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2010年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检测题

| 点击:

【www.doubiweb.com--语文】

第一章  文言考点专题复习
第1节  文言实词
 
一、(2008•广东,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   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造: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悦服:愉快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    )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答案  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答案  C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访 练 兵 简 卒 欲 宣 力 中 原 慨 然 有 平 河 洛 之 志 善 于 抚 纳 士 众 皆 为 致 死闻 敦 有 不 臣 之 心 访 恒 切 齿 敦 虽 怀 逆 谋 故 终 访 之 世 未 敢 为 非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译文: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译文:                                                                             
答案  (1)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2)①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  ②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颂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
 译文
周访字士达,先人是汝南安城人。汉朝末年避乱到了江南,至周访已四代。吴地平定,于是在庐江寻阳安家。周访年少时深沉有毅力,谦虚礼让,处事果断,周济穷人,家中没有剩余的财钱。担任县功曹,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周访被举为孝廉,授予郎中、上甲令,都没有就任。
等到元帝渡江,任命他为参赞镇东军事。当时有人和周访同姓同名,判了死罪,官吏错捕周访,周访奋力反击抓捕自己的人,数十人都四散逃走,自己却到元帝前自首,元帝没有治他的罪。不久被任命为扬烈将军,讨伐华轶。统率的厉武将军丁乾和华轶统帅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周访逮捕斩杀了他。冯逸进攻周访,周访率军击败来敌。华轶部将周广烧城抵御周访,华轶军队溃退,于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让周访担任振武将军,命周访和各路人马一起征讨杜弢。杜弢造桔槔击打官军船舰,周访造长岐枨抵御,桔槔没有造成危害。周访又率水军开往湘城,军队到达富口,而杜弢派杜弘出海昏。周访步行到柴桑,悄悄地过河,和贼军交战,杀死敌人好几百。贼军退保庐陵,周访又把杜弘军队包围在庐陵。杜弘把宝物抛掷在城外,军队和百姓抢着去拾,杜弘于是乘乱突围逃跑了。周访率军追击,缴获鞍马铠甲军杖数不胜数。杜弘进入南康,太守率兵迎击,又打败了他,一直逃到临贺。元帝又提升周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到襄阳后,大兴农业,训练士卒,勤于纳言。王敦担心,但惮于他的势力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威显四方,远近心悦诚服,智勇过人,是中兴名将。(周访)生性谦虚,未曾谈论自己的功劳。有人问周访:“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颂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效命,我又有何功劳呢?”士人因此推重他。
周访训练士卒,检阅军队,想要为讨伐中原效力,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招纳安抚,士兵百姓都愿为他效死命。听说王敦有反叛之心,周访常常恨得咬牙切齿,王敦虽然心怀不轨,最终因为周访在世,不敢作乱。
二、(2008•山东,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隐蓄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归,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言:“午前不如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   ①劬(qú):劳苦。②夏:亦作“榎”,木名。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隐蓄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
答案  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遂家焉     
乃实告焉
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答案  C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    )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答案  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答案  B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译文:                                                                             
答案  (1)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译文
河南人张某,他的祖先是齐地人。明朝末年,齐地大乱,他的妻子被北方的士兵抓走。张某经常客居河南,便在河南安了家。他在河南娶了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张讷。没过多久,妻子死去,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儿子张诚。牛氏性情非常凶悍,她总是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看待,叫他吃最差的饭菜。并且还要派他去砍柴,要求他每天砍柴一担,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遭她鞭打责骂,简直叫人难以忍受。她总是把好吃的东西偷偷地储藏起来,悄悄地给张诚吃,还送他到私塾读书。
张诚一天天长大了,他生性孝顺友爱,不忍心看着哥哥辛苦。私下里劝说母亲(不要那样对待哥哥),母亲不听。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一担柴还没砍够,就遇到风雨大作,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他)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于是只得背着柴回家。继母检查时发现他砍的柴少,很生气,便不给他饭吃。张讷饿得难以忍受,便进房躺在床上。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见张讷神色不好,便问他:“是不是病了?”张讷说:“饿了。”张诚问张讷是什么原因,张讷便把没打够柴继母不给吃东西的事告诉了张诚。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怀揣着饼来给哥哥吃。哥哥问他饼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烙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张讷就把饼吃了,并叮嘱说:“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要是被发现,会连累你的。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张诚说:“你的身体本来就弱,怎么能每天砍那么多柴呢!”第二天,吃过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砍柴的地方。哥哥看见他,吃惊地问:“你来干什么?”他回答说:“(我)要帮你砍柴。”张讷又问:“谁让你来的?”他说:“我自己(愿意)来的。”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张诚不听,手脚并用折断树枝帮助哥哥,并且说:“明天(我)要带把斧子来。”哥哥上前去阻止他,发现他的手指已被划破,鞋子也被扎破了孔,难过地说:“你要是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哥哥送他走了一半路程,才返回山上继续砍柴。回家后,他跑到私塾里叮嘱老师说:“我弟弟年纪小,不能让他去干活。(因为)山中有凶恶的虎狼。”老师说:“今天上午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责打过他了。”张讷回来后对弟弟张诚说:“不听我的话,挨老师打了吧!”张诚笑着说:“没有的事。”第二天,张诚带把斧头又上山去砍柴。哥哥(看见他又来了)惊骇地说:“我已经说过叫你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张诚默不作声,只是一个劲地砍柴,累得满头大汗,他也不休息。大约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回去了。老师又要责打他,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老师认为他很懂事,便不再禁止他帮哥哥砍柴。哥哥多次劝他,他都不听。
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人上山砍柴,忽然,来了一只老虎,几个同伴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老虎跑过来把张诚叼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人,走起路来迟缓,被张讷追上了。张讷举起斧头用力砍去,一斧砍中了老虎的后腿。老虎受伤以后狂奔起来,张讷怎么也追不上,只好痛哭着返回来。众人都来劝解他,他哭得更加悲伤,(对安慰他的人)说:“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而死的,(他死了,)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就用斧头砍自己的脖子。大家急忙阻止,但斧子已在脖子上砍出约一寸深的刀口,鲜血奔涌,眼看着就不行了。大家非常害怕,撕烂他的衣服,把他的伤口包扎起来,然后一起扶他回家。他的继母又哭又骂,叫喊着说:“你把我的儿子杀死了,想用砍自己的脖颈来搪塞呀!”张讷呻吟着说:“母亲您不必烦恼,弟弟死了,我一定不会再活下去的!”他躺在床上,疼痛难忍,夜里也睡不着,只是整日整夜靠着墙哭泣。他父亲担心他也会死去,便经常到他的床前喂点东西给他吃,牛氏知道后就诟骂斥责。张讷于是不再进食,三天就死了。
 
