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合集14篇)

| 点击:

【www.doubiweb.com--高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合集1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散文

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周国平

请学生朗读以下三段文字,想一想,你读出了其中什么“味”?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呈现出一派生机——温柔、轻盈)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悠扬、清丽)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寂静、伤感)

同学们这三段所描写是哪里的景色么?热那佐瓦沃拉,肖邦故园

请同学们翻到第16页,与原文对照一下,把老师有意漏掉的文字划出来

老师有意漏掉,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么?

用音乐特点来比喻景色;看到这优美的景色使人想起肖邦的音乐成就和内心

现在让你们来概括这三段的景物描写,你会用哪些词语?

二、理解故园与音乐的关系(写什么?)

1、为什么不用别的事物来比喻呢?非要用肖邦的音乐特点来比喻肖邦故园呢?

请同学快速浏览第3—14段

讨论明确:作者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儿时的嬉戏,故乡的风物亲人的关爱,一幅幅画面会永远鲜活于头脑之中,何况肖邦的童年是处在一个花的海洋、树的包围的世界,它四季分明,美不胜收,无论肖邦走向何方,这些都是他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弗洛伊德说得好:“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事件的影响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因素”童年生活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思维等产生很大影响,情同此理,故园生活培养了肖邦的爱国情感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作童年的联想,结合课文的内容,学生能找到肖邦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源头理解他的音乐与故园的关系

肖邦与自己的故乡、祖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据我所知,

他在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

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2、问:文中有写到肖邦怎么眷恋自己的故土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经常和妹妹探望故里

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

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作者推想)

“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

1848年,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3、问:为什么是“一缕乡音”?而不是“浓浓的一股乡音呢”?是否意味着肖邦的爱国思乡之情若有若无呢?

因为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

音乐语言,不易察觉

可以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在弹

轻点,再轻点,

不要让手指触到空气和泪水

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

可以是

最弱的,最温柔的

——欧阳江河《一夜肖邦》

由此,我不由地想起肖邦的好朋友,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音乐的评价:

“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本源的含义是在海德格尔的意义上被理解的——“‘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肖邦的音乐从何而来,从他的故园喷射出来的“故园是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肖邦用自己的乐曲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的爱和怀念,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的音乐他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亲人定要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故土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本质上说,是对故乡的自发的质朴的眷恋之情使他的音乐充满感人的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使他成为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

这种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忧虑之情成为肖邦音乐中最动人的 篇章

4、问: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直接赞美肖邦的故园?

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摇篮,源泉

5、问:老师不太明白作者在开头两段为什么非要追溯肖邦故园的历史?由盛到衰的历史

被人遗忘、简朴、伶仃孤苦、清寒

讨论明确:意在突出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正是因为肖邦才出了名的

通过对比的手法向读者交代了故园的今昔变化鲜明的反差对比,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幻面前,“物”的消解、消释、消亡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能够积淀于人的记忆深处并被看作巨大精神财富的,必然具有某种文化人格的魅力、具有拨动人们感情之弦的强大力量,因而得以“复活”于人们的内心

6、问:那么,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馨香醉人的玉浆,揭示无限美好的世界,莫大的精神享受

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

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由此,我想到最近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等政要遇难,而波兰整个国家依然稳定我想,这个民族之所以能沉稳地面对灾难,其中,也许就有肖邦文化精神的体现吧

三、怎么写:

7、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看第7段着重描写肖邦故园的微妙色彩我们齐读这些微妙的色彩美在哪里?

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8、问:如果把21——23段放在前面,如何?

前者简略较客观,后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立足作者的主观视角,表达了作者对肖邦的无限敬仰之情

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123段文字来点音乐

“情真而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

——(清)沈德潜

四、为什么这么写?

9、其实作者在这里写了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还有冬天的景色请一位学生读24段

尤其写到冬天,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句话显然相对其他季节而言,它并未否定其他季节的美,而是特别指出冬天这个季节的美丽,但我们寻找有关文字的时候,发现文章并没有对冬天的景物作铺陈过多的描写我们还发现这样几处,用了六个“没有”排比,这些句子的直接叙述,无疑在强调肖邦故园的冬天何等寂静,何等冷清,何等了无生机同时,这里的“寂静、风雪”以及25段中“你”的处境实际上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当波兰人民遭受到苦难、困顿时,肖邦和他的音乐与你在一起,你仿佛听到了他遥远的心跳,肖邦的音乐和精神鼓舞、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作家于此将叙述的角度转向内心的感悟,转向从心灵深处去感知、理解肖邦这样,将一般的景物美提升到了精神之美、情感之美的确,当一切都成为往事之时,只有音乐家的精神永存,只有音乐家崇高的文化人格长在,这正是作家从肖邦故园的四季轮回景物变化中所感受到的“大美”!

