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现代文阅读科普类高三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 点击:

【www.doubiweb.com--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现代文阅读科普类
狗的起源
⑴关于狗的起源,至今没有定论。多年前,劳伦兹认为狗可能是多种犬科野生动物杂交的结果。但随着动物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证据的出现,人们公认狗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欧亚大陆的灰狼,它们经过人类的驯化,变成了狗。
⑵那么,灰狼又是何时变成狗的呢?考古学家曾在东欧和中东发现过狗的化石,例如在比利时就出土了3万年前的狗的头盖骨。“但化石数量很少,而且狗和狼的骨骼形态很相似,结论很难确定。”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张亚平如是说。
⑶近十年来,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张亚平与瑞典科学家萨沃莱南等人通过寻找遗传标记来追踪狗的共同祖先。他们以只能通过母系遗传、存在于X染色体中的线粒体DNA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品种具有代表性的654只家狗,最终找到了狗的祖先:15000年前的东亚狼。
⑷在狗的线粒体DNA序列的分析中,张亚平和萨沃莱南等人,对大部分的狗选取了线粒体中控制区变异较多的一段DNA,对于另一小部分狗,则选取了整段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分析,然后寻找这些线粒体的DNA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出现了最丰富的基因多样性。他们发现在旧石器时代的东亚,狗的基因多样性高于其他任何地方。所以这样看,是因为“生物起源的地方,基因多样性最丰富,随着生物往外迁移,其DNA多样性也慢慢降低下来”。而狗起源的时间,也在2005年发表的狗基因谱破译中得到了证实。那次研究发现,1万年前到1.5万年前之间出现了一个狗基因的“瓶颈效应”,而15000年前狗基因的多样性很高。
⑸然而,“东亚起源说”遇到了美国博伊克的质疑。他用同一方法来对非洲大量的村落犬进行分析,发现这里的基因多样性水平与东亚犬相似。他说,现代犬有“村落犬”和“纯种犬”两大类型;现代东亚犬的基因多样性看起来比其他地区更高,并不是因为东亚地区的犬种更多,而是因为作为非纯种的“村落犬”比“纯种犬”的种类更多。也就是说,狗可能有多个起源。
⑹张亚平和萨沃莱南等人随后“反击”了博伊克的质疑。他们选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多只狗和40只狼,并选取了其中160多只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证明,中国南部犬的基因多样性高于非洲犬。
⑺不过,两方的研究都很难将现代狗的基因与中国南部或非洲本土的狼进行比较。这不仅因为两地几乎找不到狼,也因为狼的迁移能力很强,即使现在幸运地找到灰狼,其遗传基因情况也和1万多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张亚平表示,他们正在对狗的另一条标示线路——Y染色体的DNA进行分析,以求得对狗起源的更新进展。

14.关于狗的起源,张亚平和萨沃莱南等人所持的“东亚起源说”,到目前为止,依据和遗憾各是什么?(5分)
15.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狗起源的研究,至今为止,存在着多种犬科野生动物杂交和人类驯化灰狼等不同假说。
B.对于狗起源的研究,考古学派不如遗传学派的结论真实可靠是由于狗化石的出土数量很少。
C.博伊克质疑狗起源“东亚说”,促进了张亚平与瑞典科学家萨沃莱南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
D.对另外标示线路Y染色体的DNA进行分析,可能促使狗起源的研究在现有成果上更进一步。
[参考答案]
14.依据:①旧石器时代的东亚,狗的基因多样性高于其他任何地方,因为生物起源的地方,基因多样性最丰富。②15000年前的起源时间,在2005年发表的狗基因谱破译中得到证实。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多只狗和40只狼加以研究,证明中国南部犬的基因多样性高于非洲犬。④遗憾:很难将东亚或中国南部现代犬基因同东亚、中国南部的狼进行比较。[(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评分标准:本题5分。“依据”的3点,每点各1分;“遗憾”,2分,若照抄原文“(两方的研究都)很难将现代狗的基因与中国南部或非洲本土的狼进行比较”,只得1分。]
15.B(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关于狗起源的理论,目前都是假说,都有待论证,不存在哪一派结论“真实可靠”。]
 
福建省福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英国农业科学家提出,要通过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改善土地生产能力和防治病虫害来提高作物单产的新思路;美国则看重食品的质量,要解决吃“好”的问题,以开发含微量元素的保健食品为主;而中国农业科学家所提出的我国农业“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战略构想,其目标定义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要求我国作物改良应将增加品种的抗病虫性、营养高效利用、耐旱,抗逆等性状作为重要目标。
  可见,尽管不同国家采取的思路不尽一致,但新的绿色革命内涵都是围绕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功能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从技术手段上看,虽然传统育种方法也能实现上述要求,但研发的周期无疑要大大延长,所以,新绿色革命所看重的是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快捷改变生物性状的方法。其核心正是转基因技术。
  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以从生产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入手,因此培育理想株型,提高作物的抗逆,抗虫。抗病,抗寒等特性,以及抗除草剂和养分高效利用等途径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产量。现在研究得比较清楚,并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的,主要是抗虫和抗除草剂两种转基因作物。
  例如,常说的抗虫棉,就是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一种特殊蛋白质——伴孢晶体蛋白对昆虫的杀伤作用,首先利用转基因技术将BT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并表达伴孢晶体蛋白,当昆虫采食植物时就会食入这一毒性蛋白。该蛋白在昆虫肠中被消化后释放出的有效成分d—内毒素,能与肠上皮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昆虫停止进食甚至肠壁穿孔死亡。
  杂草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使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特别是在农业劳动力较少的发达国家,除草剂的施用甚至可以通过飞机大面积播撤来实现。但是,除草剂对于庄稼也有相当的危害,因此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对除草剂具有抗性的农作物,就可以放心使用除草剂了。
  其他一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尚未投入应用,但在实验室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例如,改变作物的株型,使之更充分地利用光能而增加产量;也可以通过延缓作物衰老的办法,延长它的生长时间来提高产量。
对于植物抗寒,抗旱,抗盐碱的研究也有初步的成果,通过转基因技术使植物表达保护性蛋白质或合成小分子保护剂,借以抵抗低温干旱和盐碱对植物造成的脱水伤害。其意义在于使作物在原本不适合的环境下生长,或当作物在遭遇不利的气候或水土条件时仍然能够维持相当的产量。一旦这些成果得到应用,必将与抗虫,抗除草剂作物一样,对农业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
(选自《科技潮》,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通过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改善土地生产能力和防治病虫害来提高作物单产是一种新绿色革命。
 B.作物改良应增加品种的抗病虫性、营养高效利用、耐旱、抗逆等性状,这是新绿色革命的重要目标。
 C.新绿色革命的核心是转基因技术,没有转基因技术,就没有新绿色革命。
 D.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在实验室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经果。
 E.转基因技术使用的意义,在于使用物在原本不适合的环境下生长。
10.新绿色革命内涵都是围绕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功能三个方面来展开的。为什么不同国家采取的思路不尽一致?(3分)

 


11.新绿色革命为什么看重转基因技术?试举2个事例说明。(4分)

[参考答案]
9.(5分)  C D
   (C没有转基因技术,也可以进行新绿色革命,只是速度慢。D只是“其他一些农作物”,不是指“全部”。)
10.不同的国家国情不同,按照自己的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2分)思路就不尽相同。(1分)
11.因为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快捷改变生物性状的方法。(2分)如:①能将BT基因转入植物体内,让昆虫食入毒性蛋白;②通过转基因方法,得到对除草剂具有抗性的农作物。(或③能使作物在原本不适应的环境下生长。)(2分)
 
