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学习思想汇报

江苏省09级高一语文第二学期自主学习测试题二

| 点击:

【www.doubiweb.com--党课学习思想汇报】

江苏省09级高一语文第二学期自主学习测试题二
语文卷(总分160)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3分)
A勒紧(lēi)     沙砾(lì)        齑(jī)粉        绯(fěi)闻
B缱绻(qiǎn)    挣脱(zhèng)   纤维(xiān)    干瘪(biě)
C逮捕(dài)     鞭笞(chì)     逡巡(qūn)     户牖(yǒu)
D 毗邻(pí)        伛偻(lóu)      残羹冷炙(zhì)   同仇敌忾(kài)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水奔腾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以想像得到那真是千钧一发。
B、肖邦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C、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
D、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于谦为人正直,不畏强暴,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是他那四句自勉诗的真实写照。
B.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许多发达国家曾为此付出过社会伦理道德几乎崩溃的惨重代价。
C.神舟5号宇宙飞船载着杨利伟胜利返回地球,这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每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为它骄傲。
D.我们可以在街头随处可见各类商店出售不同档次的商品,而且卖得很火。
4.我国每个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从下面几个节日中任选两个,各用一句话诗意地表现它的特点。(4分)
(例如)重阳节:拄杖登山,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植树节:                             
5. 仿照下面划线部分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组句子,要求含义、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划线部分保持一致。(5分)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风雪,我就是一棵傲霜斗雪的青松;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二、文言文阅读(38分)
阅读课内文言文《指南录后序》片段,完成6—11题。(20分)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予自度不得脱    何不改乎此度                   B 夜则以兵围所寓所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C 竟使遇哨,无不死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D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微斯人,吾谁与归
7.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D 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8.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A 安能屈豪杰之流    B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 缇骑按剑而前      D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  B 修我戈矛,从王于师    (整治)
C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交付)  D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写文章献给)
10.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B 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终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C 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D 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2分)
                                                    
2)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外文言,回答12-15题。(18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道遇沛公。沛公拜良为厩将。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①游耳。”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注:①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找到
B.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改变
C.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钱财
D. 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记载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B. 不如因其懈击之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C.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D. 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               人皆得以隶使之
1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作者认为张良通晓事理,一定知道知神仙之事虚妄怪诞,“从赤松子游”其实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
B.作者通过正反对比,告诉人们应居功自傲、贪图享乐是韩信等人走向覆亡的根本原因。
C.作者充分肯定张良功成身退、淡泊功名的做法,并认为张良做到了“明哲保身”。
D.作者认为,位极人臣者,常常也面临着“系狱”乃至“诛夷”的危险。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鉴赏(8分)