【篇二】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一百多年以前,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摇篮就放在这儿的一间小房间里。它曾经是个相当热闹的处所,斯卡尔贝克家族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宫殿式的府第。院子里和花园里想必到处是人,热热闹闹,充满生机:有大人,有小孩,有宾客,有主人,有贵族,有下人,还有家庭教师。这个贵族府第同邻近的村庄往来甚密,而且还经营一部分田地,这儿原先也该有牛栏、马厩,有牛,有马,有犁,有耙,有谷仓,还有干草垛。

过去生活的痕迹已荡然无存。19世纪,这儿是个被人遗忘了的角落。它化为了灰烬,或者说,变成了一个坟场。火灾、掳掠,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不仅很少有人记得,这儿曾住过一位瘦高个子的法语教师,就连这府第的主人,也被人忘于脑后。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宇。它正是昔日法语教师和他的妻子,也是这家主人的一个远房亲戚的住房。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经沧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它也度过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然而,它一直保留了下来,不意竟在伶仃孤苦之中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恰恰是在这贵族府第简陋的侧屋里诞生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为欧洲的音乐增辉,而且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要更好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肖邦是在这儿出生的。虽然他在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但肖邦对这出生之地怀有无限的眷恋之情,经常跟他心爱的妹妹卢德维卡一起探望故里。青春年少的肖邦总爱坐在这小河边,坐在小桥旁的这棵大树下。他从华沙来此,总要走这条遍植垂柳的普通小道。当年的柳条亦如今日一样柔媚。甚至在他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今天,我们目睹此情此景,思想深处也会闪现出整个马佐夫舍地区的风貌,肖邦也目睹过这一切,他热爱这茅舍、小桥、流水。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怀着无限依恋、惜别的心情,告别了这一切,途经巴黎,浪迹天涯。不料这一别竟成永诀,成了为寻找虚幻的金羊毛而一去不返的远征。

1848年,当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因此,可以说,不仅肖邦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而且,耳中又回荡起了多半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见过的歌。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了,或者说,像一层雾遮蔽了这些画面。绚丽的大都会风光,频繁的旅行,丰富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另一种创作灵感。但是,既然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遥远、寒冷的爱丁堡又怀念起“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们就有理由想像,故乡的朦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而今,我们也怀着激动的心情瞻仰这些大树,这些灌木丛和这一片清凌凌的水。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马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我们在他降生的那间凹形小室里看到一只插满鲜花或绿枝的大花瓶,我们就会想到那不是花瓶,而是一个源泉,它喷射出金光闪闪的清流——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

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清流涌来,为取得一瓢饮,为分享这馨香醉人的玉浆。当人们在秋季或者夏季的周末,来到这小屋的周围,静静地倾听室内的钢琴演奏的时候,再也没有比它更动人的景象了。世界上最杰出的钢琴家都把能在这间房子里弹奏一曲肖邦的作品,表示对这圣地的敬意,引为莫大的荣幸。

那时,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新来的听众,他们是第一次来此领略肖邦的天才所揭示的无限美好的世界;也有常来的老听众,对于他们,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蜜的回忆:回顾自己一生中的幸福时光,回顾这伟大的音乐激起的每一次无限深刻的内心感受。也有人想起,曾几何时,连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间、小客厅里秘密演奏,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进入那些房间。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

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是跟一个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触到了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

肖邦之家的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人们有时会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务完成得不尽如人愿,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发愁;有时又会在频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草率从事或令人不安的现象,因而思想上产生了疑虑,那时,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末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进了民族的最深层。

到了肖邦之家,会亲眼看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篇三】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三《肖邦故园》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写肖邦故居的意义,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

2、感受作者把肖邦故园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的魅力。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1、基础字词:

字音:

马厩( )夙( )愿通衢( )大道茕( )茕孑( )立

瘠薄( )( )缱绻( )( )命运多舛( )天籁( )簌簌( )

字形

马厩夙愿通衢大道茕茕孑立瘠薄

缱绻命运多舛养尊处优玲珑剔透天籁簌簌

(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后,学生代表回答)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之间的关系。

(2)、探究作者写肖邦故居的意义,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3、导入

师:故园是什么意思?

生:故乡,家乡

师:同学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生:爱!

师:是啊,故乡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大约就好比一根一生都剪不断的脐带,不管我们对它是爱还是恨,它都连进我们的生命里,如果挣断了,那种疼痛或许终生都无药可医。对于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创作与家乡的点点滴滴之间联系或许还要紧密得多。例如地坛之于史铁生,红高粱之于莫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天才的艺术家,他的故乡与创作之间又有什么不平凡的联系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肖邦故园,去探讨肖邦的人生起点。

4、肖邦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5、分析课文

(1)肖邦故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明确】

(2)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结: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不仅如此,肖邦故园还孕育了肖邦音乐的艺术风格。

(3)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肖邦之家欣赏音乐?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明确】

小结:作者写肖邦故园的意义何在?

