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集合5篇

| 点击:

【www.doubiweb.com--数学】

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集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数感  

  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  

  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3、空间观念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4、几何直观 利用图形描述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5、数据分析观念  

  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  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  

  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8、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问题抽象,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第二篇: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应用广泛的特点,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理性认知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的提高,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尤为迫切。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立足于数学核心素养概念分析,开展二年级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途径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培养。

数学新课标明,应重视创新教育方式的应用,促进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必要的重要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应用技能。由此可见,考试重理论教育、重点关注学生考试分数高低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学生未来成长的需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学科特征与学生的认知、学习特征相结合。

一、数学核心素养概念。

数学作为探索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合理学科,其发展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在教育教育中,小学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基础的数学知识很多,但是对于以具体认知为中心的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和学习很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系统学习,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此外,学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更好地分析、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其思维的严格性,使学生具有创新、追求现实的学习精神。

二、二年级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1.以生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由于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和技术,无视兴趣培养,许多学生形成了数学无聊无聊的印象。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小学二年级的人教版观察物体(1)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大家的观象的故事说明作为兴趣的导入,让学生意识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的结局,从某个角度看物体是片面的。然后通过教学实践,让学员意识到应该仔细观察,从多角度看问题,帮助学员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2.创建问题情况,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活泼活泼,对生动具体的东西感兴趣。为了培养学员良好的数学抽象、数学运算能力,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开展,为学员创造相应的学习情况,让他们身临其境的思考数学问题。例如,在混合运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设备将教室配置为学习超市,分别定价铅笔、书籍和橡胶等。学生以抽签的形式领取购物券,购物种类在2种以上,每种数量在3件以上时,购物券全部用完。在购物体验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手中的购物券和不同物品之间的价格进行初步的检查和简单的购物计划。其中,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两步计算的规律和顺序,进一步发展了应用意识。

3.联系生活施教,深化学生数学理解。

小学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有限。为了促进学生数学建模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在教育中,教师可以提出生活中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克和千克的学习中,该学段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质量概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确立质量观念,认识质量部门。笔者准备了硬币、木块、西红柿等不同的东西,让学生闭上眼睛,比较哪个重,引出物体的质量轻,测量物体质量的公司是什么?然后,老师从超市购买相当质量的西红柿,200g包装的3元/箱,1000g包装的12元/箱,让学生计算哪个更让学生意识到单价高低的比较不仅仅是标价,还要换算比较价格。在教育中,小学生也意识到数学有指导生活的意义,必须打下数学的基础。

4.开展实践教育。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数学实践活动。例如,在数据收集整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配给不同组的探索任务。有些人帮助老师统计班级设置校服工作,有些人调查水电费的使用情况学生可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做出一定的判断。在实践过程中,让其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学习经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为教学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树立生本理念,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此外,在构建高效数学课程时,为学生的高阶段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雷长征.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J].学习周刊,2017(29):38.

[2]林志明、高伟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J].基础教育研究、2017(14):21.

[3]陈凌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152.

第三篇: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

  1、在讨论问题时,习惯于强调定义(界定概念),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

  2、在观察问题时,习惯于抓住其中的(函数)关系,在微观(局部)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多因素的全局性(全空间)考虑;

  3、在认识问题时,习惯于将已有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如对偶、相关、随机、泛涵、非线性、周期性、混沌等等概念广义化,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可以看出价格是商品的对偶,效益是公司的泛涵等等。

  提高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

  1.在教材的使用上,主动挖掘教材,创新使用教材

  几年前,我在一年级使用新教材时,发现新教材除了有很多的优点外,也有一些不足。于是,教学中,自己重新组合一些内容和顺序、拓展教材。

  比如,在二年级上期开学时,孩子们还处在假期的状态中,因此就把折飞机的教学内容提到开始来上,孩子们很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了这个单元的学习。

  又比如,在二年级下期的教学中,对“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材没有很明显地讲到脱式计算的方法和格式,而在很多的练习中又出现了这方面的练习,所以特别加强这方面教学的练习内容。

  孩子们在情景当中学习,很快就掌握了。还有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让孩子们自己发现、总结,最后归纳,完善了知识,形成一定的系统。

  2.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不脱离实际

  在新教材的几年使用中,大量地创设情景,丰富孩子们的视角,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很有效果。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生活经验缺少,通过情景的呈现,马上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孩子们对知识不陌生,又有了经验,也就克服了理解的困难。尤其现在多媒体的教学,是低年级课堂创设情景的主要途径。生动形象,一目了然。

  在二年级的“旋转和平移”的教学中,效果非常好。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教学方式,体现课堂教学的和谐。

  3.教学过程中,适时的教和主动的学

  在“课标”中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这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决策。

  所以,“和谐”正是“此地无声胜有声”。教师的备课是知识生成的一种预报,在课堂中知识的生成是思维的一种更高境界。教师的引导,要适时恰到好处;学生的探索中,要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篇: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第五篇: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仅靠浅层学习是无法达到的,只有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内涵的教育,才能不断丰富学生数学素养,提升学习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何入手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所谓数学意识,就是一种良好的数学直觉,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去看待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数学学习层次的体现,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敏感性与适应性。并且,拥有数学意识的学生,会有意识地观察数学的表象,可以从客观的事物出发,去理解数学内部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十分重要。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无所不在,慢慢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对数学的敏锐性。同时,当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知识灵活,这无疑为教师实施生活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程时,教学的难点就是学生对于人民币的价值理解以及人民币面值之间的换算,而人民币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事物,利用学生对生活的敏锐性去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理解人民币面值之间的换算以及具体事物的价值,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

  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数学直觉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思维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问题、现象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是学生对数学宏观体现的一种把控能力,同时也是对数量最直接的一种判断能力,可以说估算能力就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快捷、高效地学习。能够灵活掌握估算方法的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也会超过其他同学,是学生思维敏捷性与创造性的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想尽办法去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直观目标。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教学中从精算入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从估算开始学习,先用竖式计算的方式在心中计算,从而慢慢形成对数学的直觉,最后提升学生计算的精准性。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教材以外的估算资源,如体育课上学生每分钟的跳绳次数,或者在春游活动中应该准备的用具用品数量,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际的数字提升自身的估算意识,这也是一种数感的形成,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在估算中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最终形成一种科学的数学直觉。

  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经验的积累、方法策略的内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交流与反思的结果。案例:“估计一版报纸有多少字”。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说说自己打算怎样估计,先估计一块,再估计整版。接着让学生在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估计。估计完再进行交流。这两次交流意义不同:第一次是交流估计的策略,通过交流使一部分还没有想起策略的同学得到了启发,估计时就不会茫然无序。第二次交流具体的估计方法,在同学们的互相补充中来完善自己的方法。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之所以失败,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和认知策略,而是对知识和认知策略的无效运用。学生的评价、反思意识和水平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评价,促进“策略”的形成。总之,“解决问题”教学要变“教解法”为“策略指导”,引导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情境中解读数学信息,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验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淀,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就要善于根据学生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对知识结构进行系统化的思考等等,构建出具有数学味的知识网络体系,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一定会得到有效培养。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87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