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 点击:

【www.doubiweb.com--教师】


本课的课题就足以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有孩子读了课题,就用手比划着,那么大……我笑了。借机说:“最大的书有地球那么大。”孩子们来劲儿了,说:“看看课文不就知道是不是有地球那么大。”教室里一片渴求读书的情景,接着我板书了“书是什么?”让孩子们带着疑问再走进文本,边读边勾画生字词,勾画文中“书”中的“文字、图画、以及作用。”
有孩子批评我说错了,“书”不是地球,是“岩石”。我板书“岩石”,接着巡视了学生的自学情况。还不错,大部分孩子勾画的有“雨痕、波痕、矿物、树叶、贝壳、小鱼……”鼓励学生用“书是————————”的句式说说比喻句。还别说,学生很不错的,有一最小的女孩儿说:“书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举手的学生多了,“书是理想。”“书是乐园”“书是故事……”根据学生的思维,我也说了几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是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这种学的收获,加上我关键的旁敲,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容易多了。于是加大了难度,让学生借物进行句子仿秀。我拿着一支粉笔,问:“孩子们,这不仅仅是一支粉笔,它是_________?”这下不得了啦,学生争着回答,一孩子说:“这不仅仅是一支粉笔,它是一根知识棒。”我高兴极了,将学生的语言扩充了一下,“粉笔不单单是一支粉笔,它是一根知识的凝聚棒……”没想到,一孩子又争着说:“黑板不单单是一块黑板,它是一张巨大的地图……”说真的,我还真为自己的教学引导而沾沾自喜。
当然在教学的思想上,本人也没忽视语文的根本,“以读为本”。多种方式的读。因为课文是叙说了一位叫川川的孩子,从地质勘探队员那里了解到,神奇的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等都以“书“为线索来激发我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课文在写作的特色上,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文中问句,感叹句较多,这给文章增加了许多语言色彩。
我就这样一步步的由“设悬—质疑—演绎—牵引——回旋”等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而且学生一直处在新奇,有兴趣的境地,当然完成作业情况更是让人爽心。
想想,如果本人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的话,那本人是把持了以下教学环节。
首先开篇就结合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深入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这样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写法。如、在教学中,文中以人物对话为主。(点拨,怎样写好人物的对话。)写人物对话时,要注意写好人物语言前的提示语,就是指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等句子,这样的写法,能增强句子的感染力。(本人注重了作文环节的提示。第一、说话人姓名提示语在前,说话内容在后。这是写人物对话最常用的形式。如、川川走过去,奇怪地问:“叔叔……?”第二、说话人姓名及提示语在后,说话内容在前,使用这种对话能够强调说话的内容。如、“读……呢?”川川总爱刨根问底。第三、说话人姓名和提示语在说话内容之间。“见教材”第四、只写说话内容,不写是谁说的。“见教材”)
理解岩石“书”上的“字”“画”以及其科学价值是教学的难点。这环节本人主要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直观的地质资料理解感悟,就能将枯燥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鲜活的形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本文主要是以川川和地质勘探队队员之间的对话呈现出来的,因此读好本课关键是要读好他们的对话,要弄清人物的身份“大人与小孩”的语气,可以辅以动作,激发读书的热情。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以课文为“例子”以课堂为契机,以课内外结合为途径。在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如、引导学生读书不放一难,为什么说“雨痕、波痕、矿物”都是字?进一步重点读。
总之,无论是语文书,还是文中的“书”,永远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一本研究不完的人生哲理,一本大自然的奥秘……探究就是“文字”与“图画”。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300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