定向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相关训练。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   ①辟雍:太学名。  ②宦寺:宦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亟窜之远方                   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                     旌:表彰
C.遂坐瓘党停官                   坐:因犯……罪或错
D.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    )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 .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答案  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译文:                                                                             
(2)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译文:                                                                             
(3)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译文:                                                                             
答案  (1)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
(2)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3)童贯愤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皇上说:“这人向来这样,你不能容忍吗?”
 译文
陈禾字秀实,是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三年进士。多次升迁担任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升任左正言,不久授职给事中。
当时童贯的权势愈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一样。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我所忧虑的,不只是黄经臣,这条路一开通,类似的进用者就会多起来,国家的祸患,就不可遏止,希望赶快把他放逐到远方去。”
陈禾论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砍头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第二天,童贯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陈告,说国家非常太平,怎么能说这不吉利的话。卢航上奏说陈禾狂妄,把他贬为信州监酒。遇到赦免,陈禾得以自由地回到乡里。
当初,陈瓘从岭外归来,住在鄞县,和陈禾相互友好,派遣他的儿子陈正汇跟从陈禾学习。后来陈正汇揭发蔡京的罪行,被押送到朝廷,陈瓘也被逮捕。黄经臣审理他们的案子,用檄文征召陈禾到案取证,陈禾回答说事情确实有的,罪行不敢逃避。有人说他回答失当,陈禾说:“祸福死生,都是命啊,怎么可以用逃避一死来换得个不义的名声呢?希望能够分担贤者的罪名。”于是陈禾因为被诬陷为陈瓘的同党而被罢免官职。
遇到赦免,陈禾又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王黼刚刚执掌大权,陈禾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他极力辞职,于是改任他为汝州知州。他辞职更加坚决,说:“宁可饿死(也不接受任命)。”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陈禾的哥哥陈秉当时担任寿春府教授,陈禾就到官邸侍奉兄长。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皇上说:“这人向来如此,你不能容忍吗?”过了很久,朝廷才又起用陈禾担任舒州知州,任命刚下达他就去世了,追赠他为中大夫,谥号为文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进士,廷试第三,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孙沔守杭,见而异之,曰:“奇才也,后当为贤将。”授以治剧守边之略。?
召试,为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谏院,……?拜御史中丞。?
京师郡国地震,元发上疏指陈致灾之由,大臣不悦,出知秦州。神宗曰:“秦州,非朕意也。”留不遣。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兴公感动,将去,泣之而别。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在草间住宿)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瘗死食饥,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历青州,应天府,齐、邓二州。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未行,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遂上章自讼,有曰:“乐羊无功,谤书满箧;即墨何罪,毁言日闻。”神宗览之恻然,即以为湖州。?
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元发至之八月,边遽来告,请八将皆防秋。元发曰:“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若其不来,四将足矣。”卒遣更休。防秋将惧,扣阁争之。元发指其颈曰:“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九上章争之。 
以老力求淮南,乃为龙图阁学士,复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章敏。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察贪残,督盗贼                督:责罚
B.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        致:引来,招致
C.遂上章自讼                    讼:诉讼,打官司
D.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      敌:抵挡,抵抗
答案  C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滕元发性格豪隽慷慨的一项是                                (    )
①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  ②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  ③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
④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  ⑤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  ⑥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⑥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仲淹和孙沔看到滕元发都认为他是个有奇特才能的人,以后定将成为德才兼备的将领,在滕元发的“治边”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B.滕元发奉命担任地震灾区的安抚使,面对大量房屋坍塌,官民大都住在帐幕和草野中,人心浮动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成功安抚百姓。
C.滕元发在给皇上的奏章中,以乐羊与即墨遭受毁谤为例,说明自己遭人中伤与排挤,引动皇上的悲伤同情之心,于是让他到湖州任职。
D.滕元发对形势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甚至不惜拼着性命来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威行西北,被称为著名将帅。
答案  A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
译文:                                                                             
(2)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
译文:                                                                             
(3)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
译文:                                                                             
答案  (1)有个叫王颖的百姓他的财物被邻居妇人隐藏起来,经过几任府尹都没有获得公正的判决。
(2)适逢元发妻的亲族李逢做叛逆之事,有人乘机来排挤元发,他被贬官到池州。
(3)(在外地)辗转将近十年,还因先前的过错被降职住在筠州。
 译文
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性情豪爽慷慨,不拘小节。九岁能写诗,范仲淹见了认为他与众不同。考取进士,列廷试第三名,被授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孙沔做杭州太守,见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说:“真是奇才,以后必能做良将。”于是把治理守边的策略传授给他。
(皇上)召试他,他做了集贤校助、同修起居注。进举主持制诏事务,主持谏院……授予御史中丞。
京都及周围郡国发生地震,元发向皇上上疏指述导致灾害的缘由,大臣们不高兴,(元发)被外放到秦州任知府。宋神宗说:“(去)秦州,不是我的意思。”把他留下来没有派遣。在旅馆陪伴契丹使杨兴公,(元发)尽情同他交谈,杨兴公很受感动,将要离开之时,哭着与元发告别。河北又发生大地震,(皇上)任命元发做安抚使。当时城里房屋大多倒塌,官民害怕被压,全都在草间住宿,滕元发独自住屋里,说:“屋坏民死,我应当设身处地地体验这种灾难。”安葬死者赈济饥者,免除田租,整修堤障,检察贪污残害百姓之事,责罚盗贼,北方于是安定了。被授予翰林学士、开封知府。有个叫王颖的百姓他的财物被邻居妇人隐藏起来,经过几任府尹都没有获得公正的判决。王颖忧愤而导致背驼,拄着拐杖到官府打官司。元发一问了解到真实情况,返还了他的财物,王颖扔下拐杖仰天感谢,原先的驼背一下子没有了。
(他做官)历经青州,应天府,齐、邓两州。适逢元发妻的亲族李逢做叛逆之事,有人乘机来排挤元发,他被贬官到池州,未出发,又改任安州。(在外地)辗转将近十年,还因先前的过错被降职住在筠州。有人认为接下来会有同样的命运,滕元发谈笑自若,说:“上天知道我正直,皇上知道我忠诚,我忧虑什么。”于是上奏表章为自己争辩,有言辞说:“乐羊没有功劳,但诽谤他的书信却满满一筐;即墨有什么罪过,诋毁他的话每天都能听到。”神宗看到这些文字十分同情,就把他改任湖州。
滕元发治理边境十分威严,威振西北,号称为名帅。河东共有十二位守将,其中八人以防备西部边境,分一半轮番休息。元发到那地方八个月,边境告急,请求八位将领同时在这一时期守备。元发说:“西夏如果合兵侵犯我们,即使八位将领也难以抵挡;如果他们不来,四位将领就足够了。”最终让他们轮番休息。参与守备的将领害怕,敲着他的官阁争辩这件事。元发指着自己的脖子说:“我已不要它了,头可杀,兵不可出动。”……多次上奏章争辩此事。
因为年老极力要求到淮河以南任职,于是做了龙图阁学士,再到扬州任知州,没到任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被赠封为左银青光禄大夫,谥号叫章敏。
三、(2009•江西质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相关习题。
庞萌,山阳人。初亡命在下江兵中。更始立,以为冀州牧,将兵属尚书令谢躬,共破王郎。及躬败,萌乃归降。光武即位,以为侍中。萌为人逊顺,甚见信爱。帝常称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庞萌是也。”拜为平狄将军,与盖延共击董宪。?
时,诏书独下延而不及萌,萌以为延谮己,自疑,遂反。帝闻之,大怒,乃自将讨萌。与诸将书曰:“吾尝以庞萌社稷之臣,将军得无笑其言乎?老贼当族。其各厉兵马,会睢阳!”宪闻帝自讨庞萌,乃与刘纡、苏茂、佼彊去下邳,还兰陵,使茂、彊助萌,合兵三万,急围桃城。?
帝时幸蒙,闻之,乃留辎重,自将轻骑三千,步卒数万,晨夜驰赴,师次任城,去桃乡六十里。旦日,诸将请进,贼亦勒兵挑战,帝不听,乃休士养锐,以挫其锋。城中闻车驾至,众心益固。时吴汉等在东郡,驰使召之。萌等乃悉兵攻城,二十余日,众疲困而不能下。及吴汉与诸将到,乃率众军进桃战,而帝亲自搏战,大破之。萌、茂、彊夜弃辎重逃奔,董宪乃与刘纡悉其兵数万人屯昌虑,自将锐卒拒新阳。帝先遣吴汉击破之,宪走还昌虑。汉进守之,宪恐,乃招诱五校余贼步骑数千人屯建阳,去昌虑三十里。?
帝至蕃,去宪所百余里。诸将请进,帝不听,知五校乏食当退,敕各坚壁以待其敝。顷之,五校粮尽,果引去。帝乃亲临,四面攻宪,三日,复大破之,众皆奔散。遣吴汉追击之,佼彊将其众降,苏茂奔张步,宪及庞萌走入缯山。数日,吏士闻宪尚在,复往往相聚,得数百骑,迎宪入郯城。吴汉等复攻拔郯,宪与庞萌走保朐。刘纡不知所归,军士高扈斩其首降,梁地悉平。?
吴汉进围朐。明年,城中谷尽,宪、萌潜出,袭取赣榆,琅邪太守陈俊攻之,宪、萌走泽中。会吴汉下朐城,进尽获其妻子。宪乃流涕谢其将士曰:“妻子皆已得矣。嗟乎!久苦诸卿。”乃将数十骑夜去,欲从间道归降,而吴汉校尉韩湛追斩宪于方与,方与人黔陵亦斩萌,皆传首洛阳。封韩湛为列侯,黔陵关内侯。                                            (选自《后汉书•卷十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甚见信爱                        见:被
B.萌以为延谮己                    谮:僭越
C.师次任城                        次:驻扎
D.贼亦勒兵挑战                    勒:率领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全都是光武帝行为的一组是                                        (    )
与盖延共击董宪
自将轻骑三千,步卒数万,晨夜驰赴
乃休士养锐,以挫其锋
乃率众军进桃战
乃率众军进桃战
自将锐卒拒新阳
自将锐卒拒新阳
封韩湛为列侯,黔陵关内侯
答案  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光武帝即位后,任命庞萌为侍中。庞萌为人谦逊恭顺,很得光武帝信任,然而领兵谋反,光武帝大为恼怒,亲自率兵讨伐。
B.反叛初期,庞萌和光武帝原来敌人董宪等勾结,集结大量兵力,势力较为强大,有能力主动发起进攻。
C.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庞萌、董宪连连溃败,逃入缯山后,董宪原来属下的吏士重新聚集,将董宪迎入郯城,但郯城也随即失守。
D.大势已去后,董宪、庞萌想要归顺投降,却被吴汉属下韩湛斩杀,并且首级都被传送到洛阳。
答案  D
12.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以庞萌社稷之臣,将军得无笑其言乎?
译文:                                                                             
(2)知五校乏食当退,敕各坚壁以待其敝。
译文:                                                                             
(3)宪乃流涕谢其将士曰:“妻子皆已得矣。嗟乎!久苦诸卿。”
译文:                                                                             
答案  (1)我曾经认为庞萌是社稷之臣,将军们该不会笑话我的那些话吧?
(2)(光武帝)知道五校的士兵食物匮乏会退去,命令各处巩固好军营,来等待敌军疲惫困顿。
(3)董宪于是流泪向将士们道歉说:“妻子儿女全都已被抓!哎呀!长期以来让各位受苦了。”
 译文
庞萌,山阳人。当初逃命藏身在下江的军中。淮阳王刘玄即位,让他做了冀州牧,率领军队,在尚书令谢躬的统率下,共同击破王郎军队。等到谢躬失败被刘秀所杀后,庞萌于是归顺投降了刘秀。光武帝(刘秀)即位,让他做了侍中。庞萌为人谦逊恭顺,很为皇帝信任和喜爱。光武帝常常称赞他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说的是庞萌。”给他授官为平狄将军,和盖延一起进攻董宪。
当时,诏书都是独独下给盖延而没有下到庞萌处,庞萌认为是盖延说了自己的坏话,产生疑心,于是反叛。光武帝听说后,十分生气,于是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庞萌。给各个将领写信说:“我曾经认为庞萌是社稷之臣,将军们该不会笑话我的那些话吧?老贼应当被灭族。一定要各自勉励军队,会集睢阳!”董宪听说光武帝亲自讨伐庞萌,于是和刘纡、苏茂、佼彊离开下邳,回到兰陵,派苏茂、佼彊帮助庞萌,会合三万兵力,急速围攻桃城。
光武帝当时正到蒙城,听说此事,于是留下辎重,自己率领三千轻骑兵,几万步兵,昼夜不停地奔赴桃城,驻扎在任城,距离桃城六十里。第二天早上,诸将请求进攻,贼人也统率士兵进行挑战,光武帝不听这些,于是让士兵休息整顿,保养锐气,来挫败敌人的锋芒。城中宋军听到光武帝到来的消息,军心更加稳固。当时吴汉等人在东郡,光武帝派出使臣快速把吴汉召来。庞萌等于是用全部兵力进行攻城,二十多天,士兵们疲惫不堪却不能攻下。等到吴汉和各个将领到来,光武帝于是率领众军进入桃城作战,光武帝亲自搏击战斗,大破庞萌。庞萌、苏茂、佼彊夜里丢弃辎重逃跑,董宪于是和刘纡率领其几万兵卒全部屯驻在昌虑,他自己率领精锐士卒在新阳抵抗。光武帝先派出吴汉击破他,董宪逃跑到昌虑。吴汉进入新阳驻守,董宪惊恐,于是招诱五校余贼步骑兵几千人屯驻建阳,距离昌虑三十里。
光武帝到达蕃,距离董宪所在之处有百余里。诸将请求进攻,光武帝没有答应,他知道五校的士兵食物匮乏会退去,命令各处巩固好军营,来等待敌军疲惫困顿。不久,五校的粮食耗尽,敌人果然带兵离去。光武帝于是亲临战场,从四面攻击董宪,三天后,又一次大破董宪,敌军四处奔逃离散。光武帝派遣吴汉追击敌军,佼彊率领兵卒投降,苏茂投奔张步,董宪和庞萌逃跑到缯山。几天后,董宪属下的吏士听说董宪还在,又都来相聚,共有上百骑兵,他们接迎董宪进入郯城。吴汉等军又攻占郯城,董宪、庞萌逃跑到保朐。刘纡不知道该归附何处,军士高扈砍下他的头投降,梁地全都平定。
吴汉进军包围保朐。第二年,城中粮食尽,董宪、庞萌秘密逃出,攻袭占领赣榆,琅邪太守陈俊攻击他们,董宪、庞萌逃跑到泽中。恰逢吴汉攻下保朐城,进城后将敌人的妻子儿女全都抓获。董宪于是流泪向将士们道歉说:“妻子儿女全都已被抓!哎呀!长期以来让各位受苦了。”于是率几十骑兵趁夜里离去,想要从小路归降,然而吴汉的校尉韩湛追击斩杀董宪在方与,方与人黔陵也斩杀了庞萌,两人把敌人的首级送到洛阳。光武帝封韩湛为列侯,黔陵为关内侯。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练习。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败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耶?”
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勣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伏发,大破之。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太宗不怿,罢,召让曰:“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
显庆三年卒,年七十四。谥“忠武”。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翼王出,率兵还战                   翼:掩护
B.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           略:攻打
C.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             班:排列
D.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       怪:怪罪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我终不以谗害良士
敛资财以送其行
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尉迟敬德作战勇猛,曾打败过唐军。归顺秦王后有人怀疑他谋反,将他抓了起来,要杀他。秦王不仅下令放了他,还送给他一些金银。
B.尉迟敬德将隐太子收买自己的事告诉了秦王,秦王断定对方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后来又发生了尉迟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诬陷等事情。
C.尉迟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时为了座次而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满,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
D.这篇文章通过救王驾、擒王琬、拒收买、闹御宴等情节,多角度来表现人物性格,将尉迟敬德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活。
答案  C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
译文:                                                                             
(2)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
译文:                                                                             
(3)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
译文:                                                                             
答案  (1)尉迟敬德如果一定要反叛的话,难道会在寻相(造反)之后吗?
(2)秦王对我实在是有再生之恩,(我)才拿生命来报答他的恩情。
(3)您的忠心就像山岳一样,即使积蓄成斗的金银(送您),又怎么能改变它呢?
 译文
尉迟敬德,名恭,是朔州善阳人。隋朝大业末年,刘武周作乱,让他做了偏将。与宋金刚一起击败了永安王李孝基,活捉了独孤怀恩等。唐高祖武德二年,秦王在柏壁作战,宋金刚兵败逃往突厥,尉迟敬德集合剩余的队伍据守介休。秦王派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招降他,于是和寻相献城投降,跟从秦王一起攻打王世充。后来寻相反叛,诸将怀疑尉迟敬德将叛乱,把他抓了起来。屈突通等人对秦王说:“尉迟敬德为人剽悍骁勇,现在抓了他,猜疑和叛乱之心已经结下,不赶快杀了他,后悔就来不及了。”秦王说:“不能这样。尉迟敬德如果一定要反叛的话,难道会在寻相(造反)之后吗?”于是放了他,领他到自己的卧室内相见,对他说:“大丈夫凭义气相许,小的嫌怨不值得放在心上,我终不会因谗言而害了忠良。”于是赐给他一些金银,说:“你若是一定要离开,把这些作为你的盘缠吧。”这一天秦王等在榆窠狩猎,恰逢王世充亲自率兵数万来挑战。单雄信,是王世充的猛将,骑马直接奔向秦王,尉迟敬德催马大喊着横刺过来,单雄信从马上掉下来,尉迟敬德于是掩护着秦王撤退,又率领士兵回来作战,大败王世充军。秦王看着尉迟敬德说:“近来大家都认为你会背叛我,我唯独认为你不会,并没有其他意思,可为什么报答我这样快呢?”
窦建德的军队驻扎在板渚,秦王命令李勣等作为伏兵,亲自手持长弓,令尉迟敬德拿着矟,攻打窦建德的营垒,大声地叫阵挑战。窦建德的士兵出来,秦王于是领兵稍微后退,杀了数十个敌兵,众多的敌兵越发向前。埋伏的军队冲出,将窦军打得大败。当时王世充兄长的儿子王琬在窦建德的军中做使者,乘坐着隋帝用过的马匹,铠甲华丽齐整,出入于军队中在众人面前夸耀。秦王发现后,问:“谁能够把他捉过来?”尉迟敬德请求与高甑生、梁建方三人一起骑马前往,活捉了王琬,牵着他的马回来,贼兵不敢追赶。
隐太子李建成曾经用书信招他来,赠给他一车金器。尉迟敬德拒绝说:“秦王对我实在是有再生之恩,(我)才拿生命来报答他的恩情。现在我对殿下没有什么功劳,哪敢承受这样的重赐?如果私下里答应您,就会怀有二心,图利而放弃了忠心,这样的人殿下又哪里会任用他呢?”太子愤怒而停止了收买他。尉迟敬德把这事告诉了秦王,秦王说:“您的忠心就像山岳一样,即使积蓄成斗的金银(送您),又怎么能改变它呢?可是这恐怕不是自保的方法。”巢王李元吉果然派猛士来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打开屋门安然地躺着,刺客来到后,竟然不敢进屋。隐太子等于是在高祖面前说尉迟敬德的坏话,高祖下令要杀了尉迟敬德。秦王在高祖面前据理力争,尉迟敬德才得以赦免。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成为皇太子。当时因受隐太子、巢王的牵涉而获罪的有一百多家,财产都将被没收,人都将被收入官籍(为奴)。尉迟敬德进谏说:“作恶的只是两个人,现在已经除掉了,若是再穷究余党的罪,这不是取得安定的办法。”于是这些人全都获得赦免。
曾经在庆善宫陪同皇上喝酒,有人排列在他的前面,尉迟敬德说:“你有什么功劳,(竟然)坐在我的前边?”任城王李道宗出面解说,尉迟敬德勃然大怒,挥拳将李道宗的眼几乎打瞎。太宗不高兴,宴会结束,召他来责备说:“朕看汉史,曾经奇怪汉高祖身边的功臣少有全身而退的。今天看到你的所作所为,才明白韩信、彭越被杀,并不是高祖的过错。国家的大事,只在奖赏与处罚,意料之外的恩惠不能够多次得到,自己多加勉励,不断地修正错误,否则将来后悔还来得及吗!”尉迟敬德叩头向太宗谢罪。
显庆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忠武”。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练习。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
 注   ①贳(shì):赊买。②貣(tè):向人求物。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惟平独吊               吊:忧虑
B.非被矢石之难           被:蒙受
C.君自谢民               谢:辞谢
D.吾故系相国             故:故意
答案  C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                           (    )
①吕后用何计诛信  ②让封辞赏  ③悉以家私财佐军  ④上至,何谒  ⑤后何为民请  ⑥跣入谢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③④⑤
答案  A
7.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给予萧何很多的封赏。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答案  D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译文:                                                                             
(2)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
译文:                                                                             
(3)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
译文:                                                                             
答案  (1)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
(2)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己家里所有的财物资助军用。
(3)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如果遇到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就替他们请求,这的确是宰相应做的事情。
 译文
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消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陈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啊。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计谋,皇上高兴。
那年秋天,黥布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攻打他,多次派使者去问萧何怎么办。萧何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己家里所有的财物资助军用,如同诛灭陈豨时一样。”有人劝说萧何说:“你要被灭族的时候快到了,皇上之所以多次问你怎么办,是害怕你不久发动关中谋反。现在你何不多买田地,以低价格向人赊买物资来自己陷害自己?如果这样,皇上一定会心安。”于是萧何听从了这个人的计谋,皇上于是非常高兴。
皇上结束了对黥布的攻杀回来,百姓在路上拦住皇上,不让前行,向皇上呈上状纸告相国强行贱买百姓田地房屋的有数千人。皇上回到京城,萧何拜见皇上,皇上笑着说:“现今的相国对老百姓是多么有利!”皇上就把百姓上告的状纸全部丢给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后来,萧何替百姓请求说:“长安土地狭小,上林多有空地,荒废在那里,希望发布命令让百姓进入上林耕种,不收取禾秆,把它们留下作为野兽的饲料。”皇上非常生气地说:“你一定接受了商人的很多财物,这才来替他们请求要我的上林苑!”于是,把萧何交给廷尉,戴上刑具,拘囚起来。过了几天,王卫尉待走到皇上面前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如果遇到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就替他们请求,这的确是宰相应做的事情。陛下为什么却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财呢!”这天,皇上派使者拿着符节赦免放出了萧何。萧何年老,一向恭敬谨慎,赤着脚入朝谢罪。皇上说:“你为百姓请求耕种我的上林苑,我没有答应你,我不过是桀纣那样的一个国君,而你却是个好相国。我故意拘囚你,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三、(2009•重庆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 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思,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   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答案  C
10.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答案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幕之情。
答案  B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译文: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译文:                                                                             
(3)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译文:                                                                             
答案  (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2)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为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3)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
 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是个孩子,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京师参加进士考试,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为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而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我都能够跟从他们交往,而范文正公我唯独没能结识,我认为这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第2节  文言虚词
 
