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锦集十二篇

| 点击:

【www.doubiweb.com--语文】

开头,指事情、动作等最初发生;开始或者事物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步又或者是第一部分;最初的一段或一部分。一篇好的作文,恰当的开头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开头才能吸引人们有兴趣读下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锦集十二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1篇: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

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是师范生进行教师技能培养和教育素养锻炼的一个重要实践阶段和必须环节。为此学校、学院统筹规划、协调安排,陕西师范大学XX级首届免费师范生于XX年九月开始了为期半年时间的教育实习,整个教育实习工作主要包括了三部分内容:班主任工作见习、教育教学实习和基础教育调研。

由文学院安排,带队老师李继峰联系,我们一行11人包含文秘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成立语文专业编队,于XX年9月19日驱车前往陕西省咸阳中学。我们怀着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投入到咸阳中学的实习工作中去,同时也受到了学校老师的欢迎,在此期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班主任见习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

在咸阳中学度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后,由于受到学校制度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得知不能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工作,这让我们感觉到十分遗憾,同时这样也会使我们的教育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于是我们及时和李老师取得了联系,想做出一些争取,老师遂与咸阳中学方面进行沟通、协商,未果。经文学院批准,李老师重新联系,我们带着遗憾于11月9日离开了咸阳中学,奔赴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下吉初中重新开始教育实习工作,直至11月底接到学校的通知,由于就业招聘会的原因,全校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提前结束,我们于XX年11月26日返回学校,结束了为期两个半月的教育实习工作。

通过这两个半月多的实习学习,我们11个人经历比其他实习小组更多的坎坷和波折,也感受到了城市中学与农村中学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城乡学校间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巨大不同。在咸阳中学实习期间,给我们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班主任工作见习等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而是告诉我们该怎么样在一个学校、社会的大环境下去面对、适应学校的制度、社会的规则,而不是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去试图做出大的改变,去改变制度、改变规则,当你还是一个小人物的时候,你是不具备这些能力的,只有把自己置身在这个学校、社会之中,并融入进去,不断地磨合自己的棱角,提高自己各方面应对的能力,努力把自己从一个小人物打造成为大人物后,你才能够去改变,去规划。当然,我们在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班主任见习和年级管理工作后,在自己对学生工作方面的认识也有了不同程度的长进,学会了作为年轻教师应该如何在年龄接近的学生面前树立老师的姿态和威信,学会了如何来恰当的与学生进行适时的沟通和交流,还学会了如何合适的协调学生之间的矛盾,化解学生之间的问题等等。

在来到下吉初中之后,我们也受到了校方领导和老师们的热烈欢迎和亲切关怀。尽管在下吉初中各方面的条件相对比较艰苦,但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的教学能力十分的信任,进行了半周的听课后,我们就全身心投入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等教学工作中去。老师们课前主动对我们的教案进行指导,上课时随堂听课,课后指出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们仅在下吉初中实习了两个多礼拜,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上却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这二十多天的课堂教学中,使我们是认识到了新课导入设计的重要性。对于才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具有年龄小、好奇心强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耐性短、好动、易走神等缺点,这使得每堂课的前二十分钟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好的导课设计,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心思能迅速转入课堂学习当中来,这样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速度就快,质量就高,效果就好。同时,针对有些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我们也采取了各种办法,有的奏效,有的则收效甚微。虽然这样,我们并不气馁,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探索和思考,还把咸阳中学的一些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学以致用。

现在回头来看,无论是在为人处事,还是在教学管理上,我们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问题之一:没能够与实习学校进行通畅的沟通,最后导致协调未果,达不到学校预设的教育实习任务,不得已只得更换实习学校。问题之二:实习中缺乏主动性,不能够主动出击,老是被动等待,等着被安排任务。问题之三:年轻气盛,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容易受到相互情感影响,将问题思考严重化。这些都是我们在实习结束后需要思考和改善的地方。

总的来看,在这实习的七十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紧张过、努力过、沮丧过、开心过、磨砺过、坎坷过、醒悟过、自信过,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们进步了、成长了,学会了一些在大学校园里学不到的东西,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们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去咀嚼、去回味、去探索。这两个多月里,有我们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真正站在讲台上、第一次面对学生说了很多话、第一次有人叫我们老师、第一次……我想这些酸甜苦辣、这些第一次将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次伟大的经历,也必将成为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一笔巨大财富。

第2篇: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

自实习以来,我对教师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是当自己走上讲台的时候,心里感受颇多。

目前感受最深的就是感觉当好一名老师不容易,当好一名语文老师更不容易!回想起以前对语文老师的评价真是惭愧,以前总觉得语文老师一节课下来没写几个字,不像数学老师一节课下来写得满黑板都是字。由此断定语文老师只要动动嘴皮子就够了,当语文老师很轻松!当自己当老师时,才知道备课、制作课件、上课等等事项都是需要老师付出相当大的精力的,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绝对需要老师课前付出极大的心血去准备,否则很难上好。回顾自己上过的语文课,觉得自己已经够细致了,可是事实效果不是很好。当然没上好原因是多方面的,课前准备工作还是有些欠缺,这是无法忽视的事实。今后在讲课过程中还是尽量多准备一些,准备地更加充分一些!

其次,感觉自己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讲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例如在讲课过程中,本来设计好的问题,如何让学生按照自己设定的思路思考?当学生没有按照自己计划好的方案思考时,自己该如何引导他?这些问题对我来说确实是个难题,听指导老师说这些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否则很难应对课堂中学生偏离课堂主题的问题,甚至方法不对,引导不好很有可能会造成越引导,学生越偏离你设定的主题,结果浪费了时间也没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这一点,我觉得若是能掌握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必将极大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再次,在讲课的过程中,自己不能真正融入到课文中去,自己像是一个局外人一样在那里似乎是有条不紊地讲课。可是语文课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则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中真正融入其中,例如,当课文中体现主人公内心欣喜若狂的段落时,老师也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去体会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学生也会很容易受到感染。小学生是十分容易受到老师的感染及启发的。另外,当讲到比较悲伤的段落时,教师的语气、音调、表情等应该符合这种悲伤情境下的氛围。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时时注意调整、改变自己的语气、音调、表情、姿势等从而来影响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如果一个语气讲下来,老师自己游离于课文之外,那么学生恐怕也难以体验其中的情感。

另外,还有课堂调控的技巧或方法问题,这对于一名老师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自制力还比较差,在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违反课堂纪律或影响教师正常讲课的现象。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实习老师来说,他们感到很新鲜,很好奇,有时候不注意听讲或者有意干扰老师讲课。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处理、应对这些问题,这是一个体现老师教学手段高明的地方,既要在课堂中

顺利的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能巧妙的应对学生的问题,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我会努力去做好的!

