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

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 点击:

【www.doubiweb.com--五年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顺利开展五年级语文教学课堂,教案的编写是必要的。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合集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 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 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篇2】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

2.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4.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板书课题,生读。

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

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篇3】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能力目标

⑴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⑵学习用列举数字、举例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学习“垂直、捕获、宽敞、倾斜、适应、比较、胎生、哺乳动物”等词。

二、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

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中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和虾将军发生了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游回去了。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吗?相信学完了《鲸》这篇课文,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交流有关“鲸”的资料。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鲸”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了解到的告诉大家?(出示课件后,生生交流)

(三)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样介绍鲸的,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课文。老师给大家提几点读书的建议:

课件出示要求:

⑴把生字的字音读准。

⑵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⑶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⑷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自读自悟,分组学习)

(四)学习第1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们说鲸大吗?那么鲸到底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课文吧。

1、速读第1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

2、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⑴和大象比,比大象大得多。(出示课件:与大象比较)

⑵大的有16万公斤重,小的有2000公斤重。(出示课件)

大的有16万公斤重,小的有2000公斤重。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3、指读有表示鲸很大数字的句子。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指读。(一头4万多公斤重的鲸,17米长,一条舌头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出示课件)

4、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

⑴举起手摸不到上腭。⑵四人在嘴里看书,很宽敞。(出示课件)

5、鲸真的很大!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五)学习第2自然段

师:鲸生活在海洋里,长得又像鱼,许多人都叫它鲸鱼。它是属于鱼类吗?

1、自由读第2自然段,画出写鲸是怎样进化的语句。

2、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3、指名汇报,你是从哪儿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出示课件帮助体会)

(六)学习第3自然段

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鲸分为两类:须鲸,没有牙齿;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七)学习第4——7自然段

师: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生长)

2、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读一读,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3、鲸在睡觉和生长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哪位同学愿意把你读文后的体会说给大家听听?(请生回答)

(八)创设情境,理解重点,学习写作方法。

1、学完了课文,我们已经详细了解了鲸各方面的特点,收获实在不小。回头再想想刚才老师讲的那个故事,谁能说说虾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的原因是什么吗?

2、作者为了让我们能详细地了解鲸的特点,在介绍鲸时采用了不少方法。你能说说哪些写作方法值得你学习吗?(生谈体会)

(九)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鲸呼吸和睡觉时的样子。

2、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22鲸

形态:大重长

哺乳动物:形状像鱼

特须鲸

种类

点齿鲸

吃食

生活习性呼吸

睡觉

【篇4】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达到爱书,爱读书的目的。

2、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读书、爱书的名言警句,并谈谈对句子的理解,交流并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共同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

3、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增进学生读书的兴趣,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良好的读书方法,读书做到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

教学难点:

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进行系统的小节。

收集读书、爱书的名言警句

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以便展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1. 温故而知新。

学完一单元后, 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 看看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如:喜欢本组的哪篇课文?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有没有提高?围绕本专题,在课外又阅读了哪些文章或书籍?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 你对读书带来的乐趣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是否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围绕某一方面的收获展开讨论, 也可以多方面交流各自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从回顾本节内容切入话题,引发学生交际愿望,让学生自主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4.在组内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预案(学生有可能从课文学习的角度说)

学了《窃读记》感受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可我的家里藏书千册,可我却对他们视而不见,制止不力,惭愧,今后,我一定多看书,丛书中汲取知识。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

【篇5】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搜集并阅读其他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导人: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9自读课文,要求:

a.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b.用“——”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全班交流:

a.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b.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

a.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b.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c.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全班讨论:

a.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b.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新词。

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

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 “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质疑:

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kj/81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