福建省泉州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大寒潮无关“气候变化”
仿佛是在抗议刚结束的哥本哈根大会,最近整个北半球陷入了一场大寒潮
寒潮是指冬季由于受到高纬地区移来的冷气团影响,而出现短时间的剧烈降温。它往往可以分成一波一波的天气事件,一般持续一周左右,影响范围可达数千千米,结束之后气温会有所回升。由此可见,寒潮是局地的短期的气象灾害现象,目前最先进的中短期天气预报已经可以预报得非常准确。现在科学家知道,寒潮的爆发跟极地冷空气的活跃程度以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特征密切相关。当极地堆积了过多的冷空气,或者原本平直的“东西向大气环流”变得非常曲折时,极地冷空气很容易就从高纬地区“倾泻而出”,如同洪水越过大坝顶端。
寒潮爆发常常是多地区先后发生的“全球”事件。这是否说明寒潮天气就是全球变暖的直接结果呢?起码以目前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成果看来,两者没有直接联系。虽然对寒潮天气进行统计可以显示气候变化的一些趋势,可一两次寒潮过程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事实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则往往是通过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研究的。地球接收和放出的辐射能量主要由太阳、地球表面反照率、大气层的性质等几个主要因素决定。就像一个旅馆,只要你守在大门口点清楚进来出去的人数,旅店里的客人总量变化就清楚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目前发表气候变化研究成果最为全面最为权威的机构。他们于2007年发表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明确了人为排放温室效应气体对全球气候的增暖作用。简而言之,他们衡量了之前提到的各种主要因素之后,发现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阻止了地球的向外能量释放。就像一个旅店多了一个堵在旅店门口不让想结账走人的旅客离开的保安,如果进来的旅客数量变化不大的话,整个旅馆必然会住着越来越多的旅客
而对包括寒潮在内的极端天气频率、强度之类的评估,IPCC的报告明确指出目前认识水平尚低。这些方面都跟大气环流的热力、动力等因素相关。研究这些就好比知道旅馆客人总数,然后分析大楼里客人的活动状况,还需要更详尽的观测和分析。所以,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还需要再接再厉,不管是用来做预测的数值模式还是观测技术都还有可以提高的空间,这也是很多科学家正在研究的前沿。
在科学家能明确证实全球气候变化与寒潮、飓风等局地灾害性天气之间的直接动力机制之前,某些所谓“环保人士”宣传类似天气是“全球变暖”引起的,未免有炒作之嫌。同样,仅仅由于寒潮天气就想推翻“全球变暖”的做法也简单鲁莽。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增暖效应已经过多方面的论证———尽管或许不像一些人描述的那么危言耸听。全球气候变化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和未知的因素在相互作用,局地气候变化更是如此。我们可以同气候研究者们一起关注并理性对待这个话题,毕竟我们的确只有一个地球。
9.下面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寒潮是指冬季由于受到高纬地区移来的冷气团影响而出现的持续剧烈降温天气状况。它往往可以分成一波一波的天气事件,影响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近来
B.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衡量了各种主要因素之后,于2007年发表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明确了人为排放温室效应气体对全球气候的增暖作用
C.全球陷入寒潮与气候变暖并无直接关系,某些所谓“环保人士”宣传类似天气是“全球变暖”引起的,只是为了炒作。
D.作者认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科学家们将很快能明确证实全球气候变化与寒潮、飓风等局地灾害性天气之间的直接动力机制。
10.本文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问题,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3分)
                                                                      
11.作者为什么认为大寒潮无关“气候变化” ?请简要概述。(4分)
                                                                      
[参考答案]
8、(1)(3分)( C  )
  (2)(3分)答: 二者共同反映出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若认为应削减田税税率,让老百姓富足,孟子认为应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让他们仓廪实而知礼节。同时,二者都认为这些是维护国君统治的必要条件。                                                                     
9.(3分)( B  )   
10.(3分)答: 文中第四段以旅店门口保安不放行导致店中旅客增多来比喻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阻止地球向外释放能量导致全球气候增暖,这样的比喻把一般人觉得较陌生较抽象的问题转化成人们较熟悉的事物,使人们更容易理解。                                                                      
11.(4分)答:因为: ①寒潮属局地气候,它的爆发与极地冷空气的活跃程度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密切相关;②一两次寒潮过程并不能说明是全球变暖的结果;③对包括寒潮在内的极端气候的认识水平尚低;④有些人认为大寒潮由全球变暖引起可能是为了炒作。    
 
福建省枫亭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在有这么多人写博客的原因,可能和寻求自我治疗有关。科学家(以及文字创作者)早就知道,把个人经验、想法及感想写出来,是具有疗效的。以书写方式表达的过程,除了可抒解心理压力,对生理也有好处。研究显示,它能改善记忆及睡眠,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艾滋病患体内病毒的生产量,甚至加速手术后伤口的愈合。根据今年2月号《肿瘤学家》中的一篇研究报告,癌症病患在接受治疗前先写写东西,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感觉都比没写的人好很多。
    科学家希望进一步探究玩乐的神经学基础,特别是目前大为流行的博客。美国哈佛大学及麻州综合医院的神经学家佛拉尔帝认为博客具有抚慰痛苦的作用。他说:“身为群居动物,人类有一些由痛苦引发的行为,例如发牢骚,以获取满足及慰藉感。”把不舒服的经验写在博客上,或许会得到类似的效果。
    佛拉尔帝专门研究沟通方面病症的病症与起因,例如多写症(患者无法克制书写的冲动)及书写障碍等。举例来说,躁症患者通常会不停讲话。佛拉尔帝解释:“我们相信,大脑边缘系统内的某些物质引发了患者沟通的渴望。”边缘系统位于中脑,掌管人类饮食、性欲、食欲和解决问题的相关本能。佛拉尔帝进一步说明:“有许多人会督促自己写博客,所以这也算一种本能。”此外,写博客就如同听音乐、跑步、欣赏艺术品一样,可刺激脑部释出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欲望、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
大脑内并没有特定的区域掌管书写,但掌管语言能力的额叶和颞叶都与书写相关。比如说,位于左颞叶的维尼克区一旦受损,会导致多话及语言理解力丧失。维尼克失语症患者的症状包括胡言乱语,并且经常不停地书写。因此,佛拉尔帝推断,该区的活动可能让人产生写博客的强烈渴望。
    科学家目前对于书写治疗所引发的神经生物机制,仍不甚了解,因为牵涉到的大脑活动区域较为深层、针对书写前后进行大脑影像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很少。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潘尼贝克说,最近使用功能性磁共振影像术研究发现,在书写前、中、后大脑“亮起来”(活动)的区域并不同,但是由于实验不易重复与量化,潘尼贝克与其它人还无法下定论。不过心理健康专家认为,日记形式的网络博客,能慢慢地释放人们的心理压力,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目前,美国的某些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尝试鼓励他们的患者写博客来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学术专刊《虚拟心理学和行为学》也即将公布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写博客的人比不写博客的人要快乐得多。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写博客可以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它可以成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
B.科学家认为把不舒服的体验写在博客上,就可以抚慰痛苦,使人得到满足及慰藉感。
C.维尼克失语症是因左颖叶的维尼克区受损,而导致多话及语言理解能力丧失的一种疾病。
D.作者认为写博客能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生理健康,写博客比不写博客要快乐得多。
10、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述写博客能带来快乐的神经学基础。(3分)
11、科学家对于书写治疗所引发的神经生物机制仍无法下定论,其原因是什么?请分条加以概括。(3分)
[参考答案]
9、(3分)C
10、(3分)①写博客可以刺激脑部释出多巴胺。②并通过多巴胺这种负责大脑欲望、感觉的神经传导物质,把兴奋及快乐信息传递给大脑。③使被大脑边缘系统内的某些物质引发的沟通欲望得到满足。
11、(3分)①在书写前、中、后,大脑活动的区域不同。②对书写前后大脑活动的实验不易重复与量化。
③对书写前后大脑影像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很少,致使科学家对于书写治疗所引发的神经生物机制无法下定论。(每点1分)
 
