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

文言文阅读训练(二)

| 点击:

【www.doubiweb.com--亲子阅读】

文言文阅读训练(二)
(—)
     咸淳十年,大元兵大举伐宋,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以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淮招讨使,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立信受诏不辞,即日上道,以妻子托爱将金明,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与似道遇芜湖,似道拊立信背哭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立信曰:“平章、平章,瞎贼今日更说一句不得。”似道问立信何向。曰:“今江南无一寸干净地,某去寻一片赵家地上死,第要死得分明尔。”即至,则建康守兵悉溃,而四面皆北军。立信知事不可成,叹曰:“吾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以此负国。”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已而闻似道师溃芜湖,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立信叹曰:“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乃置酒召宾佐与诀,手为表起居三宫,与从子书,属以家事。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以是失声,三日扼吭而卒。   
                                                                《宋史•汪立信传》
l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    B  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C.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D.夜分起步庭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 以妻子托爱将金明   
②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① 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
   ②(成名)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① 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
 ②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D.① 乃置酒召宾佐与诀。
     ②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似道)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
B,(妻子)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
C.(似道)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
D.(从子)三日扼吭而卒。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似道带领军队按次序从江上出兵
B,立信受诏不辞——汪立信接受诏命,—毫不推辞
C,则建康守兵悉溃——那么建康守兵已知道失败
D.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江汉守臣根据具体情况都放下了武器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汪立信忠心卫国的一组是
①立信受诏不辞    ②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③某去寻一片赵家地上死
④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    ⑤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
A.①②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段写了汪立信“受诏”“上道”“立志为国捐躯”“至高邮”的言或行,或详写,或略写,塑造了汪立信忠心爱国的形象。   
B.汪立信在大元兵大举伐宋之时,爱国心切,受委任后即日上道,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  
C.似道问及立信准备到什么地方去,立信表示要死在一处属于赵家的土地上,可见立信一心念及祖国土地的完整。   
D.立信听闻似道已兵溃芜湖,江汉守臣的表现也令人失望,知道大势已去,立下决心以身殉国。   
(二)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①。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严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人,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②夫举大幸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子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宋史•吕端传》
【注】①军:宋代行政区域。②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与:参预   
B.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少:多少
C.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坚:坚强   
D.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    寻:寻找 
8.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保安军奏获其母。    ② 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③ 上戒君勿言于端乎?   ④ 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A.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也相同。
B.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相同。
C.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不同。
D.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不同。
9.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至是,太宗欲诛之               ② 何以处之           
③ 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           ④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
C.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
10.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 独召与(李继迁)谋                       B.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边鄙常事)也
C.(寇准)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D.以臣之愚,宜置(继迁之母)于延州
11.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准遂告其故  ②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A.① 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来了    ② 假若一定这样做,就不是计划想达到的
B.① 寇准于是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          ② 假若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
C.① 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来了    ② 假如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
D.① 寇准于是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          ② 假如一定这样做,就不是计划想达到的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吕端身为宰相,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不论边鄙常事还是军国大计,都认为不可不知。
B.吕端认为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就如当年的汉高祖对待刘太公的态度一样,因此对待悖逆之人李继迁更应如此,只是处理的方法宜更妥善些。
C.吕端认为杀人不是上策,只会徒结怨仇,令“戒凶逆”的愿望适得其反。
D.吕端善待他人的看法得到太宗的首肯。最后继迁的儿子纳款请命,不能说不是吕端计谋的成功。
(三)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躶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史记•陈丞相世家》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官:管理,
B.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察:观察 
C.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        让:让……说
D.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    距:抗争
1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   ② 诚臣计画有可采者
③ 信者固多心乎             ④ 项王不能信人
A.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选择15~1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15.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A.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但也不过是像带上美玉装饰,一般人当中未必有这样的人。
B.陈平虽然是个好丈夫,但也不过是像带上美玉装饰,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
C.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   
D.陈平虽然是个好丈夫,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一般人当中未必有这样的人。
16.①事魏不容  ②得请骸骨
A.①事奉魏王不能容身  ②请求辞职      B.①不同意事奉魏王    ②请求辞职   
C.①事奉魏王不能容身  ②请把我处死    D.①不同意事奉魏王    ②请把我处死
1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说明陈平受汉王责问原因的一组是
①居家时盗其嫂    ②事魏不容,归楚不中,亡归汉    ③尊官之,令护军   
④信者固多心乎    ⑤受诸将金       ⑥得请骸骨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⑤⑥
(四)
    至齐悼惠王时,曾参为相;礼下贤人,请通为客。   
    初,齐主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之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先生知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通曰:“诺。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与事而谢之。里母曰:  ‘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  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  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曾相国曰:“敬受命。”皆以为上宾。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谋举兵畔之。    畔:伴随,跟随
B;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    强:坚决
C.拾遗举过,显贤进能。    举:指出
D,里妇夜亡肉。    亡:没有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臣请乞火于曹相国       ②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①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      ②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D.①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          ②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20.与“(足下即欲求妇)何取”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裹以帷幕。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竖子不足与谋。
21.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
A.她早晨离开家,前往善良的各位老妇家,把事情说了并向她们道歉。
B.她早晨出门,顺路看望跟她友好的各位老妇,把事情说了并向她们道歉
C.她早晨出门,前往善良的各位老妇家,把事情说了并,向她们告辞。    .
