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题

| 点击:

【www.doubiweb.com--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
——————————————————————————————————————
【说明】 本试卷共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无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了政府从民间选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的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通过他们的游记把它介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取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和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做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百倍”,同时也被“紧锁笼中”。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的,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到中国时,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此也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创造能力,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是为了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在文学创作上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它各方面的杰出人物。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规定科举考试内容。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都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选自《百科全书》)
1.下列对“(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所以东亚的日本、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甚至越南科举的废除时间要在中国之后。
B.隋唐以后的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无不受科举的影响,就是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C.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了科举制度,他们的游记把它介绍到了西方,改善了欧美的用人制度。
D.英国吸纳了中国科举的优点后,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了政府公务员取用方法,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参加科考是为了实现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因为“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B.中国的科举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
C.利玛窦到中国时,科考已经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都是有识之士。
D.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巩固了政权,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实证明,科举与其它选材制度相比要更加公平、公正,世袭和举荐不会出现难得的人才。
B.明清开始,寒门学子如能“一登龙门”,就能“身价百倍”,政府也达到了笼络、控制读书人的目的。
C.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导致科举限制了人才的出路。
D.一些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的做法在今天高考中仍然得以保留,说明了科举的先进性。
4.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概括中国科举的影响。(不超过35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2分)
时下,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热播,最新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用该剧主要演员段奕宏的脸做了封面。有趣的是,这张脸的左右两边完全对称,甚至包括脸上的胡子、皱纹和泥巴。
连杂志的主笔王小峰也忍不住问主编:“你们是把一半的脸复制翻转后贴到另一半脸上的吗?”对方回答说:“不是,只是他长得比较标准。”
什么是标准?或者说,布拉德•皮特为什么性感?奥黛丽•赫本为什么美丽?又或者,狮子的屁股有什么特征?物理学家或许会推推眼镜告诉你,一切对称的东西都让人着迷。
《可怕的对称》一书的作者、华裔物理学家阿•热曾经仔细观察过儿子玩积木。他发现,刚开始,儿子只会把一块积木搭在另一块上。直到某个年龄,他搭出的东西会突然显示出对称性,而这也正是建筑学的基础。
早在儿童时代,我们就开始把世界分成左和右,人的眼和耳对称有助于接受立体的视听,而双腿的对称则为了便于直线行走。
曾经有生物学家测试了近千名学生的不同面部特征和身体特征,结果发现,最具魅力的要素即对称,其后才是性感的下巴、腰臀(女)肩腰(男)的比例、体味等。甚至,对称性也影响到了人的体味,长相和身体特征越对称,气味也越迷人。
对称是如此美丽,甚至被认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美学基础。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对称: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的反电子,磁场的南极和北极,以及化学中的分解和合成反应,就连遥远的河外星系也存在着正旋和逆旋的旋涡结构。对称的“可怕”之处在于,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它无所不在。
一个源于生活的例子常被用来说明吴健雄后来观测钴60衰变的实验:假设有两辆互为镜像的汽车,汽车A的司机坐在左前方座位上,油门在他的右脚附近;而汽车B的司机则坐在右前方座位上,油门在他的左脚附近。现在,汽车A的司机顺时针方向开动点火钥匙,把汽车发动起来,并用右脚踩油门踏板,使得汽车以一定的速度向前驶去;汽车B的司机也做完全一样的动作,只是左右交换一下——他反时针方向开动点火钥匙,用左脚踩油门踏板。现在,汽车B将会如何运动呢?