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
在深夜,居民用电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工程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压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瓦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造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如,将于2003年并网的Norton电站就是利用废弃的碱矿矿井,它深入地下800米,储气量达900万立方米,可发电2700兆瓦,相当于二个大核电站的峰值发电量,可满足68万户居民的两天用电。)
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风速高时,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在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够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5.根据文意,对“空气发电技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利用风力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B.以压缩并贮的空气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C.既利用风力又以压缩并存贮的空气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D.用电处于低峰时的储存风力发电机所用风力的技术。
6.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空气发电机有两个基本功能,风力大量贮存空气,风力小时释放空气使发电得以正常进行。
B.空气发电使用的是洁净能源,二氧化碳接近于零排放。
C.空气发电的能源是取之不竭的空气,较之于风力发电机,其能源较少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D.空气发电技术在德国、美国已投入使用,成为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空气发电需要巨大的储气站,必须建立在有废弃矿井的地方,利用废井储存空气。
B.空气发电需要压缩并储存大量的空气,必须建立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
C.用矿物能源价格太低,空气发电现在还少人问津,要引起重视就必须大力降低成本。    D.随着矿物能源的短缺和人们对洁净能源的需求,空气发电将成为电力的重要来源。
[参考答案]
5.B(本题主要考查两点:一是空气发电技术以什么为动力,二是空气发电与风力发电的关系。空气发电机以压缩并贮存的空气为动力,故A、C错。空气发电并非只为储存风力发电机所用风力而设计,第三段“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就表明了这一点,故D错)
6.C(空气发电机在用电处于低峰时也贮存空气,故A错。末段未指出“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并非是”不等于“接近于”,故B错。空气发电技术在美国尚未投入使用,故D错)
7.D(利用废弃矿井建造储气站,这是用地制宜的措施,不等于非此不可,故A错。空气到处存在,不需依靠风力,故B错。文章并未点明或暗示空气发电成本偏高,也不能因为矿物能源价格低就要求空气发电降低成本,故C错)
河北省唐山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爱情是一种精神病
现在,研究人员正试图分离和确定“爱情”这种看似非常独特的人类情感的神经回路和遗传基础。事实上,生物学家可能很快就可以把爱情的精神状态还原为一系列的生化事件。这对我们了解人类行为的演化有重要意义,并且会引起重大的社会议题
对一些动物的研究结果也解释了神秘的爱情。
我们人类不是唯一能形成强烈的、持久的社会联系的动物。拿母婴依恋来说吧,一只母羊和她的小羊羔,或者一个雌性猕猴和她的孩子,与人类的母子关系很可能具有共同的演化上保守的脑机制。在人类、大鼠和绵羊的分娩和抚育后代的过程中,一种叫催产素的激素在脑中被释放出来。对于母羊而言,在其脑部注射一针催产素,能使得她跟一个陌生的小羊羔迅速建立一种依恋的亲密关系。
对于哺乳动物而言,配偶之间长期的亲密关系是很少见的。这种配偶之间依恋的神经机制可能跟母婴依恋相似。举个例子,对于一夫一妻制的草原田鼠而言,配偶依恋被交配过程中脑中产生的催产素所激励。当一只雌性草原田鼠的脑中被注射催产素时,她很快就会依恋上离她最近的那只雄性草原田鼠。催产素这种激素跟由多巴胺所驱动的奖赏和强化系统相互影响,而后者跟尼古丁、可卡因和海洛因使我们产生欣快感并上瘾的神经系统是同一回路。
负责草原田鼠配偶依恋的脑区和负责人类爱情的脑区有着令人着迷的重叠。当妈妈们看着她们孩子的照片时,人类脑部跟多巴胺相关的奖赏区域变得活跃起来。而当我们看到我们所深爱的人的照片时,同样的脑部活动也可以被观察到。人类配偶依恋可能跟人类母婴依恋在进化上彼此纠结。
配偶依恋在雄性中的神经回路跟雌性的相似,但是神经递质不同。比如说,在雄性草原田鼠中,后叶加压素能促进配偶依恋,增强对潜在的情敌的攻击性,激发父性本能。而后叶加压素受体基因avpr1a调控区域的变化,能预测一只雄性田鼠和雌性田鼠形成紧密依恋的可能性。
同样,人类avpr1a基因的不同形式,跟配偶依恋和配偶关系紧密相关。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拥有avpr1a基因某种变体的男性相对于没有这种变体的男性,有2倍的可能性保持单身;并且,在最近的报告中,结婚后的前者在他们的婚姻中出现危机的可能是后者的两倍。同时,前者的配偶相对于后者的配偶,倾向于表达更多对婚姻的不满。
由此看来,爱情可能只是古老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的混合而出现的一种东西,这种观点引起了重大的社会话题。比如说,异想天开的以操控脑活动增强或者削弱我们对另一个人的爱情的药物可能不会很遥远了。
无论如何,最近生物学上关于配偶依恋的发现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一位不择手段的追求者可能会将一剂“爱情药水”偷偷放进我们的饮料。如果他们真的那么做了,我们会介意吗?毕竟,爱情是一种精神病。
(选自《环球科学》)
5.对本文结尾划线的句子,“毕竟,爱情是一种精神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异性的示爱无动于衷是一种精神病,追求者使用“爱情药水”为其治疗是合乎情理的。
B.爱情有它的生化基础,爱情可以使人的精神反常,因此使用“爱情药水”追求爱情我们也不必介意。
C.爱情可能只是古老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的混合而出现的一种东西,是丝毫不受理智控制的 。
D.人类爱情的神经回路,与毒品成瘾的神经系统是一回路,因此病态的爱情行为也应该戒掉。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拥有avpr1a基因的男性相对于没有这种基因的男性,更有可能保持单身,婚后他们的婚姻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也大。
B.实验证明,当一只草原田鼠的脑中被注射催产素时,它很快就会依恋上离它最近的那只异性草原田鼠。
C.目前生物学家已经能够把爱情的精神状态还原为一系列的生化事件,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行为的演化。
D.雌雄草原田鼠对配偶的依恋虽然神经递质不同,但神经回路是相似的。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只母羊和她的小羊羔,或者一个雌性猕猴和她的孩子,与人类的母子关系具有共同的在演化上保守的脑机制,据此可以推断所有哺乳动物的母子关系都具有共同的在演化上保守的脑机制。
B.催产素能起到促进和加强配偶情感联系的作用,因此对于婚姻出现危机的女性使用催产素有助于婚姻修复。
C.后叶加压素能激发草原田鼠的父性本能,因此在对子女责任心不强的雄性田鼠的脑部注射后叶加压素,有助于改善它与小田鼠的关系。
D.人类avpr1a基因的不同形式,跟配偶关系紧密相关,因此未来女性有望通过基因检测来选定合适的配偶。
[参考答案]
5.B(联系语境,可知划线的句子是对“我们会介意吗”的回答)
    6.D(原文是“拥有avpr1a基因某种变体的男性”;B原文是“雌性草原田鼠的脑中被注射催产素时,她就会很快依恋上离她最近的那只雄性草原田鼠”;C原文说“生物学家可能很快就可以把爱情的精神状态还原为一系列的生化事件)
    7.A(没有证据表明所有哺乳动物的母子关系都具有共同的脑机制)