当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讲话不够简洁等,都需要自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好好反思,多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针对自己的不足尽力予以改正,从而较好的完成实习任务,也为将来的教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3篇: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

一直以来,在我的观念中,小学课堂就是一个很讲究组织的课堂,小学的老师更要多才多艺。可是当我这次以一个见习老师而不是学生的身份再一次走进小学课堂的时候,这种观念升华了,小学老师工作远比我想象的还要艰辛。我想可能是因为角度变了,看问题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现在的我在课堂已经不可能像个学生一样聆听老师的讲解,更注重的是课堂的组织和呈现。

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语文备课会。我对于语文备课会有很深的印象。那天呈现的俩堂课是有关语文概念的呈现,其中一堂是圆的认识,上课的老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圆,圆的直径,还有圆的半径;而是让学生以一种观察的角度去发现,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一个“通车”的作用,当学生思维堵塞的时候,老师要适时的去引导学生。在这堂课当中,我发现在课堂中问题的设置是一个很关键的点。一个好的问题能让学生更加的发人省心,相反的,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会偏离主题。另一堂课是有关百分比概念的课,在这堂课中,男老师很好的发挥了幽默细胞和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可想而知,百分数在我的日常生活当中是无处不在的。指教老师事先让学生带来有关百分数的日常用品,有些同学带来了饮料,有些带来了衣服的标签,而有些带来巧克力包装壳。这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语文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还让他们应用语文去了解商品的质量。切合的联系实际,把知识应用于生活,我觉得这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点。作为一个未来的人名教师,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评价课的好坏,但是备课会第二部分对老师课的点评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比如说我参加的新课标语文备课会,对于小学六年级走进鲁迅的那单元的课,老师们很容易把它当成单单是了解鲁迅的生平记事。当然这部分也很重要,但是老师们不能够忽略了学生文学鉴赏方面的培养。或许有人会说,叫一个小学生去鉴赏鲁迅的作品有点太天方夜谭,但是我觉得只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是可行的。既然新课标引用了鲁迅的文章,就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了,我们不应当轻看当代的小学生,事实上,他们的接受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的多!

经过这次的听课见习,真的让我获益良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我想想谈谈我个人的感悟。小学老师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闲,相反的它的工作量很大。而要做好小学老师,我更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前备好几天的课,因为你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会有什么突发状况,这是前人的经验之谈。对于那些没经过书面的设想,千万不能应用与课堂。有些老师喜欢打腹稿,以为所有的东西都装在脑海里,可是事实上,脑海里的东西跟在课堂上呈现的内容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所以老师要实现备好课,这是对自己工作的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第二,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我听过两堂同样教授语文概念却效果不同的课。一堂的老师讲话很风趣幽默,整堂课的气氛很好。而另一堂课显得相对单调多了。所以我觉得老师要适当的丰富自己的语言,以加强教学效果。第三,改变教学的主体,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变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发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的辅助老师完成课堂。

总之,对于我这样一个未来的人民教师,需要学习的东西真的是太多,即将面临毕业的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摆脱课本的束缚,千万不能做照本宣科的事,要多培养实践能力,增强试教经验,以便日后能够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胜任教师的工作。而且,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多多学习与教学有关的东西,更好的教书育人。我们应当谨记这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4篇: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 -实习报告

一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颇有成就也颇多感慨。其中付出的努力、其中的感慨、其中的得与失,恐怕是这个键盘无法承载的。这次总结,我就语文教学这个方面谈谈我最深的体会。这些体会也许不如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真知灼见,却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我教的是高一〈1〉班,这个班是全校的示范班,他们的语文老师同时又是学校教务处的主任,因此颇受关注。加上高一全用新教材,这些都使得我颇感压力。到底该如何教好这个班呢,我一脸的茫然。

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学生的语文水平、新教材的改革这些基本情况入手。我总共听了指导老师三堂课,其中两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电教室上的。他的课堂大半交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教我具体该怎么分析课文、怎么调节气氛、怎么设计教案。他只给我一个总的教学思路: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他的话说,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这句话可以说是他对我指导的全部,但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句话也是使我受益最多的。虽是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其次是对班上学生语文水平的调查。在见习的三、四天时间里,作文的批改再加上自习时间和课下时间的了解,我对班上的语文水平和每个学生的水平有了基本了解。得知这个班的语文水平还可以,且全班的学习氛围很好,课堂纪律和作文上交情况都很好,学生课前预习也很自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厌传统的语文教学,他们不喜欢老师垄断课堂。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再仔细的研究了一下新教材。新教材分必修1、必修2两本书,总体上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它从先前的应试教育转为对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上。所有的这些给我的只有一个讯息――我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找

见习结束,我们进入国庆假期。利用假期,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本班实际,完成了下一周的备课。设计教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耗体力也耗脑力,同时也是一件颇艺术的工作。经过良久的冥思苦想,忽然头脑开窍,一个思路出来了,一个问题解决了,那种成就感、兴奋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后来的教学实践,我才更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必须灵活变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具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种教学模式。某种程度讲,它已经成为我在这一个月里的教学风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颇受指导老师的赞赏和学生的喜欢与接受。

