说明,学术方向不凝练,学术不发展,你连培训都做不好。

这里要强调一点,我们要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我过去常说,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大科技时代,大科技的时代靠单一的创新主体很难再做出科研上的重大创新。学科交叉是推动学科发展、催生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是科学发展的主流态势。看一看这些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基本都是通过搞学科交叉而获得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遵循“汇聚-融合-交叉-新兴”的学科发展规律,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下大力气推动一流学科群的综合发展。我们要建设跨学院、跨学科的新型交叉研究机构,统筹推进Med-X创新工程、理工交叉、文理交叉,等等。要超前布局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新兴交叉方向,建设好一批能够支撑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培植学科生长点,抢占学科制高点。这是我们xx大学的未来。我们现在不做这项工作,后人会埋怨我们,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使我们学校的发展始终处在充满勃勃生机的发展状态下。

前不久,韩启德同志到我们学校来,他是我们医学教育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启德同志跟子江同志说,“现在的创新都是方法学上的创新,子江同志你这个生殖做得非常不错,假如这个生殖联合物理学、电子学、信息学,能够实现物理上的可见,你就是全国第一。”所以方法学的创新是什么呢?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就是一种思维范式的转变。我也经常谈起李术才团队,术才的学术做得非常不错,他们获得了很多的国家奖。我去看他们的研究时,术才跟我介绍过,两个关键点的突破都是靠他的博士生女朋友帮助完成的。大家一定要分清,不是李术才的女朋友,是李术才博士生的女朋友,这两个学生的女朋友分别在化学学院和信息学院,她们在解决两个关键点上给了很大帮助。其实这就是学科交叉,不同学科交叉所产生的奇异现象。

其次是要推进人才队伍的现代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现在面临的两个突出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高层次人才的短缺。我们必须要完善学校的杰出人才体系,着力建设以讲席教授、特聘教授、杰出中青年学者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下大力气、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院士、战略科学家、跨学科领军人才、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加快实现高层次人才的重大突破。第二,要打造团队。学术方向凝练好了,必须要有一个团队跟上去。过去我们老说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没有大团队产生不了大成果,承担不了大项目,最后也产生不了大人才。上个学期我们推出了“6+6”攀登计划创新团队,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团队的培育力度,特别是我们还要精心培育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创新人才团队。我上次在科技工作会议上讲了,学校对于团队建设的支持“上不封顶”,需要多少给多少,但还有一条是“下不保底”,没做好我们也不给钱。我们还有一条政策,就是“永不关门”,哪个学院的团队培植好了,我们都给予支持。

三是要推进创新平台的现代化。平台是学科最重要的载体,是学术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国家级的平台太少,我们有很多平台建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要更加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鼓励问题导向的探索性研究,以前瞻性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任务为驱动,推动学院和科研机构的组织形态从“原子型”向“网络型”转型。围绕承担前沿课题、支撑重大需求、提供基础理论,整合资源、强化协同,加大学科建设所需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装置装备建设。培育和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前沿科学中心,不断提升科研的国际竞争力。

有了好的方向,有了团队,还需要有一个支撑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平台。平台的水平越高,学科的水平最后就越强。上个学期,我们在平台建设上下了一番功夫。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正是瞄准了当前我们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需要,教育部专门布局了一批重大攻关科学大平台,其中我们学校是首批批准建设的6个平台之一。一个是有我们的基础,第二将来我们要通过一种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一个新型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非线性期望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也入选了,通过了教育部“珠峰计划”论证。我们现在正在筹备建立的、马上就要完成的,是丁肇中先生提议建立的xx高等技术研究院,xx省给予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今后,我们学校要有一批能够进入国家队的平台,下面还要有一层面向xx省、教育部的平台。我们这些平台建设好了,就会有效地支撑学术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实现我们“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

四是要推进学科生态的现代化。学科是有生态的,我说的生态,第一个生态就是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就不会有好的学术生态。如果一个学院内部、一个学科内部整天乌烟瘴气,这个学科好不了。因此我们要通过政治生态的打造,营造一个好的学术生态。第二个生态,是有一个学科的文化生态。这个文化生态,就是我们要建设以学术为核心的大学文化,而这个大学文化,应该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大学文化。我们要尊重差异、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支持我们的学者勇担时代使命、静心创造创新、潜心科研攻关,营造崇尚学术、尊重学者、关爱学生、淳化学风、光大学统的良好学术生态。还要健全以学术卓越为价值追求的激励机制和荣誉体系,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究责任的优良学风,以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激发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第三个生态就是学科自身的生态。学科本身有的是提出问题的,有的是提供手段的,有的是面向国家发展需要的。不同的学科,各自有各自的发展任务,同时在学科发展中又承担着各有侧重的任务。所以,你去看世界的一流大学,为什么都是或者主要是综合性大学,学科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条件。xx大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1951年我们跟华东大学合并的时候,那时候是彭康同志负责,他就谈到当时的xx大学是所有大学当中最完备的大学。到了今天,我们这个优势依然存在,我们4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因此很多的学科都可以在这种良好的学科生态当中找到创新的发力点。