大多数人会认为,两辆汽车应该以完全一样的速度向前行驶,这犯了想当然的毛病。吴健雄的实验证明了,在粒子世界里,汽车B将以完全不同的速度行驶,方向也未必一致。
自从李政道和杨振宁打破了宇称守恒定律之后,科学家很快又发现,粒子和反粒子的行为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到1998年年末,物理学家们首次在微观世界中发现了违背时间对称性的事件。至此,粒子世界的对称性彻底破碎,世界也被证明并不像人们想像中那样完美。
5.下列对“对称”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人的一半脸复制翻转后贴到另一半脸上,左右半脸即形成对称。
B.生物学家测试了近千名学生的不同面部特征和身体特征,发现对称是最具魅力的要素。
C.人的双眼、双耳、双手、双腿对称,自然界中的正负电子、磁场的南北极等对称。
D.对称性不仅让人产生美感,而且影响到人的体味和身体。
6.下列不能作为“一切对称的东西都让人着迷”的证据的一项是(  )(3分)
A.《三联生活周刊》封面上的段奕宏的脸相。
B.布拉德•皮特的性感,奥黛丽•赫本的美丽。
C.女性的腰臀、男性的肩腰的恰当比例。
D.磁场的南极和北极、化学中的分解和合成反应。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对称不仅如此美丽,而且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因而被认为是奠定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B.人体本身有显著的对称特征,身体特征越对称,人体越具魅力,气味也越迷人。
C.吴健雄举了“一个源于生活的例子”,目的是为了形象浅白的说明所观测的钴60衰变的实验现象。
D.对称是“可怕”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它无所不在,甚至制约着人的审美意识。
8.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要说明的主要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2分)
①文化的起源可以很容易地用必要性来解释。技术、科学甚至艺术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防卫性措施,用以改善自己存活、或是增加舒适的机会。鲨鱼发展了更尖利的牙齿,羚羊发展了跑得更快的腿,我们则制造了武器和汽车。有些鸟用鲜艳的羽毛或精致的鸟巢来进行竞争,吸引异性;我们则通过时髦的衣服、昂贵的房子和优雅的举止来展示我们的愿望。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可以说,需要是发明之母。
②文化的这种基本原因仍然起作用。我们要学习,要成为专家,要革新,要开辟新道路,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样做能使我们获得物质上的优势。我们再也不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主要依据体力或简单的技巧来进行竞争。跑得快、会杀死狼、打死一头雄鹿的能力已经非常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能在文化的领域里表现出色,在这些领域中,相关的技巧是由复杂的专业规定的。在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活动中获得成功——获得诺贝尔奖或写出一本畅销书——会带来财富、尊敬、钦佩和权力。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创造性的文化的其他原因,至少对于某些人在某些时期来说,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比古代基于竞争和获得物质财富优势的原因更为重要。在某个专业内的工作可以因其自身而使人具有成就感。为一首诗找到合适的词,找到一种细胞活动的秘密,用更少的钱造出更好的微型集成电路块的方法,这些活动本身就使人着迷,哪怕没人知道你的活动,哪怕没有因此而得到奖励。许多成功的创造发明者都滔滔不绝地讲到这种内在的奖励。如果他们感觉不到这种快乐,外部奖励决不足以鼓动他们把自己的努力扩展到前人未探索过的领域。
④如果说,学科中的专家通常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学生或年轻的操作者却一般不会具有这种情绪。尤其在科学领域,初学者只看到这种工作的艰苦之处。老师很少花时间去试图揭示搞数学或科学的乐趣和美;学生们只知道这些学科受到严格的决定论统治而不是专家们体验的自由和冒险。毫不奇怪,很难鼓动年轻人去掌握文化中那些看起来冷冰冰,令人敬而远之的部分。结果,这些领域的知识可能会受到消蚀,而创造性则越来越罕见。
⑤因此,强化创造性的一种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把尽可能多的涌流的体验带进各种专业。建造文化——做一个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工作者——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事。然而,发现的喜悦却常常没法传到年轻人身上,于是他们就转向了消极的娱乐。但消费的文化根本不能与创造的文化相比。如果我们能把所有成功的创造发明者感受到兴奋体验传给下一代,创造性无疑就会繁荣兴旺。
(节选自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著的《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 )
9.根据文意,下面对“涌流的体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化领域的出色表现
B.获得物质奖励的体验
C.因工作而获得的成就感
D.娱乐消费带来的兴奋
1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制造武器和汽车的原因与鲨鱼发展更尖利的牙齿的目的是不一致的。
B.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具有跑得快、会杀死狼等能力了。
C.为一首诗找到合适的词这样的活动能使人着迷,却不能使人得到奖励。