D.她早晨离开家,顺路看望跟她友好的各位老妇,把事情说了并向她们告辞。
2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英才。当初跟从田荣作乱,是迫不得以的。
B.有人知道蒯通知人善用,显贤进能,所以希望他能向曹参推荐梁石君、东郭先生两人
C.蒯通将“怒而逐”里妇的“亡肉家”比喻成当时的执政者,认为是当时的执政者逼东郭先生及梁石君人深山隐居,故蒯通用“束  请火于亡肉家”的做法套用在向曹参推荐这两个人才的方法上,是行之有效的。   
D.蒯通认为没有“卑节下意”以求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与“幽居守寡不出门”
  的妇人相类似,令人敬服,应重用他们。  

(五)
  希崇素朴厚,尤嗜书,莅事之余,手不释卷,不好酒乐,不蓄姬仆,祁寒盛暑,必俨其衣冠,厮养之辈,未尝闻亵慢之言。事母至谨,每食必侍立,俟盥漱毕方退,物议高之。性虽仁恕,或遇奸恶,则嫉之若仇。在  州日①,有民与郭氏为义子,自孩提以至成人,因乖戾不受训,遣之。郭氏夫妇相次俱死。郭氏有嫡子,已长,时郭氏诸亲与义子相约,云是亲子,欲分其财物,助而讼之,前后数政不能理,遂成疑狱。希崇览其诉,判云:“父在已离,母死不至。止称假子,孤二十年抚养之恩;倘曰亲儿,犯三千条悖逆之罪。颇为伤害名教,安敢理认田园!其生涯并付亲子,所讼人与朋奸者,委法官以律定刑。闻者服其明。   
    《旧五代史•晋书•张希崇传》
    [注]①在  州日:清泰(公元934—936年)年间,张希崇任  州(今陕西彬县)节度使。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莅事之余,手不释卷。  莅:管理              B.事母至谨。    谨:重要
C.物议高之。    高:高度                      D.止称假子。   止:禁止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或遇奸恶,则嫉之若仇。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有民与郭氏为义子。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C.欲分其财物。                   其生涯并付亲子。
D.遂成疑狱。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25.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闻(姬仆)亵慢之言           B.每(希崇)食必侍之
C.云(嫡子)是亲子                 D.(义子)孤二十年抚养之恩
26.选择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①郭氏有嫡子  ②希崇览其诉.