【明确】

没有肖邦故园,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与源泉。反过来,肖邦以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祖国。

祖国与个人就具有这种双向的意义。

6、精讲点拨:

朗读精彩段落,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朗读20-27段,思考回答问题

对于四季景物的描写,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到了哪些景物,突出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

【明确】

景物 栗树、樱花

特点 娇嫩、温柔

手法 比喻、通感

景物 睡莲、倒影、幽香、树干

特点 成熟、清丽、悠扬

手法 比喻、通感

7、有效训练

朗读第7段,思考回答问题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试分析,并谈谈这一段与20-27段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明确】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四季色彩的变化,突出了一种朴素、淡雅、持久、深沉的美,突出家乡风光对肖邦创作的影响。

异:上文是详写,这里是略写;上文是实写,这里是虚写。上文是侧重于景物与音乐的联系,这里是突出色彩。

同:风景描写始终和肖邦的音乐联系在一起

景物 房舍树木

特点 静寂

手法 比喻

8、课后作业

听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写下你的感受

【篇四】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散文

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散文最讲究味 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周国平

请学生朗读以下三段文字,想一想,你读出了其中什么“味”?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 ,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 ,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 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 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呈现出一派生机——温柔、轻盈)

夏天,水面上开满 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 ,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 ,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 而那银灰、淡紫 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清风徐来 ,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悠扬、清丽)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 的树冠下,飘到寂静 的草坪上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寂静、伤感)

同学们这三段所描写是哪里的景色么?热那佐瓦沃拉,肖邦故园

请同学们翻到第16页,与原文对照一下,把老师有意漏掉的文字划出来

老师有意漏掉,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么?

用音乐特点来比喻景色;看到这优美的景色使人想起肖邦的音乐成就和内心

现在让你们来概括这三段的景物描写,你会用哪些词语?

二、理解故园与音乐的关系(写什么?)

1、为什么不用别的事物来比喻呢?非要用肖邦的音乐特点来比喻肖邦故园呢?

请同学快速浏览第3—14段

讨论明确:作者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儿时的嬉戏,故乡的风物亲人的关爱,一幅幅画面会永远鲜活于头脑之中,何况肖邦的童年是处在一个花的海洋、树的包围的世界,它四季分明,美不胜收,无论肖邦走向何方,这些都是他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弗洛伊德说得好:“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事件的影响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因素” 童年生活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思维等产生很大影响,情同此理,故园生活培养了肖邦的爱国情感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作童年的联想,结合课文的内容,学生能找到肖邦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源头理解他的音乐与故园的关系

肖邦与自己的故乡、祖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据我所知,

他在 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

1830 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

1849 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2 、问:文中有写到肖邦怎么眷恋自己的故土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经常和妹妹探望故里

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

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作者推想)

“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

1848年,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3、问:为什么是“一缕乡音”?而不是“浓浓的一股乡音呢”?是否意味着肖邦的爱国思乡之情若有若无呢?

因为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

音乐语言,不易察觉

可以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在弹

轻点,再轻点,

不要让手指触到空气和泪水

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

可以是

最弱的,最温柔的

——欧阳江河《 一夜肖邦》

由此,我不由地想起肖邦的好朋友,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音乐的评价:

“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本源的含义是在海德格尔的意义上被理解的——“‘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肖邦的音乐从何而来,从他的故园喷射出来的“故园是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肖邦用自己的乐曲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的爱和怀念, 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的音乐他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亲人定要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故土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本质上说,是对故乡的自发的质朴的眷恋之情 使他的音乐充满感人的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使他成为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

这种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忧虑之情成为肖邦音乐中最动人的 篇章

4 、问: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直接赞美肖邦的故园?

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摇篮,源泉

5 、问:老师不太明白作者在开头两段为什么非要追溯肖邦故园的历史?由盛到衰的历史

被人遗忘、简朴、伶仃孤苦、清寒

讨论明确:意在突出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正是因为肖邦才出了名的

通过对比的手法向读者交代了故园的今昔变化鲜明的反差对比,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幻面前,“物”的消解、消释、消亡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能够积淀于人的记忆深处并被看作巨大精神财富的,必然具有某种文化人格的魅力、具有拨动人们感情之弦的强大力量,因而得以“复活”于人们的内心

6 、问:那么,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馨香醉人的玉浆,揭示无限美好的世界,莫大的精神享受

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

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由此,我想到最近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等政要遇难,而波兰整个国家依然稳定我想,这个民族之所以能沉稳地面对灾难,其中,也许就有肖邦文化精神的体现吧

三、怎么写:

7 、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看第7段着重描写肖邦故园的微妙色彩我们齐读这些微妙的色彩美在哪里?

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8 、问:如果把21——23段放在前面,如何?

前者简略较客观,后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立足作者的主观视角,表达了作者对肖邦的无限敬仰之情

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123段文字来点音乐

“ 情真而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 ”

—— (清)沈德潜

四、为什么这么写?

9、其实作者在这里写了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还有冬天的景色请一位学生读24段

尤其写到冬天,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句话显然相对其他季节而言,它并未否定其他季节的美,而是特别指出冬天这个季节的美丽,但我们寻找有关文字的时候,发现文章并没有对冬天的景物作铺陈过多的描写我们还发现这样几处,用了六个“没有”排比,这些句子的直接叙述,无疑在强调肖邦故园的冬天何等寂静,何等冷清,何等了无生机 同时,这里的“寂静、风雪”以及25段中“你”的处境实际上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当波兰人民遭受到苦难、困顿时,肖邦和他的音乐与你在一起, 你仿佛听到了他遥远的心跳,肖邦的音乐和精神鼓舞、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作家于此将叙述的角度转向内心的感悟,转向从心灵深处去感知、理解肖邦 这样,将一般的景物美提升到了精神之美、情感之美 的确,当一切都成为往事之时,只有音乐家的精神永存,只有音乐家崇高的文化人格长在,这正是作家从肖邦故园的四季轮回景物变化中所感受到的“大美”!