D.在科学领域,初学者一般不能从自己的工作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美。
11.在作者看来,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人类创造文化的原因(  )(3分)
A.人类用以改善自己的存活或是增加舒适机会的需要。
B.娱乐、消费带来兴奋感。
C.能够带来财富、尊敬、钦佩和权力等物质上的优势。
D.人们在工作中因自身而具有成就感。
1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强化年轻人的创造性?(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2分)
如果被问及是否想有更多的时间睡眠,多数人会持肯定的回答。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睡眠不足呢?显然期盼更多小睡的愿望,容易让人得出下述结论:人们似乎普遍患上了慢性睡眠剥夺症。更令人担忧的是近来有专家声称:睡眠不足会引起肥胖症和糖尿病等相关障碍。
早在1894年,《英国医学期刊》就登载过一篇社论,提醒世人警惕现代生活的“仓促与骚动”正在诱发失眠症这一流行病。虽然在当时,这一点并不确切。事实上,大部分成年人的睡眠是充足的,我们的集体性睡眠债务(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近年来也没有趋于恶化。更何况,声称睡眠剥夺正在造成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断言也已不攻自破。据有关专家判断,绝大部分人的睡眠是十分充足的。这并非说睡眠剥夺不存在,但从总体上而言,我们在这方面的状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乐观。
过去40年里,对公众的实际睡眠状况有过几次大规模研究,其结果始终证明:健康的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是7到7个半小时。对当今风行的睡眠债务说的更多支持,据称是源自于实验室里运用非常敏感的睡意测试方法所进行的试验。例如在多重睡眠潜伏期试验中,将参与者送入一个光线暗淡的安静卧室,叮嘱其“务必精神放松,闭上眼睛,竭力试图睡去”。这些试验声称揭示了总人口中呈高水平的睡眠潜力,但由于它们是在轻松自如的条件下进行的,自然更能满足平素多半不为人觉察的睡意。
另一类动辄被拿来炫示慢性睡眠剥夺的证据是:我们在假日和周末的睡眠时间一般较长,每每可达9到10个小时。对此,专家常会这样假设: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清偿一星期来所累积的睡眠债务。我们的确很容易睡得超出平素的日常标准,例如星期六早晨睡懒觉,星期日下午又打盹。然而,仅仅从此类习性中不一定能推导出结论,仿佛我们真的需要额外睡眠似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睡过头,放纵一下身心呢?有时候我们吃喝过量,远远超出生理上的需要,毕竟只是出于热情好客。为什么对睡眠就不能作如是观呢?
一旦被喂养过饱、关入笼内或者感觉厌烦,大部分哺乳动物就会睡得比平时更长久。生有三指的树懒,可谓是一个佳例。树懒呆在动物园里一天要睡大约16个小时,而在天然野生的状态下,则睡眠时间不到10个小时。德国普朗克鸟类研究所的尼尔斯•拉滕博格及其同事,最近将微型脑电图(EEG)记录仪系在巴拿马树懒的头部,首次对自由放养的野生动物进行试验,由此印证了这一事实。为什么它的睡眠习性会有这种差异呢?最可信的解释是:树懒被关入笼内完全睡过头了。这种现象也见之于家畜。无论圈栏里的羊、关入厩内的马还是谷仓中的牛,睡眠时间都要比置身于开阔的野外长得多;与野猫相比,宠物猫睡起来也是漫无边际的。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3.对第二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睡眠剥夺不会造成肥胖症和糖尿病。
B.绝大部分人的睡眠是十分充足的。
C.不存在所谓的睡眠剥夺。
D.不存在所谓的集体性睡眠债务。
14.从全文看,文章末段想证明的是(  )(3分)
A.大部分哺乳动物被喂养过饱、关入笼内或感到厌烦会比平时睡得更长久。
B.树懒在动物园里睡得时间较长,在天然野生状态下睡得较短。
C.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失眠习性是有差异的。
D.人会由于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睡眠时间的长短。
1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希望更多小睡的愿望,并不意味人们普遍患上慢性睡眠剥夺症。
B.实验室里的睡意测试方法所进行的试验的结果,放大了人的睡眠需要。
C.假日或周末睡眠较长并不是生理需要,只是身心放纵。
D.传播全社会患上慢性睡眠剥夺症,只会造成对安眠药的更大需求。
16.根据文章材料,归纳作者对睡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每题3分,共12分)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蹇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可以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打了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选自《经典常谈》)]
17.诸子百家是怎样兴起的?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战国之际,本来属于贵族阶层末一级的“士”,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形成了以自由职业为特征的诸子百家。
B.贵族政治崩坏以后,那些有才能的人由贵族沦为平民,后来借助开门授徒等方式,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人就是诸子百家。
C.随着贵族政治崩坏,原来由贵族专养专用的有才能的人,因贵族失势而流落到民间,靠卖知识技能、开门授徒为生,渐渐形成了诸子百家。
