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培训心得体会

2015年中考化学提高复习题(带答案)

| 点击:

【www.doubiweb.com--入党培训心得体会】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网岭中学2015年中考提高班培训化学资料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的是(  )
  A. 铜变成铜锈;自行车轮胎爆炸 B. 蜡烛燃烧;纸撕成碎片
  C. 矿石粉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 食物腐烂变质;灯泡发光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答: 解:A、铜变成铜锈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铜锈,属于化学变化;自行车轮胎爆炸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纸撕成碎片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矿石粉碎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D、食物腐烂变质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灯泡发光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 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2.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 白玉做床,金做马 B.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根据此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解:A、“白玉为床,金做马”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故A不可选;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故B不可选;
C、森林树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故D不可选;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3.青色的生虾煮熟后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变化.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观察 B. 实验 C. 假设 D. 结论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根据题意,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变化,在观察、实验、假设、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猜想的环节.
A、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不是观察,故选项错误.
B、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不是实验,故选项错误.
C、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故选项正确.
D、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不是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10.5g物质(1g以下用游码),当天平平衡时,他发现砝码和称量物的位置放反了,则该生实际称得的物质的质量为(  )
  A. 10g B. 11 g C. 9.5g D. 9g

考点: 称量器-托盘天平..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列等式进行计算.
解答: 解: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的实际质量=10g﹣0.5g=9.5g.
故选:C.
点评: 托盘天平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掌握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砝码与被称量物的位置放反了,称量的结果是所加砝码是5g,游码移至标尺0.4g处,达到平衡,则称量物实际质量为(  )
  A. 4.6g B. 4.8g C. 5.4g D. 5.6g

考点: 称量器-托盘天平..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根据已有的天平使用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左码右物时,实际物质的质量=砝码﹣游码,据此解答.
解答: 解:左码右物时,实际物质的质量=砝码﹣游码=5g﹣0.4g=4.6g,观察选项,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天平的使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将量筒放平倒入液体,第一次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36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6mL,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 10 mL B. >10 mL C. <10mL D. 无法判断

考点: 测量容器-量筒..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进行分析.
解答: 解: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36mL,实际体积小于36mL;倒出部分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6mL,此时量筒内液体的实际体积大于26mL,所以(<36ml)﹣(>26mL)=(<10 mL).
故答案为:C.
点评: 量取液体读数时,眼睛应平视,否则“高看偏高”,即从高处看,读数偏高;“低看偏低”即从低处看读数偏低.
 
7.空气里含有①氧气、②氮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及其它气体和杂质,这些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比较排列即可解答此题.
解答: 解:各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故体积分数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②①③④.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空气的组成,根据各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回答,因此要求同学们熟记空气的组成情况.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红磷点燃后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的白雾
  B. 将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会发出白光
  C.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可以将红磷改为铁丝
  D. 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蓝紫色的光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不是蓝紫色的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9.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洁净的空气 B. 冰水混合物 C. 碘酒 D. 矿泉水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 解:A、洁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C、碘酒中含有碘和酒精,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 净化后的空气、浓盐酸 B. 水和冰的混合物、澄清的石灰水
  C. 汽水、氯化钾 D. 高锰酸钾、液态氧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解答: 解:A、净化后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浓盐酸中含有水和氯化氢,属于混合物;
B、冰是水的固体,冰水混合物中含有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
C、汽水中含有水、碳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氯化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D、高锰酸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液态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故选:B.
点评: 净化后的空气是指不含有污染物的空气,例如不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空气是洁净的空气,仍然属于混合物.
 
11.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 煤炭燃烧 B.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 汽车排放尾气 D. 石油化工业排放废气

考点: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本题主要是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
解答: 解:A、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煤碳等燃料的燃烧等,会造成污染,故选项错误;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是氧气,不会造成污染,故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汽车的尾气等,会造成污染,故选项错误;
D、石油化工业排放废气主要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会造成污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的污染和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下列反应中有一个反应与其他三个反应类型不同,这个反应是(  )
加热.
  A. 水 氢气+氧气
  B. 氧化汞 汞+氧气
  C. 碳酸钙+水+二氧化碳→碳酸氢钙
  D. 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水 氢气+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B、氧化汞 汞+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C、碳酸钙+水+二氧化碳→碳酸氢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D、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故C选项与其他三个不同.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质量相等的两份过氧化氢,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另一份直接加热,当没有气泡产生时,停止加热.下面放出氧气的质量(纵坐标)与反应时间(横坐标)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a线是过氧化氢的曲线,b线是混有二氧化锰的曲线)(  )
  A.   B.   C.   D. 