我的课堂大都采用一种教师点拨法即设问析疑。所谓设问析疑,是教师首先由一篇课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分析疑问并由此转入另一问题,最后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这种设问析疑,在加上适当的讨论,某些课文再结合文体特点,采用品味法、朗读法进行教学。这里,我只抓住设问析疑这个点谈谈我的见解和感受。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可以说,具体如何设问、如何析疑是设问析疑的关键。我经常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看作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提问则是这乐曲中的旋律。如何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准确落实设问点。如教《项脊轩志》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写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入口。先叫学生找出过渡句,然后根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喜”的心情。接着设问“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通过大事表现自己的‘悲’的还是通过小事、生活细节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的。学生轻而易举的可以得出是后者。由此

,很自然的叫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看看哪处细节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你,这就转到了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自己从问题中找到答案。最后,我问他们“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确定目标,设置问题内容,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有的时候,不仅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提。如在教《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先放录音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然后让他们说说听录音的感受,得出共同的体会即这篇课文很优美,语句优美,写景优美。然后叫他们找出文中直接写景的段落(第4、5节),接着分析第4节。先明确这类写景抒情散文应抓住文章写了什么,怎么样,勾勒了怎样的意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由我带着他们一起分析这一段的月色下的荷塘。自然而然的他们会仿照第四节的分析来自读、分析第5节。最后,再让学生进行画面想象,通过音乐的渲染,再次把他们拉入了那种意境美。怎么去提问应该说是没有定论的,但一个总的前提是问题得围绕你的教学目标,得有科学的内容。你所提的问题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导到你的教学目标中来,这是一个大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再考虑如何提问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使问题更有连贯性,使问题更有概括性。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引导呢?首先对学生的发言应该鼓励。发完言后应有恰当的评价。不要小看了那几句鼓励的话,它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有好几位学生在给我的留言本里写道:“谢谢老师对我的鼓励,谢谢老师对我回答问题的赞美和肯定。我从没想过我还会受人关注,我从没料到我的发言也可以受到肯定。我们需要肯定,需要关注,需要鼓励。”这是他们心底发出的话,因此不要忽视了给她们鼓励。

引导可适当启发、点拨。如教《华罗庚》一文时,分析课文结构、解读传主思想、分析文章写作特色时,我都会联系先前学过的课文《“布衣总统”孙中山》。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会启发他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布衣总统”孙中山》,这篇文章是通过生活中的几个方面表现传主甘于淡泊的品质,实习报告那么《华罗庚》还是不是从一个方面来写的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是以时间为顺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我接下来便问: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是漫长的、复杂的",作者是不是只写了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由此很自然的转为课堂的重点――讨论文章突出了华罗庚怎样的品质,通过什么事怎样来表现的。在上《作文  有文采》这堂作文课时,唐突的叫学生分析一个例句的好坏,他会哑口无言,不知从何入手。我会提醒他们例句中用了哪些修辞,哪些修饰词,用了哪些动词,调动了哪些感官,这样写的效果怎样,给人的感觉怎样等等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这样不仅使他们学到了作文怎么做到有文采,同时也学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语文学习的方式。由此看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了,要通过知识迁移、层层推理、由浅入深等等方式去做适当的引导,要让他们自己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要自己作答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总结。可由老师总结,也可以由学生总结。如“我们这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这节课中你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等,使学生对整堂课的重难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一节课可能会涉及到很多内容,总结可以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住重点,消化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总的说来,从设问到析疑再到总结,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对课堂的驾御能力的高低、教学技巧的灵活处理等等都会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正确的目标,确立好重难点,找好切入口,设计好问题,对学生也要有所了解,要顾及所有学生而不单是那些积极的想发言的学生。一个月的语文教学结束了,我深切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做了,就会有成绩。设问析疑、教师点拨法是我运用得较多的教学模式,它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功,让我很有一种兴奋感和成就感。当听到指导老师“非常好”的评价时,当学生不约而同的说“老师,你的课让我听得入迷了”,“你是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欣慰,有了这些,再多的辛苦算什么。

这次实习,听过十几位老师的不同的授课方式,吸取了许多的经验,发现每个老师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我才明白“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应该说这次实习,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而是使我那种教师应该塑造个性化教学的观念越来越明显、清晰。语文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是一门艺术课。怎样上好它,每位语文老师应该根据个人的不同、学生的不同塑造并保持自我丰满的教学个性,以求得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学习更加主动的学习、自主的发展。

2个月的教育实习,颇多感慨,特就“设问析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一角度写一实习总结,欢迎各位踊跃发言!

设问析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教育实习总结

一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颇有成就也颇多感慨。其中付出的努力、其中的感慨、其中的得与失,恐怕是这个键盘无法承载的。这次总结,我就语文教学这个方面谈谈我最深的体会。这些体会也许不如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真知灼见,却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我教的是高一〈1〉班,这个班是全校的示范班,他们的语文老师同时又是学校教务处的主任,因此颇受关注。加上高一全用新教材,这些都使得我颇感压力。到底该如何教好这个班呢,我一脸的茫然。

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学生的语文水平、新教材的改革这些基本情况入手。我总共听了指导老师三堂课,其中两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电教室上的。他的课堂大半交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教我具体该怎么分析课文、怎么调节气氛、怎么设计教案。他只给我一个总的教学思路: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他的话说,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这句话可以说是他对我指导的全部,但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句话也是使我受益最多的。虽是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其次是对班上学生语文水平的调查。在见习的三、四天时间里,作文的批改再加上自习时间和课下时间的了解,我对班上的语文水平和每个学生的水平有了基本了解。得知这个班的语文水平还可以,且全班的学习氛围很好,课堂纪律和作文上交情况都很好,学生课前预习也很自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厌传统的语文教学,他们不喜欢老师垄断课堂。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再仔细的研究了一下新教材。新教材分必修1、必修2两本书,总体上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它从先前的应试教育转为对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上。所有的这些给我的只有一个讯息――我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

见习结束,我们进入国庆假期。利用假期,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本班实际,完成了下一周的备课。设计教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耗体力也耗脑力,同时也是一件颇艺术的工作。经过良久的冥思苦想,忽然头脑开窍,一个思路出来了,一个问题解决了,那种成就感、兴奋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后来的教学实践,我才更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必须灵活变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具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种教学模式。某种程度讲,它已经成为我在这一个月里的教学风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颇受指导老师的赞赏和学生的喜欢与接受。