1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①,日暮沧波起。背飞②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①天涵水:谓水天相接。 ②背飞:背向而飞。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片通过景的描写营造出的意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词,说说“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一句在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片最后两句词在构思方面有何特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7.(1)                      ,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渡扬子江》)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王勃《滕王阁序》)
   (3)大阉之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______ ,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
   (5)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___ 。(6)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体用不二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体”与“用”是一对构成相反相成关系的哲学范畴。在语言学上,“体”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体、身体、躯体、肢体,指代全身或四肢;在名词形式上,其含义是本质、本原、本体;在抽象意义上,它可以指心体、性体等。从语言的演变来看,“用”的含义变化不大,它的主要含义是指功用、作用、用途等;它的名词组合形式有财用、费用、物用等。从哲学上讲,“用”是“体”的派生物,其与“体”始终是相对的。
“体用”之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体用”即已出现。如《老子》中的“弱者道之用”,《论语》中的“礼之本”、“礼之用”。到了魏晋时期,“体”与“用”才成为一对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范畴,而这集中体现在何晏、王弼所建立的“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中。他们把“有”与“无”、“动”与“静”、“本”与“末”、“一”与“多”等关系都纳入到“体用”范畴的框架,肯定其统一性,内在地表达了“体用不二”的思想。何晏在《老子注》中就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同时,王弼也指出,万物虽生而为万形,但其本质上都是“冲气一焉”。可以说,在“元气论”与“贵无论”相结合的基础上来说明“体用”的统一关系,这是何王哲学本体论的一大特色,他实际上所表达的是一种阴阳结合的思想。在何晏、王弼看来,天下万有的本体是“无”。
在盛行于东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佛学中,“体用”范畴还被用于阐述佛教的性理、理事、寂照、定慧等理论。继之而起的宋明理学,则强调“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以精神性的“理”或“心”作为世界之本体。他们认为,“体”存藏于“用”之中,是与“用”须臾不离的超验体,这也就是说,每一事物中都有体藏于用中。这一说法最终导致了“理气”或“体用”之间互分彼此与先后。
后来,王阳明居于“心学”的立场提出:“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这一“即体即用”的“体用不二”的观点,后来被现代新儒家的开创者和主将——熊十力作了进一步的阐扬和发挥。他将佛学中的“法相”称为“用”,而将“法性”称为“体”,实际上主张否认心物万象的客观实在性在他看来,“用”是“体”之用,“用”就是“体”,而非他物。他说:“桌子哪、人哪、鸟哪,思想等精神现象哪,乃至一切事物,都不是一一固定的相状,都只是功用。”熊十力用“海水与众沤”之喻来表述“体”和“用”的关系:大海水离不开众沤而单独存在,大海水就是众沤本身。如果说大海水是本体,它所具有的变动不居就是功用,那么众沤就是大海水变动不居的显现。
“体用不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虽然从认识观的本源来看,它是一种以精神为先的唯心主义思想,却闪耀着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光辉。
(选自赖功欧《东方哲学经典命题》有删改)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体”与“用”是一对构成相反相成关系的哲学范畴,二者之间的差别迥异,不可相容。
B.“体用不二”理论是儒家世界观、哲学观的独特理念,这一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C.从哲学上讲,“用”是“体”的派生物,而“体用”之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D.“体用不二”的哲学思想有力地批驳了早期哲学的阴阳之说、有无之说。
19. 下列关于熊十力在“体用不二”哲学思想方面的贡献,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熊十力认为,“体”藏在“用”中,是与“用”须臾不离的超验体。
B. 熊十力继承和发扬了王阳明“即体即用”的思想,又受到佛学思想的影响,对““体用不二”的哲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扬和发挥。
C. 熊十力用“海水与众沤”的比喻,以“众沤”与“大海水”的不可分割生动说明了不变性即是功用。
D. 熊十力的哲学贡献促成了现代儒学对“体”、“用”问题的继续争论。
20.试概括中国古代“体用不二”哲学思想的发展情况。(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体用不二”说从认识观的本源来看属于唯心主义范畴?(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美国的西点军校在世界上名气很大,它不仅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也培养出无数商界精英。这所学校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比如,当军官派你去完成一项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你没有完成,当军官问你为什么时,如果你为自己辩解,说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自己没有完成任务,那就错了。你只能说:“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你不能多说一个字。
对此,有人说,“没有任何借口”太没人情味了,太冷漠了:也有人说,“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激起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还有人说,在人生中,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寻找借口上,失败也好,做错事也罢,再美妙的借口,对事情的改变又有什么作用呢?