考点: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催化剂可以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参加反应所以不影响生成物的产量,据此可以解答.
解答: 解: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和浓度相同,所以最后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
A、曲线中b反应时间为0,故错误;
B、曲线中ab氧气的质量不相等,故错误;
C、曲线中a反应时间为0,故错误;
D、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和浓度相同,所以最后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但加入二氧化锰会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起始时间又相同,故正确;
故选:D
点评: 看图题要求学生把化学原理转化为正确的图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14.下列变化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A. 农家肥料的腐熟 B. 动植物的呼吸 C. 酒和醋的酿造 D. 酒精的挥发

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解答: 解:A、农家肥料的腐熟是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B、动植物的呼吸,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C、酒和醋的酿造,是粮食等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D、酒精的挥发,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缓慢氧化的概念、特征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2003•盐城)某物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该物质不可能是(  )
  A. 混合物 B. 纯净物 C. 单质 D. 化合物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根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的定义来回答本题,只含有一种元素不一定是纯净物.
解答: 解:A、混合物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故A错误;
B、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故B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故C错误.
D、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至少有两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一定不是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中的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要严格按照定义去分析问题.
 
1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是可分的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在不断运动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由题意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进入人们的鼻子中,碰到嗅觉细胞,故闻到香味.
解答: 解: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作者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中不断地运动.
故选D.
点评: 古诗以精炼的语句描绘出如画一般的意境,从化学的角度应用微粒的观点可以解释其中远处闻到花香的原因.
 
17.下列关于过滤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B. 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C. 为了加快过滤的速度,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
  D. 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考点: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分析: 过滤实验时,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
解答: 解:A、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C、若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就会使过滤失败,所以做法错误,故可选;
D、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故选:C.
点评: 过滤实验一定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原则,否则就会使过滤实验失败.
 
1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原子、分子的定义及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有的分子比原子小.故A叙述不正确;
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故B叙述不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C叙述不正确;
D、原子在化学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D叙述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19.水可以造福于人类,但水被污染后却会给人类造成灾难.为了防止水的污染,下面各项措施中:
①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②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④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⑤减少空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防止形成酸雨.
可以采用的是(  )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考点: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专题: 压轴实验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的污染和防治方法,水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减少污染物排放,控制污染源是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方法.
解答: 解:
①控制水中所有生物的生长,这种做法有点儿过激,而且是不可能的,因为水中生物都消失了,人类自身恐怕也难以生存,该说法错;
②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该做法合情合理,而且工业污水要净化达标后再排放,该说法正确;
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这种做法不可能,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农业和化肥还是不能少的,我们只能合理使用或研制新型低毒的农药,该说法错;
④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该说法较科学;
⑤控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防止酸雨的形成,酸雨呈酸性,对水中生物有严重的影响,该说法合理;
故符合题意的选项组合为②④⑤.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内容不难,但形式灵活,解答时还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一边倒,由于本题项目较多,容易出错,要引起注意.
 
20.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一定有(  )
  A. 质子 B. 中子 C. 电子 D. 质子和中子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原子核的构成考虑本题.
解答: 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氢原子中无中子,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原子、原子核的构成微粒.
 