前两天,陈xx和洪xx两位老师——他们俩都是青岛市的人大代表,洪xx是搞环境的、xx同志是搞数学的。开会期间,xx把自己的研究和xx同志一说,xx说你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数学指导下的环境发展。我跟xx说了,数学跟她的研究一结合,就可能会找到一个新的跨越,这就是学科综合的优势所在。

第二,实施强院兴校行动计划,努力实现“学院之强”。

过去我们常常讲到一个例子,就是动车的例子。大家都坐过过去的绿皮火车,绿皮火车的特点是,一个火车头拉着一列车厢,60公里的速度。而现在,从济南到北京最快只用1小时22分钟,为什么?因为有了动车,动车的特点就是每节车厢都有了动力,所以每小时能跑350、甚至能跑400公里。在学校发展当中也是一样,学院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学校一切改革和发展工作的落脚点,学院不强则xx大不强。因此,实现xx大的“由大到强”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就是“建强学院”。我们必须切实树立把学院做强的指导思想,制定实施强院兴校行动计划,进一步凸显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学院的理财能力、谋事能力、统筹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是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管理重心的下移,支持学院目标导向的制度重构,实现学术要素的重新分配、优化组合,最大限度激发一线组织和个体的发展活力。这个制度的创新,实际上就是责权利的有机融合。我刚才讲了每节车厢都有了动力,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动力匹配的问题。假如说动力匹配不够好的话,就会出现翻车的现象。在我们强院过程中,这个制度的重构就是要把动力的匹配做好,要把责权利有机地进行衔接和统一。

二是要推动综合预算改革。不断完善学院自主决策机制,探索建立以人事和财务二级管理制度为核心,人事权、资源配置权和事务处置权统分结合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过去我们的学院花钱有很多的规定,一个格子一个格子,我们老说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经费的割裂造成我们学院办不了大事,很多东西受到制约。应该说,国家在经费的管理上最近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双一流”的建设经费过去我比较熟悉,我们对人才的经费、科研的经费、设备的经费,都有很多比较细的规定。最近国家把这个条件约束打破了,“双一流”的经费可以统筹使用,因此,我们也准备在国家下放权力的基础上,也进一步向学院下放权力,把这些格子通通打掉,增强学院的理财能力,推动学院去谋划大事。你只有理财能力强了,谋事能力才强,你的发展能力才强,你的统筹能力才强。这些能力强了,学院就做强了。

三是要启动强院兴校行动试点。选取一批党的领导强、改革意识强、发展基础好的学院进行改革探索,有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改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第三,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管理之强”。

我们必须从异地多校区办学格局的最大实际出发,大力实施一体发展战略,加强学校党委对各校区的集中统一领导,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强院兴校为核心的一校三地管理体制机制,在推进一校三地办学进程当中,探索构建xx大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一校三地是我们的现实,我过去说过,这也是我们的优势,但这有一个前提,必须要一体发展,实现了一体发展才是我们的优势,反之就可能成为不了我们的优势。要想实现一体发展,必须要建立一校三地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机制。这个管理体制机制究竟如何建立,我觉得里面有两个点特别关键:第一,我们要加强各校区党工委的领导作用,因为各校区党工委实际上是处在一校三地发展的“腰”上,这个“腰”不硬,整个校区挺不起来。因此,我们要明确校区党工委就是代表学校党委在本校区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我们要建立健全校区决策请示报告、定期汇报、述职评议、校区负责、部门协同、资源激励等制度。第二个关键点,一校三地的管理体制机制一定要建立在“服务学院”的前提下。xx大学的所有学院都具有平等的地位,都拥有同样的权利。我们的管理体制机制是干什么的?我们的管理体制机制就是怎么样为学院发展做好服务,我们的一校三地管理体制机制一定要建立在这个前提下。因此,我们要构建教学、科研、人事、资产等各项工作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打造校区机关优质高效服务学院品牌活动,进一步做好各校区的“增值服务”和“特色服务”。比如,在面向学院上,学校科研院和各个校区的科研院是一体化管理,大家共同围绕如何对学院做好服务,共同研究,确立各自的职责。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全面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加快能力提升。要遵循能力提升规律,打破传统考评思路,创新考评机制,建立健全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与实现“由大到强”相融合的核心能力标准体系,尽快让管理队伍的能力素质强起来。今年1月中旬,我们进行了全校的中层述职,述职的结果还是非常好的,昨天常委会也通过了述职的考评结果,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首尾相接、红烧中段”,用考评来激励大家。二是要注重制度激励,发挥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作用,建立健全高效便捷、协同有力、权责明确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管理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运转、落实落细。三是要狠抓作风建设。紧紧围绕“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目标,坚持把作风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瞄准作风建设的难点、堵点、痛点持续发力,进一步明晰作风建设的责任体系,大力提升作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个学期,我们大力抓了机关作风建设,基本实现“两不出”的目标,但是机关作风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这个学期我们要继续推进、持续发力。在这方面,我们领导班子要带头。昨天的党委常委会通过了一项文件,就是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化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的“十项要求”。这“十项要求”里有政治的要求、落实的要求、担当的要求、八项规定的要求。我们说从自身带起头来,带头改进作风。这个文件适用于学校班子成员、党委常委、校长助理,适用于所有的党委委员、所有的纪委委员,适用于各校区党工委委员,各学院、各基层单位参照执行。学校党委的要求是,参照执行就是执行,我们领导同志关键少数先要在作风上带起头来。

