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政协

试论农村初中差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 点击:

【www.doubiweb.com--人大政协】

试论农村初中差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青浦一中    沈君佑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我县城乡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首先氛围、生活状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社会进一步改革的需要,县教委提出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班级、培养好每一现代战争学生”的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路。我们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其关键是要培养好每一个学生,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在每一个班级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差生(本文范围内的差生意义是,凡能正常学习,由后天因素造成道德行为、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对这部分差生,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呈橄榄形,无论怎样努力,差生总是客观存在,即不要白费精力;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好一个差生需化费大量的精力,极有可能影响全班的教育质量。即有点得不偿失;但也有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差生正如象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那样,“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因而差生必须转化,但目前的现实说明,由于缺乏系统的对策,每个班级的差生问题已成为广大教师最感辣手、最费精力的难题。为此本研究目的是旨在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设法寻找初中差生形成的真正因素,探究其独特的心理特征,提出转化差生的教育策略,达到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获得大面积提高的教育质量。

   二、差生形成的主因素及心理特征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样,要把握初中差生形成的主要因素,就必须对各类差生的现状进行考察和思辨。

   (一)心理障碍是形成差生的主因素。长期的教育实践启发我们,学生学业上的失败常常与各种不良的情绪(习惯、行为等)相伴而生;品德上的失误往往与其对问题的认识,当时的情感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意识到无论是学业差生还是品德差生,追溯其形成差生的全过程时,发现包含着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心理品质,即影响学生正常发展的三个心理系统。一是动力系统(包含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习惯等);二是认知系统(包括学生的认知基础特征);三是情感系统(包括学生的好恶、义气等)始终伴随其学业成绩下降(或上升)和犯错误(或纠正错误)过程的左右。所以我们在研究大量差生的个案后,认识到学生的三个心理系统中任何一种因素的严重缺陷(即发生障碍),都会导致学生日常行为发生偏差,如不及时注意,则其行为偏差生形成的主因素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系统出现故障,即由于其心理障碍造成的。(见图1)

   (二)差生的主要心理特征。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差生有五个独特的心理特征。

      1.固执性。初中学生的思维极易产生片面性,其表现是常常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均是对的,同时,在目前独生子女居多的条件下,由于从小受宠,往往时常露出唯我独尊,所以当差生因犯错误或成绩下降受到蔑视,自尊心受到挫折时,面对教师的教育产生强词夺理,不服教育、固执己见的心理。

   2.逆反性。对初中差生而言,产生此种心理基础主要是好奇心。他们遇事总要探讨一番,在没有弄清事情的所以然之前,别人越是强制终止,他们越觉得好奇,就越产生尝试的欲望。另外,差生的知识系统一般是不完整的,因而对事物缺乏应有的识别能力,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所以易与教师唱反调。具体表现是“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不准我做的,我偏要做”,经常唱反调的逆反心理。

   3.反复性。我们发现差生的情绪一般是很不稳定,这与他们处于少年期的生理发育有关。其表现为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因此,他们可因一件小事的偶尔成功而狂喜、激动、振奋,突然表现信心足,产生较大的进步欲望;也可以因某个小失误而深感痛心、丧失信心,变得失望、泄气、反复无常。

   4.自卑性。强烈的自尊心是目前学生非常突出的心理特点,但差生由于来之各方面的刺激,其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挫伤。这样,他们对教师的批评,对学习、品德的退步会表示无所谓的态度,总感觉到自己一切都不行了,前途无望,有的甚至达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环境,总之,对什么都失去信心,十分自卑。

   5.孤独性。因为初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时期,由他律逐渐发展为自律。因此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极为敏感。差生因经常影响班集体的荣誉,引起全班大多数同学的不满,使他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时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摆脱在班级中的“困境”,从而使他们人为地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久而久之,使自己在班级中处于比较孤独的地位。

   三、心理教育是转化差生有效教育策略

   所谓心理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科学理论知识,在把握差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对差生的主要问题(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诊断,即从差生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及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探明原因,提出矫正的措施。我们认为,心理教育的目的就是当学生的心理障碍刚有萌发时,即处于第一阶段——量变阶段时,及时运用下列的语言、比喻、行为指导和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信息传递,使其迅速受益,获得茅塞顿开的效果。二是已成为差生,即处于第二阶段——质变阶段时,要及时摸清差生心理障碍的症结,针对其个性心理特征,因人施教,尽力唤起其进步向上的欲望,适时提出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奋斗目标。逐步排除心理障碍,最终得以转化。

   为此,差生转化的教育策略是:(一)心理教育的原则。

   1.信任原则。论语曰:“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情感,差生心灵的扉门才能真正做到八字打开,即毫不隐瞒。所以,我们说成功的心理教育,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差生相信教师,教师信任学生。

