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重庆八中高2010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 点击:

【www.doubiweb.com--语文】

重庆八中高2010级第三次月考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蹩脚(biè)    劲舞(jìn)     恪守(kè)     强词夺理(qiáng)
B.皈依(guī)    责难(nàn)     温驯(xún)    量体裁衣(liàng)
C.勾当(gòu)    濒死(bīn)     脊椎(jǐ)     靡靡之音(mǐ)
D.果脯(fǔ)     殷红(yīn)     伫立(chù)    荷枪实弹(h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钟罄        家俱        绿草如茵        瑕不掩瑜
B.荟萃        喝彩        民生凋敝        蓬壁生辉
C.决堤        真缔        众口烁金        披肝沥胆
D.磨砺        严峻        殚精竭虑        独当一面
3.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虽然充满了苦难,却也不缺乏温暖:亲情、友情、爱情,面对这些令人甘之如饴的甜蜜和美好,我们不仅要懂得体味,更要学会感激。
B.《弟子规》虽只薄薄的一本,却语言精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真可谓微言大义。
C.近日重庆发生“针刺”事件的传言纷纷扬扬,有关部门指出,面对这些谣传,市民不必恐慌,可安心生活学习。
D.建设“五个重庆”的战略构想提出以来,重庆人民上下一心,积极投入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短时间内,整个城市就面目全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足球早就因为糟糕的战绩和球员低下的素质而屡遭诟病,近期爆出的“世界杯赌球风波”则又一次将其推到了风口浪尖,走上千夫所指的位置。
B.近日发生的广西黑作坊爆炸导致13童工死伤事件又一次敲响了一个当前农村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管教和保护“留守儿童”这个巨大的弱势群体?
C.重庆市从11月21日零时起开征压缩天然气附加费,市民乘坐出租车需另支付2元的附加费,此举能否从根本上缓解气荒,分析人士称尚难断定。
D.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了要求世界各国在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人数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出台积极应对措施,尽量控制疫情扩散,保证治疗药物的供应。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风、太阳、水流和潮汐之后,挪威一家公司准备利用另一种自然现象——淡水和海水碰面时释放能量——来生产洁净的电能。
这使挪威在这个星球追求洁净能源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该国已经向世人展示了位于奥斯陆海峡堤岸上的全球首个渗透能发电厂原型。这个项目规模不大,但能证明渗透能的巨大潜力。
Statkraft能源公司该项目负责人斯泰因•希尔哈根说:“这是可再生能源的—种形式。与太阳能和风能不同的是,不论天气如何,它都能产生可以预计的数量稳定的能源。”
渗透能依据的是自然总是在寻求平衡的原理,该原理也适用于浓度不同的液体。当淡水和海水在薄膜(一种会留住盐分但让水通过的薄膜)两侧相遇时,淡水就会被引向海水—侧。这股水流向海水一侧施加压力,而这个压力能被用来驱动涡轮机,从而生产电力。
渗透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使得植物能够通过叶子吸收水分,在工业中被用来淡化海水。但是挪威的这项试验(其原型产生的电力只够带动一台咖啡机)将是渗透现象首次被用来产生能量。
该电厂刚开始可能只产生2到4千瓦的功率。希尔哈根表示:“目前重要的事情是测试和验证此项技术,而不是产生大量电力。”该公司希望在2015年前建成具有商业规模的发电厂,生产足够1万户家庭使用的电力。
该公司表示,渗透能每年在全球具有产生1700万亿瓦时电力的潜力,相当于目前欧    洲半年的电力产量,或者是中国2002年的能源消耗总量。
Statkraft能源公司自己也承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首先要找出制造能效更高的薄膜的办法。
目前这个发电厂的效率水平是每平方米薄膜的发电功率为1瓦。该公司表示,它计划在—段时间后,安装每平方米发电功率达到2到3瓦的薄膜,但要使渗透能有利可图则需要到每平方米5瓦的效率水平。
特文特大学薄膜研究所的热拉尔德•晋尔塞利说:“这肯定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他还表示,假以时日,薄膜的效率水平会达到每平方米5到6瓦。
                                        (选自2009年11月24日 《参考消息》)
5.下列关于渗透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渗透能可以产生于不同浓度的液体相遇时为达到平衡而形成的压力。
B.渗透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的能源。
C.渗透能比太阳能、风能更稳定,更可预计。
D.渗透能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具有巨大的潜力。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利用渗透能之前,人们已尝试过利用风、太阳、水流和潮汐产生洁净的电能。
B.在研究渗透能发电方面,挪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C.挪威的渗透能发电厂原型只能产生极少的电力,却能够证明渗透能的巨大潜力。
D.渗透能发电现在还处于测试和验证阶段,不能供社会实际使用。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通过叶子吸收水分这一过程也可以用来生产电能为人类服务。
B. Statkraft能源公司研究渗透能发电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开发渗透能的商业价值。
C.商业规模的渗透能发电厂建成后全球将每年生产1700万亿瓦时的电力。
D.将来能否利用渗透能产生大量电力,决定于能否制造出高能效薄膜。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陈书》目录序  曾巩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
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佑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书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
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苍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焉。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事放逸,乃诏撰次               次序、顺序
B.可章示后世                       文章
C.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           事物之一头或一方面
D.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       时间短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观察等之为此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而其书亦以罕传             不赂者以赂者丧
C.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     吾妻之美我者
D.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其孰能讥之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书》撰写过程异常艰难,历经几十年时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
B.曾巩等校正者态度严谨,收集多方资料进行比照,对原文存疑之处也会加上注疏。
C.曾巩认为,《陈书》中记录的历史可以帮助求学者了解朝代兴亡的缘由,考证当时的制度,也可以使当时君子的事迹流传后世。
D.曾巩认为,《陈书》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广泛流传,并非是内容不佳,而是因为时运不济。