第四,建立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协同之强”。

长期以来,学校各项工作普遍存在协同不强的突出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要增强协同意识,提升协同能力,明确协同责任,提高各部门间协同作战的能力。一是大力加强校领导班子成员间、学校部门间、校部机关与校区机关间、机关与学院间以及学院间的协同,积极构建上下联动、横向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竭力消除不愿协同、不善协同的僵化思维和工作惯性,努力营造“想协同、能协同、善协同”的制度文化,抓好方案协同、落实协同、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

第五,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努力实现“领导之强”。

如何使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我们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最大优势,关键在学校党委的作用、学院党委的作用、党支部的作用和党员的作用能不能发挥出来,最核心的就是一定要破解“两张皮”的问题,“两张皮”变成了“一张皮”就是优势,“两张皮”还是“两张皮”就不是优势。去年,我们在破解“两张皮”上做了一些探索,但是还不够,还没有真正破解。怎么破解?党的建设“5+2”体系——政治建设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政治生态问题。思想建设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思想解放问题。作风建设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我们的机关作风建设问题。纪律建设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一个底线的问题,解决一个规矩的问题。组织建设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一个凝聚力的问题。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在重点领域做好反腐败的斗争。我们把这篇文章做好了,“两张皮”就变成了“一张皮”。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当中,我们要努力破解“两张皮”的问题。

三、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积极汇聚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磅礴力量

我刚才对“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意义和思路阐述过了,大家已经明确,下一步关键是要把理念和思路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成效上。我们一定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以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工作劲头,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接着一环拧,一项接着一项抓,从点的突破推动面的进展,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

一是要在把好“方向盘”上下功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各项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是xx大学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根本保证。我们在各自岗位上,要切实做到以“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这里特别要强调一点,随着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更加突出、形势更加复杂、斗争更加激烈,全校各级干部必须提高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切实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二是要在用好“金钥匙”上下功夫。上学期大家在述职的时候,很多同志都谈到,现在制约我们发展的不再是钱,不再是空间,最大的障碍是我们的思想,我们把它命名为“思想困局”。“思想困局”不破,我们的事业很难发展,我们的难题就很难解决。我们正是因为有了“丕平之变”,才有了经费保障能力的提高;正是有了“德建之变”,才有了办学空间的保证。所以,在各个方面我们都要破解我们的“思想困局”,破解“思想困局”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好这把“金钥匙”,以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推动学校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

三是要在种好“责任田”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落实不到位,是致命的问题。没有落实,再宏伟的蓝图都将是一纸空文。正月初七,xx省召开了“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我们几位同志都参加了这个会议,xx把2019年确定为“工作落实年”。家义书记对干部提出了五条要求,就是“转变作风,扑下身子抓落实;鼓足干劲,振奋精神抓落实;加强学习,提高本领抓落实;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抓落实;严明纪律,步调一致抓落实”。家义同志的讲话,对我们抓好各项重点任务,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在座的,都是全校各部门各单位的负责同志,要把“由大到强”的“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实现一流”的“时间表”变成“计程表”,大家是关键少数,重任在肩、责无旁贷,一定要心无旁骛干事业,聚精会神抓落实。要恪尽职守,认真抓好学校全委会和本次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传达、贯彻落实工作,聚焦“由大到强”的目标,紧密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实际,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地推进各项工作。要率先垂范,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狠抓落实,不断增强抓落实的本领,切实把“由大到强”的行动路径变成我们最扎实有效的举措,努力干出风采、干出成效。学校将切实用好全链条全覆盖的落实机制,围绕关系推动“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各项重点任务,不断明确抓落实的目标,加快抓落实的行动,保证抓落实的质量,把“严”和“实”的要求贯穿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全过程,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我们这次会议结束之后,各个学院都要动起来,要研究本单位如何实现“由大到强”。从现在起,我和樊校长及班子成员都开始接受预定,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有什么好的举措,都可以跟我们来谈,我们到学院去跟大家一起研究,一起解决问题,一起推进各个学院和中层单位的发展。

最后,我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安全问题。2019年,我们将面临很多敏感的时间节点,安全稳定工作形势严峻,各级党组织、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始终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提前研判、制定预案、加强联动,认真做好包括政治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校园安全等一系列安全工作,强化重点防范和管控,务必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昨天学校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安全工作,我们现在每个学期的第一次常委会都要研究安全工作。近日,我们还要对全校进行安全工作部署,所以务必请大家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起来。

老师们,同志们!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是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节点上,必须担承好的光荣使命,必须落实好的重大任务,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以敢打硬仗、勇闯难关的坚韧,以担当作为、敢做善成的干劲,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加快实现学校“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努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以强校兴国的坚实行动和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367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