 
河北省白牛高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核电安全吗?
长春将要建造一座核电站,选址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人们不免担心:核电安全吗?
    一般来说,人们对发展核电在安全上的担心,既与核电存在着放射性潜在危险的特点有关,也与核电在近50年发展史上曾发生 过美国三哩岛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两次严重核事故有关。人们对发展核电在安全上有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核电站在世界上运行了已近50年的实践看,应该说,核电是非常安全的。
    资料显示,自1957年美国第一座核电站运行以来,到目前为目各核电站已累计运行了1万多堆年,就是其间发生过的两次严重事故,也只有一次有放射性物质逸出,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伤亡。
    专家说,这种高安全的运行纪录,在能源发展史上。包括常规电厂、煤矿、油井、水坝等,都是绝无仅有的。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安全纪录,一是核电站在设计上都采用了纵深防御原则,设有多道屏障和多重保护,以确保电站能够安全、可靠、正常地运行。万一发生事故也可尽量将放射性物质限制在反应堆厂房内而不向外界扩散。即使发生泄漏,也可启动应急计划,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二是法规上对核电站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直到退役各个阶段都有严格的安全规定,并有一套安全监督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各项安全 法规和需要指出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采用的老式石墨沸水堆仅在苏联境内建造并运行,在发生事故后,当局已针对这一堆型在物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设计缺陷,做了纠正和改进,使得同类事故已不可能再度发 生,此后也已开始逐步关闭和不再建造此类反应堆。至于其他国家核电站由于都不属于石墨沸水堆,因而也就不会也不可能再发生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故。
事实也证明,自发生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两次核事故后,加下各核电国 家接受这两次事故的教训,加强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加上核电技术的改进和成熟,至今全世界的核电站安全运行时间累计又过了6000多堆年,也就是说,经过两次事故后,核电站运行更加安全可靠了。
不过,专家们指出,说现在的核电站更加安全可靠了,不等于说今后就绝不会在发 生事故了。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绝对的安全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
5.下列不属于“核电安全”理由的一项是   (    )
 A.自1957年第一座核电站运行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累计运行了1万堆年,仅发生过两次严重事故。
 B.核电站在设计上都注意安全设施的纵深防御,设有多道屏障和多重保护,以确保电站能够安全运行。
 C.各核电国家 制定有严格的安全法规,对核电站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等各个阶段实施监督管理。
  D.发生核事故时,核电站的安全设施能最大程度地将放射性物质限制在反应堆厂房内而不向外界扩散。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核电开发运用的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生过两次事故,其中一次由大量放射性物质逸出,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
 B.在三哩岛核事故中,挥发性裂变产物碘和惰性气体氮和氙都存在安全壳中,未发生泄漏,并没有对公众造成任何辐射伤害。
 C.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石墨沸水堆核事故,从根本上讲,是由这一堆型本身的设计缺陷和运行人员的违章操作造成的人为事故。
 D.在世界范围内,石墨沸水堆型核电站仅见于前苏联,因而在核电的开发利用上,各国不会也不可能再发生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核电的开发利用中放射性潜在危险将始终存在,因而人们对核电安全问题的担心也将长期存在。
 B.在核电站发生核事故时,只有当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 环境时,才有可能对公众造成核幅射伤害。
 C.现在各核电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核电开发的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核电开发技术也日趋成熟。
 D.基于核电开发利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核电已愈来愈受到世界各的重视,最终将取代其它能源。

[参考答案]
5.A
6.D
7.D
 
河南省焦作市部分学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人真是由猿进化来的吗?
人脑的变化,是进化论的重要依据。进化论认为人的聪明程度跟脑容量的多少有关,新人的脑容量比古人多,古人比猿人多,因而人类就逐渐聪明起来。
我们不说考古学家往往根据一两颗牙齿、半片头盖骨化石作为依据,进行推论,难免有人为因素掺杂其间,未可全信。苏格兰一些3.7亿年前的化石,以前的研究者都视为鱼类化石,而后经考证,这些骨骼具有四足动物的特征。单说根据现代医学论证,人的聪明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脑容量的多少,脑容量较少,甚至无脑的聪明人不断见诸报端,而脑容量超出常人重的白痴也不乏例子。
根据考古学材料可知,新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不相上下,那么新人就该同现代人一样聪明。换句话说,5万多年来,人类似乎并没有进化。如果进化,那么现代人的脑容量应该是最重的。也就是说,按进化论观点,人的脑容量永远也不会有相同的时候。我们按进化论的观点推论开去,势必会有这样的结论:人类的脑容量相同,则说明这段时间人类没有进化;若进化,则脑容量不应该相同。所以,新人与现代人的脑容量相同,恰好证明进化论站不住脚。
现代医学证明:人脑的使用,只发挥了百分之几的潜能。这就使我们奇怪了,按进化论观点,现代人的智慧是以前的人无法比的,而脑潜能只使用了百分之几,那么新人肯定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我们不得不问:新人何以将脑潜能进化到这种程度而不使用?这些没有使用的潜能是如何进化来的?因为按进化论来说,人类的各种器官的进化都是劳动的结果,由于劳动的刺激,器官就逐步进化。可是如此众多而搁置不用的脑潜能又是通过什么刺激进化而成的呢?
另外,人种问题也是进化论难以说清的现象。现在世界上主要有白、黄、黑、棕色四大人种。经科学证明,这不是变异的结果,也不可能是变异,而是从来如此。因为变异毕竟是少数,更不可能如此集中、统一。可是进化论则认为只有一支猿猴进化成了人类,至于到底是进化成了何色人种,进化论根本难以说清,即使说得清,那另外三支人种又是什么进化而来?如果承认人类都是古猿进化而来,则至少有4支古猿进化成人类,也就是古猿进化成人类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因此所有的猿类都该进化成人类,可是现在地球上的猿类同4万年前没有多大差别,尚无进化成人类的迹象。
(摘自《来自太空的报告:鲜为人知的宇宙奥秘》)
5.下面四句话中,不能直接证明进化论错误的一项是:
A.考古材料证明,新人与现代人的脑容量不相上下。
B.人类的各种器官的进化都是劳动刺激的结果。
C.现代医学发现人脑的使用,只发挥了非常少的潜能。
D.现在世界上主要有白、黄、黑、棕色四大人种,不是变异的结果。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进化论认为人的聪明与脑容量多少有关,现代人是最聪明的。
B.如果根据进化论的理论来推断,就会得出古猿进化成人类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结论。
C.新人脑潜能的进化与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D.进化论根本难以说清人种问题。
7.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脑容量较少,甚至无脑的聪明人不断见诸报端,而脑容量超出常人重的白痴也不乏例子,证明聪明不完全取决于脑容量。
B.考古学家往往根据牙齿、头盖骨化石作为依据,进行推论,可能有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
C.如果用进化论理论来推论,那么地球上的猿类也应该进化成人,可事实却不是这样。
D.进化论认为人是由一支古猿进化来的,可是实际上人类是由4支古猿进化而成的。

[参考答案]
5.B   6.C   7.D
 
河南省卢氏二高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茵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茵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状体物质。他们发现,这些丝状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茵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茵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茵毒杀或者吞吃掉。
    这种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茵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这种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现在看来,这种网就是人体“天网”。为了搞清楚人体免疫系统内部发生的这一神奇现象,德国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了一种叫做中性粒细胞的身上。
    科学家知道中性粒细胞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一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茵和吞噬、毒杀病茵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菌最出色的勇士。
    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茵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茵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茵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
德国科学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得知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茵拼杀。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他们不知道后退,并且他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中性粒细胞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众多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天网”。而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科学家认为,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研究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并且过去许多难解的医学谜案,都可能与“天网”有关。但研究还有许多谜题待解,如究竟是什么信号促使中性粒细胞抛出“天网”,他们又是怎样神秘消失的……
(选自《科学之谜》2007年第5期)
6.下列选项对人体“天网”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体“天网”在将细菌擒拿后,就密切配合人体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B.人体“天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C.人体“天网”是中性粒细胞在与侵入人体的细菌作斗争之中,由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构成的一种丝状体物质。
D.人体“天网”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7.在研究人体“天网”时,不属于德国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中性粒细胞身上原因的一项是(    )
A.中性粒细胞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
B.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病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菌最出色的勇士。
C.人体“天网”总是出现在中性粒细胞周围。
D.研究发现,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8.以下选项中对文意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
B.人体“天网”的发现,有可能解答过去许多难解的医学谜案。
C.在中性粒细胞与细菌拼杀的过程中,人体“天网”总是冲在最前面,筑起第一道屏障。
D.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研究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过去许多难解的医学谜案,也都与“天网”有关。