21.某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18,则其原子核外电子数是(  )
  A. 17 B. 18 C. 35 D. 无法确定

考点: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因为核质子数=电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7,故其核外电子数为17.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2.相对原子质量是(  )
  A. 原子的实际质量 B. 比值,没有单位
  C. 用千克做单位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考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国际上是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的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单位不是千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于ABC选项说法均错误,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单位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质子数与中子数都为6的碳原子,质量为akg,某原子质量为bkg,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   g

考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某原子的相对原子相对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质子数与中子数都为6的碳原子,质量为akg,某原子质量为bkg,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相对原子相对质量= 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的碳﹣14含量来推测古城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核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中子数为6 B. 质子数为6
  C. 电子数为6 D. 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4

考点: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利用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来解答.
解答: 解:A、由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质子数为6,则中子数为14﹣6=8,说法错误.
B、由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则质子数为6,说法正确.
C、因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数为6,则电子数为6,说法正确.
D、因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则质子数为6,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以新信息为载体来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学生应学会对新信息的选择使用;同时应熟记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5.地壳里元素的质量分数含量最大的金属元素是(  )
  A. O B. Al C. Ca D. H

考点: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 解: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并应用于解题的能力.
 
26.元素的种类决定于原子结构中的(  )
  A. 电子数 B. 质子数 C. 中子数 D. 相对原子质量

考点: 元素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决定元素种类的为质子数.
解答: 解: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相同,则属于同种元素,而其他三个选项均不属于元素的本质特征.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原子的构成及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明确元素的概念即可解答,较为基础,属于容易题.
 
27.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B. 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C.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 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组成的

考点: 物质的元素组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从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不是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去分析;
B、从氧分子能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中没有氧气去分析;
C、从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去分析;
D、从碳和氧气组成的是混合物,而二氧化碳是纯净物去分析;
解答: 解:A、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不是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故错误;
B、氧分子能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中没有氧气;故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D、二氧化碳中不含有碳和氧气,碳和氧气组成的是混合物,而二氧化碳是纯净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注意当说明物质的组成时,一定要说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不能说是分子、原子或其他组成.
 
28.(2002•云南)国际互联网上曾经报道“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是指(  )
  A. 铁单质 B. 铁元素 C. 四氧化三铁 D. 三氧化二铁

考点: 物质的元素组成..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际情况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解:“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通常指的是铁元素.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中含有的成分方面的问题.
 
29.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A.   B.   C.   D.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不具有稳定结构,故选项错误.
B、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正确.
C、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但该粒子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D、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但该粒子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30.下列各组内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A.   B.   C.   D.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A、两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4、12,核内质子数不同,不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错误.
B、两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8、11,核内质子数不同,不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错误.
C、两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16、18,核内质子数不同,不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错误.
D、两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均为12,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1.图中●和〇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
  A.   B.   C.   D.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单质的概念进行分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 解:A、该物质的组成中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A错误;
B、该图片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表示两种不同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该物质含有一种分子,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C正确;
D、该物质的组成中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
 
32.(2014•通州区二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
  A. 50 B. 86 C. 136 D. 222

考点: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利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解答: 解:因为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所以质子数是86时,核外的电子数也是86.
故选:B.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在原子里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3.甲原子与乙原子的质量比为a:b,而乙原子与碳原子的质量比为c:d,则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 

考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专题: 概念关系型.
分析: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真实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 解:因为甲:乙=a:b,甲=(a•乙):b
又因 乙:碳原子=c:d,乙=(碳原子•c):d
甲=(a•c•碳原子):(b•d)
所以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ac):(bd),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真实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和应用.
 
34.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 汞、氧化汞、高锰酸钾 B. 液氧、空气、五氧化二磷
  C. 糖水、氯化钠、硫磺 D. 氩气、冰水共存物、海水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 解:A、汞是单质,氧化汞是化合物,高锰酸钾是化合物,故错误;
B、液氮是单质,空气是混合物,故错误;
C、糖水是混合物,故错误;
D、氩气是单质,冰水共存物是化合物,海水是混合物,故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和几种元素组成的,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有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35.下列各种符号中,只有微观意义的是(  )
  A. H2 B. CO2 C. Fe D. 2H2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有关物质、元素的意义属于宏观意义,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意义属于微观意义.完整叙述出上述符号的意义即可轻松作答.
解答: 解:A、表示氢气;表示一个氢分子,即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故不选A;
B、表示二氧化碳;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即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故不选B;
C、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表示铁.即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故不选C;
D、表示两个氢分子.只有微观意义.
故选D.
点评: 物质、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分子、原子、离子即论种类,又论个数.因而符号前面出现化学计量数的也只有微观意义.表示相应的几个什么分子或几个什么原子或几个什么离子.
 