我的课堂大都采用一种教师点拨法即设问析疑。所谓设问析疑,是教师首先由一篇课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分析疑问并由此转入另一问题,最后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这种设问析疑,在加上适当的讨论,某些课文再结合文体特点,采用品味法、朗读法进行教学。这里,我只抓住设问析疑这个点谈谈我的见解和感受。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可以说,具体如何设问、如何析疑是设问析疑的关键。我经常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看作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提问则是这乐曲中的旋律。如何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准确落实设问点。如教《项脊轩志》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写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入口。先叫学生找出过渡句,然后根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喜”的心情。接着设问“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学生看课文

丰满的教学个性,以求得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学习更加主动的学习、自主的发展。

第5篇: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

2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语文 教学、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颇有成就也颇多感慨。其中付出的努力、其中的感慨、其中的得与失,恐怕是这个键盘无法承载的。这次总结,我就语文 教学这个方面谈谈我最深的体会。这些体会也许不如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真知灼见,却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我教的是高一〈1〉班,这个班是全校的示范班,他们的语文 老师同时又是学校教务处的主任,因此颇受关注。加上高一全用新教材,这些都使得我颇感压力。到底该如何教好这个班呢,我一脸的茫然。

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学生的语文 水平、新教材的改革这些基本情况入手。我总共听了指导老师三堂课,其中两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电教室上的。他的课堂大半交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教我具体该怎么分析课文、怎么调节气氛、怎么设计教案。他只给我一个总的教学思路: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他的话说,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这句话可以说是他对我指导的全部,但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句话也是使我受益最多的。虽是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其次是对班上学生语文 水平的调查。在见习的三、四天时间里,作文的批改再加上自习时间和课下时间的了解,我对班上的语文 水平和每个学生的水平有了基本了解。得知这个班的语文 水平还可以,且全班的学习氛围很好,课堂纪律和作文上交情况都很好,学生课前预习也很自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厌传统的语文 教学,他们不喜欢老师垄断课堂。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再仔细的研究了一下新教材。新教材分必修1、必修2两本书,总体上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它从先前的应试教育转为对学生语文 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上。所有的这些给我的只有一个讯息――我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

见习结束,我们进入国庆假期。利用假期,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本班实际,完成了下一周的备课。设计教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耗体力也耗脑力,同时也是一件颇艺术的工作。经过良久的冥思苦想,忽然头脑开窍,一个思路出来了,一个问题解决了,那种成就感、兴奋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后来的教学实践,我才更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必须灵活变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具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种教学模式。某种程度讲,它已经成为我在这一个月里的教学风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颇受指导老师的赞赏和学生的喜欢与接受。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 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可以说,具体如何设问、如何析疑是设问析疑的关键。我经常把一堂精彩的语文 课看作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提问则是这乐曲中的旋律。如何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准确落实设问点。如教《项脊轩志》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写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入口。先叫学生找出过渡句,然后根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喜”的心情。接着设问“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通过大事表现自己的‘悲’的还是通过小事、生活细节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的。学生轻而易举的可以得出是后者。由此,很自然的叫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看看哪处细节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你,这就转到了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自己从问题中找到答案。最后,我问他们“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确定目标,设置问题内容,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有的时候,不仅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提。如在教《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先放录音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然后让他们说说听录音的感受,得出共同的体会即这篇课文很优美,语句优美,写景优美。然后叫他们找出文中直接写景的段落(第4、5节),接着分析第4节。先明确这类写景抒情散文应抓住文章写了什么,怎么样,勾勒了怎样的意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由我带着他们一起分析这一段的月色下的荷塘。自然而然的他们会仿照第四节的分析来自读、分析第5节。最后,再让学生进行画面想象,通过音乐的渲染,再次把他们拉入了那种意境美。怎么去提问应该说是没有定论的,但一个总的前提是问题得围绕你的教学目标,得有科学的内容。你所提的问题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导到你的教学目标中来,这是一个大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再考虑如何提问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使问题更有连贯性,使问题更有概括性。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引导呢?首先对学生的发言应该鼓励。发完言后应有恰当的评价。不要小看了那几句鼓励的话,它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有好几位学生在给我的留言本里写道:“谢谢老师对我的鼓励,谢谢老师对我回答问题的赞美和肯定。我从没想过我还会受人关注,我从没料到我的发言也可以受到肯定。我们需要肯定,需要关注,需要鼓励。”这是他们心底发出的话,因此不要忽视了给她们鼓励。

引导可适当启发、点拨。如教《华罗庚》一文时,分析课文结构、解读传主思想、分析文章写作特色时,我都会联系先前学过的课文《“布衣总统”孙中山》。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会启发他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布衣总统”孙中山》,这篇文章是通过生活中的几个方面表现传主甘于淡泊的品质。那么《华罗庚》还是不是从一个方面来写的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是以时间为顺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我接下来便问: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是漫长的、复杂的,作者是不是只写了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由此很自然的转为课堂的重点――讨论文章突出了华罗庚怎样的品质,通过什么事怎样来表现的。在上《作文 有文采》这堂作文课时,唐突的叫学生分析一个例句的好坏,他会哑口无言,不知从何入手。我会提醒他们例句中用了哪些修辞,哪些修饰词,用了哪些动词,调动了哪些感官,这样写的效果怎样,给人的感觉怎样等等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这样不仅使他们学到了作文怎么做到有文采,同时也学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语文 学习的方式。由此看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了,要通过知识迁移、层层推理、由浅入深等等方式去做适当的引导,要让他们自己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要自己作答。

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总结。可由老师总结,也可以由学生总结。如“我们这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这节课中你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等,使学生对整堂课的重难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一节课可能会涉及到很多内容,总结可以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住重点,消化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这次实习,听过十几位老师的不同的授课方式,吸取了许多的经验,发现每个老师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我才明白“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应该说这次实习,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而是使我那种教师应该塑造个性化教学的观念越来越明显、清晰。语文 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是一门艺术课。怎样上好它,每位语文 老师应该根据个人的不同、学生的不同塑造并保持自我丰满的教学个性,以求得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学习更加主动的学习、自主的发展。

