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项目化学习设计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 点击:

【www.doubiweb.com--化学】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项目化学习设计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项目化学习设计读后感

  近期把夏老师的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是写在《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的后一本书,前一本书关注的是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这本书关注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相辅相承,对应于理论和实践。

  两本书的质量都非常高,实施这本书读起来更容易些,设计这本书更偏理论化。本书的读书笔记或书中提到的工具也同样会记录到豆瓣相册中。一个好的专家绝不是空谈教育理论,而是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思考好的教学设计模式,同时也能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教学实施的痛点。

  全书共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介绍国际上的先行国家、地区和学校是如何实施项目化学习的;第二章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中国建构意味着什么;第三章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中国建构:学校层级;第四章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中国建构:教师层级。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HTH、P21、BC省、新加坡的项目化学习情况。关于HTH有一部纪录片《Mostlikelytosucceed》,也非常推荐观看,看国外项目化的例子,会让人觉得理想的教育应该就是这样,你可能没法完全一一列举它的好处(呵护孩子的兴趣,培养核心素养,锻炼综合能力等),但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认同感。当然也无需神话项目化学习、神话国外的教学理论,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肯定也存在其不足的一面。关于这点我的深切思考是一些数理基础的训练而言,直接做题夯实基础更为有效(如中科大学生刷吉米多维奇的高数练习题),再如啃谢惠民老师的《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或其他老师的大部头书籍如舒幼生《力学》,这种晦涩书籍对人的思维与毅力锻炼是有极大的影响的,可以极大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培养超强的数理逻辑能力,这对从事基础学科的研究帮助极大。

  第二章介绍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中国建构,从百年前中国建构的历史开始讲起,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引入中国,时任南高师附小校长的俞子夷对设计教学法进行探索和创新改造;俞在一些关键的实施问题上做的探索如下:

  ①、对课程内容进行领域的综合化处理,同时非常注重技能训练

  ②、灵活的课程表设置,并根据当天事件和学生学习情况生成随后的课程内容(教师研讨会在那时提出,教师共同讨论研究问题)

  ③、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重新编辑教材和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资料(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编写适龄的教材)

  同时俞还为教师和学生的实施过程设定标准,教师的实施过程共有八大标准,关注儿童自主探究和教师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过程中的探究和反思、设计中的团队领袖的形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学生的实施过程共有十八大标准,这些标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设计、反思、报告、合作性讨论、发表观点和见解、提出假设与做验证、组织调查、合作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这些标准我认为实际就是评价的制定,夏老师的项目化设计设计书籍也详细介绍了全程评价的多个维度,但制定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评价要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填写又不刻意与虚假。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俞做的一些工作还是很有前瞻性,并且俞也没有一味接受外来教育思想,而是在其基础上探索和创新改造。俞也带给当今实施项目化学习带来了一些启示:

  ①、中国建构不是一次成功的,需要持续地科学地关注具体的“做”,这点类似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不断实践去检验教育教学理论,然后反馈纠偏,才能接近完美的项目化学习。

  ②、依据中国国情为师生的实施过程订立标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中国的国情与国外还是有巨大的差别,很多学者以芬兰(PISA)、HTH等为例,但中国的国情是中国是一个教育人口大国,教育资源稀缺,城镇与乡村、城镇与市级、市级与市级的教育资源都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只有先“吃上饭”,才能考虑“吃好饭”。以我读书的时候为例,在乡村教学的老师数量极少,有些老师实为“赤脚”老师(与赤脚医生类似),或教师身兼多门学科,我在读四年级时语文与数学老师就是同一人。后来去到县城小学又着实感到了教育资源与教学水平的差距,县城的多媒体设备齐全,课外活动丰富。再后来去到县城最好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更是如此,聚集了全县最好的教师与学生,学习的氛围也是远远优于其他学校。

  ③、实施成功需要充足的教师数量和高水平的教师。如王素老师所言,采用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师懂套路、懂方法,而我们的教师大多来源于师范学校的单一学科,参与的跨学科项目较少,或对项目化学习的了解也较少,也不是特别认同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无疑给开展项目化学习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④、实施的成功重在“细节”,在新的教学设计结构中,平衡传统教学法的内容、比例、序列、时空资源。正因为推行项目化学习容易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师水平、学校层面、家长期望、升学等),因此在实过程就需要做妥协。从传统的教学法一步一步改进,逐步革新。