第Ⅱ卷(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4分)
                                                                            
                                                                            
(2)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4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 子 之 学 也 入 于 耳 藏 于 心 行 之 以 身 君 子 之 治 也 始 于 不 足 见 终 于 不 可 及 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日 暮①
杜 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
(1)诗中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答: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6分)
(1)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2)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
(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4)梦入神山教神妪,                     。                   ,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
(苏洵《六国论》)
(6)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用总标题为《             》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①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②对于黄澄澄的稻谷而言,稻草在很多时候是长篇大作里的闲笔。在讲究生产进度的年代,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只有饱满的谷粒才能勾起农人对丰收的喜悦。
    ③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④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⑤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⑥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⑦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⑧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9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15.从全文看,稻草的“温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6分)
答:                                                                        
                                                                            
                                                                            
16.文章的第③段描写收获场景的文字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6分)
①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
答:                                                                        
                                                                            
②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
答:                                                                        
                                                                            
18.在物质丰盈、生活愈来愈精致的年代,怀念温软的稻草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9.根据下列语段的描述,请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只填标号),使前后语意连贯。(4分)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______”(1)。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______”(2)。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______”(3)。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______”(4)。——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C.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     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答:(1)           (2)            (3)           (4)        
20. 下面是摘自某报刊的新闻标题,请你分析一下有人对此类标题提出批评的原因,并改写这两个标题。(4分)
(1)某报道X地一跳楼自杀者,标题为《昨晚X地上演高空飞人》。
(2)《XX日报》刊发图片报道,针对街头的流浪汉,文章标题为《睡在街上羞不羞?》
批评原因:                                                               
                                                                     (2分)
改写标题:(1)                                                       (1分)
(2)                                                       (1分)
2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简要概括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超过25字)(3分)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可以吃两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迟延满足而多吃到了糖。研究人员进行跟踪观察,发现那些吃到两块软糖的孩子,长大工作后,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往往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而只吃到一块软糖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结论:
              