A.郭氏夫妇有个亲生儿字    张希崇听了他的控诉
B,郭氏夫妇有一仇家的儿子    张希崇看了状子
C.郭氏夫妇有一仇家的儿子    张希崇听了他的控诉
D.郭氏夫妇有个亲生儿子    张希崇看了状子
2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张希崇品性宽厚仁爱的一组是
①不好酒乐    ②必俨其衣冠    ③事母至谨    ④未尝闻亵慢之言
⑤或遇奸恶,则嫉恶如仇    ⑥止称假子
A.①③          B.③④       C.④⑤        D.②⑥

(六)
    金人迫弁①仕刘豫,且怵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②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                                             
《宋史•朱弁传》
【注】①弁:朱弁(1085~1144),字少章,今江西婺源人,朱熹族叔祖。建炎中,以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拘留。绍兴初,金人逼仕伪齐,誓死不屈,被留十六年始得归。   ② 瘗:深埋入地。
2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又忍北面臣之                B.金人亦感动
C.则使人夕以死                   D.杀行人非细事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迫弁仕刘豫。    仕:学习  B.吾尝恨不食其肉。    恨:遗憾
C,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致:表达  D,于我幸矣。    幸:宠幸
30.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绝其饩遗以困之       ② 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③ 久之,复欲易其官     ④ 吾曹遭之,命也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31.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南归之渐——这样你才有希望南归   B.复欲易其官——又想交换其他的官员   
C.有死而已——只有一死罢了           D.又以书诀后使洪皓——又写信给后使洪皓诀别
3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朱弁宁死不屈精神的一组是
① 固拒驿门,忍饥待尽     ② 复欲易其官     ③ 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④ 要当舍生以全义矣  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弁不肯与刘豫合作,不甘做刘豫手下的官员,主要原因是认为他们两人志不同,道不合,不足与谋。   
B,朱弁忠贞爱国,面对敌人或“困之”或“易其官”这些软硬兼施之举,丝毫没有屈服动摇。
C.朱弁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坦然交代身后事,进一步表明了他爱国的心志。   
D.朱弁谢绝了众人的劝告,没有放弃死的念头,谈笑自若,反而不明白诸君悲痛什么。

(七)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
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
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
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始,平山堂瞰扬城,大元兵至,则构望楼其上,张车弩以射城中。
庭芝乃筑大城包之,城中募汴南流民二万人以实之,有诏命为武锐军。又大修学,为诗书、
俎豆,与士行习射礼。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
刘榘自淮南入朝,帝问淮事,榘对曰:“李庭芝老成谨重,军民安之。今边尘不惊,百度具
举,皆陛下委任得人之效也。”                    
《宋史•李庭芝传》
【注】①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②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3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芝悉贷民负逋       悉:获知       B.而亭户多亡去      亡:出外。 
C.不足则以私财振之    振:救济。      D.扬民德之如父母    德:感恩戴德。