   2.适切原则。在心理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差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要根据差生心理障碍的轻重,具体情况,恰当地决定排除心理障碍的时机、涉及面。否则则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3.自主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差生自卑、孤独的心理特征,采取积极主动、及时出击、帮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所存在的心理故障;另一方面要逐步发挥差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差生内心需要上逐步地靠近集体,以班级主人翁的态度来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偏差。

   4.预防原则。在心理教育时,必须要透彻地了解差生的心理障碍症,才能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但是,我们认为在排除心理障碍时,决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当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预测该生心理障碍有可能与其它什么问题结合在一起将对其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要及时地给差生打打预防针。

   5.实效原则。我们要根据差生反复性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心理教育时一定要对差生的认知行为具有引导、强化的作用,迫使差生在基础上不断进步,要切实注重实效。

   (二)心理教育的阶段。我们知道既然世界上找不出两张相同叶子,那么众多的差生肯定不会是由共同的心理障碍引起的。因而对差生心理教育内容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心理教育的过程却是有规律性的。

   1.发现问题阶段。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生对自己心理出现微妙的变化,即心理障碍大多麻木不知的,而教师却能在与学生交往中及时发现某个学生产生某种心理障碍的信息。故而在该阶段主要是苗子,初步确定心理教育的对象。

   2.成差因素分析阶段。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横向分析,就是把心理教育对象与班级进行从道德品质、学业成绩、生理心理等方面比较并找出差距;二是纵向调查就是向家长及熟悉该对象的人调查,着重了解其近几年发展的轨迹,从中掌握成差的基本资料。然后对获得的材料进行去伪成真,去精取精的综合分析,获得该生成差的主因素。

   3.制订心理教育方案阶段。在该阶段里,应首先对差生进行试探性的“随意”谈话,目的是掌握其心理障碍的现状,然后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初步制订心理教育的方案。同时,主动与差生家长共商讨,一是研究改变差生现状的措施;另一方面引起家长的重视,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最后根据家长、学生的意向,确定心理教育的实施方案

   4.实话心理教育方案阶段。我们主要是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比较有系统地传授心理知识,帮助学生破除心理活动摸不着、看不见、难以控制的神秘感,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障碍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二是采取各种方式把预先制订的心理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三是和家长、班集体配合,密切观察实施心理教育后,该生的各种表现,从而判断其效果并及时调节方案实话的节奏。

   5.心理教育的延伸阶段,即巩固效果阶段,主要是差生通过心理教育后,逐步克服已有的心理障碍,初步形成较好的心理状况。但差生具有反复性的心理特征,因而仍需继续进行心理教育,使初步形成的良好心理状况得到强化,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我们认为原则确定、教育阶段明确了,方法的选择是十分重要了。经过多年的实践、筛选,我们总结了五种方法:

   1.个别谈话法。就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个别交谈。这是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其优点一是教师与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撇开思想畅谈,同时教师能根据学生对自己心理障碍认识的深浅,灵活地决定谈话的深度与次数;二是随时可利用零星时间,如上学和放学路上、课间休息、中午吃饭时间;三是充分利用初中学生趋师性的特点,既交流了信息,又加深情感。

   2.活动法。目的是使差生在全班各类活动中,引导其发现同学优秀的心理品质。同时,也使差生在没有任何制约的环境中,自然地暴露出某些心理障碍,通过对比,让其自觉地产生纠正自己心理障碍的决心和信心。

   3.模仿法。所谓模仿法就是给心理品质比较差的学生配备一个心理素质好的同学作为其榜样,给他们创造条件经常在一起,使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产生好感,事事处处模仿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时间一长,能比较有效地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4.暗示法。我们设法对某些有点进步欲望的差生,采取正面引导式的旁敲侧击,暗示法其那样可行,那样不可行。使其悄悄地吸收、内化成其日常学习、生活的动力,从而使其获得较好的心理品质。

   5.家长、教师协调教育法。因为某些差生的心理障碍是来自家庭环境和家长某些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因而单靠教师单方面设法矫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必须与家长联合起来,共同探索教育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排除差生的心理障碍。

   我们认为对差生心理教育的五种基本方法并不是割裂的、互不相干的,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单靠一种方法来排除差生的全部心理障碍这不但存在一定的难度,且也比较费时。为此,我们认为对待差生的心理障碍最好采取以一种方法为突破口,辅以其它方法的综合矫治,这样效果一般会更加明显。

   我们在试验班采取上述转化差生的教育策略后,差生获得较好的转化,同时转化差生成功的现象也激励、促进班集体的良好发展。通过三年的努力,该试验班的六门主科成绩的合格率是百分之一百,优良率是81.25%,优秀率为45.83%。由于该班级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为此,连续被评为县、市先进集体。为了更好地掌握以心理教育为抓手的转化差生的规律,我们现仍在继续试验,以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66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