         
22.将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保留全部信息,可以增删个别词语。(4分)
   ①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2010年税率调整提案。
   ②美国在2月27日公布了这一提案。
   ③美国高收入者有260万。
   ④提案拟将高收人者的两项高收入税的税率提高至36%和39.6%。
   ⑤今天,美国国会通过了这个提案。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人肉搜索”是指在互联网上,利用网友的参与来获得所需的信息的一种网络活动。借助它可以搜寻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揭露某某事件背后的真相。近几年,“人肉搜索”“揭露真相”的功用越来越被网友们看重,甚至以其结果影响有关部门对事件的处理结果,有人借此“曝光”,有人借此“求援”,有人借此“喊冤”……于是“人肉搜索”逐渐成为“网络监督”“网络曝光”,乃至“网络陷害”的工具。
这种现象有人叫好,但也有人反对,你怎样看待这种“人肉搜索”成为工具的现象?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或套作。

 

 

 

重庆八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参考答案
1.C
A.蹩脚(bié)劲舞(jìng)强词夺理(qiǎng);B.温驯(xùn);D.殷红(yān)伫立(zhù)
2.D
A.钟磬,家具; B.蓬荜生辉 C.真谛,众口铄金
3.B
甘之如饴:感到象糖那样甜。指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刻的道理。
纷纷扬扬:纷纷:众多;扬扬:飘荡的样子。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
面目全非:样子完全不同了,贬义词。
4.C
A.“走上千夫所指的位置”缺主语
B.“敲响”“问题”搭配不当
D.句式杂糅或缺宾语中心语
5. D   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是渗透现象,不是渗透能
6. B   原文中看不出挪威在理论研究上走在世界前列
7. B   A 无法推出这一结论
C 每年产生1700万亿瓦时的电力是全球的渗透能潜力
D 制造出高能效薄膜只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
8.  D    A次,编次;B章,通“彰”,清楚明白;C端,开端
9. C 定语后置,表原因     A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因为;D难道
10. A  “历三代”不是经过三代人,而是历经三个朝代
11.(1)隋文帝见到姚察后很器重他,常常向他询问梁陈两朝的旧事,姚察于是把所说的事记录下来,每写成一篇就献上(给隋文帝)。(每句1分)
(2)被邪佞的臣子迷惑,在嬖妾间沉溺,忘记忧患,放纵私欲,就是陈朝最终灭亡的原因。 (每句1分)
12.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断对两处给一分,共三分)
参考译文: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13. (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①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②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14.①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②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③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④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人间喜剧
15.①稻草的金黄色彩能带给村人丰收的喜悦;②稻草是鸟雀柔软、温暖的巢;③稻草是孩子们的乐园:④稻草是耕牛的食粮。⑤稻草日常用途广泛。⑥稻草能防寒保暖, 安抚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每点1分,共6分)
16.①内容上,描写故乡的美丽画面,以收割情景表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丰富和诗意。  (2分)②结构上,为后文续写稻草的种种温软作映衬铺垫。  (2分)
17.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表现了稻子在秋风的吹拂下,达到了生命最高峰时的状态(1分)。抒发了作者对稻子成熟的赞美之情。(1分)
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将草垛比作慈眉善目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草垛的温暖可亲的特点(1分),表现了作者对草垛的亲近之情。 (1分)
18.①对朴实、自然的生活的向往。②对宁静、温馨、充实的乡村精神的留恋。③对像稻草一样根植于土地又全身心奉献给土地的父辈们的感激和怀念。(共三点,每点2分)
19.C D B A(共4分,每个选项1分)
20. 批评原因:(1)两个题目对死者及流浪汉缺少一种同情,对生命的珍视,缺少一种人文关怀,只是对轻生者的嘲弄及对流浪汉的贬斥。(2分)
修改标题:(1)《昨晚X地发生跳楼惨剧》(1分)(2)《流浪汉睡在街上折射什么》(1分)(得体即可)
21.结论:从小就具有较强自制力的人长大后在事业上容易取得成功。(3分)
22.今天,美国国会通过了2月27日公布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拟将260万高收入者的两项高收入税的税率提高至36%和39.6%的2010年税率调整提案。(单句形式1分,语序恰当1分,信息完整2分,不是单句不得分) (4分)