3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屋成又免期假钱    假:与“真”相对;   B.亭民无车运之劳    劳:劳动。
C.官民居皆具        居:居住。           D.帝问淮事          事:情况。
36.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假钱使为屋           ② 有诏命为武锐军
    ③ 庭芝乃筑大城包之     ④ 城中募汴南流民二万人以实之
A.两个“为”相同,两个“之”不同。    B.两个“为”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C.两个“为”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为”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37.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则构望楼其上    ②又大修学
A.①那上面就构成望楼    ②又努力进修学习
B.①就在上面构筑望楼    ②又大力提倡办学
C.①那上面就构成望楼    ②又大力提倡办学
D.①就在上面构筑望楼    ②又努力进修学习
3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庭芝初到扬州时,扬州新遭火灾,依赖盐业赢利的经济很不景气。
B.李庭芝为了振兴扬州的经济,采取了免税等一系列措施,并亲自为百姓修房盖屋。
C.扬州和平安稳,经济发展,全因皇帝用人得当,刘槃的经济策略得当。
D.李庭芝之所以深受百姓爱戴,是因为他读了大量的诗书,并且经常拿个人的财产与百姓分享。

参考答案及说明
  1.A (招募士兵  B.落到  C,把……作为  D.起床,漫步)  2.C (①“但”,转折连词;②“只”,副词。A.“把”,介词  B,“于是,就”,副词  D.“于是,就”,副词)  3.A (B.立信  C.立信  D.立信)  4.B (A.  “出次”:出兵驻扎  C.  “悉溃”:都已全部失败  D.“降遁”:投降或逃跑)  5.D (②似道所说③⑤爱国表现)6.B (本文段没写“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  
    (一)【译文】咸淳十年(1274),大元兵大举征讨南宋王朝。贾似道统率各军出兵驻扎江上,任命汪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让(他)去建康(今江苏南京)府库招募士兵以援助江上各郡。汪立信接受诏命,毫不推辞,当天就上了路。他把妻子儿女托给爱将金明,握着金明的手说:“我不辜负国家,你也必定不负我。”道别后就走了。在芜湖见到贾似道,贾似道用手拍着汪立信的背哭道:“不采纳您的意见,以致到了这个地步。”汪立信说:“平章(指贾似道),平章,瞎贼今日更不能说一句话了。”贾似道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如今江南没有一寸干净的土地,我要去寻找一片属于赵家的土地,死在那儿,只要死得分明。”汪立信到建康,守兵已全部溃败,各处都是元军乙他知道募兵一事已不可能,感叹道:“我生为宋臣,死为宋鬼,最终是为国而死,但白白送死没用,这样就辜负了国家。”于是率领部下数千人到了高邮(今属江苏),想控制淮、汉,作最后的打算。  
    不久,就传来了贾似道兵溃芜湖的消息,江汉守臣也都望风投降或逃跑。汪立信感叹道:“我今天还能够死在宋土上。”于是就置酒召集宾客与手下官员,与他们诀别,亲自写奏章给皇帝,又给侄子写信嘱托家事。夜半,他心绪难平,信步来到庭中,慷慨悲歌,紧握双拳反复抚拍桌子,以至悲情难抑失声痛哭。三天后,他上吊而自杀殉国。
7.A (B.稍微  C.坚定,使动用法  D.不久)  8.C (奏:臣子向君主进言,上书。戒:告诫/警告)  9.B(之:代母亲  以:依,按,介词/由于,连词)  10.D(A.寇准  B.军国大事  C.皇上)  11,C  12.A(见“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二)、【译文】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疆,保安军送上奏章说捕获了李继迁的母亲。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宋太宗打算把李母杀掉,由于寇准官居枢密副使,所以(太宗)只召见寇准商量这件事。寇准议事归来,路经宰相府,吕端猜测寇准与皇上商量的是国家大事,就邀请寇准进府,并对寇准说:“皇上让您别告诉我吗?”寇准说:“不是。”吕端说:“边疆上一般的事情,我不一定参预,倘若是军国大事,我身为宰相,不能不知道啊。”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采了。吕端说:“怎么处置李继迁的母亲呢?”寇准说:“皇上想在保安军的北门外把她杀了。用来警告行凶叛逆之徒。”