作为中学生的你,听到过一些借口吗?曾为自己找过借口吗?你对它有何感受和认
识?请你以“借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立意自定。⑵文体自选。⑶题目自拟。⑷不少于800字。⑸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自主测试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  A项“绯闻”的“绯”应读“fēi”;C项“鞭笞”的“笞”应读“chī”;D项“伛偻”的“偻”应读“lǔ”。 
2.A  A项“千钧一发”应改用“雷霆万钧”
3.B  A项“一生”是“诗的真实写照”,前后关系倒置,不合逻辑;C项用“这”指代“神舟5号宇宙飞船载着杨利伟胜利返回地球”这件事,与后面的动词“研制”搭配不当;D项“可以”与“可见”语义重复,属成分赘余。
4. 清明节: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纷纷清明时节雨,点点滴滴落心头。
端午节:龙舟竟发千帆舞,汨罗江畔吊屈原。吃粽子赛龙舟,一缕英魂万古传。
中秋节:两岸共赏月,一心盼团圆。月到中秋园,亲人心相连。
植树节:种下绿色的希望,创造幸福的未来。今日栽下千棵树,来年形成万里阴。
5.报我以崎岖,我就是一座坚强挺立的大山; 报我以雷电,我就是一只搏击长空的海燕。
6.D (微:无、没有)
(度:估计;法度。以:率领;凭借……身份。竟:假使;到……终了的时候。)
7.D (无辜:无罪)
[行为:(古)两个词,此句意为“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可以:(古)两个词,“可以凭借”;(今)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遗体:(古)留给(自己)的身体;(今)死者的尸体或动植物的残留物质]
8.B  (均为名词活用为状语)9. D   (“文”在句中意为“文饰”)
10. A   (“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在本段没有表达)
11.1)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2)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12.C “资”应解释为“凭借(的条件)”
13.C  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A项两个“为”分别解释为“替”和“被”;B项两个“因”分别解释为“趁着”和“于是”;D项两个“以”前一个作介词,可解释为“凭借”,后一个作连词,表结果,相当于“来”,常和“得”连用。
14.B 称韩信等人“居功自傲、贪图享乐”从文中看没有依据。
15.(1)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设置疑兵,叫鹂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主要给分点:“张”“为”“啖”)
  (2)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主要给分点:“时”“足”“当”)
  (3)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主要给分点:“穷”“无聊”“靡”)
16.(1)起两句,写沧波浩渺,写出远旷之境。次两句,写燕贴云飞,写出高寒之境。(答出“浩渺” “远旷”指意给1分,答出“高寒”意再给1分)
(2)“独向”一句既总承前面对景的描写(1分),又暗示下片欲写登高怀人之旨(1分)。(意对即可)
(3)不写自己主观上如何思念“故人”,而从思念的对象(客体)出发,以虚笔假想“故人”将折梅寄赠,以慰相思。
17. (1)臣心一片磁针石(2)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4)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5) 恐美人之迟暮(6) 虽九死其犹未悔
18.C (A项“二者之间的差别迥异,不可相容”的说法不合文意;B项“是儒家世界观、哲学观的独特理念”说法错误,根据文意,“体用不二”的理念,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就已出道家的著作,也有儒家的著作,而且这一理念还与佛学有关;D项何晏、王弼二人就把体用不二的理念与阴阳之说、有无之说联在了一起,“批驳”的说法明显错误。
19.B (A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C项“不变性即是功用”说法错误;D项“促成了现代儒学对‘体’、‘用’问题的继续争论”的说法不能从文中得到印证。
