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高三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

| 点击:

【www.doubiweb.com--高三】

高三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1、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这是因为
A 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广泛使用青铜器            B 青铜产品制造比较精美
C 青铜铸造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D 青铜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2、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反映了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的频繁战争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民族融合的加强               B 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瓦解
C 各国掠夺财富                 D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瓦解
4、下列哪一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A 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B 公田转化为私田
C 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退         D 周王室势力渐衰
5、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最主要的依据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废除特权,奖励耕战
C 建立县制                     D 秦国成为诸侯国中的强国
6、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出现倒退     B 封建国家由分裂到走向统一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7、屈原受到我国人民崇敬并每年纪念他,最主要是因为
A 他创造出了新的文学体裁       B 他主张政治上要变革
C 他的爱国爱民精神             D 他的仁爱思想
8、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之行,“凿空”的含义是
A 了解情况      B 填补空白       C 开拓空间       D 开通道路
9、“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光武帝在位时,令郡县检核田地,这两个地区竟没人敢认真执行。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地方官吏大都贪污腐败          B 检核制度早已形同虚设
C 豪强地主多为功臣皇亲          D 连年战争实无良田可言
10、“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 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B 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
C 完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11、下列农业成就中,不属于两汉时期的有
A 发明播种机械耧车              B 使用桔槔灌溉农田
C 修筑水利工程坎儿井            D 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
12、我国古代居民大规模迁移活动有两个流向,一是由北方迁到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这两种迁移相同的结果是
A 使民族成份复杂,民族矛盾加剧      B 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C 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D 使少数民族政权增多
13、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A 先进的经济形态   B 南北对峙的形势  C 民族融合的趋势  D 汉族地主的建议
14、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 符合鲜卑族统治阶级的利益          B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C 得到各民族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利益
15、范缜与王充的最明显的共同主张是
A 人定胜天                  B 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
C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D 人的肉体和精神是共存亡的
16、下列结果,因开凿大运河而带来的是
(1)“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2)“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3)“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4)“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A(1)(2)      B(3)(4)      C(2)(3)       D(1)(4)
17、唐初的措施中,对稳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作用最大的是
A 推行三省六部制    B 实行均田制    C 完善科举制    D “庸”的实行
18、唐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 加强经济掠夺   B 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 调整生产关系   D 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19、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B 统治者注意选拔人才
C 当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              D 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
20、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 周边少数民族进攻               B 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 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 横征暴敛苛政默武
21、促使唐代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 科举制的推动   B 三省六部制的需求  C 科举制度的完善  D 经济发达的结果
22、“时方镇阙守帅,稍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而外权削矣。”其实质目的是
A 削弱朝中大将的兵权          B 加强皇权
C 使地方上的军政财三权分离    D 防止藩镇割据
23、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下列军事机构(或官职)曾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的有
(1)西域都护(2)安西都护府(2)北庭都护府(4)黑水都督府(5)驻藏大臣
A (1)(2)(3)  B (1)(2)(4)  C (2)(3)(4)  D (1)(2)(5)
24、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是
(1)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2)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4)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 (1)(2)(3)    B (1)(3)(4)    C (1)(3)    D (2)(3)
25、下列各项中,哪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和议的共同点
A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 赵宋王朝都处于屈辱地位
C 客观上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  D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26、自宋代以后,中国古代军阀割据局面不复出现,其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民族大融合的加强
C 政治制度的变革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27、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的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是少数民族
A 内迁过程      B 汉化过程      C 农业化过程      D 封建化过程   
28、秦朝、隋朝、元朝三个朝代的相似之处有
(1)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2)开凿运河,以便南北运输
(3)创立被后世沿用的新制度      (4)都是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的
A (1)(3)    B (2)(4)    C (1)(2)(3)    D (2)(3)(4)
29、下列各项中,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有着重要意义的是
A 农业生产技术超过前代          B 引进美洲的高产农作物
C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D 统治者实行“摊丁入亩”
30、明清两代加强对西南少数少数地区统治的相同措施是
A 设置郡县      B 改土归流      C 册封制度       D 设立卫所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生(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假如)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悦而有渐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史记》卷97
材料二: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以逾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故也。
材料三:尧以仁义为巢……故高而易安,动而易固……秦以刑罪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
材料四:故君之御下民,奢侈者多应以俭,骄淫者则统之以理。未有上仁而下残,上义而下争者。                                                    ——《新语•无为》
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陆贾说服汉高祖的论点和论据。(2)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提炼《新语》作者陆贾政治思想的基本观点。(3)据上述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思想的特点。(4)材料一中《史记》记录《新语》书的产生持怎样的史学态度?《新语》、《史记》的出现,可看出西汉的思想文化氛围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极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回答: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并分析其背景和利弊。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年份 顺治十八年
(1661年)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 乾隆五十九年
(1794年)
全国人口 约1920万 约10000万 约20000万 约31000万
——据《清史稿•食货志》王戎生《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编制
材料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七十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几给足?”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垦田积谷为言,伊等识时务。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
——摘自《清高宗实录》卷240、卷259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道一尽,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直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摘自《清圣宗实录》卷910、卷1147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联系现实,你有什么认识?

 

三、问答题
34、试分析西汉和唐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繁荣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对我们有何
启示?

 

35、史学界普遍认为元朝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6、清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弱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应如何认识这种“衰弱”与“盛世”的关系?概括“衰弱”的表现,分析“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中国古代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  案  C B D B A D C D B D B C A B C
题  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  案 C A C A D D B A D D C C C C B
二、材料解析题
31、(1)马上得天下,难道说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商汤、周武王文武并用治天下,秦朝灭亡是因为没有行仁义、法先圣。(2)“无为而治”、“清静无为”、“休养生息”、“仁义宽舒”的黄老道貌岸然家学说(3)实施“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厉行勤俭节约的“节俭”之风,轻徭薄赋的安民政策(4)较为客观的实事求是态度,统治阶级政治较为清明,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为了封建统治和长治久安实施的“宽舒”政策。
32、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背景:前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君弱臣强,外忧内患,社会动乱。    利弊: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造成机构重叠,财政拮据,国家积贫积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连连失利。
33、现象:人口增长,造成“食众田寡”,出现“与水争地”的现象。  原因:康熙、乾隆年间,经济的恢复和“摊丁入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现象减少,人口的增长超过了耕地的增长,造成了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尖锐,“与水争地”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认识:人口的增长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但人口增长过快也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造成生态平衡的恶化。因此,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三、问答题
34、原因:(1)两朝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民辛勤劳动下社会经济才发展起来
(2)前期统治者都都吸取前朝灭亡教训,高速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而且政策长期稳定,保障持续发展(3)政府重视兴修水利、重视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工具的改进
(4)都对边地的水利、土地资源进行了开发,同内各民族交往密切(5)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重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3)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爱护国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35、元朝疆域辽阔,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回族开始形成。西藏正式成为中国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对台湾实行有效的管辖。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元朝重视农业手工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前代。科学技术也有突出发展,如《授时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文化上的突出成就是元曲的繁荣。
36、关系: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它的衰弱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康乾盛世的出现是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暂时适应生产力的表现。但这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衰弱表现: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并削弱封建的自然经济;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皇权空前加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弱;进步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启迪人们思想,预示着新制度的出现。原因:清初调整统治政策,改革赋役制度,废除人头税,松驰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平定少数民族上层的分裂和叛乱,打败沙俄的入侵,收回台湾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康、雍、乾三位皇帝,注重个人政绩,励精图治,成为盛世的开创者和维护者;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盛世的真正创造者。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xzw/50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