自然的永恒即是音乐的永恒

“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舒曼在纪念肖邦时曾说: Genttemen,please salute with your hats,to a ginius!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

总结:

作者以深邃的笔调,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那种无法割舍的爱作家以一个造访者的敏锐眼光所捕捉到的文化气息,所传达的情绪,穿越了时空的阻碍,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在情感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感觉的置换,让我们获取了丰富的文化给养,领悟到肖邦人格、精神的魅力

【篇五】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许多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乐曲,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二、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三、分析课文

(1)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

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礼,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文化内函?

明确:

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

A.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散发着爱国精神

B.艺术家的摇篮,

C.音乐创作的源泉,

D.肖邦的音乐的起源

E.精神享受殿堂

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A.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 “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朴素,淡雅,然而,又持久,深沉的风格之美。(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B.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积淀

(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明确:

A.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

B.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C.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仅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四、段落研习

(一)朗读第6、7段,再思考回答问题

1.学生朗读

2.思考回答问题,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发言。

(1)四季的景物描写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描写给人在审美上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突出的特点是“色彩”,给人在审美上的感受是“朴素”“淡雅”。

(2)作者描写这些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何等的持久、深沉”?

明确:为了说明肖邦的音乐和肖邦故园风光的联系。家乡的风光给肖邦的创作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朗读19-24段,再思考回答问题

1.学生朗读

2.思考回答问题,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发言。

(1)这里也是四季的风光描写,与上文有什么不同?这里的风景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上文是略写,这里是详写;上文是虚写,这里是实写。风景描写始终和肖邦的音乐联系在一起。

(2)上文的描写和这里的描写各是为了表现什么中心?

明确:上文是突出色彩,突出家乡风光对肖邦创作的影响,这里是从审美上对肖邦音乐的联想和想像。

(3)由本文的组织材料看,谈谈你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理解。

明确:因为本文的中心是肖邦的故园和肖邦音乐的关系,所以写故园总是不离开音乐。材料可以是多方面的,但必须围绕线索,不能游离中心。

五、课文小结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板书设计

过去 现在 影响

简朴 圣地 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 小小 殿堂 精神享受

清寒 古迹 斗争武器

简陋 摇篮 最坚韧的纽带

【篇六】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祖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了解肖邦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3.将音乐欣赏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欧洲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欧洲是艺术的欧洲,欧洲是绘画和古典音乐的欧洲,涌现出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如巴赫、莫扎特、肖邦、贝多芬。欧洲文明给全人类带来了耀眼的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雅-伊瓦什凯维奇《肖邦故园》。

二、作家介绍

肖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弗利得利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1810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那佐瓦沃拉。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六岁学弹钢琴,七岁发表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奏,被人们誉为神童。少年时代,肖邦接触到了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欣赏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1930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茨凯维支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肖邦深受影响。

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他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文艺家交往,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李斯特、贝利尼等。这些人尽管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但是,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情、王国恨。三十年代中期,他的身体越来越弱。1849年,39岁的肖邦在对故国的无限追思中离开人世,身后留下大量的音乐杰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题历来备受世界的尊重。离世前,肖邦嘱人在自己死后把心脏运回波兰。

三、学习新课

1、作者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为题?

(故园包含的内容包括故居、家乡、祖国)

2、肖邦的故园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怎样写?

(肖邦的故园是简朴的。用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和简朴的小屋进行对照,超越时空的对比,突出肖邦故园是最珍贵的古迹、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伟大艺术家的摇篮)

3、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小屋成为圣地的?

(是小屋的主人、是音乐、是音乐主人的灵魂、是主人对艺术的追求)

4、艺术家的创作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影响人,这里的环境指的已经不再是那间小屋,肖邦的故园有了第二层意思,那就是家乡的意思。

这些密切联系体现在什么地方?肖邦的故园和他的音乐有什么联系?

(故园给了他音乐,给了他音乐的主题与品格,精神与灵魂。这里的景色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有时何等的持久、深沉。这也是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的色调。)

5、阅读9-12节,这几节的表达方式与前面有什么不同,请概括内容

(经常和妹妹一起探望故里,给友人的信提起自己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的歌,以玛祖卡曲为例,说明他音乐中的乡音。)

6、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探究深层的原因。

(因为怀念故乡,热爱这片故土,在他的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

这时故园有了第三层意思:祖国

7、阅读13-19节,这几节写了肖邦故居的现状,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肖邦之家欣赏音乐?

(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能从肖邦音乐中获得精神力量,能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伟大。肖邦的音乐已经超出了音乐的力量。肖邦是波兰人心中的骄傲。)

8、作者在写四季景色时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请说出来?

(把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

9、为什么这花园与肖邦的音乐是般配的?

(肖邦的故园给了他音乐,给了他音乐的主题与品格,肖邦用音乐表达着自己灵魂深处对故园的爱与眷恋,音乐里故园的一切也是肖邦的一切,肖邦在用絮语和呢喃表达对故园朴素、淡雅的深沉持久的爱。)

10、为什么说他的这种表现就是爱国?对故园的眷恋就是爱国?什么是爱国?