一、(2008•天津,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C.何以易之                           易:改变
D.胁息然后带                         胁:收敛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答案  A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答案  B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答案  C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答案  (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2)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3)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译文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果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劫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已经认为这些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彼此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彼此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看待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如果能兼爱固然是好的。 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
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害处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绢做的帽子,(用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主,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灵王的臣下都只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暗地让人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聚集在一起的人分开了,队伍乱了,蹈火而死的达一百多人,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说道:“像少吃饭、穿破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这样,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彼此相爱、交互得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损害他。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得好,而厌恶天下混乱,那就应当彼此相爱、交互得利。这是成为圣王的方法,天下大治的途径,不可不努力去做。”
二、(2008•北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①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②,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③,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吏④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   ①历召:一一召请。②学官:学校。③不殊:没死。④掾吏: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答案  A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微斯人,吾谁与归
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答案  B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答案  D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    )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答案  C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答案  D
 译文
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霍光提拔韩延寿到颍川担任谏大夫。颍川多豪强大户,难以治理。在这之前,赵广汉做太守,忧虑颍川同类的人为私利相互勾结的风气,所以结合串通官吏百姓,让他们相互揭发,颍川从此把这当作风气,百姓之间产生很多怨怒仇恨。韩延寿想改变这种风气,教育百姓以礼让为先。恐怕老百姓不听从,便召集郡中被乡里人信任的长者老人数十人,摆酒设宴,亲自与人们相互应对,用礼节迎接,询问徭役、风俗及百姓所痛恨、困苦的,给他们陈述和睦相处、亲近友好、消除嫌怨的方法。年长的人认为便利,可以推行,于是和他们商议制定婚丧嫁娶的仪礼规格,要人们大体依照古礼,但不能越过法律,老百姓遵从他的教导。几年后,韩延寿迁官为东郡太守,黄霸代替了他的官职,就沿袭他的做法而把政事治理得很好。
韩延寿作为官吏,崇尚礼节仁义,喜好古代教化,所到的地方一定聘用贤士,以礼相待,他广泛征求意见,善于接纳劝谏的良官;修建学校,在春天、秋天举行乡间射戏,陈设钟器,弹奏乐器,倡导官职调动、宾主相见的礼节,等到汇集考试练习比武时,设置刀斧旗帜,练习射箭和驾驭车马的本领。修建城墙,收取赋税,事先宣告它的日期,来期望一起完成这件事,官吏、百姓严肃畏惧而跟从。又设置了正、五长,带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准容留坏人。乡里之间有不正常的情况,官吏就会立即知道,坏人不敢进入他管辖的边界。刚开始人们好像觉得麻烦,后来都因觉得便利而安于他的管理。他接待官吏,给以很多的恩惠但纪律严明。有人欺骗或辜负了他,他总是自己责备自己:“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吗?他们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呢?”官吏听说后,都自己非常后悔,有的竟然自杀,经抢救,人没有死,但因此成了哑巴说不出话来。延寿听说了,对着掾吏流下了眼泪,派医官诊治,厚待他的家人。
韩延寿有一次出行,临上车,有一个骑马的官吏迟到了,他便下令让功曹把处罚的结果上报给他。等回来到了官府门前,有一个门卒挡住了他的车,希望韩延寿听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韩延寿停下车问他,门卒说:“今天早上您驾车出门,我等了很久您还没出来,我的父亲来到官府门前,不敢进去。我听说后,急忙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车出门。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韩延寿在车上挥了挥手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回到官舍,他就召见了门卒。门卒本来是个书生,听说延寿贤能,只是因为没有让自己得志,所以临时当了门卒,韩延寿于是接待并任用他。他在东郡三年,有令即行,有禁则止,案件大减,天下名列第一。
 
定向练习
1.请分析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⑧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答案  ①表并列关系。②同“尔”,你的。③表转折关系。④表修饰关系。⑤表承接关系。⑥表递进关系。⑦表转折关系。⑧表修饰关系。⑨表承接关系。
2.请分析下列各句中“何”的用法。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③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⑥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答案  ①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②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③语气助词,相当于“啊”。④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⑤疑问副词,用在句首,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⑥疑问副词,用在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⑦疑问副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3.请分析下列各句中“乃”的用法。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⑤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答案  ①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②代词,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你”。③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等。④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⑤第一个“乃”是连词,“于是”的意思;第二个“乃”是副词,“却”“竟(然)”。⑥副词,“才”。
4.请分析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⑤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⑥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⑧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⑨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答案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②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③副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④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⑥人称代词,可译为“他”。⑦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⑧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的意思。⑨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⑩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5.请分析下列各句中“乎”的用法。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答案  ①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②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③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④介词,相当于“于”。⑤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吗”。⑥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6.请分析下列各句中“且”的用法。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④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⑥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答案  ①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②连词,况且,再说。③连词,让步关系,尚且,还。④副词,暂且,姑且。⑤连词,让步关系,尚且。⑥副词,将,将要。
7.请分析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④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⑧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⑨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并序)
                                                                                     
答案  ①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②动词,“做”的意思。③介词,给,替。④动词,演奏。⑤介词,对,向。⑥动词,认为。⑦判断动词,是。⑧介词,被。⑨介词,为了。
8.请分析下列各句中“若”的用法。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③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④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⑤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⑥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答案  ①代词,相当于“这”“这样”。②连词,至,至于。③代词,你。④动词,好像。⑤代词,你的。⑥连词,如果。
9.请分析下列各句中“焉”的用法。
①盘盘焉,囷囷焉,峰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⑤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⑥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答案  ①词尾助词,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②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③疑问代词,哪里,怎么。④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⑤兼词,相当于“于之”。⑥反问语气助词,哪里。⑦兼词,相当于“于之”。⑧句末语气词。
10.请分析下列各句中“所”的用法。
①鱼,我所欲也。(《孟子》)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促织》)
                                                                                     
④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答案  ①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②名词,处所,地方。③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④名词,处所,地方。
11.请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④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⑤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⑦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左传•崤之战》)
                                                                                     
⑧遂自投汨罗以死。(《史记•屈原列传》)
                                                                                     
⑨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⑩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答案  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凭。③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④连词,表目的,“来”的意思。⑤连词,表承接关系,“从而”的意思。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⑦连词,表结果,“以致”的意思。⑧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⑨介词,“用”的意思。⑩介词,“在”的意思。
12.请分析下列各句中“也”的用法。
①曹公,豺虎也。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④苟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答案  ①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②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③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④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⑤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13.请分析下列各句中“因”的用法。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③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⑧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⑨因遗策。(《过秦论》)
                                                                                     
⑩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答案  ①于是,就。②依照,根据。③依靠,凭借。④根据,凭借。⑤趁机,趁此。⑥通过,经由。⑦因为。⑧缘由,机缘。⑨沿袭。⑩继续。
14.请分析下列各句中“然”的用法。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②夫子喟然叹曰。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④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
                                                                                     
⑤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促织》)
                                                                                     
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黄生借书说》)
                                                                                     
⑦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⑧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答案  ①形容词词尾。②动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③然而,但是。④形容词,对。⑤动词,认为对。⑥代词,这样。⑦代词,这样。⑧用在句末,“……一样”。
15.请分析下列各句中“于”的用法。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③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伤仲永》)
                                                                                     
④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⑦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答案  ①介词,对。②介词,对于。③介词,在。④介词,跟。⑤介词,到。⑥介词,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比。⑦介词,被。⑧介词,向。
16.请分析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
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④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⑥为除不洁者,引入。
                                                                                     
⑦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⑧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答案  ①动词,成为。②动词,做。③动词,成为。④动词,做,当。⑤介词,替。⑥动词,装作。⑦介词,为了。⑧介词,对,向。
17.请分析下列各句中“则”的用法。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②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答案  ①却,可是。②那么,就。③那么,就。④原来是。
18.请分析下列各句中“者”的用法。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④何者?上下之分也。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
                                                                                     
答案  ①相当于“……的人”。②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③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④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⑤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⑥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作用。⑦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19.请分析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①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④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宋何罪之有?
                                                                                     
⑦句读之不知。(《师说》)
                                                                                     
⑧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⑨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⑩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答案  ①代词,他。②代词,这件事。③助词,的。④动词,到。⑤代词,这。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⑦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⑧代词,我。⑨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⑩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20.请分析下列各句中“矣”的用法。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②吾村亡无日矣!(《冯婉贞》)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④盖亦反其本矣。(《活板》)
                                                                                     
答案  ①用于陈述句句末,相当于“了”。②用于感叹句句末,加强语气。③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④用于祈使句句末,相当于“吧”。
21.请分析下列各句中“若”的用法。
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辞》)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  ①如果、假如。②像、好像。③像、好像。④你(的),你们(的)。⑤至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船容与而不进兮。
②夫赵强而燕弱。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④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⑤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⑥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⑧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A.①⑥/②③/④⑦/⑤⑧                         B.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C.①⑧/②④/③⑥/⑤⑦                         D.①⑧/②⑤/③⑥/④⑦
答案  D
2.下面的短文中有十二个“其”字,并已给它们编上了号码,请你先仔细辨析它们各自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将它们的号码分别填入与该“其”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例句后的括号中。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 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而去。
例句: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    )
此皆言其可目者。                                                              (    )
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                                                (    )
用手拂之,其印自落。                                                          (    )
且日行千里,其谁不知。                                                        (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其业不精,德有不成者……岂他人之过哉。                                         (    )
其皆出于此乎?                                                                (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
其如土石何?                                                                  (    )
答案  依照例句的顺序应是:⑥/⑨/③/⑩/ /④/② /①/⑦/⑧/⑤
 译文
狐狸对狼说:“羊肉大概是很鲜美的吧!你如果有这种欲望,不妨从羊群中叼一只来吃,也好一饱你自己的口福。”狼说:“将那凶猛的牧羊犬怎么办呢?”狐狸挑拨牧羊犬说:“羊多次咒骂你,它的话不堪入耳,你却一点也不发火,是没有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等它嬉戏追逐的时候,我愿意为你洗尽那耻辱。你一定要答应这件事。”牧羊犬笑着说:“欲加之罪,难道还找不到理由吗?”牧羊犬保护羊群更加小心谨慎。狐狸与狼气愤地离开了。
3.对“所以”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②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③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④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⑤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⑥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A.③/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⑤⑥/③④
C.②/①④/⑤⑥/③                    D.①④/②⑤⑥/③
答案  D
4.下列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⑤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⑥此可为知者道,难为外人言也。
⑦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答案  C
5.下列对“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宋人执而问其以。
③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⑤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
⑥(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A.①和④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
B.②和③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
C.③和④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
D.⑤和⑥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
答案  D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③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④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⑤蒙故业,因遗策。
⑥或为坑水冲淹,或因失路饥毙。
⑦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A.①②           B.③④⑤          C.④⑦           D.⑥⑦
答案  C
7.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战于长勺。
④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⑤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⑧盘庚迁于殷。
A.②⑤/④⑦/②⑧/④/⑥               B.①⑤/③⑦/②⑥/④/⑧
C.①③/⑤⑦/②⑧/④/⑥               D.②④/⑤⑦/②⑧/④/⑥
答案  C
8.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
A.蹇叔之子与师。
B.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
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D.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答案  B
9.下列句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之子于归,往送于野。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⑥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①②          B.③⑥          C.②④          D.⑤⑦
答案  D
10.下列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④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⑤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②和⑤意义相同,用法也相同               B.④和⑥意义相同,用法也相同
C.④和⑦词性相同,用法也相同               D.①和③词性相同,用法却不同
答案  C
11.下列句中“何”字作疑问副词的一项是                                            (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B.豫州今欲何至。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答案  C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若”按其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⑥目若悬珠,齿若编贝。
⑦视之,形若土狗。
⑧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A.①②/④⑤/⑥⑦⑧/③                     B.①②⑥⑦/③⑤/④⑧
C.①②④⑧/⑥⑦/③⑤                      D.①③⑥⑦/②④/⑤⑧
答案  B
13.对“乎”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②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③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
④美哉乎,山河之固!
⑤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⑦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②④/①③/⑤⑥⑦                        B.①③⑥/②④⑤/⑦
C.①②⑦/③⑤⑥/④                        D.②④/③⑥/①⑤⑦
答案  B
14.下列句子中“且”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是岁,南郡秦丰聚众且万人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答案  A
15.(2009•北京东城区质检)对句子中“所”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太祖所乘马被创。
③为流矢所中。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父去里所,复还。
⑥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⑦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⑧庆已死十年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⑤⑦⑧          D.③⑥⑦
答案  B
第3节  理解、翻译句子
 
