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四_2015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作业题4份(人教版附答案和解释)

| 点击:

【www.doubiweb.com--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氾南(  )    ②佚之狐(  )   ③烛之武(  )  ④缒(  )
⑤阙秦(  )      ⑥秦伯说(  )   ⑦杞子(  )    ⑧逢孙(  )
⑨共其乏困(  )  ⑩敝之(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伯伯父  大伯子    ②薄日薄西山  薄荷片  薄脆    ③济同舟共济  济济一堂  
 ④与 参与  与日俱增  
2.辨形组词
①犯   氾       ②戌   戊   戍      ③瑕   暇   遐     ④敝   蔽   弊   
3.词语释义
①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行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
(1)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
(2)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武。__________。”
 
一、整体感知
(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且贰于楚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封既东封郑:        肆其西封:        
(2)军亮率诸军攻祁山:        晋军函陵:        万人为一军:        
(3)阙不知天上宫阙: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5)辞不辞劳苦:        停数日,辞去: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微防微杜渐: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不阙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阙秦以利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虚词
(1)之子犯请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臣之壮也:        
(2)其吾其还也:        其真无马邪:        其如土石何:        安陵君其许寡人:        
(3)以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三)文言句式
(1)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文句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层探究
1.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的?
 


2.烛之武不负众望,说退秦师并与秦结盟。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3.课文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的?
 

三、技法迁移
巧设伏笔,前后照应
文本回顾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到“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又为秦、郑联盟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技法点拨
伏笔与照应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作家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使文章记叙周密。
注意事项:①有伏必应,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②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要做到别人无法轻易地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③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来枯燥无味。
写作练习
请你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无能为也已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乱易整,不武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
B.晋军函陵(驻军)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亦去之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二、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0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越国以鄙远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郑既知亡矣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且贰于楚也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①无能为也已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0.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选自《左传》)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亟请于武公     亟:屡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蔓,难图也          图:对付
D.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焉辟害将焉取之       B.国之害也君之所知也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以乱易整    D.公闻其期其真无马邪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地对国家的重要性。
C.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庄公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不许,因为他对兄弟存有宽容之心,不忍下手。
D.当共叔段与姜氏密谋袭郑,完全暴露了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叔段。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
14.翻译下列句子。(9分)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9分)
15.请把下面的句子连缀成顺序合理的文段,在横线上填写序号即可。(6分)
①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②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③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④先秦散文分为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两大类
⑤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
⑥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
⑦它们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先秦诸子召开一场学术思想座谈会,请依据甲、乙、丙的三则发言内容,推断甲、乙、丙各是谁。(虚拟构置场景,年代前后可不考虑)(3分)
甲:人与人之间,即使亲如父子,也不可能不讲利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好行为给予奖赏,坏行为给予惩处,就是最合乎人性的管理方式。
乙:许多人并不了解,人只不过是自然大化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性善”“性恶”其实是无谓的争论。面对当前的昏浊乱世,重点是怎样能活得自在啊!做人只要随顺本性,因任自然,就能无所成心地快意遨游,融入天地不言的大美之中。
丙:人之所以向善,必须靠后天的努力修为。因此,接受教育、从事学习,乃是当务之急。对于莘莘学子而言,好的老师、好的教本是不可或缺的;正犹如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外在的一套礼法规范也是必要的。
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丙: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1)①fán ②yì ③zhú ④zhuì ⑤quē ⑥yuè ⑦qǐ ⑧pánɡ ⑨ɡōnɡ ⑩bì
(2)①bó bǎi ②bó bò báo ③jì jǐ ④yù yǔ
2.①侵犯 氾水 ②戊戌变法 戊申年 戍守 ③瑕疵 空暇 遐想 ④凋敝 遮蔽 弊病
3.①从属二主。 ②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③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④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⑤秦向东方来时,郑国可以作为主人来接待秦国,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⑥出使的人。 ⑦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⑧那个人,指秦穆公。
4.(1)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知 以乱易整 吾其还也
文本互动
(一)
1.(1)“已”同“矣”,了。 (2)“共”通“供”,供给。读ɡōnɡ。  (3)“说”通“悦”,高兴。读yuè。 (4)“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5)“厌”通“餍”,满足。
2.(1)那人。 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出使的人。 出门时所带的箱包、铺盖等。
(3)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请客的主人。
(4)从属二主,有二心。 数字“二”的大写。
3.(1)做疆界,动词 疆界,名词 (2)军队,名词 驻军,动词 军队编制单位 (3)宫殿,名词 空隙、豁口,名词 侵损、削减,动词 (4)如果,连词 你,代词 像,动词 (5)推脱,动词 告别,动词 推辞,动词 (6)边远的地方,名词 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浅陋鄙俗,形容词 (7)细小的东西,名词 隐约地,副词 稍微,副词 没有、不,副词
4.(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
(2)名词作动词,驻军
(3)使动用法,使……灭亡
(4)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5)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用作动词,作为疆界
(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消弱
(8)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9)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10)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二)
(1)代词,指秦军 助词,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其,还是,表商量语气或希望语气 表反问语气,难道 表疑问语气 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 (3)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 把,介词
(三)
(1)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
(2)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
(3)介宾短语后置
(4)判断句、省略句,“是”为这,省略“是”
(5)判断句,“也”表判断,省略句
(四)
(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现在它)已经把郑国当做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大它西面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3)借助了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了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二、深层探究
1.
情节 内容 特点
背景 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 有头有尾
开端 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 层次井然
发展 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 结构完整
高潮 烛之武“夜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 
结局 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 
2.
 