(不只震惊的事才是爱国,爱国可以很具体:有公德意识,如不踩草坪,不扔垃圾……有爱心,如爱小孩,爱父母)

四、作业

仔细品读有关四季与音乐的描写

【篇七】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三、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字词

马厩jiù夙sù愿瘠jí薄缱绻qinqun天籁lài簌sù簌

命运多舛chun通衢qú大道玲珑剔tī透茕qióng茕孑jié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肖邦故园》,这依然是一篇表明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与前面两篇文章不同的是,这篇文章不仅仅在于描写祖国、故乡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还探索了祖国、故乡与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三、分析课文

(1)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找出重点词语。

明确:“简朴”“清寒”“简陋”

(2)“肖邦故园”是“简朴,清寒,简陋”的,难道肖邦故园仅仅是肖邦的出生地?

明确:故园不仅仅是肖邦的出生地,更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3)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

当我们在他降生的那间凹形小室里看到一只插满鲜花或绿枝的大花瓶,我们就会想到那不是花瓶,而是一个源泉,它喷射出金光闪闪的清流——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

分析:作者通过联想和比喻,写出了肖邦故园的一花一草,在点燃音乐家创作灵感和火花过程中的作用,说明肖邦享誉世界作品,是与故园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故园美丽的自然景物,是他创作中不竭的清流和源泉之一。

……

总结:这篇文章通过肖邦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说明了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可以说没有波澜,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

(4)这篇文章最华美的内容是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请从文章中找出来,说说不同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春天:娇嫩温柔,轻盈明丽使人联想起肖邦最温柔的曲子和轻盈的速奏。

夏天:成熟清丽,馥郁悠扬使人回忆起了肖邦成熟的作品,那宛如船歌的琶音,f小调叙事曲和悠扬的旋律、清丽的歌声。

秋天:欢快喜悦,忧伤郁闷使人理解了忧伤的"鸣奏曲

冬天:纯白空旷,静寂孤独使人联想起当年肖邦银铃般的音乐……

总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美丽的自然景物,并把它们与肖邦音乐自然融合在一起,写得如诗如歌,令人陶醉。

四、课文小结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篇八】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解决生字词

三、走近肖邦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六岁开始学琴,八岁首次演出,轰动华沙,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被葬于拉雪兹公墓。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由于肖邦一生憎恨俄国对波兰的民族压迫,故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故国家园的深情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四、理清作品思路

1、肖邦故园表面上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词语回答。(1-6节)

简陋、清寒、朴素、淡雅 、毫不招摇

2、肖邦故园对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影响

故园给了肖邦音乐创作的主题;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色调;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风格 ;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

3、肖邦故园的一年四季有什么特点?思考这与刻画肖邦音乐有何密切关系?(21-24节)

春天:温柔、轻盈     夏天:悠扬、清丽

秋天:忧伤、深沉     冬天:静寂、悠远

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更像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

4、浏览全文,找出能体现肖邦爱国情怀的重要语句或语段

5、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联系

因为故园,肖邦的音乐创作有了泉源

因为音乐,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

因为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6、肖邦音乐创作的原动力是什么

对祖国深情的爱

五、总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六、作业

l.积累词语

2.完成《学习与评价》

童蓓蓓

[《肖邦故园》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九】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散文

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请学生朗读以下三段文字,想一想,你读出了其中什么“味”?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呈现出一派生机――温柔、轻盈)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悠扬、清丽)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寂静、伤感)

同学们这三段所描写是哪里的景色么?热那佐瓦沃拉,肖邦故园

请同学们翻到第16页,与原文对照一下,把老师有意漏掉的文字划出来

老师有意漏掉,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么?

用音乐特点来比喻景色;看到这优美的景色使人想起肖邦的音乐成就和内心

现在让你们来概括这三段的景物描写,你会用哪些词语?

二、理解故园与音乐的关系(写什么?)

1、为什么不用别的事物来比喻呢?非要用肖邦的音乐特点来比喻肖邦故园呢?

请同学快速浏览第3―14段

讨论明确:作者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儿时的嬉戏,故乡的风物亲人的关爱,一幅幅画面会永远鲜活于头脑之中,何况肖邦的童年是处在一个花的海洋、树的包围的世界,它四季分明,美不胜收,无论肖邦走向何方,这些都是他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弗洛伊德说得好:“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事件的影响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因素”童年生活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思维等产生很大影响,情同此理,故园生活培养了肖邦的爱国情感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作童年的联想,结合课文的内容,学生能找到肖邦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源头理解他的音乐与故园的关系

肖邦与自己的故乡、祖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据我所知,

他在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

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2、问:文中有写到肖邦怎么眷恋自己的故土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经常和妹妹探望故里

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

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作者推想)

“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

1848年,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3、问:为什么是“一缕乡音”?而不是“浓浓的一股乡音呢”?是否意味着肖邦的爱国思乡之情若有若无呢?

因为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

音乐语言,不易察觉

可以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在弹

轻点,再轻点,

不要让手指触到空气和泪水

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

可以是

最弱的,最温柔的

――欧阳江河《一夜肖邦》

由此,我不由地想起肖邦的好朋友,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音乐的评价:

“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本源的含义是在海德格尔的意义上被理解的――“‘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肖邦的音乐从何而来,从他的故园喷射出来的“故园是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肖邦用自己的乐曲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的爱和怀念,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的音乐他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亲人定要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故土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本质上说,是对故乡的自发的质朴的眷恋之情使他的音乐充满感人的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使他成为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

这种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忧虑之情成为肖邦音乐中最动人的篇章

4、问: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直接赞美肖邦的故园?

