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锦集十三篇

| 点击:

【www.doubiweb.com--高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锦集十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缘景明情,把握诗歌意象和意境。

2、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把握对比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知人论世,明确作者夜归的复杂情感。

2、缘景明情,分析意象意境,把握情感。

【学法指导】

1、诵读法

2、讨论交流法

【知人论世披情入文】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40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200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游览家乡一带的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主要作品:《秋登万山寄张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

2、背景探究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汉江西岸,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相距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墅,这首诗的主旨也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等诗人是我国东晋田园诗派的代表,谢灵运、谢朓等诗人是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的代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是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这首诗可以看出在李白心中孟浩然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风度潇洒、超人不凡、高卧林泉的高人隐士。

【诵读体悟初步感知】

1、听音正音,自读感悟

2、找出诗歌意象并分析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明确:

①意象:山寺、鸣钟、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

②画面: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黄昏江景图和月夜山景图。

③情感:表达了作者自在闲适的隐逸情怀。

【思维碰撞合作解疑】

1、前两联都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后两联的月夜山景图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3、探究“夜归”的归途

1、①前两联都用了对比的手法

②首联山中沉缓的钟声代表佛门的"清净与渡头嘈杂的人声所代表的尘世繁杂形成鲜明对比;颔联世人回到家中,而我归鹿门,两种归途形成对比。

③情感:两个场景和两种归途代表人生的两种选择,表现了作者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2、①月夜江景具有幽美、恬淡的特点。

②烟树树影朦胧、夜月皎洁清冷、岩扉幽深僻静、松径清幽寂寥,整体是静态景象,与黄昏江景的动态形成对比。

③诗人对此景欣喜、沉醉、迷恋,表达了其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3、作者的归途从日落黄昏导月悬夜空,从江上行舟到鹿门山途,实质是从尘杂俗世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识记技巧触类旁通】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多诵读——抓意象——勤联想——入意境——明情感

【查漏补缺巩固提升】

请同学们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基本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同:

意境优美恬淡,表现了闲适自得的心境,以及对归隐的向往。

异:

《夜》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通过尘世的喧嚣突出自己的超脱与潇洒,构成的意境的平淡自然,幽美恬淡。

《归》诗寓情于景,借助自然的景观,意境也充满变化。归山之始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最后归隐闭关的恬静淡泊。

文章小结: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构造了一种平淡自然,幽美恬淡的意境,抒写了作者摒弃世俗生活而安于归隐的情怀志趣。

【篇2】《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教材分析]

《夜归鹿门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一首自主赏析诗歌。它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别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维的著作。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学情分析]

在我们的常规模式中,诗歌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一是背诵;二是把握诗人情感;三是分析艺术手法。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冻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动情读书的欲望,把诗歌变成了公式,把思考变成了形式,把书本变成了枷锁,把课堂变成了囚笼,从而导致学生只能初步感知到诗歌的内容,却讷于对其意象、情感、意境等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表达。而本单元的赏析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也就是通过反复阅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读者放入诗歌的意境,缘景明情。高二学生已有了一定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比较活跃。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自由地涵咏,自主地探究,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孟浩然及诗歌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置身诗境。

2、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孟浩然寄情山水“隐逸超脱”的情感。

2、感悟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和诗人追求隐逸的情趣志向。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

[教学难点]“缘景明情”欣赏方法的把握。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导读法问答法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记忆中储存下的第一首诗歌是什么?《春晓》“春眠不觉晓……!” 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它的作者是谁?――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相约在他的《夜归鹿门歌》,聆听他心中的声音吧!

一、作者生平

你认识孟浩然吗?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填写他的名片:

二、诗题解读

为什么叫“夜归鹿门歌”呢?

我们来看看这个题目:夜:夜晚,时间。归:回归。 鹿门:襄阳鹿门山。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

郊外,岘山附近,汉江对岸,名曰“南园”,鹿门山在汉江东岸。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三、品读诗歌

(一)音读、意读,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诗,把握诗意。

2、找学生范读诗,谈整体感受。

基调:欣喜、沉醉、悠然自得

3、齐读诗。

(二)情读、美读,鉴赏品味。

读诗,寻找出诗句的意象。(复习:什么是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等。

2、这些意象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构成了那两幅画面?这些画面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情思呢?