一、(2008•宁夏•海南,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①。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   ①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答应
答案  D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                               (    )
①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涛选拔官员时向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庞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译文: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译文:                                                                             
答案  (1)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2)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译文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的儿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因为父亲的原因获罪,蜗居家中。山涛主管挑选官员,启奏武帝说:“《康诰》有言说‘父子获罪不互相牵连’。嵇绍有贤能,应当加以表扬征召,请求任命为秘书郎。”武帝对山涛说:“像你所说的,应该能够做丞相了,怎么能只做秘书郎呢?”于是下诏书征用他,离家做秘书丞。嵇绍到洛阳,接连升为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外戚的身份受宠爱,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勾结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加谥号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惧怕他。齐王冏已经辅理朝政,大兴土木,骄奢更加厉害,嵇绍用谏书规劝说:“夏禹因住房低矮而受人称羡,唐虞因住房简陋而彰显美德,应当去掉大兴土木的烦琐,仔细考虑谦损的道理。”齐王冏虽然以谦顺的态度来回应他,但最终也不能采用(他的谏书)。嵇绍曾经到齐王冏处谈论国事,遇到齐王冏大设宴会,召集董艾等人共论时政。董艾对齐王冏说:“嵇侍中善于音乐,您可让他弹奏。”身边侍候的人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齐王冏说:“今天是欢乐的日子,您为何吝啬弹奏呢?”嵇绍回答说:“您挽救振兴国家,应当制定法度作为准则,使它流传给后人。我虽然浅鄙,身居官位,身穿朝服,在朝廷上谈论时政,怎么可以手持乐器,来做伶人的事情呢!如果脱去公服来参加私宴,就不敢推辞了。”齐王冏非常惭愧。董艾等人不得不退下。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二、(2008•江苏,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迫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答案  D
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                                  (    )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答案  C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文: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译文: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文:                                                                             
答案 (1)到(后来)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和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县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到(后来)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和信任。建武二年,皇帝封吴汉为广平侯。第二年春天,(吴汉率军)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致聚集了十多万人到广乐救援。吴汉率领轻便的骑兵和他交战,(吴汉)失利,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膝盖,回到军营中。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您又受伤卧床,众将士感到担忧。”吴汉竟然精神振作,包裹好伤口起来,杀牛犒赏将士,下令军中说:“现在正是封侯的时候,诸位好好努力吧!”于是军士们激发斗志,士气倍增。第二天,一同击鼓前进,周建的军队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同驱逐地方官员,占据城池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打它,吴汉不准许,说:“使鬲县百姓造反,都是地方长官的罪过。有敢轻言进兵的人,杀!”于是吴汉传递檄文告诉州郡,派他们逮捕(鬲县的)地方长官,并派人到城中谢罪。五姓百姓非常高兴,立刻相继出来归降(吴汉)。第二年,贼人率领五万人夜里攻打吴汉的营地,军中惊慌混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攻敌,大败敌军。十二年春天,(吴汉)进军攻打广都,攻取了广都,派遣轻便的骑兵火烧成都市桥。皇帝叮嘱吴汉说:“只坚决地占守广都,等待他们来攻打,不要与他们争夺胜负。如果(他们)不敢前来,你移动阵营逼近他们,必须等到他们筋疲力尽,才可以攻打。”吴汉乘着便利条件进军逼近成都,依靠险要的江北构筑营地,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江南。皇帝听说后非常吃惊,责备吴汉说:“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你)与刘尚分营驻扎,有紧迫事情发生时,不能再互相救援。”诏书还没有到达。谢丰、袁吉率领士兵十几万人攻打吴汉,派别的将领率领一万余人威逼刘尚,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吴汉与(敌军)大战一天,大败,逃跑回到营垒。吴汉于是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功失败,就在这一举动。”于是树起许多幡旗,让烟火不断绝,晚上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带领军队与刘尚的军队汇合,谢丰等人都没有察觉。第二天,吴汉率领士兵迎战,于是大败敌军。吴汉自从出征讨伐,众将看到战事不利,有些人很是惊惶恐惧,失掉了常态;吴汉神态泰然自若,整理兵器,振奋士气。吴汉曾经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士兵供给不充足,为什么买那么多田地住宅呢?”等到吴汉去世,赐谥号为“忠侯”。

 