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摇篮,源泉

5、问:老师不太明白作者在开头两段为什么非要追溯肖邦故园的历史?由盛到衰的历史

被人遗忘、简朴、伶仃孤苦、清寒

讨论明确:意在突出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正是因为肖邦才出了名的

通过对比的手法向读者交代了故园的今昔变化鲜明的反差对比,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幻面前,“物”的消解、消释、消亡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能够积淀于人的记忆深处并被看作巨大精神财富的,必然具有某种文化人格的魅力、具有拨动人们感情之弦的强大力量,因而得以“复活”于人们的内心

6、问:那么,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馨香醉人的玉浆,揭示无限美好的世界,莫大的精神享受

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

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由此,我想到最近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等政要遇难,而波兰整个国家依然稳定我想,这个民族之所以能沉稳地面对灾难,其中,也许就有肖邦文化精神的体现吧

三、怎么写:

7、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看第7段着重描写肖邦故园的微妙色彩我们齐读这些微妙的色彩美在哪里?

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8、问:如果把21――23段放在前面,如何?

前者简略较客观,后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立足作者的主观视角,表达了作者对肖邦的无限敬仰之情

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123段文字来点音乐

“情真而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

――(清)沈德潜

四、为什么这么写?

9、其实作者在这里写了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还有冬天的景色请一位学生读24段

尤其写到冬天,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句话显然相对其他季节而言,它并未否定其他季节的美,而是特别指出冬天这个季节的美丽,但我们寻找有关文字的时候,发现文章并没有对冬天的景物作铺陈过多的描写我们还发现这样几处,用了六个“没有”排比,这些句子的直接叙述,无疑在强调肖邦故园的冬天何等寂静,何等冷清,何等了无生机同时,这里的“寂静、风雪”以及25段中“你”的处境实际上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当波兰人民遭受到苦难、困顿时,肖邦和他的音乐与你在一起,你仿佛听到了他遥远的心跳,肖邦的音乐和精神鼓舞、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作家于此将叙述的角度转向内心的感悟,转向从心灵深处去感知、理解肖邦这样,将一般的景物美提升到了精神之美、情感之美的确,当一切都成为往事之时,只有音乐家的精神永存,只有音乐家崇高的文化人格长在,这正是作家从肖邦故园的四季轮回景物变化中所感受到的“大美”!

自然的永恒即是音乐的永恒

“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舒曼在纪念肖邦时曾说: Genttemen,pleasesalutewithyourhats,toaginius!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

总结:

作者以深邃的笔调,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那种无法割舍的爱作家以一个造访者的敏锐眼光所捕捉到的文化气息,所传达的情绪,穿越了时空的阻碍,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在情感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感觉的置换,让我们获取了丰富的文化给养,领悟到肖邦人格、精神的魅力

故园――肖邦――音乐

简案:

1、写什么

一、音乐与故园的关系紧密

二、肖邦内心对故土深深的依恋之情

三、借故园的历史变迁,阐述为什么肖邦的人格力量这么大

四、借人们对肖邦音乐的赞美,表现肖邦的人格力量之于波兰民族的价值和意义

2、怎么写

五、两处景物描写对比,突出作者对肖邦的深厚情感

3、为什么这么写

六、借“冬天最美”表达肖邦音乐与人格之永恒魅力

【篇十】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课文《肖邦故园》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 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积累字词(生字注意读音,有的字注意书写)

马厩 厄运 伶仃孤苦 夙愿 瘠薄 覆盖 翩翩起舞 缱绻命途多舛 一瓢饮 有条不紊 树影婆娑 簌簌 玲珑剔透 茕茕孑立 雪橇 狐裘

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二、作者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三、分析课文

(1)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文化内函?

明确:

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

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

A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散发着爱国精神

B艺术家的摇篮,

C音乐创作的源泉,

D肖邦的音乐的起源

E精神享受殿堂

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A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朴素,淡雅,然而,又持久,深沉的风格之美。(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B 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积淀

(21-26 由四季之景联想到肖邦的音乐)

(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A肖邦

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

B他的音乐

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

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

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

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C肖邦故园

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如何理解“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这句话?

(肖邦出生于此,这里朴素淡雅的景物在他的童年和青春时代甚至一生中都打下深深的烙印,这儿的一切对他的音乐创作有着不同一般的渊源关系,他在流亡生活中抒发对祖国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寄托于这故园之上的。因此说,这小小的庄子对肖邦而言就是整个祖国的象征。)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第2教时

要点:朗读精彩段落,品味散文的语言美,练习作业

过程:

一、朗读第6、7段,再思考回答问题

1、朗读:

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

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

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

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

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2、思考回答问题,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发言。

(1)四季的景物描写突出的点是什么?这些描写给人在审美上有怎样的感受?

(突出的点是“色彩”,给人在审美上的感受是“朴素”“淡雅”。)

(2)作者描写这些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何等的持久、深沉”?

