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

北京市西城区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八年级(下)语文试卷

| 点击:

【www.doubiweb.com--八年级】

北京市西城区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八年级(下)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010.6

积累与运用(共26分)
一、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的表格中。(共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诘责(jí)        管束(sù)       气量(liàng)        油光可鉴(jiàn)
  B、黝黑(yǒu)      禁锢(gù)       胆怯(qiè)          广袤无垠(mào)
  C、蓬蒿(gāo)      咫尺(zhǐ)       狩猎(shǒu)        即物起兴(xìng)
  D、酬和(hè)       招徕(lái)       朔方(shuò)        龙吟凤哕(su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绯红      抑扬顿措      宽恕        暗然失色
  B.狼藉      引经据点      哂笑        美味家肴
  C.酒肆      随机应变      牟取        左右逢源
  D.熹微      不可名状      凛烈        顾名思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他站在山顶上颔首低头,美景尽收眼底。
   B.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C.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有时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毛滓东在20世纪风云际会的中国政治舞台上确实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
   B.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C.卫生保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班优良班风的体现。   
   D.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5.下列作品、作家、朝代或国籍对应不正确一项是   
   A.《我的母亲》…………………胡适…………………中国
 B.《喂——出来》………………星新…………………日本
   C.《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宋朝 
   D.《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
二、填空题(共10分)
6.默写(7分)
(1)_________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4)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6)《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水调歌头》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3分)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他被公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中的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
 
三、综合性学习(共6分)
    2010年3月22日是第18个世界水日,而就在这一天,中国16个省区遭遇沙尘暴,
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干旱还在持续。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树立节水意识,学校学生会准备
举办“生命之水”校园宣传周活动。作为筹备小组的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8.同学们收集到了下面关于今年西南地区旱灾情况的一则材料,请你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述这则材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2分)

 

 


反映的主要信息是:(限25字以内)

 

9.关于这次西南大旱的原因,有种种说法:西部的原始森林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橡胶林、桉树林;水利工程的盲目上马……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八下第三单元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发展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但愿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人类的眼泪。请你在校园宣传栏内写一条关于“生命之水”的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理解(共34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11分)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11一14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1)伛偻提携(    )               (2)觥筹交错(     )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______
(2)树林阴翳                 翳:__________________
(3)太守谓谁                 谓:______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情感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阅读《端午的鸭蛋》选段,完成第15~18题。(共11分)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成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问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成鸭蛋呢!
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④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15.为什么作者看过.《腌蛋》一条后“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③④两段,孩子们做了哪些有关鸭蛋的事,在下面的方框中补全情节。(3分)


17.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
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请从以上三点中任选两点,结合选段中具体语句加以分析。(4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民俗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民工父亲的幸福》,完成第19~22题。(共12分)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搬入新居不久的一天,我面对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地打着字。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泼洒进来,一切看上去是那么温暖、清亮、宁静。
    ②突然,响起一阵杂乱的敲门声,像宁静的湖面扔进了一个石子,打破了这份宁静和惬意。我心里好生纳闷,嘀咕道:门上不是有门铃吗?为什么还要这样乱敲门?
③我轻手轻脚地走到门边,屏住呼吸,从猫眼往外看去:只见一个陌生人。他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斑斑点点,眼睛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的神色。他是谁?想干什么?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并做好随时关上门的准备,问道:“你找谁?”
    ④只见那人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抖抖颤颤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从里面抽出一支递过来,脸土堆满了真诚的笑意,嗫嚅道:“同志,我是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同意不同意?”
⑤“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那支香烟,一脸狐疑地问道。
 ⑥见我态度平和,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激动的神情,脸涨得更红了,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暑假了,他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孩子到您家看看吗?如果他看到城里人住上他爸爸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心里一定会感到非常自豪和幸福的。不知您能不能同意?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一脸焦灼和企盼。
    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想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位细心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自己在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或者在报刊上发表一篇小文章,不是也喜欢在儿子面前炫耀_番吗?那是一个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儿,我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⑧这位民工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得连连称谢,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他忍不住说道:“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简直莫名其妙;还有的跟踪我,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进了民工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
    ⑨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一双眸子很亮。见到我,小男孩一副怯怯的样子,但看到我热情和蔼地抚摸他的头,才放松下来。他父亲在一旁堆着一脸的歉意,不停地说道:“乡下孩子,不懂事,请多包涵。”
    ⑩父子俩套上我递过去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上木地板.他们好像生怕将木地板踩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我看到,此时,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忸怩和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地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在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当时在砌这面墙的时候,这面墙上还留有一个洞口,和隔壁是相通的,为的是运送砖块、水泥、黄沙等施工材料,房屋建好后,这个洞口便被堵上了。现在,我要是不说,你可一点也看不出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11看得出,孩子的父亲在竭力向孩子描绘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一些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情,只见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似乎又直了许多。面对此情此景,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12看完了我的新居,两人亦步亦趋地退向门边向我告别0突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两
只手,一下子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
的一天,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
    ○13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
    ○14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
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
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
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15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
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
    ○16听了孩子的这番话,这位民工父亲情不自禁地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我看到,这位
民工父亲将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选自《读者)2010年第7期)
19.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幸福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⑨~○12段,分析民工父亲带着儿子来到“我”家后的心理过程,把关键词填写到
方框里。(2分)
 

21、结合上下文,具体谈谈第⑥段中“我”感到“温暖和甜蜜”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感悟。(4分)
    【相关链接】   
    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10年1月21日在北京透露,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
算,2009年中国总的流动人口规模1.8亿人左右,其中外出农民工是主体,去年末达
1.49亿人。由于经济发展,农民工需求量大,2010年初浙江、广东等地出现农民工奇缺现
象,这种现象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
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尊严”一时成为热门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与交流(40分)
六、作文(共40分)
23、有这样一个人,他(她)会在你失望时给你鼓励,扬起你自信的风帆;有这样一个人,他(她)会在你高兴时给你祝福,分享你成功喜悦……正是因为有了他(她),我们的生活才充满色彩,我们的心中才盛满感动。在人生的路上,你可曾遇到,过这样的人?
    标题:请以“有这样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不少于600字。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xzw/50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