 
定向练习
一、(2009•北京西城区质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5题。
刘健字希贤,洛阳人。健少端重,与同邑阎禹锡、白良辅游,得河东薛瑄之传。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目之。然练习典故,有经济志。成化初,修《英宗实录》。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清宁宫灾,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健与同列李东阳、谢迁疏言:“古帝王未有不遇灾而惧者,向来奸佞荧惑圣听,贿赂公行,赏罚失当,灾异之积正此之由。今幸元恶殄丧①,圣心开悟,而余慝未除,宿弊未革。伏愿奋发励精,进贤黜奸,明示赏罚。凡所当行,断不在疑,毋更因循,以贻后悔。”帝方嘉纳其言,而广党蔡昭等旋取旨予广祭葬、祠额。健等力谏,仅寝祠额。南北言官指陈时政,频有所论劾,一切皆不问。国子生江瑢劾健、东阳杜抑言路。帝慰留健、东阳,而下瑢于狱,二人力救得释。十三年四月,大同告警,京师戒严。兵部请甄别京营诸将,帝召镇远侯顾溥督团营。时帝视朝颇晏②,健等以为言,颔之而已。十四年秋,帝以军兴缺饷,屡下廷谇③。健等言:“天下之财,其生有限。今光禄岁供增数十倍,诸方织作务为新巧,斋醮日费钜万。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而内府取入,动四五十万,宗藩、贵戚之求土田夺盐利者,亦数千万计。土木日兴科敛不已内府工匠之饩廪④岁增月积无有穷期财安得不匮?今陕西、辽东边患方殷,湖广、贵州军旅继动,不知何以应之?望陛下绝无益之费,躬行节俭,为中外倡,而今群臣得毕献其诚,讲求革弊之策,天下幸甚。”明年四月,以灾异陈勤朝讲、节财用、罢斋醮、公赏罚数事。及冬,南京、凤阳大水,廷臣多上言时务,久之不下。健等因极陈怠政之失,请勤听断以振纪纲,帝皆嘉纳。                                          (《明史•刘健传》,有删改)
 注   ①殄丧:灭亡。殄:灭绝。②晏:晚,迟。③廷谇:当廷斥责。谇:斥责。④饩廪:古代月给薪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练习典故,有经济志               经济:经世济世
B.谢交游,键户读书                   谢:谢绝
C.余慝未除,宿弊未革                 宿:大的
D.帝以军兴缺饷                       兴:扩充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人以木强目之                娘以指扣门扉
B.而余慝未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而下瑢于狱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D.久之不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  D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言官)一切皆不问
B.(帝)以灾异陈勤朝讲、节财用、罢斋醮、公赏罚数事
C.健等以为言,(健)颔之而已
D.二人力救(江瑢)得释
答案  D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刘健学问精深纯粹,为人庄重严肃,敢于说公道话,期许自己担当天下大任。
B.太监李广畏罪自杀后,刘健和李东阳、谢迁向皇帝进言革除宿弊,并力谏为李广坟墓题字。
C.刘健居官正直敢言,得到皇帝信任,当有人弹劾刘健时,皇帝反而安慰挽留刘健,将进言者关进监狱。刘健再三为进言者求情,该人得以释放。
D.刘健注意国家财政现状与百姓的疾苦,力谏内廷节俭,控制贵戚巧取豪夺,革除宿弊,造福天下。
答案  B
5.翻译和断句。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所当行,断不在疑,毋更因循,以贻后悔。
译文:                                                                             
②今陕西、辽东边患方殷,湖广、贵州军旅继动,不知何以应之?
译文: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土 木 日 兴 科 敛 不 已 内 府 工 匠 之 饩 廪 岁 增 月 积 无 有 穷 期 财 安 得 不 匮?
答案  (1)①凡是应当推行的事,要当机立断,不要迟疑,不要再因袭旧的做法,而留下日后的悔恨。
②现在陕西、辽东边境战患正勤,湖广、贵州的军队相继行动,不知用什么来应对这些?
(2)土木日兴/科敛不已/内府工匠之饩廪/岁增月积/无有穷期/财安得不匮?
 译文
刘健字希贤,是洛阳人氏。刘健少时品行端正,行为持重,与同乡阎禹锡、白良辅交游,得到河东薛瑄的指教。刘健在天顺四年考中进士,后任庶吉士,授为编修。他谢绝交游,关锁门户读书,人们都认为他木讷倔犟。然而他掌握了许多古代道理,有治理天下、拯济百姓的大志。成化初年,编纂《英宗实录》。刘健学问精深纯粹,为人庄重严肃,敢于说公道话,期许自己担当天下大任。清宁宫发生灾祸之后,太监李广畏罪自杀。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上疏说:“古代帝王没有不遇到灾难就惧怕的人,自古以来,奸佞小人就惑乱圣听,贿赂公开地流行,致使奖赏处罚失去恰当的尺度,灾祸异端的酝酿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现在幸而首恶灭亡了,圣上虽然拨开了迷雾,但是残余的根子还没有消除,积久的弊端还没有革净。敬请您振作精神,提拔贤能之人,罢黜奸佞小人,明确地昭示赏罚。凡是应当推行的事,要当机立断,不要迟疑,不要再因袭旧的做法,而留下日后的悔恨。”皇帝正赞赏他们的谏言,而李广的同党蔡昭等不久向皇上讨取祭葬的旨文和匾额文字,刘健等极力谏诤,要皇上不要给李广的坟墓题字。各地对官场的言谈也都指陈当时的当政者,多有议论弹劾之处,皇上一切都不过问。国子生江瑢弹劾刘健、李东阳阻断了言路。皇上却安慰挽留刘健和李东阳,将进言的江瑢关进了监狱,经过刘健、李东阳的极力相救才得以获释。十三年四月,大同告知有警,京城戒严。兵部请求鉴别京中各营之将,皇上召来镇远侯顾溥督察团营。当时,皇上到朝的时间很晚,刘健等提的建议,他只是点点头而已。十四年秋,皇上因扩充军队缺少粮饷,多次当廷斥责大臣。刘健等说:“天下的财物,生成是有限的。现在,仅皇上赐给的俸禄每年增加数十倍,各地方官员穿的用的一定要新颖精巧,斋醮每天耗费数万。太仓里储备的钱粮,不够给前方兵士发饷。可是内府的支出,动辄四五十万,皇亲国戚求得土地、夺取盐税,也用数千万计算。土木工程一天一天地兴建,苛捐杂税不能停止,固定的俸禄,内府工匠的薪资,一年一年地增加,一月一月地积累,没有穷尽的日子,国家财力怎么能不匮乏?现在陕西、辽东边境战患正勤,湖广、贵州的军队相继行动,不知用什么来应对这些?希望陛下杜绝无益的费用,要亲自实行节俭,为的是在朝廷内外都提倡节俭。而今各位大臣都能向您敬献诚意,宣讲并寻求革除弊端的办法,这是天下的大幸运。”第二年四月,因灾异宣讲勤政、节约财物费用、免除斋醮、公正赏罚等事。到了冬天,南京、凤阳发生大水,廷臣中有很多向朝廷进言时务的,这些进言,好久不能停息。刘健等人因极力陈述怠于政事的过失,请求勤听臣下之言,振兴纲纪,皇帝都给予赞赏并且采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惟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捉:握,持
B.允对曰:举尔所知                             举:举荐
C.(妇)曰:“蚤知尔耳!”                       蚤:通“早”
D.妇曰:“无豫诸儿事。”                         豫:预先,预备
答案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家人深以为忧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C.于是乃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许允为晋景王所诛                 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许允的妻子相貌特别丑。举行完婚礼,许允不肯再进新房,最终是在客人桓范的劝说下,勉强进入新房一看。
B.许允担任吏部郎,任用许多同乡,魏明帝派卫队将领去逮捕他。许允在妻子的劝告下主动承担罪责,逃过了一劫。
C.起初许允被逮捕时,全家号哭,他妻子却说:“不用担心,不久就会回来。”并且煮好小米粥等着他,果然,许允不久就回来了。
D.许允被晋景王杀害后,景王派钟会去查看许允的儿子,如果才能比得上他们的父亲,就要把他们抓起来。儿子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做了以后,最终免遭祸患。
答案  B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译文:                                                                             
(2)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译文:                                                                             
(3)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
译文:                                                                             
答案 (1)各种品行里头品德居于第一位,您爱色不爱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2)许允的妻子出来叮嘱他说:“贤明的君主可以用道理去改变他,难于用感情去央求他。”(3)你们虽然都不错,可是才能不大,只要依循自己的本心跟他谈,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译文
许允的妻子是阮卫尉的女儿,阮德如的妹妹,相貌特别丑。举行完婚礼,许允不再进新房,家里人为此十分担忧。正好许允有客人来了,新妇叫婢女去看一看,婢女回来报告说:“是桓郎。”桓郎就是桓范。新妇说:“不用担心了,桓范一定会劝他进来。”桓范果然劝许允说:“阮家既然嫁个丑女给你,本该有一定意图,你应该体察一下。”许允就回到内室,见了新妇以后,即刻就想退出。新娘料定他这一走再也不会进来了,就拉住他的衣襟让他留下。许允于是问她说:“妇人应该有四种美德,你有其中的哪几种?”新妇说:“我所缺少的只是容貌罢了。可是读书人应该具备许多品行,您有几种?”许允说:“全都具备。”新妇说:“各种品行里头品德居于第一位,您爱色不爱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许允面有惭色,由此对妻子敬重起来。
许允担任吏部郎,任用许多同乡,魏明帝派卫队将领去逮捕他。许允的妻子出来叮嘱他说:“贤明的君主可以用道理去改变他,难于用感情去央求他。”押到后,明帝审问他,许允回答说:“(孔子说)‘举荐你所了解的人’,臣的同乡,就是臣所了解了的人。陛下核查他们称职不称职,如果不称职,我接受惩处。”审查以后,各个官职都用人得当,于是就释放了他。许允的衣服破旧,明帝下令赏给他新衣服。起初许允被逮捕时,全家号哭,他妻子神态自若,说:“不用担心,不久就会回来。”煮好小米粥等着他。一会儿,许允就回来了。
许允被晋景王杀害了,许允的门生跑进来告诉许允的妻子。许允的妻子正在织布机上织布,神色不变,说:“早知道会这样呀!”门生想把许允的儿子藏起来,许允妻子说:“不关孩子们的事。”后来全家迁到墓地居住,景王派钟会去查看许允的儿子,如果才能品位比得上他们的父亲,就该把他们抓起来。许允的儿子就此向母亲询问,母亲说:“你们虽然都不错,可是才能不大,只要依循自己的本心跟他谈,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不必极度哀伤,钟会止住悲声,你们就不要哭了。还可以稍微问问朝廷的事。”儿子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去做了。钟会回去,把情况汇报给晋景王,许允的儿子最终免遭祸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取材于《三国志•吴书》)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舍:安置住宿
B.权怒,收嘉系狱                   系:收到,收取
C.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戚:忧心的事
D.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           省:省略、减少
答案  C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乃遂改焉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D.臣下守职,惧于不称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答案  B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是仪“为人谨慎”的一组是                         (    )
①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②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③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④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⑤在刁嘉案件中,“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⑥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③④
答案  C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是仪本姓氏,因为郡相孔融嘲笑他心中无百姓,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B.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C.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
D.是仪经常推荐贤才,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
答案  A
14.为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及 寝 疾 遗 令 素 棺 敛 以 时 服 务 从 省 约 年 八 十 一 卒
答案  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
译文:                                                                            
(2)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译文:                                                                            
答案  (1)孙权继承和统管大事,以表示尊敬优待的文书征召是仪。是仪到达后受到亲近和信任,专门在孙权身边管理机密文书。
(2)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是您怎么能够不委屈自己当周舍呢?
 译文
是仪,字子羽,北海国营陵县人。他最初姓氏,开始时在本县当办事员,接着到北海国政府做事,北海国国相孔融嘲笑他,说他姓的“氏”字是“民”字没有上面的部分,可以改为“是”字,于是他就把姓改了。
孙权继承和统管大事,以表示尊敬优待的文书征召是仪。是仪到达后受到亲近和信任,专门在孙权身边管理机密文书,被授予骑都尉的官衔。吕蒙打算袭击关羽,孙权拿这事问是仪的意见,是仪认为吕蒙的计策很好,劝孙权采纳。是仪又随孙权出兵进攻关羽,被任命为忠义校尉。他向孙权陈述理由辞让,孙权下达指令说:“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是您怎么能够不委屈自己当周舍呢?”
平定荆州之后,孙权建都武昌,是仪升任裨将军,后来又封为都亭侯,代理侍中职务。孙权还想授给他一支兵马,是仪因为自己不是将才,坚决推辞不接受。黄武年间,孙权派是仪到皖县去见将军刘邵,想引诱魏军大将曹休前来。后来曹休受骗率军到达,被打得大败而逃,是仪因功升任偏将军,进入皇宫内掌管尚书职权。对外总领众官,兼管诉讼事务,孙权又叫他教众公子读书学习。
孙权迁都到东边的建业,太子孙登留在武昌镇守,并让是仪辅佐太子。太子非常尊敬他,每件事都先征询其意见,然后才实施。此后是仪进封都乡侯。后来他随太子孙登回建业之后,又被任命为侍中、中执法。管理众官事务,仍旧兼任诉讼管理。中书典校郎吕壹诬告过去的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抓进了监狱,有关官员也全部弄来查证审问。当时受牵连的人害怕吕壹,都说听到了刁嘉的恶毒攻击,惟独是仪却说没有听到。结果他一连很多天都受到追根究底的盘问,孙权为此下达的诏令也变得非常严厉,群臣为他的处境担心到了极点。是仪回答说:“现在的刀锯已架在我脖子上,我怎敢替刁嘉隐瞒,自取灭亡,落个不忠诚的死鬼呢?只是认为听到了刁嘉诽谤国家政事的话,就该有听到的原委详情。”是仪依然据实回答讯问,供词保持正直而不改变。结果孙权放过了他,刁嘉也得以免罪。
南王和鲁王被正式册封名号后,是仪以本职兼任鲁王太傅。是仪担任鲁王太傅时竭尽忠诚,鲁王的举动有过失时他总是规劝;他对上司勤勉,与人交往态度恭敬。是仪素来不置产业,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恩惠,修建的住宅刚好够自家居住。邻居有一家兴修了一座大宅院,孙权外出时远远望见,问修大宅院的那家是谁,左右的侍从回答说:“像是是仪家。”孙权说:“是仪节俭,必定不是他。”一问果然是其他人。是仪就是如此受到孙权的了解和信任。是仪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菜肴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孙权听说之后,特地光临他家,看了他吃的菜饭,还亲自品尝,不禁感慨叹息,立即下令给他增添俸禄,扩大田产和住宅。是仪一再辞让,把受到的恩惠当作忧心的事。
是仪时时举荐人才,却从不说别人的短处。孙权曾经责备他不谈政事,没有肯定也没有非议,是仪回答说:“圣明君主在上,下面的臣僚尽职尽责,为臣一直担心自己不称职,实在不敢以我浅陋片面的看法,干扰陛下的神思。”是仪为国家服务几十年,从未有任何过失。(校事官)吕壹把朝廷的将相大臣一一告发,有的一个人就多次被他告发有罪,惟独没有什么证据可以告发是仪。孙权感叹说:“假使人人都像是仪一样,又何必动用法律条令啊!”是仪病倒时留下遗嘱说,死后只用一般的棺木,装殓时也只穿平时的衣服,务必简省节约,他八十一岁时去世。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蠲①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擢浙西提刑。赵氏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似道怒,使侍御史陈坚劾去之。
咸淳十年,起震知饶州。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归附,大兵略饶。饶兵止千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②出治兵,至夜中始寐。上书求援,不报。大兵使人入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道同风震降,震叱之曰:“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书官资揭于城。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节选自《宋史•唐震传》)
 注   ①蠲(juān):免除。②昧爽:天将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坊置一吏,籍其户               籍:登记
B.州有民庸童牧牛                   庸:雇用
C.道同风震降                       风:劝说
D.民不胜掠,自诬服                 掠:掠夺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有权贵以牒荐之者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①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①童逸而牧舍火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
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震年轻时在乡里就表现出高尚的品格,他为人耿直,不随便同人结交,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很高兴。做官后的唐震不阿权贵,无论到哪里都以公正廉洁著称,是跟这种品格分不开的。
B.潜说友担任京城长官时,依仗贾似道的势力,十分傲慢,处理政事全无顾忌退让。唐震恰好抓住了他判案时的差错,于是上报刑部,并最终得到刑部的肯定,纠正了一起错案。
C.朝廷起用唐震做饶州知州时,附近不少州郡已归附元朝,元军开始攻城。唐震在寡不敌众、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发动州民登城防守,自己天不亮就出去整治军队,直到半夜才入睡,可谓忠勇。
D.通判万道同暗中准备投降,寓居饶州的士人都听从他,而唐震却坚决拒绝了万道同的劝说,决心一死报国。在城池被攻破的危急关头,唐震不愿丢弃百姓独自逃生,终于为敌所俘,以身殉职。
答案  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
译文:                                                                             
(2)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译文:                                                                             
(3)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
译文:                                                                             
答案  (1)小吏们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办事十分尽力,救活的饥民不计其数。(2)拿这事来诘问孩子的父亲,他的回答跟当初一样,唐震就叫出他的儿子让他看,案件于是得以纠正。(3)城中百姓的命运都跟我连在一起,我如果听从你的话得以不死,城中百姓却死了,我有什么脸面活着呢?
 译文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年轻时生活在乡里,为人耿直,不随便同人结交,有人指出他的过错就很高兴。唐震考取进士以后做了小官,有个权贵用文书推荐他,他把文书放入小箱子中,不久他参与政事,唐震就取出文书还给那个权贵,文书的封条尚未打开,那人十分惭愧。后来唐震担任其他官职,他到哪里都以公正廉洁著称。咸淳年间,他由大理寺司直而兼任临安府通判。当时潜说友担任京城的长官,他依仗贾似道的势力,十分傲慢,处理政事时一切都无所顾忌退让。恰好府中有案卷将要用来定罪量刑,唐震极力辩说其中的错误,潜说友争论不过他,就把那事上告刑部,最终刑部认为唐震的意见是正确的。咸淳六年,江东发生大旱灾,唐震被提拔为信州知州。唐震上奏请求减少纲运米,免除当地的租赋,下令每个街坊设置一个小吏,登记那里的户口,劝说富人分发粮食,让街坊的小吏主持供给饥民。有的小吏劳累不堪,唐震就为他们详细上陈情况,使他们恢复原来身份。小吏们为他的诚心所感动,办事十分尽力,救活的饥民不计其数。州里有个百姓雇佣小孩放牛,小孩逃走了,牛棚发生火灾,孩子的父亲状告雇主杀死他的儿子并将其投入火中,那个百姓禁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服罪了。唐震看案卷后怀疑这事,就暗中查访,终于在临近的郡中找到了小孩。拿这事来诘问孩子的父亲,他的回答跟当初一样,唐震就叫出他的儿子让他看,案件于是得以纠正。唐震被提拔为浙西提刑。赵氏家族有个看守墓地的僧人十分凶暴蛮横,唐震派遣官吏去逮捕惩治他,贾似道写信来营救,唐震不予理睬,最终按照法律判了刑。贾似道发怒了,让侍御史陈坚弹劾唐震,使他被免职。
咸淳十年,朝廷又起用唐震做饶州知州。当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都已经归附元朝,元军开始攻取饶州。饶州驻军只有一千八百人,唐震发动州民登城防守,天不亮就出去整治军队,直到半夜才入睡。他上书朝廷求援,没有得到回复。元军派人进入饶州来取宋军表示投降的款项,通判万道同暗中派人在他部下中筹集白金、牛酒,备办投降时的礼物,寓居饶州的士人全都听从他。万道同婉转地劝说唐震投降,唐震大声呵斥说:“我能忍心苟且偷生辜负国家吗?”城中的年轻人被唐震的话感动了,就杀了元军的使者。有个叫李希圣的百姓图谋出城投降,结果被戴上刑具投入监狱中。第二年二月,元军大批到来,都大提举邓益逃离了饶州。唐震拿出府中所有的金钱,写了官府悬赏文告张贴在城墙上。招募能够奋勇应战的人来奖赏他们。众人心里畏惧,不能应战,元兵登上女墙,众人就溃散了。唐震走进府中的玉芝堂,他的仆人上前请求说:“情况紧急了,番江门敌军还没合围,赶快出去还可以脱身。”唐震骂道:“城中百姓的命运都跟我连在一起,我如果听从你的话得以不死,城中百姓却死了,我有什么脸面活着呢?”左右的人不敢再劝说。都走出去了。不久,元兵进来,拿文书铺在桌上,让唐震签名投降,唐震把笔投在地上,不肯屈服,终于为此而死。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
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窍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注],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   犊鼻裈(kūn):形似犊鼻的短裤。古时之裤,无裆谓袴,有裆谓裈,统称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从者谢吉                            谢:拒绝
B.临邛令前奏琴曰                        奏:弹奏
C.长卿第俱如临邛                        第:只要
D.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                    更:轮番
答案  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以赀为郎
②敛资财以送其行
B.①因病免,客游梁
②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C.①慕蔺相如之为人
②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D.①心悦而好之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答案  B
7.以下四组句子,全都表现司马相如特立独行个性的一组是                            (    )
①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②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  ③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  ④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⑤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⑥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相如在朝廷做武骑常侍期间,孝景帝不喜欢辞赋,批评他爱好文学,于是司马相如就借口有病而辞了官职,旅居梁国。
B.卓家的宴会司马相如本不愿去,后由于临邛县令的殷勤,不得已而勉强前往,而这次宴会恰恰促成了他和卓文君的爱情。
C.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卓王孙十分生气,不愿在经济上给以资助,后来两人买了一间酒店来维持生计,生活倒也平静。
D.卓王孙听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开酒店谋生,感到耻辱,后由于兄弟及长者们的劝说,还是资助了他们,使女儿女婿成了富人。
答案  A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译文:                                                                            
(2)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
译文:                                                                            
答案  (1)你长期在外求官,如果不顺心的话,就来我这里看看吧。(2)买了一间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文君坐在垆前卖酒。
 译文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所以他父母给他取名犬子。司马相如学业完成后,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叫相如。他凭借家中富有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奉孝景帝,担任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梁孝王来京城朝见景帝,跟随梁孝王来的关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司马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就借口有病而辞了官职,旅居梁国。梁孝王让他和众儒生住在一起,司马相如有机会与儒生们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正赶上梁孝王去世,司马相如只好返回成都,可是家境贫寒,没有可以用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他平素与临邛县令王吉关系很好,王吉说:“你长期在外求官,如果不顺心的话,就来我这里看看吧。”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临邛县令假装恭敬,天天都去拜访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最初还以礼相见,后来他就谎称有病,让随从去拒绝王吉的拜访,王吉愈加谨慎恭敬了。
临邛县里富人很多,像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几百人,二人就相互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了来。县令到来后,到卓家的客人已经过百了。到了中午,去请司马长卿,长卿却推托有病,不肯前往。临邛县令见相如没来,不敢进食,亲自前去迎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酒兴正浓时,临邛县令走上前去,送上琴说:“我听说长卿特别喜欢弹琴,希望用它来自助娱乐。”司马相如推辞一番,便弹奏了一两支曲子。当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文君,刚守寡不久,很喜欢音乐,所以司马相如假装与县令相互敬重,而用琴声来挑逗她。司马相如来临邛时,车马跟随其后,雍容闲雅,十分漂亮;待到在卓王孙家喝酒、弹奏琴曲时,卓文君从门缝里偷偷看他,心中高兴,并且喜欢上了他,又担心自己配不上他。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就叫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让侍者传达自己的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连夜逃出家门,与司马相如私奔,一起急忙逃回了成都。司马相如家里穷得空无一物,只有四面墙壁竖在那里。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之事,大怒道:“女儿太不成材了,我不忍心杀了她,但也不分给她一个钱。”有人劝说卓王孙,但他始终不肯听。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卓文君感到不快乐,说:“长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临邛,向兄弟们借贷也还足够用来维持生活,何至于让自己困苦到这个地步呢!”司马相如就同她一起来到临邛,卖掉了他们的全部车马,买了一间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卓文君坐在垆前卖酒。而司马相如自己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卓王孙听到这件事后,感到耻辱,因此闭门不出。兄弟们和长者交相劝说卓王孙说:“你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你缺少的不是钱财。如今,文君已经成了司马长卿的妻子,长卿本来也已厌倦了离家奔波的生涯,虽然贫穷,但他确实是个人才,完全可以依靠。况且他又是县令的贵客,为什么偏偏这样轻视他呢!”卓王孙不得已,就分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卓文君就和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地房屋,成为富有的人家。
三、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岳起,鄂济氏,满州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五十六年,迁奉天府尹。前官贪黩,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逾年,擢内阁学士,寻出为江西布政使。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嘉庆四年,特起授山东布政使。未几,擢江苏巡抚。清介自矢,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宾演剧。吴下奢俗为之一变。疏陈漕弊,略曰:“京漕积习相因,惟弊是营。米数之盈绌,米色之纯杂,竟置不问。旗丁领运,无处不以米为挟制,即无处不以贿为通融。推原其故,沿途之抑勒,由旗丁之有帮费;旗丁之索帮费,由州县之浮收。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诏嘉其实心除弊。常州知府胡观澜结交盐政征瑞长随高柏林,派捐修葺江阴广福寺。岳起疏言观澜、柏林虽罢逐,尚不足服众心,请将钱二万余串责二人分偿,以修苏州官塘桥路。五年,署两江总督。劾南河工员庄刚、刘普等侵渔舞弊,莫云(人名)于任所设店肆运货至工居奇网利,并治如律。八年,入觐,以疾留京,署礼部侍郎。会孝淑皇后奉移山陵,坐会疏措语不经,革职留任。寻命解署职,遂卒。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赐恤如例。无子,诏问其家产,仅屋四间、田七十六亩。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异数也。妻亦严正,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往籍毕沅家。暮归,饮酒微醺。妻正色曰:“毕公耽于酒色,不保其家,君方畏戒之不暇,乃复效彼耶?”岳起谢之。及至京,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妻纺绩以终。吴民尤思其德,呼曰岳青天,演为歌谣,谓可继汤斌云。                                 (节选自《清史稿》卷三五九)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惟弊是营                   弊:弊病
B.推原其故                   原:追究
C.庄刚、刘普等侵渔舞弊       渔:谋利
D.一日亲往籍毕沅家           籍:抄没
答案  A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岳起“廉洁”的一组是                                  (    )
①行勘圩堤,落水致疾  ②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  ③将钱二万余串责二人分偿  ④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  ⑤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  ⑥呼曰岳青天,演为歌谣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岳起担任奉天府尹后,把前任居住的房屋、使用过的器物都洗刷一番,来表明自己不受沾染,因此被提升为内阁学士。
B.岳起任江苏巡抚后,外出常常轻车简从,严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请宾客、演剧,从而改变了当地奢侈的风俗。
C.岳起在一份奏折中揭发常州知府胡观澜勾结高柏林派捐修寺,并请求朝廷责成胡、高二人分摊赔偿,用这笔钱款来修筑苏州官塘路桥。
D.岳起为官两袖清风,他妻子为人也很正直、勤劳,有一次岳起在山东办案饮酒微醉,她告诫丈夫不可效仿毕沅败家。
答案  B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
译文:                                                                            
(2)莫云于任所设店肆运货至工居奇网利,并治如律。
译文:                                                                            
答案  (1)对于老百姓的事用尽心力,正遇上水灾,在堤岸巡视查看,落入水中而患病。
(2)莫云在任职之地私设店铺,运货到工地来囤积奇货而获利,(他们几人)一起被按法律治罪(或朝廷一并按法律治了他们的罪)。
 译文
岳起,姓鄂济,满洲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考中举人,乾隆五十六年,升奉天府尹。前任府尹贪得无厌,岳起到任后,将房屋、器物全部洗刷一遍,说:“不要沾染那种污迹!”过了一年,岳起被提升为内阁学士,不久,被派出任江西布政使。对于老百姓的事用尽心力,正遇上水灾,在堤岸巡视查看,落入水中而患病。皇帝下诏嘉奖他勤政,允许卸任养病。嘉庆四年,特别授予岳起为山东布政使。不久,提拔为江苏巡抚。岳起廉洁正直,所用僮仆仅几人,外出时不带车前马后的侍从,他禁止歌姬舞女游船卖唱,无事不许宴请宾客、演剧。吴地奢侈的风俗为之一变。(岳起)上疏陈述水道运粮的弊端,大致是说:“在通过水道运粮送往京城的过程中长期积累下的习惯相传,(因此有些人)就(趁机)营私舞弊。至于米数的盈亏,米色的纯杂,竟然置之不问。旗丁运粮,无处不以米作为挟制,也就造成无处不以贿赂换来通融。追究其原因,沿途的刁难,在于旗丁有帮费;而旗丁能够索取帮费,在于州县有超过定额的征收。革除弊端应当断绝它的根源,而严禁超额征收,这是断绝弊端根源的根本。”皇帝下诏嘉奖他实心革除积弊。常州知府胡观澜勾结盐政征瑞的仆役高柏林,向百姓派捐修江阴的广福寺。岳起上疏说,胡观澜、高柏林虽然被罢官,还不足以服民心,请求将派征的二万余串钱责成二人分摊赔偿,用来修苏州官塘石路、桥道。五年,岳起代理两江总督。他弹劾了南河工程官员庄刚、刘普等侵吞谋利、营私舞弊,莫云在任职之地私设店铺,运货到工地来囤积奇货而获利,(他们几人)一起被按法律治罪。八年,岳起入京朝见皇上,因病留在京城,代理礼部侍郎。正值孝淑皇后安葬于陵墓,因奏折内措辞不妥,被革职留任。不久诏命免去他代理的礼部侍郎,随即病故。皇帝深切地惋惜他,赠太子少保衔,按原职给予赏赐和抚恤。岳起没有儿子,皇帝下诏书了解他的家产,方知仅有房屋四间,田七十六亩。按照以往旧例,八旗人员去世后没有继承人的,其财产归公。皇上因岳起家境清贫,将这点财产留下赡养他的妻子;如果妻子死了,官府便为其代管产业,用来作为祭扫、修整坟墓的费用,这是特殊的待遇。岳起的妻子也很正直,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自到毕沅家没收其财产,晚上回家后,喝酒显得稍有些醉意。妻子正言厉色地说:“毕公因沉于酒色,没有保住家产,你难道不考虑以此为戒,还要再效仿他吗?”岳起向她认错。岳起到京城后,没有官邸居住,病死于寺庙之中,妻子始终以纺织为生。苏州百姓特别思念岳起的德操,称他为“岳青天”,后来编成歌谣来赞颂他,说他可以称得上是与汤斌一样的清官。
第4节  文言文整体阅读
 
