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 点击:

【www.doubiweb.com--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迪,悟出道理。数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类思维的“体操”。 作为数学教学手段之一的“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幼儿依靠动作,将操作材料作为媒介,以主动探索的方式认识事物间数学关系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只有通过自身参与的各种实践操作活动,使头脑和材料相互作用,才能获得数学概念,理解逻辑关系,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让幼儿在搓搓、玩玩中,激发兴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幼儿真正地“做科学”。动手操作则是最好、最直接的认知过程,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的信号,当幼儿注意变为幼儿直接操作的对象时,就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如:在让幼儿做8以内的加法练习时,改变以往的死记硬做,在练习本上无休止的做练习题,而是发给幼儿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让幼儿搓搓、玩玩,搓成一个个小圆球,然后让幼儿进行串球游戏,即用牙签把3个黄球和5个绿球串在一起……幼儿津津有味地进行着练习,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运用。

二、创设一定的难度,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如果都由大人解决,幼儿很难得到锻炼,更别谈主动克服困难了。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有算法则外,还培养了幼儿的兴趣,辨色力,锻炼了幼儿手指的小肌肉,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幼儿的全面素质。意设置一定难度,并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解决,能让他们在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的同时激发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幼儿学习自编加减法应用题时,可分这样几步进行教学:(1)出示沙盘教具《小白兔采蘑菇》,在沙盘的左边插2个蘑菇,右边插8个蘑菇,要求幼儿根据场地编出加法应用题,然后以小白兔拨采走了6个萝卜为由,要求幼儿编出减法应用题。(2)出示“神奇的大树”(结满各种各样的果子),让幼儿根据果子的种类、颜色、大小等排列,自己想象编出加减应用题;(3)出示3、6、9三个数字,让幼儿创造性编题,由于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受到一个又一个的刺激,同时一次又一次尝到克服困难的乐趣,幼儿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三、在动手操作中增强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在操作材料时他们会灵活多变、一物多用不断创造。如提供10根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不同曲直的吸管让幼儿自编加法题目,幼儿会根据吸管的粗细、长短、颜色、曲直、摆放位置,拼搭的物体等编出多道应用题。

例:幼儿根据彩棒的颜色摆放编出加减法题,彩棒有4根红颜色、6根绿颜色的分别编出加减法各一道,有的幼儿把4根红颜色的吸管放在前面,把6根绿颜色的彩棒放在后面,就编出了4+6=10的加法,把10根彩棒放在前面,把4根红颜色的彩棒放在后面,编出了一道减法题,10根彩棒去掉4根红颜色彩棒,还剩6根彩棒,也就是10-4=6;也有的幼儿把6根绿颜色的彩棒放在前面,把4根红颜色的彩棒放在后面,就编出6+4=10的加法题,把10根彩棒放在前面,把6根绿颜色的彩棒放在后面,编出了一道减法题,是10根彩棒去掉6根绿彩棒剩4根红彩棒,也就是10-6=4,幼儿用同上的方法编出一长短、粗细、曲直等加减法应用题等。在实践活动中,幼儿逐步变单向思维、模式思维为多向思维、创新思维,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增强了。

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幼儿创编了大量的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设计,提供了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操作材料,还深深吸引了幼儿,幼儿接触到的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抽象的、而是美丽、生动、具体的,因此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情趣高涨。如:认识时钟,在认识活动前,给幼儿准备各式各样的钟,有购买来的实物钟,有玩具钟,有老师自制的动物钟、卡通钟,有幼儿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钟,让幼儿自由地看钟、玩钟、拔钟,自由地交流。当幼儿对钟产生极大兴趣时,组织幼儿认识时钟,他们会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发展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幼儿操作活动中取得很好效果。在数学活动中他们如此表现,在其它活动中他们也常常好学好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思维的探究性和独特性。

在不断对数学活动材料的操作中,幼儿思维的独创性得到了培养。活动中,他能独立探索、独立思考。如,“快乐大转盘”游戏,提供给幼儿多种材料,启发幼儿自制转盘,自编加减法题目。他们兴趣很高,操作结果是全班幼儿自制的转盘没有一只相同,自编的加减法应用题也各不相同。投放各种颜色几何图形让幼儿在“找家”游戏中,根据图形大小、颜色、形状,图形上数字的单双数形成不同集合及其交集,虽然难度较大,但幼儿均能独立操作,独立完成。又如,在《给图形分类》这一活动中,就可以为提供各种色彩、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图形。这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图形首先就引起幼儿操作的兴趣,为进行思维奠定了基础;由于其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又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能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和探索各种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幼儿思维的分析能力;在幼儿已掌握一定的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运用层层递进的方法让他们知道进行了第一次分类后,还可以进行第二次分类,培养了幼儿思维的深刻性。可见,操作活动与幼儿的智力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该将操作活动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全面实现教育目标和提高幼儿素质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