(1)黄昏江景图:山寺钟鸣我 鹿门 我闲望沉思

渔梁渡头世人江村 世人归心似箭

我:潇洒超脱

(2)月夜山景图:烟树树影朦胧 夜月皎洁清冷

岩扉幽深僻静 松径清幽寂寥

我:怡然自得

(三)悟读探究。

1、感悟诗境,思考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指的是从哪归回到哪?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四、诵读诗歌。

1、再次齐读诗歌。

2、限时背诵。

五、课堂练习。

1、“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争”字写得好。“争”为“争夺”之意。

“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

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

“惟”字不能换成“还”字。“惟”为“单单;只”之意。

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作业设置] 把本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能力拓展]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夜归鹿门歌》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嵩山作》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教学反思]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路人。教是为了不教,越俎代庖的后果一定是费力不讨好。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给学生印发“导学案”,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初读)――寻找意象(反复咏读)――进入意境(品读、联想)――缘景明情。一步步把学生导入了诗境,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就把握了诗歌意蕴,背诵自然就不在话下。在此同时,我也在板书中一步步地完成了由意象到意境,流露情感、穿插手法、突出主旨的完美框架图。

通过《夜归鹿门歌》一诗的学习,学生就学到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再趁热打铁的对比阅读王维的《归嵩山作》,这样就容易多了。

【篇3】《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五、布置作业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附《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篇4】《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课文教案

知识目标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能力目标

1、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情感目标

1、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①、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②、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③、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诗歌内容

①、读并分析第1句

师: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②、读并分析第2句

师: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③、读并分析第3句师: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④、读并分析第4句

师: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三、迁移练习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篇5】《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过程:

一.知识反馈:

默写

二.导入并介绍孟浩然:

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是孟浩然的作品,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

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

① 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 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 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

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山寺黄昏的钟 渡头争渡 月照烟树 岩扉松径

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

村民归家 我去鹿门 幽人独行

.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月开烟树:明朗冷清 岩扉松径:幽静冷清(总孤寂清幽冷寂) 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凡尘气息)-- 喧哗嘈杂

4.刚刚我们得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境,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 明确:归。

5.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归字的含义及此字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之情。

6.于是我们归纳出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六、小结:

同学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这首诗歌,师略加点拨)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篇6】《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孟浩然其人及诗作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名心退尽道心生,迷津空有羡鱼情”是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是说其诗品,“人如其诗”是说其人品。今天,让我们读诗识人,感受独特的诗境和诗人隐逸的情怀。

二 检查预习,知人论世

学生介绍诗人的有关情况。教师引导参看注释①并归纳小结。

三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突破这个重难点需分几个步骤:

(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音读)

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意(意读)

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对疑难问题作标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探讨。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小结: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意境主要从两方面人手:

1.自读全诗,请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内容。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要抓主要的,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听读,投影图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

3.分析意境,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①(突破重点难点)指导点拨。分析意境特点的方法。视觉:明暗、阔狭、虚实等;听觉:动静等;嗅觉:香臭等;味觉:苦辣酸甜等;内心感受:冷暖、爱憎、向往等。

②合作探究,比较两个情景:全诗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学生伴乐诵读感悟,抓关键句,从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分析,赏析,概括全诗的两个生活场景。明确:视觉、听觉、内心感受:渔梁争渡,热闹喧哗的尘世生活是动景(抓“争渡喧”的“争”字);鹿门隐居,宁静寂寥的隐居生活是静景(抓“开烟树”、“岩扉”、“松径”、“寂寥”、“幽人”等关键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明确:前四句对尘世生活的动态描写主要表现了诗人的潇洒和超脱,与后四句的隐居生活的静态刻画两相对比,从而塑造了一个恬静、悠闲、寂寥的隐者形象。

③缘景明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表现了诗人自在、恬静,闲适的隐逸生活,也透露出孤寂无奈的情感。

(四)感受形象美、形式美(美读)