一、(2008•安徽,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   ①厩刍:草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虢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答案  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                                                                             
答案  (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句中“岂为政哉”译成“难道是执政之道吗”,“所甘心焉”译成“也是心甘情愿的事”,也算对。)(2)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句中“巨猾”译成“大奸”也算对。)
 译文
韩休,京兆长安人。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唐玄宗当太子时,让他逐条回答有关国政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同时中乙科进士,提升为左补阙,担任主爵员外郎。后来提升到礼部侍郎,掌管诏书的起草。后离开朝廷做了虢州刺史。虢州是离东京、西京较近的一个州,皇帝乘车到虢州,常常收取草料税,韩休请求与其他郡均摊。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草料税而把它分给其他的州郡,这是守臣牟取私利啊。”韩休坚持争辩,属下劝说并担心他违背宰相的意思,韩休说:“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最后,收取草料税的情况就像韩休请求的一样。因为母亲去世解除官职,(守孝期满)脱去丧服,做了工部侍郎,掌管诏书起草。后提升为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去世,皇帝命令萧嵩举荐能够替代的人,萧嵩认为韩休志行高远,于是提拔韩休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直率、方正,不致力于官位的提升,当上了宰相后,天下一致称颂十分合适。万年尉李美玉有罪,皇帝将要把他流放到岭南。韩休说:“尉是小官,犯的不是大的罪恶。如今朝廷有大奸,请允许先治理。金吾大将军程伯献倚仗您的恩宠,贪污受贿,住宅、车马超越法度,我请求先处置程伯献,然后处置李美玉。”皇帝不允许,韩休坚持争辩说:“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皇帝不能使韩休改变。韩休坚决、正直大致如此。起初,萧嵩认为韩休软弱,能控制,所以引荐了他。韩休面临事情有时会指正萧嵩,萧嵩也不能说服他。宋璟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皇帝曾经在苑中打猎,有人大肆奏乐,稍微过分些,必定看着近臣问:“韩休知道吗?”一会儿就会有韩休的奏章送到。(皇帝)曾经对着镜子闷闷不乐。身边侍候的人说:“自从韩休入朝后,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这样悲伤,不让他离开?”皇帝说:“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富裕了。况且萧嵩每每启奏事情,必定顺着我的意思,我退朝后想想天下,总是睡不安稳。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大多责备我,但是我退朝后想想天下,睡觉必定安稳。我重用韩休,是为国家社稷考虑。”后来,(韩休)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被罢免。后提升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二、(2008•江西,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   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答案  C
6.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答案  B
7.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    )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答案  A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译文: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译文: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译文:                                                                             
答案  (1)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
(2)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尹何)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3)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
 译文
郑国人(常)在乡校交游,议论执政者的施政措施。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要废除?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后到这里交游,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它)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废除它呢?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难道还不赶快停止(废除乡校的念头)?这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们不能挽救;不如开个小口来疏导它,(对人们的议论)不如我们听到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子皮想让尹何治理封地。子产说:“(他太)年轻,不知道能不能胜任。”子皮说:“(他)质朴恭谨,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尹何)到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子产说:“不可。人们要是喜欢(一个)人,就希望(做)对他有利(的事)。现在您喜欢(一个)人却把政事交给他,(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东西,他(将受)的伤害肯定很多。您喜欢一个人,不过是使他受到伤害罢了,那谁还敢来求得您的喜爱呢?您有美好的绸缎,是不会让人用来学做衣服的。大的官职大的封地,是自身的庇护,您却让学习政事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听说的是要(先)学习然后再去处理政事,没听说过用处理政事来学习的啊。如果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晋国范宣子当朝为政的时候,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赋税很重,郑国的百姓都相当痛恨他。二月,郑伯来到晋国,子产写了封书信给子西,让他转告范宣子说:“您治理晋国,周边的诸侯没有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了您(向诸侯)索取的赋税很重,我对这点也不是很理解。我听说擅长治国的君子,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为没有留下好的名声而为难。好的名声,是载着德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国家有根基就不会灭亡,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有好的德行,百姓就会生活安乐,百姓生活安乐,执政便会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就减轻了诸侯的税赋。
子产在位时,让京城和边邑有秩序,让在上者和在下者服饰有差别,使田地边界分明,把房屋和井加以编制。那些忠心节俭的大臣,使他们跟随帮助他;那些奢侈无度的大臣,依据法律惩治他们。子产从政一年,众人传唱说:“索取我身上的衣服储藏起来,把我已耕种的土地进行编制。有谁要去杀子产,我们一定帮助他!”过了三年,众人又赞美说:“我有子女,是子产教导的。我耕种的土地,是子产让它丰收的。子产如果死了,谁还(能)继承他呢?”
 