36.元素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Xm+与元素Y的阴离子Yn﹣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  )
  A. a+m+n B. a﹣m﹣n C. m+n﹣a D. m﹣n﹣a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 化学计算;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设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b,X失去m个电子后变为Xm+,Y得到n个电子后变为Yn﹣,根据电子层结构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相同,列出等式求解即可.
解答: 解:设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b,
因为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Xm+,所以它的离子中带有(a﹣m)个电子,
因为阳离子Xm+与元素Y的阴离子Yn﹣电子层结构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相同
所以b+n=a﹣m,即b=a﹣m﹣n.
故选B.
点评: 主要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要知道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若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则微粒带正电;若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则微粒带负电.
 
二、解答题
37.现有①洁净的空气 ②食盐水 ③铁水 ④冰水混合物 ⑤氮气 ⑥过氧化氢溶液 ⑦二氧化硫 ⑧液态氧 属于混合物的是 ①②⑥ 属于纯净物的是 ③④⑤⑦⑧ 属于化合物的是 ④⑦ 属于单质的是 ③⑤⑧ .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 解: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食盐水中含有水和氯化钠,属于混合物;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和过氧化氢,属于混合物.
故填:①②⑥.
铁水、冰水混合物、氮气、二氧化硫和液态氧等物质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都属于纯净物.
故填:③④⑤⑦⑧.
冰是水的固体,冰水混合物中含有一种物质﹣﹣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二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故填:④⑦.
铁水、氮气、液态氧等物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单质.
故填:③⑤⑧.
点评: 洁净的空气是指不含有污染物的空气,例如不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空气是洁净的空气,仍然属于混合物.
 
38.选择合适的序号填空:
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 ③物理性质 ④化学性质
(1)在通常条件下,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③ 
(2)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气. ① 
(3)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④ 
(4)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② .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 解:
(1)在通常条件下,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属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为物理性质,故选③;
(2)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气,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选①;
(3)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为化学性质,故选④;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选②.
故答案为:(1)③;(2)①;(3)④;(4)②.
点评: 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39.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广口瓶 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 药匙或纸槽 ,块状药品用 镊子 夹取.液体药品通常放在 细口瓶 里.实验室中应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 最少量 取用,液体通常取 1~2 mL.固体只需 盖满试管底部 即可.

考点: 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根据药品的存放原则和药品取用原则分析.
解答: 解: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液体药品通常放在细口瓶里.实验室中应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通常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故答案为:广口瓶;药匙或纸槽;镊子;细口瓶;1~2;盖满试管底部
点评: 本题很简单,熟悉实验室中药品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取用原则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0.把某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量,金属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现象可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
① 银白色  固体 ;② 硬度小 ;③ 密度比水小 ;④ 熔点低 .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根据物理性质的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 解:可以用小刀切说明金属硬度小,在水中能熔化银白色的小球说明金属的熔点低,颜色是银白色,能浮在水面上说明金属的密度比水小.都没有经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为: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熔点低.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物质的颜色,要充分理解实验现象,并且能够把实验现象和物质的性质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1.如图所示是用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图.他们的操作步骤是:
①取少量红磷在空气中点燃,待看到大量白烟后放入广口瓶,然后盖紧橡皮塞.
②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部位.
③当看到火焰熄灭后,打开弹簧夹.
④观察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
(1)请你分析,他们的操作是否正确?若不正确,会给实验结果带来什么影响? 水进入广口瓶内的体积小于广口瓶内空气气体的 .
(2)下列事实中,不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的是 C .
A.装置气密性不好 B.红磷的量不足C.将红磷换成足量的白磷  D.未冷却到室温时读数
(3)这个实验在正确的操作下,除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结论外,还可得出的氮气的性质有哪些?
 ①氮气不溶于水;②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
 

考点: 空气组成的测定..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步骤进行分析;
(2)考虑如果装置漏气、操作不当都能够影响实验结果;
(3)考虑氮气性质,这需要对比氧气和环境来具体分析.
解答: 解:(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步骤是:②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①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把塞子塞紧;③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⑤打开弹簧夹;④观察集气瓶中水面的变化情况;
(2)如果装置漏气;红磷的量不足都会导致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少于瓶子容积的五分之一;
如果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由于瓶中的温度较高,压强较大,会导致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少于瓶子容积的五分之一.
而将红磷换成足量的白磷,不影响结果,故选C.
(3)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有关氮气性质的如下结论:
①氮气不溶于水;②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故答案为:
(1)水进入广口瓶内的体积小于广口瓶内空气气体的

(2)C.
(3)①氮气不溶于水;②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探究,并且注重了实验方案的评价,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重点.
 