1,感受形象美。①学生读李白的《赠孟浩然》,概括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明确: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在孟浩然面前都有一种陡然被其高尚的人格所倾倒,可见孟人性的崇高了。②如何看待孟浩然的归隐?他是否有过心灵的挣扎?明确: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闻一多)。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一般人的隐居是在逃避,在不得志时,退而求其次,而盂浩然则把隐居当做自己的一份崇高的理想追求,一份精神信仰,他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情趣,傲视凡尘,超然物外。

2,感受形式美。再读全诗,从诗歌语言的角度感悟盂诗平淡自然的风格。明确:孟诗语言平淡。读来却有神韵,正应验了李白的一句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四 课内对比阅读(完成课后练习三)

读王维《归嵩山作》探究意境,把握情感,并比较两首诗诗境的异同。同:恬淡、优美,向往归隐生活。异:盂诗意境质朴、轻淡;王诗意境绚丽。

五 课堂总结

鉴赏常用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白描、衬托、对比等。(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4)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篇7】《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见教材P28)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三、诵读欣赏

诵读提示: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三、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诗歌内容赏析

开头两句,(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四句,(译文: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五、六句,(译文: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第七、八句,(译文: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探讨研究:

六、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

(1)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2)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七、比较阅读: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明确:《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八、背诵全诗

九、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相关链结

1、李白《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 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 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В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词语解释】

①夫子:对男子的敬称。 ②风流:飘逸洒脱的风度。

③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④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⑤卧松云:指退隐山林。 ⑥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

⑦醉月:月下醉酒。 ⑧揖清芬:向高风清韵致敬。

⑨安:岂。 ⑩徒此:惟有在此 徒此:惟有在此。

【诗文解释】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诗文赏析】

诗人对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赞颂,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时抒发了诗人敬仰孟浩然,羡慕他的生活的情绪。

全诗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

补充:

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 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 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

2、怎么理解苏轼评价孟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

宋人言韵,有“不俗”、“有余味”等含义,是很高级的审美境界。苏轼说孟浩然诗韵高,并将孟喻为“造内法酒手”,这是很高的评价。“内法酒”即宫廷御酒,能造内法酒者自然是高手。苏轼以之喻孟,称赞他为作诗之高手,又称其诗“韵高”。这与前人对孟诗的评论是一致的。

参考前人的评论和孟浩然诗来理解“韵高”。或有高雅脱俗,有妙悟,有格调,含蓄蕴藉、醇至飘逸等含义。

至于“才短”,显然是言孟之短处。如大内造酒高手却缺少材料,这个比喻有点模糊。从“韵高”之论看,“才短”当不是说缺少天赋才情,而是指缺少“材料”。但“材料”又是指什么呢?后人继苏轼而作的一些解释,或可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

子瞻云浩然诗如内库法酒,却是上尊之规模,但欠酒才尔。此论尽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如此看来,“才短”、“无材料”当有两层意思。一指内容、题材比较单薄,不够丰富;二指学问不够深厚渊博。宋人“以才学为诗”[35],孟浩然则是以灵气、悟性为诗者。

预习布置 预习《梦游天姥吟留别》

陈世虎

【篇8】《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12-26 19:23《夜归鹿门歌》

一、作者简介(见教材P28)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诵读欣赏

诵读提示: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四、整体感知

开头两句,(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四句,(译文: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第五、六句,(译文: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八句,(译文: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五、探讨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

(1)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六、比较阅读: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明确:《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七、背诵全诗

八、相关链结

1、李白《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词语解释】

①夫子:对男子的敬称。②风流:飘逸洒脱的风度。

③红颜:指年青的时候。④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⑤卧松云:指退隐山林。⑥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

⑦醉月:月下醉酒。⑧揖清芬:向高风清韵致敬。

⑨安:岂。⑩徒此:惟有在此徒此:惟有在此。

【诗文解释】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诗文赏析】

诗人对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赞颂,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时抒发了诗人敬仰孟浩然,羡慕他的生活的情绪。

全诗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

补充:

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

2、怎么理解苏轼评价孟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

宋人言韵,有“不俗”、“有余味”等含义,是很高级的审美境界。苏轼说孟浩然诗韵高,并将孟喻为“造内法酒手”,这是很高的评价。“内法酒”即宫廷御酒,能造内法酒者自然是高手。苏轼以之喻孟,称赞他为作诗之高手,又称其诗“韵高”。这与前人对孟诗的评论是一致的。

参考前人的评论和孟浩然诗来理解“韵高”。或有高雅脱俗,有妙悟,有格调,含蓄蕴藉、醇至飘逸等含义。

至于“才短”,显然是言孟之短处。如大内造酒高手却缺少材料,这个比喻有点模糊。从“韵高”之论看,“才短”当不是说缺少天赋才情,而是指缺少“材料”。但“材料”又是指什么呢?后人继苏轼而作的一些解释,或可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

子瞻云浩然诗如内库法酒,却是上尊之规模,但欠酒才尔。此论尽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如此看来,“才短”、“无材料”当有两层意思。一指内容、题材比较单薄,不够丰富;二指学问不够深厚渊博。宋人“以才学为诗”[35],孟浩然则是以灵气、悟性为诗者。

【篇9】《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

一、作者简介(见教材P28)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诵读欣赏

诵读提示: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四、整体感知

开头两句,(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四句,(译文: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第五、六句,(译文: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八句,(译文: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五、探讨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

(1)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六、比较阅读: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明确:《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七、背诵全诗

八、相关链结

1、李白《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 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 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В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词语解释】

①夫子:对男子的敬称。 ②风流:飘逸洒脱的风度。

③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④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⑤卧松云:指退隐山林。 ⑥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

⑦醉月:月下醉酒。     ⑧揖清芬:向高风清韵致敬。

⑨安:岂。             ⑩徒此:惟有在此    徒此:惟有在此。

【诗文解释】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诗文赏析】

诗人对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赞颂,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时抒发了诗人敬仰孟浩然,羡慕他的生活的情绪。

全诗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

补充:

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 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 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

2、怎么理解苏轼评价孟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

宋人言韵,有“不俗”、“有余味”等含义,是很高级的审美境界。苏轼说孟浩然诗韵高,并将孟喻为“造内法酒手”,这是很高的评价。“内法酒”即宫廷御酒,能造内法酒者自然是高手。苏轼以之喻孟,称赞他为作诗之高手,又称其诗“韵高”。这与前人对孟诗的评论是一致的。

参考前人的评论和孟浩然诗来理解“韵高”。或有高雅脱俗,有妙悟,有格调,含蓄蕴藉、醇至飘逸等含义。

至于“才短”,显然是言孟之短处。如大内造酒高手却缺少材料,这个比喻有点模糊。从“韵高”之论看,“才短”当不是说缺少天赋才情,而是指缺少“材料”。但“材料”又是指什么呢?后人继苏轼而作的一些解释,或可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

子瞻云浩然诗如内库法酒,却是上尊之规模,但欠酒才尔。此论尽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如此看来,“才短”、“无材料”当有两层意思。一指内容、题材比较单薄,不够丰富;二指学问不够深厚渊博。宋人“以才学为诗”[35],孟浩然则是以灵气、悟性为诗者。

浏阳九中       李淑辉

【篇10】《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关于孟浩然

孟浩然:本名 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 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 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2.关于王维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他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腾飞的历史条件 下所产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艺术家。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显然,王维的人生历程,可以“安史之乱”分为两个时期。王维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也明显不同。在前期,王维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少诗篇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在《不遇咏》里,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是:“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在王维前期的诗里,他或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叙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无不准确地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里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晚年无意仕进,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常以禅诵为事,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

【探究活动】

《夜归鹿门歌》描绘了哪些意象?创设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 探究诗歌意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先概括意象,然后总结意 境,最后点明情感,诗歌意境的种类主要有:

1.雄壮阳刚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

①雄奇阔大的意境

曹操的《观沧海》可谓典型代表。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②旷达开朗的意境

典型代表——苏轼这首脍炙人口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③苍凉悲壮的意境

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

其特点 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④深邃沉郁的意境

典型代表——杜甫的《秋兴八首》

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

2.内敛阴柔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瑰丽香艳,或清净静谧,或清新素雅,或凄婉忧伤。