吕端说:“假若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请您稍缓一下办理,我再去向皇上奏本。”吕端进了朝内,向宋太宗讲道:“当年项羽抓到刘太公后,想把他烹了,汉高祖却说:‘希望能分一碗肉汤给我喝。’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是一个背叛朝廷、犯上作乱的恶人呢?陛下今天把他母亲杀了,明天李继迁就可擒住吗?如果抓不到他,那就白白地结下了怨仇,会更进一步坚定他的叛逆之心啊。”宋太宗说:“这样说来,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依臣的愚见,把他的母亲安置在延州,派人好生地照顾她,用这个方法来召降李继迁,即使他不能马上就投降,但终究可以用他老母亲来牵住他的心。他母亲或死或生不是全在我们吗?”宋太宗拍了下大腿,高兴得连连说好:“要不是你,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了吕端的办法。后来李母在延州病死,隔了不久李继迁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最后向朝廷缴纳钱款,服从管辖。这都是靠吕端的计谋才实现的。
    13.D(A.授高官  B.审查  C责问)  14.B(诚:的确,实在/假如,果真;信:讲信用/信任)  15..C  16.A  17.C
    (三)【译文】周勃、灌婴等人都在高祖面前诋毁陈平,他们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与她嫂子私通;事奉魏王不能容身,又逃归楚(项羽);在楚不合意,又逃归汉。现在大王器重他;授他高官,又让他监护军队。听说陈平接受诸将的金钱,金钱给得多受到好的待遇,金钱给得少得到差的待遇。陈平乃是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审查他。”于是汉王怀疑陈平,召来魏无知责问他。魏无知说:  “我所介绍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责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有尾生、孝己的品行,但对作战的胜负毫无益处的人,(那么)陛下又哪有空闲去使用他呢?现在楚、汉相抗争,我推荐有奇谋的人,只考虑他的奇谋是否有利于国家。至于私通嫂子、接受金钱又哪里值得考虑呢?”汉王又召见陈平责问他:“您侍奉魏王不合意,又侍奉楚王,后又离去,现在又和我共事,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采用我的意见,因而才去侍奉项王。项王不信任别人,他所任用和宠爱的,不是他们项家的人,便是老婆的兄弟,就是有谋之士也不重用,所以我离开了楚。听说汉王能用人,因此我投归大王。我是空身而来的,不接受金钱,便没有钱用。假使我的计谋有可采用的,请大王任用我;若没有可采用的,我收受的金钱全都在,我愿意封好把它。交官府,请求辞职。”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给他丰厚的赏赐,拜官为护军中尉,所有的将领都归他监督。将领们才不敢说什么了。   
    18.C (A.背叛  B.勉强  D.丢了)  19.A (A.①为,②对于,均介词  B向,介词  c.你的,代词  D.就,连词,表承接)  20.B (B.宾语前置  A.介宾结构后置  C.定语后置:  “可使报秦之人”  D.省略宾语:“与之谋”)  21.D  22.C (非当时的执政者 “逼”,而是“两人丑之”,自愿入深山隐居)
    (四)【译文】到了齐悼惠王的时候,曹参为相国,礼贤下士,邀请蒯通为门客。
    当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谋划发兵背叛项羽,劫持齐地士人,不服从的处死。齐国不曾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也被劫持,勉强服从。待田荣起兵失败,二人以曾参与叛乱为耻,就一同入深山隐居。有人对蒯通说:“先生为曹相国所倚重,帮他拾遗补缺,指出过失,为他推荐贤能之人,在齐国没有人能赶上您了。先生知道梁石君和东郭先生,他们二人本是世俗的人所不及的,为什么不推荐给曹相国呢?”蒯通说:“好。我居住的里巷有一妇人,与同里诸老妇关系很好。一次这个妇人家夜里丢了肉,婆母认为是她偷了,愤怒地把她驱逐了。她早晨离开家,顺路看望跟她友好的各位老妇,把因丢肉被婆母驱逐的事说了,并向她们告辞。里巷老妇们说:‘你且慢慢走,我们今天就让你家人追你回来。’于是她们把麻絮(  )束成引火物,向丢肉家求借火种,说:‘昨天夜晚,狗得到一块肉,互相抢夺厮杀,死了一条狗,想借火回去煮了吃。’丢失肉的那家人赶紧追赶呼叫他家的妇人回来。本来巷里诸老妇并非游说之土,用束麻絮引火的手段也并非是使妇人还归的正当办法,然而事物有相互感应的道理,事有碰巧成功的时候。我这就去向曹相国借火。”于是他求见曹相国,说:“妇人中有死了丈夫三天就出嫁的,有深居守寡不出门的,假若您找妻子,要哪个?”曹参说:“要不出门的。”蒯通说:“那么寻找臣子也应当这样,那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才智过人之士,隐居不出,未曾卑节屈意而乞求做官。希望您派人对他们二人以礼相请。”曹相国说:“我接受你的指教。”于是对东郭先生和梁石君均以上宾接待。