  针对不同学段的项目化学习定位,夏老师也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幼儿园进行项目化学习是可行的,项目需要关注儿童的声音,驱动性问题来自幼儿真正感兴趣的问题,项目更具有生成性和延续性,从一个项目中生长出另一个项目,而不是用固定的预设的项目区框住幼儿;侧重培育幼儿的学习品质,锻炼幼儿的执行能力,培养计划性。

  义务教育阶段进行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提出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将所学知识和真实世界建立起联系,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这一使时期的项目同样不应该片面强调学生的项目成果,应侧重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问题进行整体思考,学会反思项目历程,同时还要珍惜和重视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新想法,引导学生评估他人的想法。这一时期的学科项目、跨学科的比例有一定的提高。在项目选择上仍需要考虑其领域覆盖面的均衡,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提供项目的多元选择,即使在同一个项目中,也可以提供指向不同学习程度和类型的任务。

  高中时期的项目化更多关注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驱动性问题往往来源于更本质的学科重点问题,或是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学生可以参与到真实的组织中发现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像真正的领域专家一样参与到研究和产生成果的过程中,对研究成果的可信、可靠,所运用的资源、工具、技术的复杂性都有所要求;这一时期的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比例有所提高,项目周期可以更长,可以有持续一个学期甚至几年的项目。项目选择上,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支取,也鼓励学生在新的项目中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时期的项目应该让学生在探索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上提前感受和分析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擅长之处,澄清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更喜欢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第三章介绍学校层级的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中国建构,分析了学校层级的学科项目实施路径以及跨学科项目实施路径。学校层级的项目化学习实施需要学校有较高的自由度,从而可以实现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其中探索3的实例“智造小农家”的项目经历了完整的入项、知识与能力建构、合作探究、形成与修订成果、出项、反思阶段。整体感觉十分具有参考意义。可以再搜集上海的PBL的课例,做一些整理与吸收。

  第四章介绍教师层级的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中国建构,具体到教师如何开展实施项目化学习围绕六大维度,研制实施方案、入项探索、知识与能力建构、合作探究、形成与修订成果、出项与复盘,讲述相应的工具,给教师搭建学习支架,以促使教师能够更好开展项目化学习。

  专家的顶层意见永远也只是意见,而教学实施的落地则需要不断实践去检视理论的正确与否。教师参加各种报告、分享讲座,但这些是否真正从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了考虑?生命倏忽易逝,百代兴废转瞬成空。唯爱与信仰成就人类的永恒,成就个体永恒的内心安宁。

【篇2】项目化学习设计读后感

    今天,完成了项目化学习设计第一本书的阅读。说实话,虽然在教育行业,对于专业度这么高的书,自己读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经历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其实,读完之后,书中的很多知识在脑海中还是一片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样的读书其实是最容易被遗忘的,很难达到很好的阅读效果。

      这不禁让自己想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时为学生强调,想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紧紧的课前预习,课上学习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课后总结复习,才能尽可能多的完成知识的转换。为了不再走之前读一本忘一本的老路,今天,特意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书做了一个小结。

      刚开始做小结,自己对之前读书的时候做的重点或标记,又重新通读一遍,虽然也回想起了很多的内容,但是知识脉络还是无法做到清晰的梳理,而想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概貌,就想是不是从目录着手会更方便。于是,我从新翻回目录,根据目录中的条条标题以及所对应的页数,以最简短的词汇或语言对每个标题做一个简略的总结,只求了解每个标题中所讲的内容方面,这样可以根据目录以及标注了解整本书的内容布局,也能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书本脉络。

  这个在目录的指引下,做完脉络梳理之后,对整本书的概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对本书大致内容的理解上也更畅通了。在内容上,为了解决课堂中真正学习的产生,本书从六个维度来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这六个设计维度形成学习设计的系统,一个维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维度,比如驱动性问题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到实践和成果的质量高低,而知识定位是否核心与准确也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维度。因此,项目化学习,并不是学科的活动化,也不是不同学科内容的主题拼盘,而是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实现学习者心智转换,创造出新成果。