①浓艳瑰丽的意境

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 萨蛮》: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酒边花下,盛装美人”;表现手法“浓抹彩绘,刻意雕琢”;艺术形象“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②淡泊静谧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号称“诗佛”的王维晚年的田园山水诗便是杰出的代表,例如他这首著名的《山居秋暝》:

③清新素雅的意境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可以说是典型代表。其特点在于或描写大自然景物,青山绿水,芳草佳树;或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表现手法多为细致素雅,清新婉转,似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

④凄冷寒凉的意境

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其特点在于环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往往以愁肠楚恻的意象打动人心并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讨论明确】

诗歌描绘了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

【探究活动】

《夜归鹿门歌》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抒情方式的题目,抒情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使感怀、怀古伤今、直抒胸臆等手法。答题时答出景物的特征和抒发的情感即可。

【讨论明确】

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情感,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 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要点二:探究《积雨辋川庄作》的意境和主旨。

【探究活动】

《积 雨辋川庄作》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意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先概括意象,然后总结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讨论明确】

(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课堂提升】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答案】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异:《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 、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篇11】《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感知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①、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②、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③、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诗歌内容

①、朗读并分析第1句

师: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②、朗读并分析第2句

师: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③、朗读并分析第3句

师: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④、朗读并分析第4句

师: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三、迁移练习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课后反思

【篇12】《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2、感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及隐逸志趣。

教学重点

1、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把握诗歌意境,领悟感情。

2、理解惟有幽人自来去所体现的诗人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学情分析及预习要点

1、已经懂得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2、预习诗歌内容,熟读诗歌。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 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 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问题点拨:

问题点1:“夜归鹿门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明确:

夜“夜”表示时间,

归“归”表示事件,

鹿门“鹿门”表示地点,从注释①、②可知关于鹿门的两个信息:

诗人孟浩然曾隐居鹿门;东汉隐士庞德公曾隐居鹿门山;

教师补充:孟浩然家住襄阳城外岘山附近,在汉江西岸,而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乘船前往数十时可达。

﹙教师补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歌”表示一种文体,说明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与《长恨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问题点2: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孟浩然生及平鹿门山这个特殊的地方你能体会到诗的题目中暗含的情感吗?

师生共识:诗歌的题目可知这首诗应该是写孟浩然由岘山夜归鹿门的情形,可能与归隐之情有关。

二、学生朗读诗歌,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

1、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教师指导诵读节奏,七言古诗,“二二一二”节拍﹚

2、教师以问题点拨学生感知诗歌整体意思。

点拨问题:

1、假如以“周末回家”为题写一段文字,你准备写什么?

讨论明确:

周末回家 回家心情,途中所见,回家后的心情。

3、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推测《夜归鹿门歌》的内容:归鹿门的心情,归鹿门途中所见,归鹿门后的情形。

4、学生参看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验证自己的推测。

5、学生再读诗歌,感悟诗歌内容

6、学生概括诗歌内容。

三、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1、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教师板书。

意象

钟声黄昏渡头沙岸江村

月 烟树 岩扉 松径 鹿门

2、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给画面命名。﹙教师点拨:可以以时间地点为标志给画面命名。﹚

教师板书:黄昏江边景,月夜山中景。

3、引导学生从意象出发,思考画面的意境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以问题适时点拨引导﹚

赏析画面一

点拨问题1:对于钟声和喧闹声,诗人更向往哪一个?

﹙启示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回顾孟浩然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更向往鹿门,因从注释可知孟浩然少时曾隐居鹿门。

点拨问题2:从诗歌中能否找出依据呢?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乘舟归鹿门。

由“亦”联系拟《拟行路难》中的“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的“亦”启发引导明确:世人回家,诗人也回家。同时归途,方向不一样,志趣不同。世人只求的是世俗人的快乐,故争渡回家,诗人向往的是山寺的寂静,山中的清幽,所以乘舟归鹿门。

小结画面一:描绘了悠然的钟声、喧闹的渡头,营造了山寺的僻静和尘世的喧嚣之境,通过对比,抒发了诗人悠然脱俗、向往归隐的情感。

教师板书:

意境特点 情感

悠然 ﹙对比﹚ 悠然

喧闹 脱俗

赏析画面二

点拨问题1:月 烟树 岩扉 松径 鹿门,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构成怎样的意境?