D.春秋,战国之际,有才能的人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开门授徒,对当时的文化制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诸子百家。
18.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3分)
A.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是一个“老教书匠”,弟子三千,为社会培养很多优秀的人才。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来自社会不同层级的学生,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
C.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开中国讲学和游说之先河。
D.孔子一律教学生读《诗》《书》《礼》《乐》,而且使《诗》《书》等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19.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热衷于政治,不愿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对天文、算数、医学等自然科学,很少有人肯潜心加以研究。
B.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始终守着《诗》《书》《礼》《乐》,其他各家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倡导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学说。
C.宋元以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礼法要求,并不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精神,而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作的曲解。
D.当今世界,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儒学思想的核心——“尚德”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推崇。
20.怎样理解“正名主义”,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十三)
1.C C.不是传教士介绍后改善的,而是英国文官制度被仿效后改善的。
2.D A.一般人而非所有人,而且“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是明朝英宗之后。B.宋代开始。C.科考高手不一定都是有识之士。
3.B B.从“紧锁笼中”可以看出政府笼络、控制读书人的目的。A.武断,世袭和举荐也会有难得的人才。C.思想被束缚,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被限制,人才出路被限制,所以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它各方面的杰出人物。D.科举的公平公正。
4.【答案】 中国科举虽有消极影响,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5.D D.对称性只影响人的体味,没有影响人的长相和身体,对称实际上是长相和身体的特征。
6.C C.“对称”让人着迷,“恰当的比例”是迷人但不具对称特点,其他几项隐含对称性。
7.D A.奠定的物理美学的基础;C.举例的不是吴健雄,目的是说明不对称性;D.不是“制约”,只能说是对人的审美意识有“影响”。
8.【答案】 世界(宇宙)并不存在普遍性的对称规律。或:世界存在着对称,也存在着不对称。
9.C C.第③段中有“在某个专业内的工作可以因其自身而使人具有成就感”。
10.D A.原因和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必要性。B.“我们再也不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主要依据体力或简单的技巧来进行竞争。跑得快、会杀死狼、打死一头雄鹿的能力已经非常不重要。”“跑得快”“杀死狼”等能力不是需要,只是不如祖先时代那样重要了。 C.“为一首诗找到合适的词,找到一种细胞活动的秘密,用更少的钱造出更好的微型集成电路块的方法,这些活动本身就使人着迷,哪怕没人知道你的活动,哪怕没有因此而得到奖励。”文本中只是作了一个假设,而不是强调“不能”得到奖励。
11.B 参阅第五段,可以很容易作出判断。
12.【答案】 作者认为强化创造性方法是:让年轻人感到建造文化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要把成功的创造发明者所感受到的兴奋体验传给他们,让他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美。
13.B “断言”不攻自破是因为大部分人的睡眠充足。A.没有普遍造成肥胖症和糖尿病是因为不存在社会性的睡眠剥夺。C.个别情况还是有的,文中有表述。D.文章没有否定它的存在,只是表示怀疑。
14.D 文章是在谈论人的睡眠,末段材料是用来说明人的睡眠情况。A、B、C的解说都只是着眼于本段,而非全文。
15.D D.无中生有。A.见第四段,文章说小睡习性不一定能推导出人们患有慢性睡眠剥夺的结论。B.见第三段末尾,因为实验是在轻松自如的条件下进行,更多的满足了人的睡眠需要。C.希望更多小睡只是出于放纵身心。
16.【答案】 大部分人的睡眠是十分充足的,偶尔延长睡眠是出于身心的放松(有能力自然调节睡眠时间)。
17.D D.其他三项概括有信息缺漏,只有D项表述意思完整。
18.D D.“成为儒家的专有品”并不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答非所问。
19.B B.说法绝对。
20.【答案】 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517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