[参考答案]
6.A    7.D    8.B
 
从“禽流感”到“人流感”
10月以来,从亚洲、欧洲到美洲,国际社会正试图通过全球布防的一致行动来共同抵御禽流感。为何禽流感这样一种早已存在的动物传染病,会让国际社会现在如此严阵以待?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甲型流感病毒的病毒抗原结构分为H和N两大类,H是血细胞凝集素,是帮助病毒感染其他细菌的酵素,其作用有如病毒的钥匙,用来打开及入侵人类或牲畜的细胞;N是神经氨酸,能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
根据H和N的形态,甲型病毒可由15种H亚型和9种N亚型排列组合而成。引起人类疾病流行的流感病毒株,以往只发现三种H抗原(H1、H2、H3)与两种N抗原(N1、N2)。按照这一规律,只能是以上5种抗原组合出的流感病毒才能造成人的感染,而其它抗原组合形成的禽流感病毒难以超越物种界限感染人。历史经验也表明,人类感染禽流感的概率非常低。而且很容易康复。
然而,H5N1的出现改变了上述看法。日前,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处新闻官Aphaluck Bhatiasevi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专访时证实:从2003年起至2005年lO月20日,印尼、越南、泰国和柬埔寨等地确认了118起人类感染禽流感病例,其中61人死亡。所有这些死者的灵魂都指向一个名字:H5Nl。
死亡的人数似乎并不多,甚至抵不上一次飞机失事或者一次恐怖分子的炸弹袭击。但和诸多疾病比较起来,禽流感导致的人类死亡率,已经达到了令人心悸的51.69%!
今年以来,该病在流行病学方面继续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在亚洲的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地方性流行,尽管采取了积极措施,包括扑杀了1.4亿多只家禽,但是爆发仍反复发生。另外,比较不同时期的病毒,发现H5N1的致病性正在不断提高,病毒传播的隐蔽性在增加,这使人类面临更大的威胁。惟一能松口气的是,H5Nl病毒现在看来还不具备由人传染人的能力。[来源:]
然而,上述判断只是建立在目前的情况下。事实上,H5N1病毒可能发生变异却是诸多卫生专家的共识。世卫组织发言人麦克纳布10月18日警告说,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已经“不可避免”。路透社也援引专家的观点说,H5N1禽流感病毒早晚都会发生变异,使得其能轻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只是个时间问题。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会有两种可能:其一,病毒可能变异得更为致命;其二,病毒和人类的流感病毒混合,产生一种在人与人之间能够轻易传播的新病毒,这将导致大面积的流行,很多人会因此受感染并死亡。
尽管现在各方仍有争论,但是专家们对以下判断的观点却是一致的:从“禽流感”到“人流感”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禽流感没有边界,禽流感对一个国家的威胁,就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威胁。
5.下面关于“禽流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今秋大有蔓延之势,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
B.禽流感,可以形象地理解为鸡鸭类的“感冒”,主要在禽类中传染。
C.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这种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分为H和N两大类。
D.H5N1型禽流感病毒是15种H亚型和9种N亚型抗原组合之外的新亚型病毒。
6.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洲地区已出现人群集中感染H5Nl病毒死亡的案例。
B.诸多卫生专家已形成H5N1病毒发生变异的共识。
C.现在发现的H5N1病毒比以往发现的病毒的致病性有所提高,而且其传播途径更不易觉察。
D.和诸多疾病比较起来,H5N1病毒目前导致的人类死亡率高得可怕。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健康威胁之一。
B.目前看来,H5Nl对人类的免疫系统来说是一个全新、毒性极强的病毒。
C.从2003年底开始的一百多例人类感染禽流感病例全部出现在亚洲,由此可以断言,新一次流感大流行将在亚洲爆发。
D.如果不加以控制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人类可能面临一个巨大的灾难。