20.(1)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体用”即已出现。(2)魏晋时期,在“元气论”与“贵无论”相结合的基础上来说明“体用”的统一关系。(3)东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体用”范畴还被用于阐述佛教的性理、理事、寂照、定慧等理论。(4)宋明理学,强调“体用一源,显微无间”。(5)王阳明居于“心学”的立场提出 “即体即用”的观点。(注意:因为题干有“古代“二字,所以本题不应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答上去)(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答出4点即给6分)
21. 何晏、王弼把天下万有的本体是“无”; 宋明理学的“体用“论则以精神性的“理”或“心”作为世界之本体;王阳明从“心学”的立场阐述“体用”;熊十力主张否认心物万象的客观实在性(或答:将佛学中的“法相”称为“用”,而将“法性”称为“体”)。(以上的列举4分)由此可见,在“体用不二”说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认识观的本源来看,是把虚幻的“无”或者强烈的主观意识放在第一性的,当然属于唯心主义范畴。(总结2分)
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礼,东游拜访仓海君,结识了一位力大无比的人,特地为他制作了一个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锥。秦皇帝东游时,张良与那位力士在博浪沙袭击秦皇帝,结果判断有误只击中了副车。秦皇帝大为震怒,下令在全国搜捕,一定要尽快捉住这个要犯,这一切都是张良造成的。从此张良改名换姓,流亡隐藏在下邳。
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队伍。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刘邦拜张良为偏将。刘邦的队伍从洛阳南部向轘辕出击,张良引兵与刘邦会合,攻克了属于韩国的十多座城,打败了杨熊的军队。于是刘邦便命令韩成在韩都阳翟留守,他和张良一起南下攻克宛城,向西攻入武关。刘邦想用两万人的兵力去攻打峣关的秦军,张良对他说:"秦兵还十分强大,不可轻敌。我听说那里的守将是一位屠户的儿子,商人便可以用利去引诱他,希望你暂时留守,派人先行一步,准备好五万人的食物,并在各个山头插满旗帜,作为疑兵,派郦食其带上财宝去收买秦军将领。"秦将果然背叛,想联合起来向西攻打咸阳。刘邦准备接受,但张良劝阻他说:"这只是将军们想叛变,士兵恐怕不会服从。如果士兵们不服从就危险了,不如乘秦军松懈不备袭击他们。"于是刘邦便带兵袭击秦军,把他们打得大败。便北上蓝田,又打了一仗,秦军竟然被打败。刘邦率军直抵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入秦宫,看到数不尽的宫室、帷帐、狗马、贵重宝物和宫女们,便想留下来住在宫中。樊哙向刘邦建议撤出宫去,刘邦不接受。张良对刘邦进谏说:"正因为秦王无道,你才能够打败他们进入宫中。你要想为天下彻底推翻暴秦,就应当身着俭素作为依靠。如今才刚进入秦宫,就安于宫中的享乐,这才真正算得上是帮助暴君残害百姓。更何况忠言虽然不好听,却有利于行动;良药喝起来虽然很苦,却对治病有好处。希望沛公能够听从樊哙的劝告。"于是刘邦便将军队撤回到霸上。
汉六年正月,刘邦分封有功之臣。张良并未立下战场上杀伐的功劳,但汉高帝刘邦却说:"在军帐中出谋献策,使千里的战场取得决战的胜利,这是张良的功勋。让他自己在齐选择三万户。"张良却说:"我从下邳起事,在留会见皇上在是天意让我归属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并不时取得成功,我自愿分封到留在感到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分封。"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张良跟随刘邦平息了代地的叛乱,用奇计攻克了马邑,又劝刘邦立萧何为相国,经常和刘邦商讨大大小小的事情,由于不关系天下存亡,所以没有存录。
张良说:"我家两世为韩国宰相,韩国灭亡之后,不留恋万贯家财,为韩国复仇不畏强秦,令天下振动。后来用三寸之舌为帝王当军师,分封万户,位列侯爵,这是一个平民书生的最高荣誉,对于我张良来说已经感到最大的满足。我如今愿意抛弃人间的闲事,想追随神仙赤松子云游。
臣司马光说:人有生有死。就好比晚上过后一定是早晨一样;自古及今,本来就从未有人能超脱这个常规而独自生存下来。凭着子房的通达事理,完全知道神仙之事是虚妄荒诞的;然而他打算跟从赤松子交游,他的才智从这可以知道啊。面对功名富贵,是为人臣者最难处理的。像高帝所称赞的,只不过三杰罢了。但淮阴侯韩信被杀,萧何被关进监狱,难道不是因为功名富贵到极点但还不知道满足吗!所以子房以神仙为借口,丢弃人间的事,把功名看成身外之物,对荣华利禄不屑一顾,人们常说明哲保身的人,子房是一个啊。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sxhb/494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