总的说来,从设问到析疑再到总结,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对课堂的驾御能力的高低、教学技巧的灵活处理等等都会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正确的目标,确立好重难点,找好切入口,设计好问题,对学生也要有所了解,要顾及所有学生而不单是那些积极的想发言的学生。一个月的语文 教学结束了,我深切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做了,就会有成绩。设问析疑、教师点拨法是我运用得较多的教学模式,它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功,让我很有一种兴奋感和成就感。当听到指导老师“非常好”的评价时,当学生不约而同的说“老师,你的课让我听得入迷了”,“你是个优秀的语文 老师”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欣慰,有了这些,再多的辛苦算什么。

本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您觉得文章内容好,请记住我们的网站:www.cnrencai.com/shixi/

第6篇: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

2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颇有成就也颇多感慨。其中付出的努力、其中的感慨、其中的得与失,恐怕是这个键盘无法承载的。这次总结,我就语文教学这个方面谈谈我最深的体会。这些体会也许不如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真知灼见,却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我教的是高一〈1〉班,这个班是全校的示范班,他们的语文老师同时又是学校教务处的主任,因此颇受关注。加上高一全用新教材,这些都使得我颇感压力。到底该如何教好这个班呢,我一脸的茫然。

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学生的语文水平、新教材的改革这些基本情况入手。我总共听了指导老师三堂课,其中两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电教室上的。他的课堂大半交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教我具体该怎么分析课文、怎么调节气氛、怎么设计教案。他只给我一个总的教学思路: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他的话说,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这句话可以说是他对我指导的全部,但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句话也是使我受益最多的。虽是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其次是对班上学生语文水平的调查。在见习的三、四天时间里,作文的批改再加上自习时间和课下时间的了解,我对班上的语文水平和每个学生的水平有了基本了解。得知这个班的语文水平还可以,且全班的学习氛围很好,课堂纪律和作文上交情况都很好,学生课前预习也很自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厌传统的语文教学,他们不喜欢老师垄断课堂。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再仔细的研究了一下新教材。新教材分必修1、必修2两本书,总体上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它从先前的应试教育转为对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上。所有的这些给我的只有一个讯息——我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

见习结束,我们进入国庆假期。利用假期,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本班实际,完成了下一周的备课,

设计教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耗体力也耗脑力,同时也是一件颇艺术的工作。经过良久的冥思苦想,忽然头脑开窍,一个思路出来了,一个问题解决了,那种成就感、兴奋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后来的教学实践,我才更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必须灵活变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具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种教学模式。某种程度讲,它已经成为我在这一个月里的教学风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颇受指导老师的赞赏和学生的喜欢与接受。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可以说,具体如何设问、如何析疑是设问析疑的关键。我经常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看作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提问则是这乐曲中的旋律。如何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准确落实设问点。如教《项脊轩志》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写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入口。先叫学生找出过渡句,然后根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喜”的心情。接着设问“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通过大事表现自己的‘悲’的还是通过小事、生活细节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的。学生轻而易举的可以得出是后者。由此,很自然的叫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看看哪处细节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你,这就转到了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自己从问题中找到答案。最后,我问他们“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确定目标,设置问题内容,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第7篇: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

实习是一次累与快乐交织着的实践。我始终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一诗句,要想得到很好的锻炼,就必须有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然而正因为苦,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才会有更大的乐趣。从教学工作到班主任工作,从熬夜奋战到课外活动,无不体现着累与快乐交织着。实习期间,我担任七年级(1)班的语文实习老师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感想。

1、多听课且听好每一节课

我尽可能多听课,听不同老师的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我从中受益匪浅。有的老师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上课慢条斯理、有条不紊;有的老师语速很快很流畅,跳跃性很大;有的老师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而有的老师在尝试着新课标……我十分关注老师上课的语言、形式、技巧和学生的反应等。如何调动课堂的气氛,这都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多听课,还要听好每一节课。因此,每听完一节课,我就得授课老师讨论一下听课的情况,做一些小结。有时还会把听课过程中吸收到的教学经验与同伴一起分享,进一步巩固听课效果,为下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2、虚心请教,用心备课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上老师娴熟自然的语言,随手拈来的广博得知识、自然的过渡等,除了有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只有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才能顺利上每一节课。因此,除了认真批改作业,我会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备课当中。

备课不是单纯地看教材,而是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梳理教材的内容,深入挖掘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程序。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写出了较为详细的教案,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修改完善。

3、把握机会,上好每一节课

见习后,我开始走上讲台。为了慢慢适应课堂气氛,体验真实的课堂,我是从习题课向新课过渡。一开始我上的是试卷讲评课。我以为评讲试卷很简单,只要把问题讲解清楚即可。整一节课都是我一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课堂很安静,我也不知道学生听明白了多少。课间马上请教指导老师,上重复课时就有所进步了。我主要增加了一些互动的环节,时不时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进来,师生共同来解答。这就避免了学生走神和不专心。

当我上第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时,出现了“教学任务未完成”“重点不突出”“教学环节过渡不自然”等问题。指导老师指出了我上课的不足与缺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听课和写教案过程中就有了针对性。通过了听课和实践,开始有了进步。这时,指导老师给了我多次机会,尝试上不同文体、不同类型的课,从古代的诗文到现代传记文体到现代散文,从习题课讲评到新课的授课到作文课的评讲,从不同层面锻炼和培养我的授课能力。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很好,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收到的效果不太理想。我总结出了三大问题:一是引导能力有待提高;二是预设与生成未能很好地结合;三是激励教育做得不够。我全身心投入到备课当中,针对自己的不足各个击破。

回想起来,在河堰初中的一切历历在目。在这一次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去做好一名教师。

第8篇: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

2个月的教育实习,颇多感慨,特就“设问析疑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一角度写一实习总结,欢迎各位踊跃发言!