古文参考翻译:
《陈书》有六本纪,三十列传,共三十六篇,是唐朝散骑常侍姚思廉撰写的。
起初姚思廉的父亲姚察是梁、陈两朝的史官,记录这两个朝代的事件,没有完成陈朝就灭亡了。隋文帝见到姚察后很器重他,常常向他询问梁陈两朝的旧事,姚察于是把所说的事记录下来,每写成一篇就献上(给隋文帝),而隋文帝也派虞世基向姚察要这本书,又没能完成,姚察就去世了。姚察临死之时嘱咐姚思廉继承他的事业。唐朝兴起,武德五年时,唐高祖认为从魏以来,二百多年,统治者屡次更替,史事散失,于是下诏撰写编次(前朝史书)。姚思廉于是受诏编写《陈书》。很长时间还没有写完。于是(皇帝)在贞观三年下诏,在秘书内省编写(《陈书》)。贞观十年正月壬子时,才把《陈书》献上。
看姚察等人编写这本书,历经三个朝代,父子传承,经过几十年以后才写成,编撰的困难到了这个地步。然而等到《陈书》写成以后,和宋、魏、梁、齐等朝的史书,世上流传的也很少,所以求学之人对于他们的事迹,也很少有能得知了解的。而《陈书》也因为少有传世,在深宅大院中收藏的版本,往往有脱漏错误。嘉佑六年八月,(皇帝)才下诏校正,使它可以在天下刻版发行。而我们这些臣子说:“梁、陈等史书很少,只靠馆阁里收藏的版本,恐怕不足以校准编定。希望(皇上)下诏给京师和州县收藏书籍的人,让他们把手中的史书全都献上。”先皇帝于是下诏办这件事。到嘉佑七年冬天,才渐渐收集起来,我们用这些版本相互比对校正。到了嘉佑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才校正完毕,可以传布给求学之人。那些有疑问的地方也不敢增减,特别各自在篇末书写注释。《陈书》以前没有书目,列传人物的名字多有缺漏错误,于是另外做了一篇目录,让读者能够详细了解。
陈朝之所以成为陈朝,窃国篡政是一切的根本谋略,没有先王礼义风化的美德,统治使社会安定的法则,可以明白显示给后世之人的。但是掌权者崇尚谋略,在任用人才上清明通达,恭顺勤俭,爱护百姓,就是陈朝一开始兴盛的原因;被邪佞的臣子迷惑,在嬖妾间沉溺,忘记忧患,放纵私欲,就是陈朝最终灭亡的原因。兴亡的开端,没有不是从自己招致的。说到那些因循旧制,自己创造的法度,(陈)把它作为号令刑罚和管理官员、地方的政策,虽然这些制度短时间内就废止了,但也各自在一定时间内施行过,都是求学者不能不考证的东西。而当时的士人,从争名夺利狡诈虚伪偷偷摸摸行事的一类人,尚且不能不列出来作为世人的警戒;更何况在乱世之中,仓皇之时,安于贫困,喜好节义,取舍选择不被忧患祸事和权势名利打动的士人,在当时也没有消失。像这样的人,可说是善行深厚了。古人所想所见的(我们)不能再见到,写作《风雨》诗的人,怎么可以让他埋没在众人之间,不被天下人稍微了解呢!那么陈朝的历史,难道可以废弃吗?
这本书的写成已经很艰难,写成后又长久地不能流传开来。到宋朝兴起已经百年,(《陈书》中)古时的文章,遗缺的历史,没有不全都讲出的,这才得以在天下广泛流传,在求学之人中列名,《陈书》流传的困难又到了这个地步,难道不是遭遇原本就自有天命吗!

附:《日暮》赏析
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瀼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有字眼,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
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近十载,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象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王夫之对杜诗的评语也恰好阐明本诗的艺术特色。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嗔怪灯花报喜,仿佛喜兆和自己根本无缘,沾不上边似的,这样写确实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艺术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46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