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教育随笔: 真实地写好对话

| 点击:

【www.doubiweb.com--教师】

教育随笔: 真实地写好对话


    我在收拾整理过去的文件杂物时,偶然发现存留着的几篇学生习作。其中有一篇学生习作是写夏夜乘凉的。习作有这样写的:

    “妈妈,天气太热了,快出来乘凉吧!”里面传来妈妈的声音:“不,我还要读书学习呢!我国提出要实现‘四化’,国家需要人才,我要为实现‘四化’而努力学习,掌握好更多文化科学知识为祖国服务。我现在不能去乘凉。”

    无独有偶,另一篇学生习作是写“我”和爸爸的对话,也是这样一种腔调:“爸爸,这么晚了,你还在学习么?早些休息吧!”爸爸说:“孩子,在飞逝的时间面前,我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充分利用一分一秒的时间来学习、来工作。………”

    “对话”是两个以上的人物在互相说话。我们写“对话”,一定要符合他们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而这两位同学的习作所写的“对话”,显得不够真实可信。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儿女有这样说话的吗?这种标语口号式的“豪言壮语”,是在这种场合里说的吗?写文章的同学,大概是想通过这样的对话,来表现父母亲的崇高思想品质,使文章能够显示出深刻的思想性。可是,“对话”由于不符合他们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脱离现实生活,效果就适得其反。

    其实,作文章时的“对话”,在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中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要写好“对话”,必须真实自然。

    最近,读到作家高伟梧《世事茫茫》这部长篇小说。《世事茫茫》这部小说主要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悲剧,反映出百年中国工商业实业主特别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小说通过家族三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虽起起伏伏,但他们却于坎坷中奋争,不惧挫折,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刻画了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生命历程。

    小说从清朝末期写起。一开头,就描写主人公敖群英当了长官之后,从外地回乡,拜见老母的情景,整个过程描写得十分感人。

    小说第一章第一节是“跪见老母”。其中一段对话写得很精彩:

    ………

    从后山旁边穿过竹林,头马的长官敖群英突然勒马翻身跳下,抛开缰绳向前奔,贴身卫兵敖大也立即滚下马来弃绳前跑。哦,原来是敖二太在牛车路沟的后坡拾牛屎,敖大看清楚便停脚站定,待后面的卫兵把马拉上来,他接过花马与白马的缰绳,再牵着往前走。

    “婶,我回来啦!”敖群英右腿跪下,笑对老母。

    正用椰壳粪勺把一堆牛屎往畚箕上推的敖二太听声猛抬头,连忙高喊:“哎哟,快起来、快起来,有屎呀!把裤弄脏了,快三十的人了,还跪!”

    敖群英站起,用手拨拨膝头裤上的泥沙。“儿子多大也是儿子。”笑说着便伸手取走地上的畚箕。“哎呀,又脏又臭,快放下!”敖二太高喊,欲要夺回来,但他不还给她。这时敖大赶快走近来,把装满牛屎的畚箕提了过去。

    ………

    当了长官的敖群英,在离别家乡多年之后,刚刚回到家,就跪见老母;母亲让他起来之后,敖群英情不自禁地伸手取走地上装满牛屎的畚箕。这个习惯性的动作,充分体现出敖群英是一个从小热爱劳动,具有尊老爱老高尚品格的人。

    作者用对话的形式,与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巧的人物形象刻画结合起来,凸显出具有鲜活个性的人物形象来。

    我想,上面提及的两位同学的习作,完全可以按照现实生活里的具体情况,写得真实一些、亲切一些。

    如那位妈妈可以这样回答她的孩子:“业余大学明天就要考试,我要把功课再复习一遍,你先坐坐吧,我马上就来。”

    又如那位爸爸也可以这样回答他的孩子:“这两天工厂的任务比较紧,我得赶出两份汇报材料,等会就睡,你先歇着吧。”

    这样,不是更加能够塑造出勤奋学习、热心工作的人物形象吗?为什么一定要借助那种生硬的“豪言壮语”呢?

    我们写作文时,一定要真实地描写对话,真实地塑造人物,去掉那些不切实际的语言。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256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