六、在动手操作活动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思维中逻辑的建构,是从动作开始的。动作是幼儿建构思维结构的最坚实的基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提供给幼儿许多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则通过引导帮助幼儿掌握所授的新知识。这就要求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既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操作方法,又要动手认真摆弄教学材料。而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幼儿的手不断地得到运动,这种运动对培养手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大班数学活动《学习8的组成》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先让幼儿自己动手来摆弄教师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种操作材料:

(一)材料:

每人一份材料(包括套管一根;小盒一只内有8粒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珠珠);每组一筐大珠珠(海洋球代替8以内数的组成卡片)。

(二)组织:

1、玩一玩。先让幼儿猜一猜盒子里的珠珠是比7多1粒,比9少1粒,是有几粒珠珠?(8粒)让幼儿将盒子里的珠珠都拿在手里,两只手都要有,然后说说两只手里各有几粒珠珠?再请幼儿把两只手里的珠珠都拿在手里,但要和上一次不同,然后说说这一次两只手里各有几粒珠珠?

2、分一分。请幼儿观察盒中8粒珠珠有什么不同?(颜色、大小、形状)并根据珠珠某一特征分成两部分套在套管的两侧,根据幼儿操作情况归纳8粒珠珠的分合方法,出示8的组成分合卡片。

3、采一采。(1)幼儿根据老师手里的珠珠采相应的珠珠,使老师的珠珠和幼儿的珠珠合起来是8,如:老师手里有1粒珠珠,幼儿就去采7粒珠珠。(2)幼儿根据老师出示的数字卡片采相应的珠珠,使两数合起来是8。(3)老师出示数字卡片8,幼儿两两合作,使两位小朋友所采的珠珠合起来是8。在这个不停操作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才能的机会,使他们知道了8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这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是8,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因为在幼儿不停操作物体的同时,他的手部运动直接受到大脑的支配,不断地将自己的操作信息反馈给大脑,促进脑细胞的活动,同时又强化手脑各自的功能及手脑协调能力。而在操作的同时,幼儿又要不停地观察,集中注意力来思考自己的操作是对还是错,大脑在接到信息后立即将其思维反馈到操作动作,用新的思维结果来调整原有的动作,协调了手与眼、脑、身体诸部分关系,同时也促进幼儿手部动作的发展。

    七、在动手操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对于美的事物,总能激起人们去追求的愿望,幼儿也不例外。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是一种可观察、可触摸、可变化的物体,材料的线条美、色彩美、变化美使得操作过程就是受美熏陶的过程。首先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特征鲜明,具有美感的物体(如运用色彩鲜艳的丝线比较长短、运用具有不同特征的果子进行分类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欣赏美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发幼儿追求美的过程;当幼儿对各种几何图形进行分类、排序等活动时,就是一个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当我在教授幼儿认识图形时,事先就为他们准备了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图形,因为,形状是物体存在的主要形式,是形式美中最直观的,所以,它最能引起幼儿的注意,颜色美又是人们最易感受。幼儿被这些颜色的优美、鲜明吸引住就玩起来了,在玩中,对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各种图形的形状有不同的美,图形的颜色鲜明美,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排序等操作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就表现美的过程;如果说颜料是弹奏色彩美的音符,那么幼儿运用手中的颜料笔给图形做标记、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涂色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比如,让幼儿操作颜色的变化,教师给他们每人三张明胶片,分别为红、蓝、黄色每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用红、黄、蓝等画不同的图案,让幼儿把明胶片放在眼睛前看物体,会发现物体被“染”上颜色,还让幼儿用明胶片看自己画的画,幼儿在操作中发现当用胶片看同色画的时候,颜色不变,其它的颜色会改变,如红、蓝变紫等,红、黄变橙,蓝、黄变绿等,把两张不同颜色的明胶片叠放在一起,会变成一种新的颜色。当然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评价指导,才能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由此可见,数学操作活动有意无意地让幼儿了解数学、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不仅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也是提高幼儿多方面素质的。而且操作活动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成为连接幼儿的一条纽带,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xdth/3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