[参考答案]
5.D    6.B    7.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科学家提出新方案:五步走,火星变地球
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宏伟的计划:只需采用五个步骤,用1000年的时间,就可以使火星这颗“红色星球”变成拥有青山绿水的另一个地球。
步骤一:切中“外星环境地球化”的要害
根据朱布林的理论,火星殖民地化将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勘测,这个我们已经开始进行了,但还需载人飞船登陆火星,以揭开火星矿物质、冰层沉淀物和适宜生活环境之谜;接下来,将修建火星基地;最后,将火星建设成一块自给自足的殖民地。
  现在,是开始“外星环境地球化”的时候了。我们假定2150年实施火星地球
化工程。要将火星地球化,首先要使火星升温,朱布林将其描述为“用温室效应恢复火星温暖”,他提出了三套行星升温方案。评论家们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前两种方案基本无效,第三种虽然介绍的比较粗略,但还是可以实行的。
步骤二:解放火星土壤中的气体
最起码30亿年前,火星表面被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所覆盖。现在,虽然残余大量的二氧化碳已经被土壤吸收起来,但只要气候变暖,这些二氧化碳将重获自由。换句话说,火星现在气候又冷又烦人,将气体都吸到土壤里去了,但是“加热”火星的话将迎来一个“二氧化碳行星盛宴”。
为了保证在1000年内完成任务,朱布林说:“火星土壤中解放出来的额外气体将在20年的时间里使气温上升10华氏度,然后一些冰得到融化,水份蒸发,火星气候得到初步改善。”综合考虑这些情况,计算得出,从2150年火星地球化工程开始到2200年短短的50年间,将完成10%二氧化碳的恢复量。
步骤三:“火星花园”开业
2250年,火星地球化工程100周年的时候,第一个四氟化碳生产厂将正式开业,那时火星大气浓度将达到地球的1/5:大约21%的大气中,将含有20%的二氧化碳。届时,火星居民将能够脱掉太空服在火星上行走(虽然仍需要氧气瓶)。这不仅会迎来行星间首次时装秀,而且那时的火星气候将允许种植花草树木、飞机起飞和建造圆顶(这将使氧气管理更为有效)城市。
一旦火星赤道表面温度保持不低于32华氏度,火星上就会有液态水,同时也预示着“火星花园”可以开业了。但是,朱布林提出警告:“一开始肯定不能种植枫树,要先从能光合作用的细菌和地衣养植起。”
步骤四:收获的季节
虽然成长中的植物开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美味可口的氧气,但是存在一个速度问题:如果像地球上那样处理死亡植物的话,腐烂时将会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这将减缓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朱布林认为应该为火星居民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小心处理死亡的植物,避免二氧化碳的泄漏。
遗传工程学也将在火星改造过程中一展身手。朱布林希望能够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培育出具有超级氧气生产能力的植物变种,这样就可以制造更多的氧气了。
步骤五:等上1000年
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简单:50年改造大气,50年火星漫步,但是要制造足够火星殖民者呼吸的氧气还要耐心等上1000年。这1000年中,火星居民将不停地耕种和收获,扮演着“大自然的力量”,加速二氧化碳转化氧气的速度,以尽快制造出能让人类直接呼吸的大气。
5.对朱布林的理论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火星殖民地化将分为三个步骤,并且提出了三套行星升温方案。
 B.朱布林认为火星上不能种植枫树,火星植物要先从能光合作用的细菌和地衣培殖起。
 C.火星土壤中的气体解放出来以后,火星气候就会得到改善,火星升温就可以实现了。
 D.朱布林的理论为火星居民找到一个处理死亡植物的办法,从而避免二氧化碳的泄漏。
6.下面的各项中不能作为“火星升温”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火星升温是实现火星地球化的首要条件。
 B.“加热火星”能使大量被土壤吸收的二氧化碳得以释放。
 C.火星赤道表面温度保持高于或等于32华氏度,火星上才会有液态水。
 D.火星土壤中释放出来的气体将在20年的时间里使气温上升10华氏度。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2250年,火星居民就可以脱掉太空服,在火星上自由自在的行走。
 B.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可以培育出具有超级氧气生产能力的植物变种,制造出更多的
氧气。
 C.按计划只要实施五个步骤,过步1000年,火星就可以变得像地球一样生机勃勃。   D.1000年后,只要火星上的二氧化碳已转化为氧气,人类就可以大规模移居火星。
[参考答案]
5.A
6.D
7.C
河南省桐柏实验高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心理与应激性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使人们很容易产生紧迫感、压力感和焦虑感,出现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如果人们对刺激不能适应,精神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便易发生应激性疾病。
说到应激性疾病,就得说到什么是应激性反应。应激性反应是机体在大脑的控制调节下,通过下丘脑——植物神经及其所支配的相应器官和内分泌系统对刺激进行综合性、防御性的集体反应,而应激性反应的调节作用又是有限的,如果因应激而失衡的机体内环境长期得不到恢复,或持续受到应激性刺激,就可能转为病理改变,发生应激性疾病。
研究表明,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刺激,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情绪变化从而引起或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医学研究证实,当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血压升高,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另外,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这样就使血糖升高,加速动脉硬化和诱发心血管疾病。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还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引发其他多种疾患,诸如紧张性头痛、脱发症、神经性呕吐、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同时,对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当人们不能改变客观的社会环境时,要避免应激性疾病的发生就应该不断降低心理压力。降低心理压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心理学上有一种认识——评估学说,即个体对事物有了认识,就会利用头脑中的旧经验来解释新输入的信息,进行评估,于是产生情绪体验。而个体对事物究竟体验为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在于怎样认识事物。
此外,我们还可以给心理补充“营养素”。专家认为,最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童年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能否得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发育。各年龄阶段积极的情感会使人在事业上倍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
当然,宣泄和疏导也是重要的“营养素”。无论是转移回避还是设法自我安慰,都只能暂时缓解心理矛盾,求得表面上的心理平衡,而适度宣泄具有治本的作用。除此以外,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坚强的信念与理想等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
6.下列不属于应激性疾病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
A.机体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精神状态中。  
B.机体对刺激进行综合性、防御性的集体反应。  
C.机体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有限,机体内环境长期失衡。  
D.持续受到应激性刺激,紧张得不到缓解。
7.下列对降低心理压力的方法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根据“评估学说”,可以转换视角认识事物,从而降低心理压力。  
B.培养积极情感能使人增添信心和动力,保持心理健康。  
C.适度宣泄可以消除心理矛盾,达到心理平衡。  
D.树立坚强的信念,拥有崇高的理想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矛盾。
8.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应激性反应是机体通过大脑、下丘脑、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对刺激所产生的一种非保护性反应。  
B.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就会升高,从而产生心血管疾病。  
C.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引发诸如紧张性头痛、消化性溃疡等免疫性疾病。
D.有些人心理发育不健康,追溯其原因往往与童年时期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有关。
[参考答案]
6.B
7.D
8.D
 
山东省寿光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绿色技术发展现状
①我国污染末端处理技术即“深绿色技术”发展较早,技术水平也较高。而“浅绿色技术”即减少污染产生的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滞后。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世界各国通过不断增加投入,治理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但末端处理只能减轻部分环境污染,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原因很简单,一边治理,一边排放。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以末端处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战略必须改变。于是,清洁生产的思想产生了。
②清洁生产其基本内涵是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取预防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的产生,概括地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采用清洁的能源,少废或无废的清洁生产过程,以及对环境无害的清洁产品。我国的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是从处理“三废”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废水、废气、废渣是环境治理的重点。在废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业废渣处理与利用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技术。
③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才引入清洁生产概念。清洁生产在我国推广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我国的清洁生产技术的水平和推广程度都比较低。不少工厂企业至今仍沿用20世纪50—60年代的老工艺设备,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加上管理不善,布局不合理,物资利用率低,物耗、能耗、水耗很高,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且还使生产成本增高,造成环境污染。在发展清洁生产方面我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需要开展以清洁生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培训,以改变单纯从生产的终端来考虑污染控制的传统观念;建立清洁生产技术指标体系和资源应用及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促进企业工业污染控制和企业技术进步;建立相应的资源运用和排污总量控制方法,促进企业应用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的合格评定与市场驱动机制,为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研究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模式、产品生态设计技术和方法等。我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开展清洁生产并为此制定了要实施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表明了我国政府执行清洁生产的决心。
6.下列对清洁生产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采取预防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的产生的生产。
B.治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就是清洁生产。
C.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是采用清洁的能源,生产过程少废或无废,以及对环境无害的清洁产品。
D.清洁生产即“浅绿色技术”,它是不同于“深绿色技术”的一种“生产技术”。
7.对原文最后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的水平和推广程度,相当于国外50—60年代的水平和状态。
B.我国清洁生产落后的原因,是许多工厂企业至今仍用国外的一些落后设备。
C.我国发展清洁生产最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宣传和培训,更新传统观念。
D.研究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模式、产品设计技术和方法等,是提高我国的清洁生产术水平的重要环节。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培训,我国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推广程度,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B.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也不会放弃发展和推广“深绿色技术”。
C.在废水处理、大气污染、工业废渣处理与利用等方面发明成功了许多技术,说明我国清洁生产技术有一定的基础。
D.21世纪,我国绿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积极推行“浅绿色技术”即清洁生产技术。


[参考答案]
6.B(治理“三废”属传统的“深绿色技术”)
7.D(A原文中说的是“不少工厂企业至今仍沿用20世纪50—60年代的老工艺设备”,并没有说“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的水平和推广程度,相当于50—60年代的水平和状态”,更没有说“相当于国外”     B太片面,注意第③节中的“加上”“而且”的内容。    C原文中说的是“首先”,这不等于就是“最重要”)
8.D(A“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无依据      B“不会放弃发展和推广‘深绿色技术’”与原文不符     C处理“三废”技术不属于“清洁生产技术”)
 
上海市黄浦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1)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2)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的东西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又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3)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裁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有这样一种说法:环境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并在发展过程中解决。这听起来似乎有理,但却掩盖了几个最为关键的问题:这种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治理环境并为后代造福吗?如果是,这种发展的主要收入用在环境治理上了吗?这种发展把重点放在环境科学研究和替代资源开发上了吗?解决了多少环境保护和资源替代难题?这种发展是否使当代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是否使后人的生存条件逐渐改善?如果不是,这岂不又是一个掩饰、一个幌子,又是打着解决环境问题的旗号实行先发展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套路吗?而惨痛的历史教训和无情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条老路现在不仅完全行不通,是死路、是绝路,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就要走到尽头了!
(4)人类真的可以做到超越自身局限进而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高度考察问题吗?人类真的可以做到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并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谐、完整、持续来约束自己吗?回答是: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固然,人像其他生物一样,具有从自己的角度认识事物并为自身的利益攫取生态资源的本性;但这并不能成为人类不能、也不该为生态系统整体利益考虑的理由。人是唯一有理性的物种,人是高贵的物种,人的理性曾经使得他超越了万物,把自己视为世间惟一的主宰和管理者;而今,理性也可以而且必须使他超越自身的局限性,站在生态系统整体的高度去保护自然万物。人类还是有同情心的物种,同情心使人类能够超越自身的视野、经验和利益的局限去认识和关怀万事万物。如果人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者考虑,那么,     在人类社会的范围里,人们     不可能做到超越个人中心、男性中心、白种人中心。否认人类能够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与否认人类能够抛弃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逻辑是完全相同的。
(5)人是有局限的物种,也是还在演进和变化的物种,在演化进程中,他曾经犯过无数的错误,走过许多弯路。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撒、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1、结合文意,理解第二段“连续不断”的意思:(2分)
2. 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其错误实质是:(2分)
3、联系全文回答,第四段 “人类真的可以做到……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一句中:(4分)
(1)“可能”是因为:
(2)“必要”是因为:
4、在第四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5、下列对“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态整体主义它不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考虑问题。
B.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要有所改变。
C.生态整体主义不再和以前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完全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
D.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自觉主动地限制自身的利益。
6、结合选文内容或本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请写一段文字(80字以内),对以下观点予以反驳:(3分)
“当今世界还有许多贫困人口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谈何关照生态整体?”