(为了说明肖邦的音乐和肖邦故园风光的联系。家乡的风光给肖邦的创作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朗读19-24段,再思考回答问题

1、朗读: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2、思考回答问题,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发言。

(1)这里也是四季的风光描写,与上文有什么不同?这里的风景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

(上文是略写,这里是详写;上文是虚写,这里是实写。风景描写始终和肖邦的音乐联系在一起。)

(2)上文的描写和这里的描写各是为了表现什么中心?

(上文是突出色彩,突出家乡风光对肖邦创作的影响,这里是从审美上对肖邦音乐的联想和想像。)

(3)由本文的组织材料看,谈谈你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理解。

(因为本文的中心是肖邦的故园和肖邦音乐的关系,所以写故园总是不离开音乐。材料可以是多方面的,但必须围绕线索,不能游离中心。)

三、课文小结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四、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五、课后作业

选取读本有关课文阅读。

六、板书设计

过去 现在 影响

简朴 圣地 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 小小 殿堂 精神享受

清寒 古迹 斗争武器

简陋 摇篮 最坚韧的纽带

【篇十一】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 过程和方法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 教学内容:

1.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2 新课导入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作者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附:板书设计

过去 现在 影响

简朴 小小 圣地 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 清寒 殿堂 精神享受

简陋 古迹 斗争武器

摇篮 最坚韧的纽带

【篇十二】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1.基础字词

马厩jiù夙愿sù通衢大道qú茕茕孑立qióngjié瘠薄jíbó

缱绻qiǎnquǎn命运多舛chuǎn养尊处优玲珑剔透天籁lài簌簌sù

2.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的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六.板书设计

过去现在影响

简朴小小圣地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清寒殿堂精神享受

简陋古迹斗争武器

摇篮最坚韧的纽带

【篇十三】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教案模板

【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检查预习

听写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玲珑剔透 浪迹天涯 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 缱绻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蕴藏

三、关于作者、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理清作品思路

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密,很难断开,为了教学的方便,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联系,强调了肖邦故居的朴素、简陋,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以及它们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

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

第五部分(第20一27段),这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尽。

五、文本研读学生速读课文,进行文本研读

l.肖邦故居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讨论明确:

热闹的处所,宫殿式的府第——简朴的小屋,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

2.肖邦故居有哪些特点?它与肖邦的音乐创作有哪些联系?

——讨论明确:

特点:简陋、朴素

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3.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讨论明确:

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讨论明确: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5.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讨论明确:

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六、总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七、品味语言

1.请学生找出认为写的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这篇文章的景色描写十分出众,镜头时而拉远,时而推近,显得优裕自如,那些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光彩,他仿佛在为我们演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描画一幅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不仅仅如此,本文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描绘融会在一起,而这二者又与肖邦对波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热爱交织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地提升,这样,景语便成了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2.小结:

①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

②景语成为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八、作业

l.积累词语

2.完成《学习与评价》

3.预习《发现》

【篇十四】肖邦故园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前一次课对诗歌进行了整体感知和把握;本次课赏析诗歌第二段对琵琶演奏的描绘,领悟诗句以声喻声,以形写声的特点,领会本段名句在其它语境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研讨文学作品中抽象事物具体化及作品间借鉴、引申、创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领悟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特点;语言的积累、感悟、引申、应用。

教学步骤:

一 引入:

温州是全国知名的经济发达地区,因为这儿有许多著名的民营企业,如正泰、奥康等,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国,因为这儿孕育出许多不朽的作家作品,如屈原的《离骚》,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企业著名是因为它创造了在大量物质财富,而作品不朽是因为它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在于它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至今仍会让我们享用不尽。而这一篇不朽的《琵琶行》究竟有何感染力和表现力,它的妙处何在呢?下面我们通过学习本篇对琵琶声的描绘,将会领悟到它的妙处所在。

二 音乐描绘赏析;从以下方面赏析第二段中的琵琶声描绘:

1 多层次摹写声音:文章描绘音乐并非笼而统之,而是按一定的层次结构,从开头出场到未尾余韵,中间摹写三个乐段,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根据提纲摘录相应诗句:

2 以声喻声,以形写声:诗中用哪些其它声音比喻琵琶声?

这些声音有何特点?

3 象声词增加乐感:划出象声词。

4 侧面烘托魅力:标出相应诗句。

三 揣摩诗句的引用、引申:

这首诗这一段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赏析的点,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语言材料,让我们沿用至今,时常引用、引申,如:

此时无声胜有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所发资料上作练习,在空缺处选择以上三句诗中的其中一句填上:

1 叫你出吃饭,却让人等那么久,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呀。

2 这项法案历尽波折,多次修改,十多年后才得以通过,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3 男大当婚,去相亲是正大光明的事,不要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4 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已经急不可待,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弄出一番“劝进”的丑剧。

5 琵琶声停了,没有喝彩,没有惊叹,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6 山无言,地无语,天垂泪,没有人哭泣,雨中的人们一片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不在沉默中死亡,必在沉默中爆发。

辨析:诗句在引用的过程中有时意义有所引申,注意它们意思的细微变化。1句用本义,多次召唤才出来;2句引申为历尽曲折后产生结果;3句接近本义,偏重于害羞神态的描绘;4句取故作掩饰,遮掩、掩盖之意;5句指在无声中更加沉迷陶醉;