    纸上谈兵终觉浅,所以在上周日,在互加观看了PBL项目化冬令营学习汇报会,直播中,十一个小组的项目化学习报告和北师大京师项目研究院院长罗颖的点评,也让自己对这本书中的项目化学习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知。也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在教育前沿道路上的不断尝试与摸索。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值得我尊敬和学习的前辈。

    最后,让我已本书最后一句话来做一个结尾:“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心智自由的人,让自己的心灵在各个方向上持续涌动,让自己永葆开放的学习心态,是一个永恒的人生命题。”在教育这条路上,也让自己用自己的行动来坚守。学无止境,我们都在路上,我们一同前行……

【篇3】项目化学习设计读后感

  读《项目化学习设计一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是由夏雪梅及其团队一起完成的教育学作品。全书由前言、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共五大部分组成。内容很充实,专业名词很拗口且有的只是一字之差。文章由“上海教育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开始,由此我想到了“中国教育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全民问题。成为心智自由的终身学习者是每个人的期望。文中指出学习基础素养由三个方面构成:身心健康、学习品质、学习能力。三者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这些是基础也是必须具备的。那么到底什么是项目化学习,它又是如何设计完成的呢,它的设计评判标准又有哪些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书中逐一给了解释。文章主体由四大部分组成首先是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

  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学习者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创造出新意义与新知识。项目化学习促进学习者大脑的发展,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整合,奠定学习者心智自由的基础。项目化学习植根于课堂,又同时指向课程的结构性、学校的组织性变革,对于未来教育的转型具有深远的意义。学习素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学会学习”。奇泽姆认为,素养有两个要素必不可缺:1.应用自己的所知完成特定的任务或问题。2.有能力在不同的情境间进行迁移。学习素养既是人的一种发展手段,也是一种人生目的。我们用形象的话进行描述,具有学习素养的人,他是一个心智自由的人:心智自由的人,他有自己的价值准则和独立判断,能灵活地调用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判断在新的情境下做出更合理和有创意的决定,而不受知识的奴役和情境的限制。这样的过程反映的是一个心智自由的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独立与合作的精神。

  项目化学习可以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在中国背景下,以一个学科为主要载体,聚焦学科关键概念和能力,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联系和拓展,用项目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是中国课程改革的可行道路之一,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可行道路之一。1.项目化学习要学生学的是核心知识。核心知识可以是关键学科概念、学科能力,也可以是与学生成长、世界运转密切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核心知识,学生发现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2.项目化学习最终是要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建构。知识的再建构最重要的表现是能够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转换,产生新知识,并且要在行动中做出来,运用周围的各种知识和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化学习指向高阶思维能力,他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因为考试的驱动,通常教师们会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识记,练习,然后再进行应用。教师从具体而琐碎的知识和技能开始一点点为学生夯实基础,往往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高阶学习。而项目化学习是不同的。他在一开始就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造高阶思维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明确对学生提出带有问题解决、创造、系统推理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由强大的驱动性问题所产生的内动力中创造一个真实的作品。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在与各种材料和文本互动中,学生再来进行低阶学习,主动查找,识记信息,将信息组织化,巩固和理解信息,形成完成这一作品所需要的知识网络和技能准备。

  最后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强调通过学科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达到整体理解,不是简单的多学科的主题活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汇聚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学科概念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作品,让学生产生新知识,获得更深的理解。这是在单一学科中很难做到的。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概念的选择是最重要的,这直接决定了项目化学习的性质。如果只反映某个学科的关键概念,那么就是学科项目化学习;如果同时指向两个及两个以上学科的关键概念,那么就有可能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如果指向的概念是超越学科概念之上的另一套概念系统,比如前面所讲到的IB课程的八大概念,那么就是超学科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的本质问题是整合的,指向所有涉及学科的概念或超学科概念;驱动性问题的真实性、复杂性也比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的要更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成果反映了对整体问题情境探索的结果,在成果中包含对所有涉及相关概念的理解程度的分析。

  作者及其团队通过大量的调研以及各种参考文献等把精髓提炼出来在书中表达,使读者对项目化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解,像以前提出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一样,它们都有一定的时代性,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kj/85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