设问析疑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教育实习总结

一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颇有成就也颇多感慨。其中付出的努力、其中的感慨、其中的得与失,恐怕是这个键盘无法承载的。这次总结,我就语文教学这个方面谈谈我最深的体会。这些体会也许不如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真知灼见,却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我教的是高一〈1〉班,这个班是全校的示范班,他们的语文老师同时又是学校教务处的主任,因此颇受关注。加上高一全用新教材,这些都使得我颇感压力。到底该如何教好这个班呢,我一脸的茫然。

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学生的语文水平、新教材的改革这些基本情况入手。我总共听了指导老师三堂课,其中两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电教室上的。他的课堂大半交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教我具体该怎么分析课文、怎么调节气氛、怎么设计教案。他只给我一个总的教学思路: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他的话说,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这句话可以说是他对我指导的全部,但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句话也是使我受益最多的。虽是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其次是对班上学生语文水平的调查。在见习的三、四天时间里,作文的批改再加上自习时间和课下时间的了解,我对班上的语文水平和每个学生的水平有了基本了解。得知这个班的语文水平还可以,且全班的学习氛围很好,课堂纪律和作文上交情况都很好,学生课前预习也很自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厌传统的语文教学,他们不喜欢老师垄断课堂。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再仔细的研究了一下新教材。新教材分必修1、必修2两本书,总体上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它从先前的应试教育转为对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上。所有的这些给我的只有一个讯息——我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

见习结束,我们进入国庆假期。利用假期,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本班实际,完成了下一周的备课。设计教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耗体力也耗脑力,同时也是一件颇艺术的工作。经过良久的冥思苦想,忽然头脑开窍,一个思路出来了,一个问题解决了,那种成就感、兴奋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后来的教学实践,我才更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必须灵活变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具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种教学模式,

某种程度讲,它已经成为我在这一个月里的教学风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颇受指导老师的赞赏和学生的喜欢与接受。

我的课堂大都采用一种教师点拨法即设问析疑。所谓设问析疑,是教师首先由一篇课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分析疑问并由此转入另一问题,最后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这种设问析疑,在加上适当的讨论,某些课文再结合文体特点,采用品味法、朗读法进行教学。这里,我只抓住设问析疑这个点谈谈我的见解和感受。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可以说,具体如何设问、如何析疑是设问析疑的关键。我经常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看作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提问则是这乐曲中的旋律。如何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准确落实设问点。如教《项脊轩志》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写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入口。先叫学生找出过渡句,然后根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喜”的心情。接着设问“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通过大事表现自己的‘悲’的还是通过小事、生活细节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的。学生轻而易举的可以得出是后者。由此,很自然的叫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看看哪处细节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你,这就转到了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自己从问题中找到答案。最后,我问他们“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确定目标,设置问题内容,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有的时候,不仅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提。如在教《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先放录音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然后让他们说说听录音的感受,得出共同的体会即这篇课文很优美,语句优美,写景优美。然后叫他们找出文中直接写景的段落(第4、5节),接着分析第4节。先明确这类写景抒情散文应抓住文章写了什么,怎么样,勾勒了怎样的意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由我带着他们一起分析这一段的月色下的荷塘。自然而然的他们会仿照第四节的分析来自读、分析第5节。最后,再让学生进行画面想象,通过音乐的渲染,再次把他们拉入了那种意境美。怎么去提问应该说是没有定论的,

第9篇: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

二零XX年十月八日至十一月二十一日,这一个多月的日子里,我把我自己奉献了给我的专业实习,在这段日子里,我不仅把三年里学习的学科教育知识运用到了实际当中,同时也在实际教学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为自己今日的事业路途做好筹谋。

一、实习学校

我这次选择了集中实习,我们的实习队共有17名同学,实习学校为乐昌市第三中学,实习队实习主要负责该校的初一初二级学生的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该校初一有8个班,初二有6个班,多数学生成绩基础处于中等或者中下层次,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较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速度。这次实习我负责的班级是该校的初一(3)班,作为实习语文教师与实习班主任对其语文教学与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二、教学工作

1、听课

听课是一个实习教师的必经之路,在实习的前一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听原任语文老师的课、自己进行试讲工作以及听其他同学的试讲课。在整个实习期间我听了两个课任老师的课以及12位同学的试讲课或正式上课,共听了28节课。在听课任老师的课的过程中,认真记好笔记,注意老师的讲课方式、上课思路,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吸收老师的教学优点学以致用。在听同学的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同学的教学过程中的闪光之处,要与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对比,注意到不足的地方时要注意标记,便于提醒同学以及自己加以改正重视。

2、备课与上课

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我开始了备课工作,我们教学的课本是语文版七年级教材,我接到的第一课是第六单元23课《伤仲永》,由于这个单元都是文言文,课任老师指导我教学文言文主要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解释与文意的疏通理解,不仅要教会他们课本内的翻译,还要教会他们平时该如何翻译。在这个月里教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文言文,所以课任老师给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月里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备课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你准备得越多就能更好地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准备的内容在课堂上用不上也是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的,而且在上课之前要把自己的备课内容交由科任老师过目提出意见,老师提醒的重点与难点对于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内容的繁简与教学的速度,只有适合他们的才是好的教案。