定向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而怡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间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亲身之椑: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
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                     闻:被……听到
B.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高:高明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通“促”,催促
D.疾将革,闻而泣曰                               革:危急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党或义而逸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吾以尽吾年耳                       敛赀财以送其行
C.定附身衾衣,乃卒                   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D.而惧其无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答案  C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最能体现白云先生“不立名义”的一项是                       (    )
①独自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  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④请贰之,弗许  ⑤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⑥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
答案  A
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张怡以生员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在平定毛文龙反叛过程中,有因诱捕巡抚孙元化而殉国的功劳。
B.当时,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只有吴中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以及白云先生等躬身耕种于穷乡僻壤,即使是贤明的士大夫来访,他们也避而不见。
C.白云先生之所以不愿其亲故购买上等木材打造棺材,原因有二:一是他从来都“不立名义”,二是他想到自己的父亲尚且没能用上好棺材,自己用好棺材是对父亲的不敬。
D.白云先生被急急安葬后,关于他的那些书的下落,有不同说法,有人说他的书已随葬,有人说经学著作还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里。后一种说法更接近事实。
答案  D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流贼陷京师,遇贼将而怡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
译文:                                                                             
(2)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译文:                                                                             
答案  (1)流寇攻陷京城,张怡与贼将相遇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贼军将领的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
(2)希望使当地的后辈有所启发,守护珍藏遗书并传布它,不要使它湮灭失传。
 译文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征,上元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任登莱总兵,适逢毛文龙率领士兵反叛,诱捕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死于这件事。事情报到朝廷,张怡以生员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甲申年,流寇攻陷京城,张怡与贼将相遇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贼军将领的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过了很久,他才回到家乡,在此之前,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寺院里,不进城市,乡亲们称他为白云先生。
当时,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只有吴中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躬身耕种于穷乡僻壤,即使是贤明的士大夫也不能见上他们一面,但他们还是有文章在世上流传;张先生则亲自砍柴担水,闭口不谈《诗》《书》,学士词人无法索到他的只字片语,各地的显贵往来,每天到摄山,却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我父亲和余公佩处士,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进到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请求抄录副本,他没有同意,并且说:“我著书是为了打发我的年岁而已,已买了两个瓮坛,我死后下棺安葬就将书一并埋掉。”他八十八岁去世。平生的亲戚朋友,都想极力为他购买上等木材打造棺材。在病危时,他听说这事后哭着说:“当年,我父亲在城池被攻破时死去,没有亲属在旁为他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但贴身的棺木不能替换上了。我能忍心这样做吗?”他看着某位从孙,催促他赶紧把棺材换过来,定好附身的孝衣寿被后,他才气绝而死。
当时,我父亲探亲回安徽桐城,返回时,白云先生已经急急安葬了。有人说他的书已随葬,有人说经学著作还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里。乾隆三年,下诏修订《礼仪》《礼记》,访求遗书,他的某一位从孙把书献给了知府,知府令学官组织生员誊写,过了好久都没有誊写完。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十分向往,担心他失传已经好久了。幸亏他的家人主动献了出来,但我始终没有看过一眼。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希望使当地的后辈有所启发,守护珍藏遗书并传布它,不要使它湮灭失传。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刘穆之,字道和,世居京口。及高祖①克京城,从何无忌求府主簿,无忌进穆之。高祖曰:“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从平京邑,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遂委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负势陵纵;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穆之外所闻见,大小必白,虽闾里言谑,途陌细事,皆以闻。高祖每得民间委密消息以示聪明,皆由穆之。又爱好宾游,坐客恒满。布耳目以为视听,故朝野同异,穆之莫不毕知,皆陈奏无隐。穆之凡所荐达,不纳不止。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转中军太尉司马。八年,加丹阳尹。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其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加建威将军,置佐吏,配给实力。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云主上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以老母弱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能若此邪?”长民意乃少安。高祖还,长民伏诛。十年,进穆之前将军。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宾客辐凑,求诉百端,内外谘禀,盈阶满室。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又数客昵宾,言谈赏笑,引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未尝独餐。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叨忝②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此外无一毫负公。”义熙十三年卒。及高祖受禅,每叹忆之,曰:“穆之不死,当助我理天下。”其见思如此。以佐命元勋,追封南康郡公,谥曰文宣。
(选自《宋书•刘穆之传》,有删改)
 注   ①高祖:指南朝宋武帝刘裕。②叨忝:同义词连用,谦辞,表示受之有愧。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忌进穆之                            进:推荐
B.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                  重:加上
C.乃屏人谓穆之曰                        屏:使退避
D.虽每存约损                            约:约束
答案  D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穆之“竭节尽诚,无所遗隐”的一组是         (    )
①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  ②穆之凡所荐达,不纳不止  ③疑其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  ④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  ⑤引日亘时,未尝倦苦  ⑥寻览篇章,校定坟籍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穆之跟从刘裕平定东晋都城时,许多重大事情都是由他在仓猝之间裁定的;面对法治混乱的局面,他能根据实际需要随时矫正,见效很快。
B.刘穆之喜欢与人交往,这些往来于他家中的宾客使他消息灵通,所以朝野百官的情形,他没有不知道的,并且知无不言,都报告给刘裕。
C.刘裕讨伐刘毅时,让诸葛长民总理后方,又派刘穆之辅助他。诸葛长民认为刘裕这样处置不公平,使自己的奇才异谋不能尽展,刘穆之好言安抚才让他心情稍安。
D.刘穆之善于从容处理朝廷内外各种事务,他认为自己竭忠尽智,除了每天饭食稍奢侈了些外,没有辜负刘裕的地方。他死后多年,刘裕仍追思不已。
答案  C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穆之外所闻见,大小必白,虽闾里言谑,途陌细事,皆以闻。
译文:                                                                             
(2)公溯流远伐,以老母弱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能若此邪?
译文:                                                                             
答案  (1)刘穆之在外面听到或看到的各种情况,事无大小都向刘裕报告,即便是街巷间的玩笑之言,道上发生的小事,也都让刘裕知道。(2)刘公逆江而上远征刘毅,把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都托付给你,假如有一丝一毫不信任,怎么能够像这样呢?
 译文
刘穆之,字道和,世代居住在京口。等到刘裕攻占了东晋都城建康时,让何无忌找一个府主簿,何无忌推荐了刘穆之。高祖说:“我也知道这个人。”当即派信使飞骑邀请。刘穆之跟随刘裕平定晋都,各项重大事情的处理,都是在仓促之间裁决,都是由刘穆之完成的。刘裕把他当作心腹交给重任,一切行动都征求他的意见。刘穆之也竭忠尽智,没有任何隐瞒和保留。当时东晋的政治混乱,法纪松弛,制度不能遵守,豪强大族横行无忌,依仗势力任意欺侮百姓;再加上司马元显(控制朝政时发布的)政令违反常规不合常情,后来桓玄的各种规定十分繁杂。刘穆之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随时加以矫正,不到十天,风气顿时为之改观。刘穆之在外面听到或看到的各种情况,事无大小都向刘裕报告,即便是街巷间的玩笑之言,道上发生的小事,也都让刘裕知道。刘裕常常讲一些民间的奇闻秘事以显示自己消息灵通,其实都是从刘穆之那里听说的。刘穆之还喜欢与人交往,家中的宾客经常坐得满满的。他把这些人作为耳目,所以朝野上下的动向,刘穆之没有不知道的,他都向刘裕陈奏,没有隐瞒。大凡刘穆之推荐的贤才,刘裕不接纳,他就不停地推荐。他常说:“我虽比不上荀令君善于推举有才能的人,但我绝对不会推举不才之人。”刘穆之转任中军太尉司马。义熙八年,加授丹阳尹。高祖率兵向西讨伐刘毅,让诸葛长民留在府中,总理后方事务。但高祖担心他不能独自担当重任,又留下刘穆之辅助他。于是加授刘穆之为建威将军,配备辅佐的官属,增加实力。长民果然有异心,犹豫不决尚未行动,于是诸葛长民屏退身边侍从人员,对穆之说:“大家异口同声说刘裕对我不满,为什么会弄到这样的地步?”刘穆之说:“刘公逆江而上远征刘毅,把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都托付给你,假如有一丝一毫不信任,怎么能够像这样呢?”诸葛长民心情才稍微安定下来。刘裕远征结束,回到朝廷之后,把诸葛长民诛杀。义熙十年,刘穆之进位前将军。刘穆之对内总管朝廷全部事务,对外供应出征大军的军资,他对各项事情的判断和决定都快如流水,事情从不耽搁延误。朋友宾客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他这里,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朝廷内外各种咨询或请示的文件材料,堆满台阶和房间。刘穆之眼睛观看着文件,手中书写批示回答的信函,耳朵倾听别人的报告,嘴跟另外一些人应酬交谈,绝对不会混淆错乱。他又喜欢和一些宾客高谈阔论,说说笑笑,从早到晚,毫不感到疲倦。偶尔闲暇的时候,刘穆之就练习写字,阅读文章,整理校订古籍。刘穆之性情豪放奢侈,进餐时一定使用一丈见方的大饭桌,早晨就准备够十个人吃的饭食,从未一个人吃饭。刘穆之曾经告诉刘裕说:“我家本来贫苦卑贱,衣食不足,生活艰难,自从受到您的信任,虽然心里常常警告自己注意节俭,但每天吃饭,仍稍微过于丰盛了些,除此之外,再没有一点辜负您的地方。”义熙十三年刘穆之去世了。等到刘裕接受禅让即帝位时,每每感叹回忆起刘穆之,说:“如果穆之不死,当助我治理天下。”他就是这样被刘裕想念追思的。凭辅命功臣的身份,被追封为南康郡公,谥号为文宣。
三、(2009•湖南八市联考)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也。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梁孝元世,有中书舍人,治家失度,而过严刻,妻妾遂共货刺客,伺醉而杀之。
世间名士,但务宽仁,至于饮食饷馈,僮仆减损,施惠然诺,妻子节量,狎侮宾客,侵耗乡党:此亦为家之巨蠹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僮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财宝不可胜言。
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节选自《颜氏家训•治家》,有删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其不孙也,宁固                  孙:同“逊”,谦逊
B.妻妾遂共货刺客,伺醉而杀之        货:行贿,出钱收买
C.后坐事伏法                        坐:因为
D.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        率:标准,规格
答案  C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奢则不孙,俭则固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①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D.①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
②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治家之宽猛,贵在适度,不可失之偏颇。中书舍人的例子告诉人们,过于严苛,则容易使家人失和。而一味宽厚忍让,使仁慈成为软弱,无异于养虎遗患,也是无能的表现。
B.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两段话,旨在说明人们应该节俭但绝不能吝啬,而文中举裴子野和邺下领军的例子,都有力地论述了为人应该做到施舍但不奢侈,俭省但不吝啬的道理。
C.文中作者主张人民生活应该自给自足,又认为北方能做到省俭节用,江南一带则较奢侈,多数比不上北方。
D.南阳有个人,他的女婿很喜欢喝酒,所以被岳父斥责为是家里贫困的原因。等那女婿死后,几个儿子争夺财产,竟然发生了哥哥杀死弟弟的事。
答案  D
13.把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译文:                                                                            
(2)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译文:                                                                            
(3)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
译文:                                                                            
答案  (1)俭省,说的是合乎礼的节省俭约;吝啬,说的是对困难危急也不周济。
(2)老百姓生活的根本,是要种植庄稼来吃饭,种植桑麻来穿衣。
(3)裴子野只要有饥寒不能自救的远近亲戚和旧属,都收养下来。
 译文
治家的宽仁和严格,也好比治国一样。孔子说:“奢侈了就会显得不谦逊,节俭了就会显得鄙陋。与其不谦逊,宁可鄙陋。”又说:“如果有周公那样的才那样的美,但如果他既骄傲又吝啬,余下的也就不值得称道了。”这样说来是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了。俭省,说的是合乎礼的节省俭约;吝啬,说的是对困难危急也不周济。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进入到吝啬。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很好了。
老百姓生活的根本,是要种植庄稼来吃饭,种植桑麻来穿衣。所储藏的蔬菜果品,是果园场圃之所出产的;所食用的鸡猪,是鸡窝猪圈之所畜养的。还有那房屋器具,柴草蜡烛,没有不是靠种植的东西生产出来的。那种能保守家业的,可以关上门而生活必需品都够用,只是家里没有口盐井而已。如今北方的风俗,都能做到省俭节用,满足起家里的衣食所用;江南一带地方的风俗比较奢侈,多数比不上北方节俭。
梁元帝年间,有一位中书舍人,治理家庭没有把握好尺度,对家人过于严厉苛刻,妻妾就共同出钱收买刺客,等他喝醉时杀死了他。
世上的名士,只是会追求宽厚仁爱来治理家庭,以致待客和馈赠的饮食,被僮仆克扣,允诺施舍和接济别人的东西,被妻子儿子克扣;轻侮宾客,刻薄乡邻:这也是治家的大祸害。
裴子野只要有饥寒不能自救的远近亲戚和旧属,都收养下来。家里一向清贫,有时遇上水旱灾,用二石米煮成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自己也亲自和大家一起吃,从没有厌倦。京城邺下有个大将军,贪欲积聚得实在够多,家僮已有了八百人,还发誓凑满一千;早晚每人的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遇到客人来,也不增加一些。后来犯事处死,按籍册没收家产,财宝多得说不完。
南阳地方有个人,深藏广蓄,本性极吝啬。冬至后女婿来看他,他只给女婿准备了一铜瓯的酒,还有几块獐子肉;女婿嫌太简单,一下子就吃尽喝光了。这个人很吃惊,只好勉强应付添上一点,这样添过几次;回头责怪女儿说:“你的丈夫太爱喝酒,所以才弄得你老是贫穷。”等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为争夺遗产,因而发生了哥哥杀弟弟的事情。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             过:经过
B.一日至比舍,犬逐之                   比:邻近
C.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               坐:因为
D.主者谅其无他                         谅:原谅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             而四拙以无过
B.其狡狯者,相继逐去                           唯恐其失所也
C.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               戚尝刈薪,跪而缚之
D.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                         与诸门隶嬉游半载
答案  C
3.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             (    )
①冬仆迷路  ②冬仆饮酒  ③冬仆推门  ④东仆市饼  ⑤戚仆缚薪  ⑥奎仆市帽
A.③⑤          B.②⑥          C.①②④          D.①⑤⑥
答案  B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答案  A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
译文:                                                                             
(2)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
译文:                                                                             
答案  (1)乌贼鱼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吐出墨色一样的汁液来隐藏自己,这却成为了它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玩弄技巧又有什么作用呢!
(2)他年轻时在大哥宗道家做事。在大哥想再娶而给续娶之妻家下聘礼的时候,就叫他到城里去买饼。
 译文
石公说:“天下在趋利避害方面最狡猾的是兔子,但猎人却捉到了它。乌贼鱼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吐出墨色一样的汁液来隐藏自己,这却成为了它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玩弄技巧又有什么作用呢!”藏身的计策,麻雀赶不上燕子;谋生的方法,鹳鸟赶不上斑鸠。古代已有记载。我现在写作《拙效传》。
我家有四个愚拙的仆人:一个名叫冬,一个名叫东,一个名叫戚,一个名叫奎。冬就是我的仆人。(冬)两鼻朝天,面孔瘦削,蓝色眼睛,满脸虬须,面色像锈铁。(他)曾经跟我到武昌,一次我命他去拜访不远处的一位朋友,他回来时迷了路,来来往往走了数十回,看见其他仆人经过,(他)也不打听。当时他的年龄已经四十多了。我恰好出去,看见他悲伤地四处张望,像要哭的样子,便呼喊他,(他感到似乎遇到了救星)特别高兴。(冬仆)好喝酒,一天,家里正酿酒,(他)求得一碗,恰好有其他差事,将酒忘在案上,被一个婢女偷着喝掉了。酿酒的人同情他,便又像前面那样给了他一碗。他弯着身子到灶间去烫酒,酒被熊熊燃烧的火焰点着了,“哄”的一下,几乎烧掉了他的眉毛。家里人大笑,便又给他一瓶酒,冬仆非常高兴,将酒瓶放到滚烫的热水中,准备等到酒热了再喝,不料(手)又被溅起的热水烫了一下,失手将酒瓶掉入热水中,最后没有喝到一口酒,(他只好)瞪着眼睛出来了。曾经要他开门,门的枢纽很紧,(他)用力一推,身子随门的打开,头颅触到地上,脚弯过了头顶,惹得全家人大笑不止。今年(他)随我到燕京的住所,(他)与那些仆人们玩耍了半年,问他与他玩耍的那些仆人的姓名,他一个也答不上来。
东仆的相貌也很奇特,但稍微有些诙谐的意味。他年轻时在大哥宗道家做事。在大哥想再娶而给续娶之妻家下聘礼的时候,就叫他到城里去买饼。家离城有百来里路,佳期已经迫近,便要他在三日内赶回来。到了第三天下年申牌时分还不见他回来,我父亲便和我哥哥到门外张望。到了傍晚,看见一个从柳堤方向挑着担子来的人,那就是仆人东。父亲喜出望外,赶紧迎接他到家里。放下担子一看,仅看到一瓮蜂蜜。问他饼在哪里,他说:“昨天到城里,见到蜂蜜的价格低廉,于是就买了。饼的价格比较贵,不值得买。”当时的风气要用饼作为下聘的礼物,(因为没买到饼)最后没有办法行聘礼。
戚和奎都是三弟的仆人。仆人戚曾经去砍柴,(他)跪下来捆柴,用力过猛,绳子断了,拳头打到胸部,晕倒在地,半天才苏醒过来。奎的相貌像野獐,年已三十,还没有行冠礼,头发在脑后扭成一个高高的发髻,像很粗的绳子扭在一起一样。我弟弟给他钱去买帽子,仆人奎在试帽子时忘了自己头上扭成的高高的发髻,等到回来,解开发髻,束发戴帽,结果帽子太大,戴下来把鼻子眼睛全遮住了,(他)惊叹了一整天。一天,(他)到邻居家去,一只狗追他,(他)便摆开双拳与狗厮打,就好像与人比武较艺一般,最后被狗咬了手指头。他们的痴愚都像这样。
但是我家的狡猾的仆人,常常犯过错,只有这四个笨拙的仆人很能守规矩。那些狡猾的仆人,相继被赶走了,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大多不到一两年,难免受冻挨饿。但这四个拙仆,因为没有过错,不用操心就有衣有食,主人体谅他们没有其他(谋生办法),(便)根据他们的人口而给他们粮食,惟恐他们失去立身之地。唉!(这)也足以看出愚拙的好处啊。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一)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kū)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dié)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qù)辽敻(xiònɡ),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①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丽谯②,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③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人又西掖④;戊戌岁除日,有齐安⑤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二)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⑥,他人假居,由是筐篚(fěi)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⑦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běnɡ)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shān)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   ①投壶:古代一种游戏,向壶中投矢,按投中次数定胜负。②齐云、落星、井、丽谯:古代四座著名的高楼。③至道:宋太宗年号。④西掖:中书省。⑤齐安:黄冈旧称。⑥捐馆:离开居住地。⑦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第:但,只
B.亦谪居之胜概也                      胜:美好的
C.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                假:假装,佯装
D.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履:行走
答案  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由是筐篚者斩焉             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B.止于贮妓女、藏歌舞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
C.吾以至道乙未岁             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
D.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犹贤之于众庶
答案  D
8.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作者愉快心境的一组是                                 (    )
①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②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③公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 ④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 ⑤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⑥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文生动描写黄冈竹楼,是为了渲染潇洒淡泊的生活情趣、豁达豪迈的情怀;白文则通过记叙对已故关相国私第园中竹丛的栽培,体现出作者的怜竹之心爱竹之情。
B.王文引历史上四座名高楼与竹楼作比,表达作者甘愿清苦、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怀;而白文中竹子被作者培植前后的对比,则表明爱护与否,确是竹子能否生机盎然的关键。
C.两文皆是借题发挥,借景而抒情,托物而寄意,绘竹楼、叙培竹只是兴起,议论才是目的,都在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揭出文章的主旨。
D.王文多用整句着力渲染,寓情于景,特别是对于竹楼各种声响的生动描绘,更是极富诗意;白文多用散句,借物喻理,显得潇洒自如,体现出意境清隽的散文之美。
答案  A
10.翻译和断句。
(1)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译文:                                                                             
②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译文:                                                                             
(2)请用“/”为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夏 宜 急 雨 有 瀑 布 声 冬 宜 密 雪 有 碎 玉 声 宜 鼓 琴 琴 调 和 畅 宜 咏 诗 诗 韵 清 绝 宜 围 棋 子 声 丁 丁 然 宜 投 壶 矢 声 铮 铮 然 皆 竹 楼 之 所 助 也。
答案  (1)①希望以后来黄州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续修葺竹楼)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大概就不会朽烂了!②贤者也不能自己使自己与一般人不同,只有任用贤者的人才能使他们与一般人不一样。
(2)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译文
(一)
黄冈这个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它的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野草杂生,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了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适宜急雨,(人在楼中)如闻瀑布声;冬天相宜大雪,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我披着鹤氅衣,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时),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烟歇,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齐云、落星两楼,高倒是高了;井、丽谯两楼,华丽倒是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童舞女的,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年间的乙未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次年)丙申年调到扬州,(第三年)丁酉年重返中书省,(第四年)戊戌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己亥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四处奔波,未有闲暇,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以后来黄州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续修葺竹楼)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大概就不会朽烂了!
(二)
第二天,走到亭东南方的一个角落,在那里看到了一丛竹林,枝叶受到损坏,显得没有姿态。向一位姓关的老人询问,他说,这是相国亲手栽的竹子。自从关相国离开了相国府,别的人借住在里面后,从此做竹筐的人去砍它们(用来做竹筐),做扫帚的人去割它们(用来做扫帚),砍后剩下的竹子,高不足一寻,数目不过一百。再加上杂草野树杂长在竹林里,茂盛的杂树和纤细的杂草长在一起,再也没有竹子的原本样子了。我痛惜这些竹子曾经为长者亲手所植,却被俗人看低,被砍伐弃置成这等模样,但竹的本性还在。于是砍掉杂树割掉杂草,清除肮脏的土壤,给过密的地方增大空隙,给它们的根部培上土,不到一天就完成了这项工作。这时,太阳出来了就有清凉的竹阴,风吹来了就有清越的声音。竹影随风摇摆,显出很高兴的样子,好像是对它们的际遇有所感激。
啊!竹子是植物(尚且如此),对于人会怎么样呢?凭着它有同贤者相似的地方如果有人能爱惜它们,给它们培好土好好种植它们(都会如此),更何况(是对待)真正的贤者呢?既然这样竹子同草木相比,就如同贤者和一般人相比了。啊!竹子不能自己使自己与其他草木不同,只有人能使之与一般草木不一样;贤者也不能自己使自己与一般人不同,只有任用贤者的人才能使他们与一般人不一样。所以写下这篇《养竹记》,写在亭子的墙上,来赠送给日后居住此处的人,也(希望能)使现在的统治者(用贤者)看到这篇文章。
三、(2009•山东济宁质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蔡泽传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釡鬲①于涂,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   ①釡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游学干诸侯                     干:求托、请托
B.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         德:报德
C.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法:效法
D.垂功于天下者                   垂:临近
答案  D
12.下列全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                                         (    )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涂  ②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  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④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⑤乃谢病归相印  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答案  C
1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雎见到蔡泽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B.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这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C.蔡泽认为,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范雎表示赞许。
D.“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太史公认为一个人立身处世、建立功业要有凭借和条件。范雎、蔡泽是人们所说的一代辩士。然而那些游说诸侯直至白发苍苍也没遇到知音的,并不是计策谋略拙劣,而是使游说获得功效的条件不够。
答案  A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译文:                                                                            
(2)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
译文:                                                                            
(3)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译文:                                                                            
答案  (1)你曾扬言要取代我做秦相,可曾有这种事吗?
(2)人们要建立功业,难道不期望功成人在吗!
(3)然而他们二人如果不遭到困厄境遇,又怎么能奋发有为呢!
 译文
蔡泽是燕国人,曾周游列国从师学习并向诸侯谋求官职,离开燕国到赵国,但被赵国赶了出来。随即前去韩国、魏国,路上遇着强盗抢走了他的锅鼎之类的炊具。蔡泽于是向西来到秦国。
他准备去拜见秦昭王,先派人在应侯面前扬言一番来激怒秦相范雎说:“燕国来的宾客蔡泽,那是个天下见识超群,极富辩才的智谋之士。他只要一见秦王,秦王必定使您处于困境而剥夺您的权位。”范雎听了这句话,派人召他。蔡泽进来了,只向应侯作了个揖。应侯本来就不痛快,等见了蔡泽,看他又如此傲慢,范雎就斥责他说:“你曾扬言要取代我做秦相,可曾有这种事吗?让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至于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的悲惨结局也可羡慕吗?”范雎知道蔡泽想用这些话来堵自己的嘴,从而说服自己,便故意狡辩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位先生,本来就是道德大义的标准,忠诚气节的榜样。因此君子为了大义遭难而死,视死如归。活着受辱,不如死了光荣。士人本来就该具有牺牲性命来成就名声的志向,只要是为了大义的存在,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为什么不可能呢?”蔡泽说:“现在看来商君、吴起,文种作为人臣是正确的;他们的国君是错误的。所以世人称说这三位先生建立了功绩却不得好报,难道是羡慕他们不被国君体察而无辜死去吗!人们要建立功业,难道不期望功成人在吗!自身性命与功业名声都能保全的,这是上等。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失去的,这是次等;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是最下的一等了。”于是范睢称赞讲的好,就请他做上座,成为尊贵的客人。
几天以后,范雎入朝向秦昭王说起蔡泽。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交谈,对他很喜欢,授予他客卿职位。范雎于是推托有病请求归还了相印。昭王初次召见蔡泽很高兴,于是任命他担任秦国相国。向东灭掉了周朝。蔡泽做国相几个月,就有人恶语中伤,他害怕被杀,于是推托有病送回了相印,他被赐封号叫纲成君。蔡泽在秦居住了十多年,曾侍奉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侍奉始皇。曾为秦国出使燕国,三年后燕国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
太史公说:韩非子说袖子长的人善于舞蹈,钱多的人善于做生意。这话说的很实在啊!范雎、蔡泽是人们所说的一代辩士,然而那些游说诸侯直至白发苍苍也没遇到知音的,并不是计策谋略拙劣,而是使游说成功的条件不够。到了他们二人寄居秦国,能够取得卿相之位,功名流传天下,其根本原因是国家强弱的形势不同啊。但是辩士也有偶然的机遇,许多像范雎、蔡泽一样贤能的人,由于没有机遇,不能施展才能,这些人哪能说得尽呢!然而他们二人如果不遭到困厄境遇,又怎么能奋发有为呢!
 