    23.A (B.孝敬  C.赞美  D.仅,只)  24.B (B.①当,做,动词  ②因为,由于,介词  A.那么,就,连词  C.代郭氏  D.于是,就,副词).25.D (A.希崇  B.母亲  C.义子)  26.D          27.  B   
    (五)【译文】张希崇一向质朴敦厚,尤其爱好读书,听政之余,手不释卷,不喜欢酒乐,不蓄养侍妾奴仆,不论严寒酷暑,都是衣帽整严,对儿女下辈,从未说过亵骂轻慢的话。侍奉母亲十分孝敬,每次母亲吃饭时必定站在一旁侍奉,等母亲吃完饭、洗手漱口后才退去,众人都非常赞美他的品行。他性情虽然仁厚宽爱,但有时碰到奸恶之人,则嫉之如仇。他在邻州任节度使时,有人给姓郭的当义子,从小到大(都是郭氏抚养),后因乖戾不受教导,被打发走了。郭氏夫妇相继去世了。他们有个亲生儿子,也已长大成人。当时郭氏的亲属与那位义子私下约定,咬定那位义子是亲生儿子,图谋分割郭氏财产,并帮助这个义子打官司。以前几任节度使都不能审理,于是成了悬案。张希崇看了状子,判道: “(你在)父亲在时已离家,母亲死了也不到灵前。仅称义子,辜负了二十年养育之恩;若说是亲生子,就犯了三千条大逆不道之罪。甚伤名理教化,怎能强辞夺理、冒认田产!郭氏财产全归其亲生子,诉讼人和那些与他结党作奸的人,一起交执法官按律条定罪。”听到这件事的人,都佩服他能够明察是非。
    28.B(B,思想感情受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  A.古义:面北  C.古义:指出使之人,代“我”  今义:令人,让人  D.古义:使者)  29.C(A.做……官员  B.痛恨  D.满意)  30.A(以:来,连词,表目的关系  之:音节助词/杀掉使者这件事,代词)  31.B  32.C   33.D(众人没劝告他不要死,只是为他的精神感动及为他惋惜)
    (六)【译文】金方逼迫朱弁做叛臣刘豫的官员,并且骗他说:“这样你才有希望南归。”朱弁说:“刘豫是我们的国贼,我曾经恨不能吃他的肉,又怎能做他的臣下?我只有死。”金人很生气,断绝了他的饮食来折磨他。朱弁坚守着驿门,忍受着饥饿等死,誓不屈服。金人也受了感动,对待他礼貌如初。后采时间长了,又想让他当官,朱弁说:“自古交兵,使者在他们中间,使者的话可以听从的就听从,不可以听从的就囚禁使者、杀掉使者,何必让他做官呢?我的官职是本朝任命的,现在只有死了,绝不会失节做金官来使我们国君受辱。”并且写信给耶律绍文等人说:“您国封我官的命令早晨来到,那么我就晚上死,晚上来到就早晨死。”又写信给后使洪皓诀别说:“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于是就准备了酒菜,召集被扣留的士大夫喝酒,酒饮半酣,朱弁告诉他们说:“我已经看好近郊的一个墓地,一旦我牺牲报国,诸位请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在上面写上‘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就很满意了。”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不能抬起头来。朱弁谈笑自如,说:“这是做臣子的常情,诸位悲痛什么呢?”金人知道他终不可屈,于是也就不再强迫他了。
    34.A(全部)    35.D(A,借;B,劳累、劳苦;C.房屋、居屋。)    36.C(为:修缮;做,任  之:均指代扬州城。)    37.B    38.A(B,“并亲自……”不妥,只是借钱给百姓修盖房屋  C”刘檠”应为“李庭芝”  D.“读了大量……分享”不妥,①仅说李大力提倡办学,要求村民读诗书等。②遇上水涝、旱灾时,就下令开仓,不够时才拿出个人的财产救济百姓。)    
    (七)【译文】李庭芝初到扬州时,扬州刚遭受了一场火灾,房屋全被烧毁。扬州在经济上主要依赖盐业盈利,但这时盐户大多已背井离乡,公私的生意都很萧条。李庭芝就把盐户所欠之税全部宽免了,并借钱让他们重新修房盖屋,屋建成后不再收回借款。一年之内,官民的居房全部安置妥善。李庭芝又下令挖河四十里接通金沙余庆盐场,以节省车辆运输,同时兼顾疏通其他运河,发动盐户运盐二百余万斤。盐民没有了车辆运输的劳累,又得到免收盐税的好处,出走的人全都回来了,盐利又重新兴旺。以前,从平山堂上可以俯视扬州城,元兵到时,就在上面构筑望楼,用机括往城中连连射箭。李庭芝就建筑大城来围起它,在城内招募汴南的流民二万人来充实军队防守它。皇帝下诏将其命为武锐军。李庭芝又大力提倡办学,读诗书、兴礼仪,与士人举行射礼。郡中遇上水涝、旱灾时,就下命开仓,不够时就拿出个人的财产救济百姓。扬州的百姓对他感恩戴德,视如自己的父母。刘檠从淮南回朝廷,皇帝问他淮南的情况,刘檠禀告说:“李庭芝老成谨重,军民安居乐业。现在边境战事平息,各行各业都振兴发展,这全是陛下用人得当的成效啊。”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ejy/476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