42.如图:为测定水的组成实验装置,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回答:
(1)电源正极为 B ,负极为 A .
(2)乙试管中的气体可用 带火星的木条 检验,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该气体是 氧气 ;
(3)用火点燃甲试管中的气体,可以看到 淡蓝色 这种气体是 氢气 ;
(4)乙试管中气体的密度是甲试管中气体密度的16倍,甲试管中气体体积是乙试管中气体体积的2倍,则甲试管中气体与乙试管中气体的质量比为 1:8 .
 

考点: 电解水实验;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较少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较多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解答: 解:(1)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的气体体积少,因此B是电源正极.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因此A是负极;故填:B;A;
(2)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带火星的木条;氧气;
(3)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燃烧,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故填:淡蓝色;氢气;
(4)根据密度、体积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可知:质量=密度×体积;所以正负极气体的质量比=(16×1):(1×2)=8:1;甲试管中是氢气,乙试管中是氧气,氢气与氧气质量比为1:8;故填:1:8.
点评: 此题主要是涉及到的知识是电源负极相连的管内气体为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管内气体为氧气,两气体体积比为2:1;由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可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43.现有①氧气 ②空气 ③二氧化碳 ④水 ⑤红磷 ⑥澄清石灰水等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 ②⑥ ,属于纯净物的有 ①③④⑤ ,属于单质的有 ①⑤ ,属于化合物的有 ③④ ,属于氧化物的有 ③④ .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解答: 解: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水和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
故填:②⑥.
氧气、二氧化碳、水、红磷等物质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故填:①③④⑤.
氧气、红磷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故填:①⑤.
二氧化碳和水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故填:③④.
二氧化碳和水都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故填:③④.
点评: 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
 
44.小伟同学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后,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问:
(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吸附小颗粒泥尘,使其沉淀 ,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玻璃棒 ,其作用是 引流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是为了 防止液体溅出 ;
(2)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 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
(3)经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的宣布:我终于制得纯水.他的说法是否正确? 不正确 ,理由是 水中仍然含有一些溶于水的物质 ,要制得纯水需要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蒸馏 .
 

考点: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根据过滤的原理及过滤注意事项分析回答: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过滤得到的澄清透明的水不是纯水,因为过滤后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物质.
解答: 解:
(1)明矾在水中能吸附小颗粒泥尘,使其变大,有利于沉降;在过滤时,要用到玻璃棒引流,既能保护滤纸又能防止液体溅出;漏斗下端要紧靠在烧杯内壁,有利液体流出,加快过滤;
(2)过滤后如果滤液仍浑浊,说明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这时的水仍然属于混合物,因为水中仍然含有一些溶于水的物质;蒸馏可以得到蒸馏水,蒸馏水属于纯净的水;
答案:
(1)吸附小颗粒泥尘,使其沉淀   引流   防止液体溅出 
(2)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不正确  水中仍然含有一些溶于水的物质  蒸馏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明矾的净水作用、过滤的注意事项等,一定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综合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
 
45.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使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 .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 生成大量的白烟、发黄光 ,其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P+5O2 2P2O5 ,该反应属于 化合 反应.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 烧杯中的水倒流至集气瓶,液面上升在一等分刻度处  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 难 (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 不活泼 (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4)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为什么? 因为碳粉燃烧消耗掉氧气同时又生成了二氧化碳等气体,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倒流 .
 

