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三篇

| 点击:

【www.doubiweb.com--生物】

生物(Organism),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新課标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重点内容,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熟知,希望可以通过核心素养的落实为社会、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基于此,本文从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并进一步分析了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7-061

一、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侧重于学生个人修养、社会发展、国家进步以及学生自身的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将其落实到具体的生物学科中,主要包括了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素养、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教师应以此为目标,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促进初中生物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1.借助生动素材,培养生命观念。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念,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生命,学会珍惜生命。生命观念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单一讲述层面上,教师应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引领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生命现象观察中彻底掌握生物概念,从生命现象中抽象出生命的特性以及相关关系,进而树立生命观念。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教学为例,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理解遗传现象。在学生充分掌握之后,教师展示汶川地震后一位母亲的手机遗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或者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讲述歌曲背后的真实故事,让学生从生物遗传的学习升华到感激父母、珍惜生命的层面上,以生命观念的形成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

2.通过推导论证,强化理性思维。

人的思维具有开放性与生成性的特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将生物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容易被固化,难以形成理性思维。在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下,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生物规律与生物科学的推导论证中树立理性思维。如在《生物的遗传》教学中涉及人的性别这一知识点,教师可借助民间观点“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由母亲决定”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思考“决定人的性别的因素是什么?”“人的性别的形成是否存在某种规律?这种规律是什么?”“上述中提到的民间观点是否正确?”等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在学习人类染色体组成,发现人类性染色体规律以及从科学角度分析民间观点的过程中学会理性看待问题,助力初中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

3.以合作探究为载体,树立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初中生必备的生物核心素养之一,教师要借助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生成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深刻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此过程需要始终将合作视为载体,以此来实现深度学习,即为学生能否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还要对学习情境形成深入理解。学生在参与生物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只有对情境中的关键因素加以理解,才能将所掌握的知识顺利迁移至新情境中。以苏科版七年级下册《土壤中的小动物》教学为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生物实验,让学生在合作的实验组织、数据记录以及实验结果总结中掌握蚯蚓的身体结构、运动规律,分析出如何判断蚯蚓的头尾,深度探究蚯蚓的运动是否与光照刺激、地面材质有关。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强化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在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协作中树立团队意识,在实验结果的总结与经验分享中提高学生对生物现象的总结能力,树立积极的科学探究情感,形成科学素养,促进初中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

4.组织情境活动,形成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阶思维,是建立在感性思维基础上的一种理性思维的高层次发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学生通过相关讨论对某一事件进行解释判断,学会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继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在《保护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教学中,涉及保护蓝天绿水、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以及建设生态家园等内容,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资源。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具有辩证性的问题“有人说,人类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其他生物的生存都是为了人而服务的,因此捕杀、食用动物理所应当,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说出你的理由。”让学生在正方与反方的辩论中意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形成社会责任感,进而促进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

由此可见,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建立在生物学科特点基础之上,借助各种资源和手段有策略地加以实施,才能让初中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强化知识与技能,树立完善的人格品质,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对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篇2】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初中教学工作中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也需要通过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和高质量教学工作的进行,保证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启发性教学的工作阶段,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生物学习兴趣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大胆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方式的创新,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适应当下教学工作的要求,也使得学生的成长更加迅速。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工作,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核心素养;培养

1.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对于人体、动物体、植物等各个部分的初级生物知识进行认识的工作,尤其是需要根据基础教材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科普性学习,使得学生对于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进行全面的认识工作,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与生活。生物学的核心素养提升也是初中生物课堂中需要重点进行分析的问题,其中包括了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等方面的内容。首先,需要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念,也是一种对待自然界中生物的态度。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各种生物生命现象的观察工作,进行生物学概念的而学习,也使得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其次,对于理性思维而言,这是一种使学生在课堂的实践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客观事实的分析与延伸性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需要针对于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与内容进行反思和提问,从而在探讨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观点的论证工作,使得生物学科的学习更加深入。最后,进行科学探究工作。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性、探究性的学科,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研究也可以进行自身能力的提升和许多科学知识的论证,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等大大提升。

2.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1用严谨的思想培养理性思维

严谨的思想指的是进行归纳与概括、推理与分析、模型与建模的过程,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工作,从而在探究的工作中进行生命发展历程和规律的分析工作。例如,进行“生物遗传与变异”方面的分析工作时,就可以通过隐性基因、显性基因的组合与判断的工作,进行遗传规律的分析,使得学生对于遗传定律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