至于上课,一开始基本上都需要经过试讲来控制时间内容,虽然准备得比较充分,但是仍然会紧张,想到我今日所讲的知识与内容将会影响到48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到了后来,与学生熟悉了起来以及形成了较好的默契后,上课不需要经过试讲也能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比开始的时候更加自然流畅了。在实习期间,我一共上了8节正课,内容都是文言文,包括《伤仲永》、《论语》六则、《世说新语》、《木兰诗》、《三峡》五篇课文;3节试卷评讲课,评讲了第一单元的测验卷以及期中考语文卷。通过之前的听课与试讲,在实际上课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在上课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传授之外,还要兼顾到学生们的反应,只有学生有反应了表示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听懂,所以同时也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确立教学,要做到课堂上有尽量多的互动。另外,在课堂上,除了这些外还需要管理课堂纪律,一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会选择在课堂上聊天或者睡觉,对于这些学生也要进行个别交流来增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除了备课上课以外,批改作业也是教学工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这次实习中,我共批改了16次作业,分别是3次作文、3次翻译、2次基础作业、1次抄写古诗词、2次试卷(包括测验卷与期中考试卷)、3次地理卷。批改作业最大的用处在于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后的学习态度,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能够看出他们的实际水平,能根据他们的水平与态度增添批语,科任老师说我们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进行鼓励教育,要对他们的一点小进步进行鼓励才能使他们更有动力去完成作业。这其中的学问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经过了自己较充分的备课与实战,如今的我已基本能够根据教学重点与学生情况驾驭课堂,能基本担任起语文教师的这个角色,但通过这次的这些实习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工作的艰辛与重要,让我把平日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使模拟教学变成了真正的课堂教学,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其他各方面例如语言表达、教学方式、学生心理等方面也是要进行学习研究的,实习让我知道自己更加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第10篇: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

2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颇有成就也颇多感慨。其中付出的努力、其中的感慨、其中的得与失,恐怕是这个键盘无法承载的。这次总结,我就语文教学这个方面谈谈我最深的体会。这些体会也许不如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真知灼见,却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我教的是高一〈1〉班,这个班是全校的示范班,他们的语文老师同时又是学校教务处的主任,因此颇受关注。加上高一全用新教材,这些都使得我颇感压力。到底该如何教好这个班呢,我一脸的茫然。

见习结束,我们进入国庆假期。利用假期,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本班实际,完成了下一周的备课。设计教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耗体力也耗脑力,同时也是一件颇艺术的工作。经过良久的冥思苦想,忽然头脑开窍,一个思路出来了,一个问题解决了,那种成就感、兴奋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后来的教学实践,我才更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必须灵活变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具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种教学模式。某种程度讲,它已经成为我在这一个月里的教学风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颇受指导老师的赞赏和学生的喜欢与接受。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可以说,具体如何设问、如何析疑是设问析疑的关键。我经常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看作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提问则是这乐曲中的旋律。如何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准确落实设问点。如教《项脊轩志》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写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入口。先叫学生找出过渡句,然后根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喜”的心情。接着设问“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通过大事表现自己的‘悲’的还是通过小事、生活细节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的。学生轻而易举的可以得出是后者。由此,很自然的叫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看看哪处细节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你,这就转到了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自己从问题中找到答案。最后,我问他们“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确定目标,设置问题内容,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有的时候,不仅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提。如在教《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先放录音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然后让他们说说听录音的感受,得出共同的体会即这篇课文很优美,语句优美,写景优美。然后叫他们找出文中直接写景的段落(第4、5节),接着分析第4节。先明确这类写景抒情散文应抓住文章写了什么,怎么样,勾勒了怎样的意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由我带着他们一起分析这一段的月色下的荷塘。自然而然的他们会仿照第四节的分析来自读、分析第5节。最后,再让学生进行画面想象,通过音乐的渲染,再次把他们拉入了那种意境美。怎么去提问应该说是没有定论的,但一个总的前提是问题得围绕你的教学目标,得有科学的内容。你所提的问题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导到你的教学目标中来,这是一个大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再考虑如何提问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使问题更有连贯性,使问题更有概括性。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引导呢?首先对学生的发言应该鼓励。发完言后应有恰当的评价。不要小看了那几句鼓励的话,它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有好几位学生在给我的留言本里写道:“谢谢老师对我的鼓励,谢谢老师对我回答问题的赞美和肯定。我从没想过我还会受人关注,我从没料到我的发言也可以受到肯定。我们需要肯定,需要关注,需要鼓励。”这是他们心底发出的话,因此不要忽视了给她们鼓励。

引导可适当启发、点拨。如教《华罗庚》一文时,分析课文结构、解读传主思想、分析文章写作特色时,我都会联系先前学过的课文《“布衣总统”孙中山》。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会启发他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布衣总统”孙中山》,这篇文章是通过生活中的几个方面表现传主甘于淡泊的品质。那么《华罗庚》还是不是从一个方面来写的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是以时间为顺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我接下来便问: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是漫长的、复杂的,作者是不是只写了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由此很自然的转为课堂的重点――讨论文章突出了华罗庚怎样的品质,通过什么事怎样来表现的。在上《作文 有文采》这堂作文课时,唐突的叫学生分析一个例句的好坏,他会哑口无言,不知从何入手。我会提醒他们例句中用了哪些修辞,哪些修饰词,用了哪些动词,调动了哪些感官,这样写的效果怎样,给人的感觉怎样等等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这样不仅使他们学到了作文怎么做到有文采,同时也学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语文学习的方式。由此看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了,要通过知识迁移、层层推理、由浅入深等等方式去做适当的引导,要让他们自己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要自己作答。

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总结。可由老师总结,也可以由学生总结。如“我们这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这节课中你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等,使学生对整堂课的重难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一节课可能会涉及到很多内容,总结可以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住重点,消化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这次实习,听过十几位老师的不同的授课方式,吸取了许多的经验,发现每个老师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我才明白“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应该说这次实习,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而是使我那种教师应该塑造个性化教学的观念越来越明显、清晰。语文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是一门艺术课。怎样上好它,每位语文老师应该根据个人的不同、学生的不同塑造并保持自我丰满的教学个性,以求得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学习更加主动的学习、自主的发展。

总的说来,从设问到析疑再到总结,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对课堂的驾御能力的高低、教学技巧的灵活处理等等都会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正确的目标,确立好重难点,找好切入口,设计好问题,对学生也要有所了解,要顾及所有学生而不单是那些积极的想发言的学生。一个月的语文教学结束了,我深切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做了,就会有成绩。设问析疑、教师点拨法是我运用得较多的教学模式,它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功,让我很有一种兴奋感和成就感。当听到指导老师“非常好”的评价时,当学生不约而同的说“老师,你的课让我听得入迷了”,“你是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欣慰,有了这些,再多的辛苦算什么。

第11篇: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

20xx年x月26日,我踏上了返回广州的征程,来到了传统名校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流花校区)开始了终身难忘的实习!也正是因为这次的实习之旅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成熟;正是因为这次的实习之旅让我坚定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决心和信念!