特点:皎洁朦胧幽僻清幽

意境: 优美 寂静

点拨问题2:诗人喜欢此处的景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诗人陶醉于优美、寂静的环境中,忘乎所以。物我暂时融为一体。环境清幽,诗人内心也是宁静超脱,悠然自得的,仿佛超脱世俗。

小结画面二:

描绘了皎洁的月光、朦胧的烟树、幽僻的岩扉、清幽的松径,营造了山中幽美寂静的意境,月夜山中寂静优美,生活在此的诗人,内心应当是宁静超脱的。抒发了作者隐逸的情怀。

教师板书

意境特点情感

优美 寂静 宁静超脱

4、归纳缘景明情的思路。

意象—特点—意境—情感

四、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点拨问题1:“夜归鹿门歌”中的“归”仅仅是回鹿门吗?

讨论明确:从日落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从渡口喧嚣到山中清幽。实际上是从世俗到归隐的道路

教师板书:人归心归,由世俗到隐逸。

点拨问题2:诗中“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讨论明确:诗歌的最后的两句,营造了一个清幽的自然环境,诗人在这里,与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寂寞地生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山隐居图中感受到诗人隐逸志趣下面隐藏的进仕无望的一点孤独感伤。

教师板书:孤独感伤

五、学生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自主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

六、比较《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

学生讨论明确:

共同点:

1、体现诗人的隐逸志趣。

2 、景物和诗人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

不同点:

1、《夜归鹿门歌》前后情感一致,《归嵩山作》前后情感有变化。

2、《夜归鹿门歌》多用白描着墨轻淡,《归嵩山作》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七、布置作业: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反思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的首篇。该单元要求教会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即要教会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同时《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将山寺的鸣钟、月照的鹿门、夜归的世人、月、烟树、岩扉、松径等景物(意象)顺次组合,于喧闹的红尘之外,另创出一个和谐的、宁静幽美的隐逸胜境来,抒发了诗人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典型的意象、独特的意境、独有的情感。

鉴于以上两点,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教会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先通过解题、朗读,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根据初步感知,以时间和地点为分界概括两幅画面:黄昏江边景、月夜山中景。

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点,揣摩诗人情感。景物特点一旦体悟到位,领悟情感也就轻松自然。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自主欣赏王维的《归嵩山作》效果很好。学生已基本掌握这种赏析方法,对诗歌意境情感领悟比较到位。

反思这节课,我再一次认识到,一节课一个重点即可,不宜贪多;对于诗歌,景物是核心,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特点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需要改进的几处:

1、第一幅画面赏析,忽略了“争”的点拨。

2、最后两句的赏析中,还应从知人论世层面略作探究。

【篇13】《夜归鹿门歌》教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的首篇。该单元要求教会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即要教会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同时《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将山寺的鸣钟、月照的鹿门、夜归的世人、月、烟树、岩扉、松径等景物(意象)顺次组合,于喧闹的红尘之外,另创出一个和谐的、宁静幽美的隐逸胜境来,抒发了诗人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典型的意象、独特的意境、独有的情感。

鉴于以上两点,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教会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先通过解题、朗读,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根据初步感知,以时间和地点为分界概括两幅画面:黄昏江边景、月夜山中景。

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点,揣摩诗人情感。景物特点一旦体悟到位,领悟情感也就轻松自然。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自主欣赏王维的《归嵩山作》效果很好。学生已基本掌握这种赏析方法,对诗歌意境情感领悟比较到位。

反思这节课,我再一次认识到,一节课一个重点即可,不宜贪多;对于诗歌,景物是核心,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特点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需要改进的几处:1、第一幅画面赏析,忽略了“争”的点拨。

2、最后两句的赏析中,还应从知人论世层面略作探究。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kj/85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