2.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在认知活动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主要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原动力,基于此,教师应该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工作,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工作的手段进行全面的学习质量的提升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工作。初中生物的学习属于科普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自然世界的探索,对于自然地奥秘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探索生物学习的本质。教师为了在教学的工作中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工作,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工作更加深入,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也提升学生的实践分析的能力。

2.3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

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工作中,学习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提升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工作,也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更为立体化的培养工作。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工作:第一,教师上课之前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课堂知识的预习的工作,布置好预习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工作。第二,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问题的设置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深入思考的工作,使得学生的思维朝着更有深度的方向不断的延伸。不仅需要进行单纯的生物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其对于生命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调动其学生活跃的思维,从而保证学习的效率。在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提升重视的程度,使得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升。

2.4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指在对于特定的生物学现象的学习和分析过程中,进行观察、讨论、实验、思考等方面的工作,从而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与思考。例如,在“生物圈其他生物”课堂的学习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的实践进行海陆空不同生物的特点研究与特点的分析,使得其在与生活相关的学习内容中进行积极的讨论,拓展其思维,发展探究的能力,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打破了原本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

2.5进行有效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生物课堂上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促进教学成果的提升,因此,在课堂提问中必须设计好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入的思考工作,在其不断地探究过程中使其形成完善的科学思维,提升学习的能力。首先,需要保证问题的难度适中,大多数学生都应该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进行积极的思考工作。其次,问题需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取生活化、乐趣化的问题进行引入的工作。最后,问题的互动与回答,应该进行全面性的互动和思考,使得教学工作可以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同学。教师在课堂中要进行足够长的时间进行思考,随着讨论积极性的增加而进行难度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事业是一项基础性的事业,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是进行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引起重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章筱婷.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0).

[2]石菲.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20).

【篇3】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当务之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其中重要部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维结构,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特征。关键词: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前言:        以往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成当务之急。生物学科核心素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它们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四大维度,立德树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一)生命观念        课程标准中生命观念的定义是“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生命观念包括“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方面。生物学研究内容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包括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微观包括细胞结构与功能、DNA结构与复制、遗传信息转录与翻译以及基因工程等。        初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主要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对生命的现象观察、进而理解生物学概念,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生命观念。(二)科学思维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科学思维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品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思维的阐述是“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思维通过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抽象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去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去理解、创新和发散自己的思维,并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要敢于质疑和探究,使自己对生物学的知识理解透彻和清晰。(三)科学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重要内容,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建立探究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追求重在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思维品质、团队合作创新等关键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应当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要积极探索生物学的奥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问题进行仔细观察和探究。(四)社会责任        课程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生物学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如农业生产、生态建设、保护环境等都会涉及到生物学知识。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后要自觉养成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形成热爱生命、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做健康中国的努力者和践行者。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维一体,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四大维度,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生命观念是构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科学思维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是科学探究的基础;科学探究则是生物学的重要特征,是生命观念形成的重要途径。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一)生命观念的培养        对于生命本质的理解都必须回答生命的结构、适应和延续三个关键问题。生物体具有什么样结构、它是如何适应环境又是如何延续下去的?科学理解和解释这方面问题就会概括出生命的重要特征如生命的结构性、物质性、功能性、遗传性和进化性,从而塑造和固化生命观念。如植株的生长,在教材中介绍了植株生长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以及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物质。为了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植株生长的不容易,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提供几粒蔬菜的种子,安排学生自己种植几棵蔬菜,等过了一段时间则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种植的蔬菜带到学校,并探讨自己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深切体会到一棵植物生长是不容易的,它的存活和生长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对此,学生应当要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践踏,然后引申到学生要爱护生命。(二)科学思维的培养        科学思维需要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利用问题引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阳光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的作用,观察并讨论:(1)植物为什么需要先暗处理?(2)叶片又为什么需要进行遮光?(3)然后为什么又需要放在阳光下照射?(4)为什么用酒精脱色处理?隔水加热又是为什么?(5)遮光部分未变蓝的原因是什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思考、交流。通过设置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仍以“植株生长”为例,在该节内容中提到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由此可见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土壤水分、温度和空气等对植株生长的本质影响。然后引出无土栽培技术实质,激发学生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三)科学探究的培养        只要学生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他们的探究欲就会被激发出来并喜欢上各种实验,喜欢探究实验结果,收集各种实验数据,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探究鱼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在活动前引导学生要“观察什么”、“如何选择实验材料”,通过解决这些实验问题可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的活动。有目标地去进行观察活动,进一步完成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四)社会责任的培养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如在“生物与环境”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环境污染给江河、湖海生物带来的严重危害,进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心社会的责任意识。同时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空气污染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严重伤害甚至引起癌变,来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和健康生活等社会责任意识。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kj/86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