 

[参考答案]
1、 答:客观“存在”是一个不可分割、互为依存的整体。(或:完整、持续)
2、 答: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而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
3、(1)答:人是有理性的、有同情心的物种。这使得人类能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去认识和关怀万事万物
(2)答: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
4、答:即便(即使、即或、纵使等) 也(也就)
5、答:D
6、答:(1)解决温饱问题的一个方法是重新科学公平的分配,而不是继续蹂躏奄奄一息的大地。
(2)以牺牲生态系统为代价来满足贫困人口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作法只能是饮鸩止渴,这条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走到尽头了!
(3)关照生态整体与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需要并不矛盾,恰恰是不关照生态整体的恶果,最终只会首先转嫁到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困阶层。从而使他们的生存更困难。
 
四川省柳树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免疫系统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已成为一种常识,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参与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的免疫细胞竟然与肿瘤的恶化息息相关,它们会促进肿瘤生长,帮助癌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里面去。
    要理解炎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首先得弄清两个基本问题:机体如何对入侵者作出反应;当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过长,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怎样加速癌变进程。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一颗钉子,一些细菌会乘机从脚底钻入身体,但它们无法在人体内兴风作浪,因为一进入人体,细菌就会受到一群免疫蛋白和细胞的猛烈攻击。参与防御的免疫蛋白除了抗体外,还有30来种补体蛋白,它们可以导致病菌溶解,而病菌一旦溶解,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就会出动,将病菌的残余部分吞食掉。一旦遇到不速之客,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就会将它们整个吞下,消化掉。除了上述两种细胞,吞噬细胞还包括自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伤口的愈合除了要消灭入侵病菌,还需要血小板的参与:它们从充斥着血管的内间质层迁移至表皮破损处,使血液凝固。然后,在一些酶的作用下,大量蛋白质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将皮肤细胞固定下来。伤口开始结痂,皮肤又会长回原样,炎症战场也逐渐沉寂下来。不过,炎症反应有时并未真正停止。不仅是皮肤,任何组织都可能因为病原体、毒素或遗传损伤的存在而长期发炎,从而变成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温床”。
    大量证据显示,慢性炎症与某些肿瘤的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1863年,德国著名的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在恶性肿瘤中发现了免疫细胞;1978年,意大利的阿尔贝托?曼托瓦尼在某些肿瘤附近,观察到先天性免疫细胞有聚集的倾向;1986年,美国的癌症生物学家哈罗德?F?德沃夏克指出,癌症是“无法愈合的伤口”。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的弗朗西丝?鲍尔克威尔研究了人体内的一种蛋白分子。这种分子类似于激素,是一种免疫信号分子,在浓度较高时,可以杀死癌细胞,因此科学家把它叫做肿瘤坏死因子(TNF)。但是,当低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长期滞留于肿瘤中时,却可能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在一次试验中,鲍尔克威尔敲除了小鼠身上编码肿瘤坏死因子的基因,使它无法合成肿瘤坏死因子。试验结果令人惊讶:小鼠竟变成了癌症“绝缘体”!她回忆道:“这一结果在科学界引发了一场‘地震’,所有把肿瘤坏死因子当作抗癌药物来研究的科学家都傻眼了,原本的抗癌分子一下子变成了癌症加速剂。”
    新发现并非对传统观点的全盘否定。实际上,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这个系统的细胞和分子网络的复杂程度仅次于大脑,而且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有时它对癌症亮“绿灯”,但有时它又亮“红灯”。有些先天性免疫细胞,比如自然杀伤细胞,的确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其他免疫细胞,在平时都是消灭肿瘤的“正义之师”,只有当微环境处于炎症状态时,才有可能“助纣为虐”。而且,炎症反应并不是在所有器官中都会导致肿瘤的形成。关于炎症与通过血液扩散的癌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7.下列对“免疫系统”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免遭细菌入侵的保障系统。
B.免疫系统复杂程度很高,仅次于人脑的复杂程度。
C.免疫系统由免疫蛋白、自然杀伤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
D.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抗入侵细菌而引发的人体生理反应。
8.下列对“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免疫系统既可以保护人体健康,又会危害人体健康,即可以杀死有害细胞,也会杀死健康细胞。
B.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抑制杀死肿瘤;在炎症状态下,免疫系统又有可能加速肿瘤生长。
C.免疫系统中的肿瘤坏死因子浓度高时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在浓度低时,又反过来被肿瘤细胞杀死。
D.炎症反应时间短,免疫系统就对肿瘤细胞亮“红灯”, 炎症反应时间长,免疫系统就对肿瘤细胞亮“绿灯”。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大量的证据显示,慢性炎症与某些肿瘤恶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免疫系统对人体健康的保障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B.炎症反应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反应时间过长的慢性炎症可能对人体有害,应当引起患者高度的重视。
C.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网络非常复杂,所以要在短时间破解有些免疫细胞“助纣为虐”的现象,的确有点困难。
D.通过基因疗法,修复人身体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就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的生长并最终消灭肿瘤。

[参考答案]
7.C(“免疫系统”至少应包括免疫蛋白、免疫细胞、血小板和酶等物质。)
8.B(A、“杀死健康细胞”在文中没有依据。C、文章说是“助纣为虐”,并非“被肿瘤细胞杀死”。D、文章说“有时”,而不是一定。)
9.D(推断过于绝对。)
 