一、教学实习,建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实习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怎么“教”,怎么读懂“语文”、教懂语文,语文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实习总结。初到东风西一切感到那么的迷茫和陌生,但是这种情况仅仅持续了半天而已,很快我就有了自己的指导老师—东风西路小学教务处郑秋萍主任;有了我的实习伙伴—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保研学生—李佳贞;以及我的班级—东风西路小学三年(10)班;还有自己的办公室—流花校区多功能课室......从今天开始,东风西路小学就有了一个众多学生周知的实习老师—江老师。

在进行教学实习的任务期间,我主要的任务是听课和上课,由于在东风西这样的重点学校,所以我得到更多学习的机会。在这里每周都有区教研和校教研,而且每周都会有很多教师的岗位练兵课或者是公开课,这让我这个新手得到很多向校优秀老师甚至区优秀老师请教学习的机会,实习总结《语文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实习总结》。实习期间我听过1—6年级不同的语文课,听课的次数多达40余次!从听课中,一条“线”逐渐出现在我的眼中,而这条线就是“东风西路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一所学校的成功在于学生的成绩,更在于一套优秀的教学方法,在顾问陆老师的评课和主任的指点下,我慢慢从听课中找到了这条“线”,把这所名校的成功攻略慢慢地掌握了大概!只要我在实践中加以锻炼,我相信有一天我也能成为我所听课的名师那样优秀!在这些示范课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代表学校参加区教坛新秀比赛的屈少芬老师的《秋天的雨》和花钟,更深刻是老顾问陆老师的精彩评课和支招,可以说是把语文“玩弄在手中”!另外就是“快乐大作文”江校长的一次示范课,让我知道作文教学可以这么快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写出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说了,听了这么多的课我也该试一下自己的实力了!

我一共上了八节语文课,分别上了3篇课文,1次习作教学,这是我主要的实习收获。我给自己的教学计划是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尽量保证每周上一节课。为什么要这样?不是上越多就越好?因为这一周我还要听课,听听同样都是这样模式下的教学其他的老师是怎样设计的,我的不足在哪里;想想为什么在我的教学上就是缺少了那么的一点成熟。只有上过课,熟悉了教学模式,再去听课才能明白上课老师的那份心思,在没有上课之前,很多时候我都是听不到,想不通。可是经过了自己的备课和上课之后,我就能看得清,读得明了。另外,这一周我还要准备,我希望我要把我仅有的几节课都当成公开课那样严肃对待,用多点的时间多点修改多点反思多点试讲,把最好的课带给学生。当然一个实习生不能单单就是上语文课,平时还常常要替上自习课、兴趣课、综合课之类的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简单总结一下这8节课的情况和收获。

第12篇: 语文教育实习总结开头

一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颇有成就也颇多感慨。其中付出的努力、其中的感慨、其中的得与失,恐怕是这个键盘无法承载的。这次总结,我就语文教学这个方面谈谈我最深的体会。这些体会也许不如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真知灼见,却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我教的是高一〈1〉班,这个班是全校的示范班,他们的语文老师同时又是学校教务处的主任,因此颇受关注。加上高一全用新教材,这些都使得我颇感压力。到底该如何教好这个班呢,我一脸的茫然。

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学生的语文水平、新教材的改革这些基本情况入手。我总共听了指导老师三堂课,其中两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电教室上的。他的课堂大半交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教我具体该怎么分析课文、怎么调节气氛、怎么设计教案。他只给我一个总的教学思路: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他的话说,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这句话可以说是他对我指导的全部,但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句话也是使我受益最多的。虽是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其次是对班上学生语文水平的调查。在见习的三、四天时间里,作文的批改再加上自习时间和课下时间的了解,我对班上的语文水平和每个学生的水平有了基本了解。得知这个班的语文水平还可以,且全班的学习氛围很好,课堂纪律和作文上交情况都很好,学生课前预习也很自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厌传统的"语文教学,他们不喜欢老师垄断课堂。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再仔细的研究了一下新教材。新教材分必修1、必修2两本书,总体上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它从先前的应试教育转为对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上。所有的这些给我的只有一个讯息――我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

见习结束,我们进入国庆假期。利用假期,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本班实际,完成了下一周的备课。设计教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耗体力也耗脑力,同时也是一件颇艺术的工作。经过良久的冥思苦想,忽然头脑开窍,一个思路出来了,一个问题解决了,那种成就感、兴奋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后来的教学实践,我才更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必须灵活变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具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种教学模式。某种程度讲,它已经成为我在这一个月里的教学风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颇受指导老师的赞赏和学生的喜欢与接受。

我的课堂大都采用一种教师点拨法即设问析疑。所谓设问析疑,是教师首先由一篇课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分析疑问并由此转入另一问题,最后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这种设问析疑,在加上适当的讨论,某些课文再结合文体特点,采用品味法、朗读法进行教学。这里,我只抓住设问析疑这个点谈谈我的见解和感受。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可以说,具体如何设问、如何析疑是设问析疑的关键。我经常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看作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提问则是这乐曲中的旋律。如何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准确落实设问点。如教《项脊轩志》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写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入口。先叫学生找出过渡句,然后根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喜”的心情。接着设问“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通过大事表现自己的‘悲’的还是通过小事、生活细节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的。学生轻而易举的可以得出是后者。由此,很自然的叫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看看哪处细节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你,这就转到了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自己从问题中找到答案。最后,我问他们“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确定目标,设置问题内容,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有的时候,不仅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提。如在教《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先放录音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然后让他们说说听录音的感受,得出共同的体会即这篇课文很优美,语句优美,写景优美。然后叫他们找出文中直接写景的段落(第4、5节),接着分析第4节。先明确这类写景抒情散文应抓住文章

此文共有2页 1 2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85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