考点: 空气组成的测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该实验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红磷的燃烧现象、反应结合压强知识分析.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消耗了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会压着水进入集气瓶;
(3)根据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分析氮气的性质;
(4)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的原理分析.
解答: 解:(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确保将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尽;
(2)点燃的红磷,在集气瓶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发黄光.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4P+5O2 2P2O5;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为化合反应;由于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消耗了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所以,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是:烧杯中的水倒流至集气瓶,液面上升在一等分刻度处;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3)由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此可知氮气的性质是不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结论;
(4)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不能获得成功,因为碳粉燃烧消耗掉氧气同时又生成了二氧化碳等气体,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倒流.
故答为:
(1)使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
(2)生成大量的白烟、发黄光,4P+5O2 2P2O5,化合. 烧杯中的水倒流至集气瓶,液面上升在一等分刻度处.
(3)难,不活泼.
(4)因为碳粉燃烧消耗掉氧气同时又生成了二氧化碳等气体,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倒流.
点评: 注意: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选择的药品只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能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同时还不能产生气体.
 
4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准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1)写出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式 2KMnO4 K2MnO4+MnO2+O2↑ .
(2)请指出图中所用仪器的名称:a 酒精灯 b 试管  c 铁架台 d 水槽 .
(3)所用的装置图中有一些错误,请你指出来:
① 未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② 酒精灯内酒精过多 ③ 试管口没有稍微向下倾斜 .

考点: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3)检查装置是否有错误,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防止有遗漏,可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和注意事项及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 解:(1)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时,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KMnO4 K2MnO4+MnO2+O2↑;
(2)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酒精灯,b是试管,c是铁架台,d是水槽;
(3)在使用酒精灯加热时,首先检查灯内酒精的量,不超过酒精灯总容积的三分之二,加热时要用外焰,观察图示可以看出,灯内酒精过多,未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防止冷凝水倒流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所以错误为:①未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②酒精灯内酒精过多;③试管口没有稍微向下倾斜;④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
故答案为:(1)2KMnO4 K2MnO4+MnO2+O2↑;
(2)酒精灯,试管,铁架台,水槽;
(3)①未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②酒精灯内酒精过多;
③试管口没有稍微向下倾斜;
④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反应原理,解答时要明确指出错误不是改正,二者不要混淆了.
 
47.(2012•成都)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供选择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若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可选用A装置,其中的玻璃仪器有 试管(或酒精灯) (填一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 2KCl+3O2↑ ;二氧化锰是反应的 催化剂 .
(2)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B (填装置序号),在加试剂之前的操作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3)若收集一瓶氧气,供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使用,最好选择气体收集装置中的 E (填装置序号),理由是 集气瓶底部要留少量水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 (1)A装置中的玻璃仪器有酒精灯和试管;根据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的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是催化剂;
(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据此选择发生装置;制取气体的装置在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根据硫燃烧会生成有毒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可以被水吸收分析.
解答: 解:(1)A装置中的玻璃仪器有酒精灯和试管;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 2KCl+3O2↑;其中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故答案为:试管(或酒精灯);2KClO3 2KCl+3O2↑;催化剂.
(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可用装置B作发生装置;在加试剂之前一定要对装置进行气密性的检查.
故答案为: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硫燃烧会生成有毒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可以被水吸收,所以在集气瓶底部要有少量水,用E排水法收集最合适.
故答案为:E;集气瓶底部要留少量水.
点评: 本道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溶水性、是否有毒、是否与水反应、是否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等.
 
48.图1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以下所选装置均填装置序号)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试管 ;② 集气瓶 .
(2)若以高锰酸钾为原料,用C、D装置制取、收集氧气时,C装置中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实验结束时,应先 将导管移出水槽 ,后 熄灭酒精灯 .
(3)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 A ;如果用图2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 b (填“a”或“b”)端管口通入.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乙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需要控制反应速度,反应条件是常温,以及乙炔微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进行分析.
解答: 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①是试管,②是集气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治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所以C装置中一处明显的错误是: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后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制取乙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需要控制反应速度,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A,乙炔微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所以用图2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b端管口通入.
故答案为:(1)试管,集气瓶;
(2)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将导管移出水槽,熄灭酒精灯;
(3)A,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及根据常用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选择的收集方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以后书写化学方程式打基础.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xdth/77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