6句指在无声中压抑悲痛,原句指在无声中更显出愁绪伤感。

四 抽象事物形象化(化无形为有形):

不具体可感,不能呈现鲜明视觉形象或不具体可感的事物即抽象事物。

接下来我们将课内研讨的这两个问题联系课外的材料研究一下,首先是诗歌描绘音乐时最主要的写法特点: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无形的琵琶声具体形象化,其实,这种抽象事物形象化的方法运用很普遍,如:

1 当头棒喝 迎头突然大喝一声,如当头一棒。

余音绕梁 声音延绵不绝,给人印象深刻。

2 不仅是声音,其它任何抽象无形的事物,如思想、情绪、时间等,都可以形象描绘,请简析以下句子抽象事物具体化的写法。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 分析下面诗歌,哪句将哪一种抽象事物形象化了,标示相关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桥夜枫泊〉〉张继

4 研讨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将抽象事物形象化的问题:将运用抽象事物形象化写法的句子标示出来。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   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是否还会是一片云烟,今天的你,依然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5 研读《乡愁》,简要分析一下这首诗抽象事物具体化的写法特点:

运用比喻,将乡愁比作( )、( )、( )、( )四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激发人想象表现乡愁的四幕场景:贴邮票给母亲寄信;握船票登船去见新娘;看坟墓祭奠母亲;望海峡不能团圆。

五 引用、引申、创新:

运用课外材料继续探讨引用、引申的问题。引用,将词句借用过来时意思没有多少变化;引申则是在引用过程中词句意思有所发挥、变化。刚才探讨过这一问题,现再举一例,如《诗经》中《郑风.子衿》一句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思是指女子忘不了男子的衣领, 忘不了男子的容颜,与这个意思相照应的还有香港歌星王菲唱的一首歌,“忘不了你白色袜子,忘不了你身上味道”。但曹操在引用这句话时,加以了改换。(背《短歌行》)曹操在诗中引用这句话,不是表达女子对男子的牵挂,而是推陈出新,表达一位政治家对贤才的倾慕与牵挂。

能够恰当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引用、引申,紧跟的一步自然就是创新了,下面我们研究一下手中几项材料之间的引申、创新问题。

研讨《涛声依旧》与《枫桥夜泊》的联系,歌词对古诗引申最明显的是哪一句诗:

;古诗通过叙写景物寄托 ,歌词则表达出对的感慨。

研讨《涛声依旧》与《乡愁》的联系,歌词借用了诗歌中表现乡愁的四个意象(事物)中的一个,是哪一个意象: 。

六 写作片断训练:选择一种抽象事物,运用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写一个片断或几个句子。

乡愁、真情、往事、愤怒……

七  小结:这次课赏析了诗中的音乐描绘,着重研讨了第二段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并向课外作了一些引申,如果同学们能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那么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作品,都会获取自己独特的体会。

《琵琶行》课堂训练设计

一 音乐描绘赏析:

1 多层次摹写:根据层次结构提纲摘录相应诗句。

移船相见,歌女出场: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2 以声喻声,以形写声;诗中用哪些其它声音比喻琵琶声:

3 象声词增加乐感;写出诗中的象声词:                                。

4 侧面烘托魅力;写出侧面烘托琵琶曲魅力的两句诗:

二 诗句引用、引申;选择合适的诗句填空:

A 此时无声胜有声、B 千呼万唤始出来、  C 犹抱琵琶半遮面

1 叫你出吃饭,却让人等那么久,真是“                ”呀。

2 这项法案历尽波折,多次修改,十多年后才得以通过,真是“            ”。

3 男大当婚,去相亲是正大光明的事,不要羞羞答答,“                ”的。

4 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已经急不可待,却“               ”,弄出一番“劝进”的丑剧。

5 琵琶声停了,没有喝彩,没有惊叹,但“                ”。

6 山无言,地无语,天垂泪,没有人哭泣,雨中的人们一片沉默,“               ”,不在沉默中死亡,必在沉默中爆发。

三 研讨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特点:

(一)

离愁渐远渐无穷, 右边诗句将“愁”这一抽象事物

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欧阳修 进行形象描绘,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

问君能有几多愁,     角度略作分析: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二)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标划出歌词中将抽象事物形象化的

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句。

姑苏寺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 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标划出歌词中将抽象事物形象化的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词句。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是否还会是一片云烟,

今天的你,依然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四)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诗歌运用比喻,将乡愁比作      、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       四个具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体可感的形象,激发人想象出凝聚着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乡愁的四幕场景:贴邮票给母亲寄信;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握船票登船去见新娘;看坟墓祭奠母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亲;望海峡不能团圆。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  研讨作品间的引申、创新:

研讨《涛声依旧》与《枫桥夜泊》的联系,歌词对古诗引申最明显的是哪一句诗:

;古诗通过叙写景物寄托 ,歌词则表达出对的感慨。

研讨《涛声依旧》与《乡愁》的联系,歌词借用了诗歌中表现乡愁的四个意象(事物)中的一个,是哪一个意象: 。

五  写作片断训练:选择一种抽象事物,运用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写一个片断或几个句子。

乡愁:

真情:

往事:

愤怒: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kj/856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