3.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国家危难,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烛之武不卑不亢,措辞得体,聪慧机智,富有人格魅力。
[写作练习]
示例
她却不肯瞑目,眯缝着的眼里透出一点光出来,那是一种寻觅和期盼之光。张着的嘴微微翕动,似有话语交代。
众人一阵迷惘。他们环视卧室,想找些所需之物了却她的心愿,以慰藉这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
秘书递给她常年不离手的提包,那里面装有她批阅的各类文件,她却依然睁着眼。
大夫递过几粒药片,她还是睁着眼。
是想得到点闪光的言语吧,记者将耳朵贴近她的嘴唇,却一无所获……
大家失望了,谁能探索到这个市政府最高官员的内心奥秘呢?
她的丈夫默默地将女儿引至床沿。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她脸上突然有了生气,垂着的手缓缓移动,费力地攥住女儿的前襟,随后闭上眼睛,溘然长逝了。
记者轻轻地为她放平枕头。这时人们发现枕头下面压着一个绿皮笔记本。大家打开一看,里面是她的防汛日记,在最末的一页,醒目地记着一条:今晚要为芳芳钉扣子。
“刷——”众人的目光射向芳芳的衣襟:上面的衣扣已经脱落了两颗……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1.A [本题考查文言中的通假字现象。B项,“说”通“悦”;C项,“共”通“供”;D项,“已”通“矣”。]
2.B [例句和B项的“以”都是目的连词,“来”;A项的“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C项的“以”是介词,“把”的意思;D项的“以”是介词,“拿,用”的意思。]
3.D [D项中“说”通“悦”,高兴。]
4.D [A项“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B项“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C项“阙”,使动用法,使……受损害。]
5.A [B项“东道主”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为请客的主人;C项“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为旅行中带的物品;D项“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
6.B [A项介词结构“于郑伯”作后置状语,句意是:佚之狐对郑伯说。B项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C项介词结构“于君”作后置状语,句意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D项介词结构“于晋”作后置状语,句意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7.C [A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项是“出使的人”;D项是“结盟”。]
8.D [D项①做,②给予;A项都是连词,表目的;B项副词,已经;C项副词,并且。]
9.C [“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10.(1)我没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如果放弃灭亡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为他们)供应缺乏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11.B [都:城邑。]
12.A [A项都是疑问代词,怎么;B项第一个“之”为助词“的”,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以”为介词“把”,第二个“以”为介词“用”;D项第一个“其”为代词,第二个“其”为语气副词。]
13.C [这绝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使其不断膨胀,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4.(1)蔓延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
(2)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
(3)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到鄢地攻打他。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城墙长超过了三百丈,高超过了一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控制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的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仁义的事情干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
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郭,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到鄢地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15.④②⑤⑦⑥①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要求学生调整语句,做到衔接合理。回答时弄清楚材料话题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本题就是在分类解说先秦散文,解说一定有一个分类顺序,弄清楚分类顺序是第二个关键,例如本题就是按照总分顺序解说的。另外,本题还有个独特之处,即学生需要把课堂所学的先秦散文知识运用到答题中来。
16.韩非子 庄子 荀子
解析 关键是理解内容的关键语句及词语。甲从“奖赏”和“惩处”这两个词中来推知;乙从“自在”“快意”这两个词中可以推知;丙从“接受教育”“从事学习”中可以推知。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78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