 
【题目一】
请以“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导引】
写命题作文,对题目的解读是行文的关键。就本文而言,有三个词语至为重要:
一是“你”。“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写人,可以实写,写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写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也可以虚写,写历史上的某位名人,写读书的感悟、思想的升华。物,可以是某个物件,也可以是某篇作品,但是,不管写什么,都要以“物”为媒介拓展引入,来表现认识的加深,抒发人生的感悟。
二是“拨动”。这里的“拨动”,是“感动”“触动”还是“震动”?应该说都未尝不可,但以前两者为最佳。显然,“拨动心弦”,应是内心真挚情感的一次充溢,是个人思想认识的一次升华。因此,“你”宜以正面、积极的人和物为主。
三是“我”。题目明确规定“拨动”的是“我”的“心弦”,这个“我”就是写作者本人,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交代“拨动我的心弦”的原因,材料要相对详细,然后突出“拨动心弦”后的感受,也就是人生的感悟相对要具体,而不能蜻蜓点水,点到即止。
【题目二】
文题:梦圆此时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梦”。某一日,当“梦”终于圆了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请用上面的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从这篇文章的立意看,可以选择“大”“中”“小”三个方面来确立文章的主旨。
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是国家和民族之“梦”:如申办奥运成功,香港、澳门回归,加入WTO等等,文中传递出的将是浓浓的爱国激情。
从“中”的方面来说,可以是班级或家庭之“梦”:如班集体摘得了某一项桂冠,家庭中办成某一件渴望已久的事情等等,文中表达的将是对集体荣誉的珍视或家庭愿望实现后的欣喜。
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是个人之“梦”:如苦苦奋斗的成绩,努力追寻的目标等等,文中展示的将是一个有志气的中学生不懈追求的青春朝气。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48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