天津市武清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聚合水事件
1962年,苏联科学家费德亚金报告了他的一个重大发现:把蒸馏水放在一个小容器中加热,用一束石英毛细管收集水蒸气,让水蒸气在管壁内冷凝。几天后,他把毛细管内的水分取出加以研究,发现其密度比普通水大了大约40%,在100摄氏度时不沸腾,在零下40摄氏度时才结冰,而且像凡士林一样粘。他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水形态,称之为异常水。他们认为异常水是水的聚合形态。
异常水的发现,引起了英国科学家的兴趣。一些英国科学家重复了实验,结果全都证实了苏联科学家的发现。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甚至宣布聚合水的发现是“本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化学发现”。
美国科学家也很快跟进。1968年,马里兰大学的里平科特等人在《科学》杂志报告说,他们用光谱法研究异常水,得到的光谱与普通水完全不同。他们确认异常水的确是水的聚合形态,命名为聚合水。
一位想象力丰富的美国太空物理学家认为金星上的水很可能就是聚合水,他同时担心,聚合水万一从实验室泄漏出来,可能会把自然界中的水都聚合变成聚合水,必然会导致地球生命的全部灭绝!更实际一点的科学家则设想,聚合水既然像凡士林一样粘,而且100摄氏度不沸、零下40摄氏度才凝固,岂不是最理想的润滑剂和冷却剂?只可惜聚合水只能用毛细管制备,量极少(以毫克计),用来做研究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实用了。
但是,对聚合水的研究热传到美国后不久,对其真实性的怀疑也开始了。1969年,有美国科学家发现他们制造出来的聚合水含有硼、硅、钠等杂质,认为聚合水其实是一种受污染的水。苏联科学家用质谱仪检测聚合水样品,发现聚合水含水量很少,反而含有脂质等杂质。另有美国科学家发现聚合水中含有乳酸钠,这是汗液的成分。
用多种检测方法都证实了所谓聚合水连水分都很少,它其实是胶态二氧化硅,掺杂有多种无机盐和有机物。二氧化硅是石英毛细管的成分,胶态二氧化硅是在拉毛细管受热处理时产生的,而杂质可能是从几种途径进入的:例如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受到用来密封毛细管的油脂的污染,在操作时实验员的汗液跑进了毛细管等等。
聚合水的存在其实违背了热力学定律,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1973年,德尔亚津在众多证据面前也承认聚合水不存在,而是污染水。
5.关于人们对“聚合水”初期的认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聚合水”是通过把蒸馏水放在一个小容器中加热,用一束石英毛细管收集水蒸气,让水蒸气在管壁内冷凝而获得的,其光谱与普通水完全不同。
B.“聚合水”像凡士林一样,密度比普通水大40%左右,100摄氏度时不沸腾,零下40摄氏度时才结冰,并且有粘性,是理想的润滑剂和冷却剂。
C.“聚合水”万一从实验室泄漏出来,可能会把自然界中的水都聚合变成聚合水,必然会导致地球生命的全部灭绝,这引起了某些科学家的担心。
D.“聚合水”只能用毛细管来制备,所得到的数量极小,只能以毫克来计算,用来做研究都很困难,基本上不可能有什么实用性,让人感到可惜。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发现所谓的聚合水含水量很少,含有硼、硅、钠等脂质杂质,是受污染的水。
B.所谓聚合水是主要成分是胶态二氧化硅,掺杂有多种无机盐和有机物,其中的水分很少。
C.聚合水中进入杂质,是由于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受到用来密封毛细管的油脂的污染。
D.石英毛细管是由二氧化硫构成的,在将石英拉制成毛细管时,二氧化硫受热会变成胶态。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违背了科学定律、理论上不存在可能性的研究,不管有多少权威的支持,最终都会失败。
B.在科学研究中的疏忽大意,很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导致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科研资金。
C.美国科学家最先怀疑的聚合水的真实性,说明了当时美国的科学家要比苏联科的学家水平更高。
D.科学有自我纠错的能力,一项虚假的科研成果,一旦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被推翻是迟早的事。


[参考答案]
5.B(“像凡士林一样”错,后边不都是凡士林的特点。)
6.B(A项不都是美国科学家发现的。C项“二氧化碳……受到……”错。D项应是“石英毛细管是由二氧化硅构成的”,而非“二氧化硫”。)
7.C(美国科学家最先怀疑的聚合水的真实性,不能说明当时美国的科学家要比苏联科的学家水平更高。)
 
浙江省温州市五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在90%以上。碳纤维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碳纤维比重小,因此有很高的强度。由碳纤维为基本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因其坚韧轻巧的特性而备受航空航天工程师们的青睐。但遗憾的是,复合材料会随时间的逝去而老化变质,失去应有的性能;加之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侵袭粘合碳纤维层的胶水,最终导致碳纤维层因脱胶而剥落。许多人曾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但都没有成功。现在有了一种新方法,即把碳纤维层缝合在一起,可以有效防止因脱胶而导致的纤维层剥落问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布莱恩•瓦德尔(Brian Wardle)及其同事注意到,以往都是通过既粘合又缝合的方式来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但常常由于缝合时所用针、线过粗而使碳纤维受损。尽管缝合确实有助于使碳纤维连接在一起,但其强度却被降低了。瓦德尔博士由此推论,如果用细针和细线来缝合,就可以避免对碳纤维造成的损伤。
瓦尔德博士把目光投向碳纳米管身上。碳纳米管具有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例如独特的金属或半导体导电性、极高的机械强度、储氢能力、吸附能力和较强的微波吸收能力等。尤其是碳纳米管的直径仅有十亿分之一米,是最理想的缝合针。由于其直径仅为碳纤维直径的千分之一,可以穿过碳纤维的细微缝隙而不损伤其结构。
为找到一种适合纳米级缝合针用的线则更费思量。为此,瓦德尔和她的同事们开始探究碳纳米管和聚合粘胶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如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物理机制一样,当碳纳米管接触到聚合粘胶时,前者通过毛细作用(毛细作用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现象)把粘胶给吸收了。由于碳纳米管把粘胶吸入自身,因此,其相互作用产生的功效如同缝合针和缝合线。
瓦德尔的团队将聚合粘胶置于两层碳纤维之间并加热,然后在每个碳纤维层上放置数以万亿计的碳纳米管,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接触到聚合粘胶。当聚合粘胶变热成流质时,碳纳米管通过碳纤维层将粘胶吸收。紧接着对碳纤维层施压并让粘胶冷却,最后对材料进行强度和韧度测试。
瓦德尔博士认为,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空间领域的零部件的生产,其强度高出现有的10倍。碳纳米管生产,其本身价格低廉,如果巧合的话,碳纳米管与碳纤维层垂直,那么就可使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比不垂直时增强百万倍以上。这就意味着,用此类复合材料制造的飞机能迅速消散雷击带来的巨大电荷,避免电器受损坏,也可使机身免受狂风暴雨的肆虐。
                                    (资料The Economist。有增删)
8.下列对传统工艺制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征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缝合时所用针、线过粗而使碳纤维受损,强度不高,故而该复合材料不受重视。
B.复合材料含碳量各不相同,一般会在90%以上。
C.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会侵袭粘合碳纤维层的胶水,最终导致碳纤维层因脱胶而剥落。
D.复合材料通过粘合或缝合的方式来增加其强度。
9.下列对防止复合材料开裂方法的操作过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碳纳米管的直径比碳纤维直径小很多,可以穿过碳纤维间的细微缝隙而起缝合针的作用。
B.聚合粘胶要置于两层碳纤维之间加热,每个碳纤维层上放置数以万亿计的碳纳米管,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接触到聚合粘胶。
C.当聚合粘胶变热成流质时,碳纳米管通过碳纤维层将粘胶吸收,其功效如同缝合针和缝合线。
D.在碳纳米管将粘胶吸收后,就对碳纤维层施压并让粘胶冷却,最后对材料进行强度和韧度测试。
10.以下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原来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会老化、易脱胶的缺点,而被新的材料所取代。
B.极精细的碳纳米管具有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相似的毛细作用,所以,当它接触到加热的聚合粘胶时,就会把粘胶给吸收了。
C.采用碳纳米管与碳纤维垂直工艺生产的复合材料来制造飞机, 飞机就可以防止遭受雷击。
D.碳纳米管生产价格低廉,其强度又高出现有材料10倍,可以用于空间领域零部件的生产。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3分)
              
              

[参考答案]
8.C(A项“不受重视”无中生有。B项“含碳量各不相同,一般会在90%以上”的是“碳纤维”。D项“或”应该是“和”。)
9.A(答非所问。问的是操作过程,答的是操作原理。)
10.B(A、没有被新的材料取代。C、原文是说“迅速消散雷击带来的巨大电荷”,而非“防止遭受雷击”。D、“强度高出现有材料10倍”的是新型复合材料制成的零部件,不是碳纳米管。)
11.采用纳米科技,防止复合材料开裂。(或:采用纳米科技,研制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sxhb/50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