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集合3篇

| 点击:

【www.doubiweb.com--数学】

计划,管理学术语,拆解开“计划”的两个汉字来看,“计”的表意是计算,“划”的表意是分割,“计划”从属于目标达成而存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集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向发展的今天,轻负高质是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追求.为实现课堂的轻负高质,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手段,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核心,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目的,探求“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构建“高效、优质、轻负”的课堂,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认真备课,提高课前准备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通过备课,以教学设计的形式真正在课堂上得以落实,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远景才能实现.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目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此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体现师生互助学习的平等角色,在领悟新课标与教学用书的基础上,做好多元化的教学思考.

二、重情境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上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努力把“学数学变成有趣的事”.

情境导入,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统计》一课,让学生分小组统计当前正在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中,你最喜欢什么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有“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打篮球”等活动项目.根据小组的统计,综合全班的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向学校建议应多开展一些学生最喜爱的体育活动.还可以调查学生们最喜欢吃的食物:鱼、肉、青菜、水果等,让学生们自己在统计中发现我们应该怎样吃比较好?从而得出不能偏食,要什么都吃才对身体健康有益.从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的联系在一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单调的数学知识,而是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数学知识.

巧设情境,突破新授课重点难点

发现问题,进一步探究,解决重点难点,是一节课的关键.比如为了避免混淆分母与分子的位置关系,我把分母比做“母亲”,分子比做“孩子”.“母亲背着孩子”的形象深入人心.又如,我们在学习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计算时,形象地称小括号为“衬衣”、中括号为“西装”、大括号为“外套”,衬衣自然穿在里面,西装穿在中间,外套穿在外面.这样,系扣子的时候,我们总是先系衬衣的扣子,然后是西装的、外套的······这样,位置关系的记忆和计算顺序的记忆就变得非常容易,而且想忘掉都难呢!学生们都叫它“外套理论”.这些有趣的情景,学生们喜闻乐见,参与其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难点,强化了重点.

情境拓展,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更广阔的途径是在生活中.让学生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注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探究活动.比如,在讲授《长方形的面积》一课后,让孩子回家测量并计算一下自己卧室的面积

书桌的面积和床的面积等.这样,就使学生的数学探究并不局限于课内,而是拓展到课堂以外,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数学的机会.

三、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

抓学生预习,提高学生自主预习能力,深入研究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对于预习的内容,组织学生首先要看看哪些能看得懂,能理解,哪些内容是看不懂的,对于预习的内容,还有什么想法等.让每一个学生面对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二)细化自主学习环节,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贯彻“以学定教”和“三讲三不讲”原则,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对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的学习环节、学习方法、小组建设、小组评价等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研究,进一步提升自主互助学习型的研究内涵,切实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三)作业分层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作业是巩固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作业内容要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难度适中,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批改做好记录,并对作业中的倾向性问题及时讲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为高效课堂提供良好的保证.

四、抓评价研究,提高教学评价的高效性

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注重评价的多样化.在评价的内容上,不单纯是属于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包括一些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创新的问题.在评价形式上,可实行口试与笔试,必答与选答,开卷与闭卷,理解记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等.

五、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开拓学生视野

在班内开设“每周一题”的奥数角,分主题、成系列进行.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性作业,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实践性、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努力将数学生活化,做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行为

对于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或是不足的遗憾,以及对某个教学瞬间的感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并将反思写在教科书的字里行间,也可以补记在教案的页眉边角,最后以教师博客、网络教研等方式与同行进行交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懈探索,将“轻负高质”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进行到底!

第二篇: 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

九月是开学季,金秋九月,我们在学校通过集中会议进行《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虽然培训时间短短半天,但对我们的老师来说,应该是收获颇丰的。这次培训让我对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新课程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教材改革也有明确的方向。它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基础学习、发展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而且最终让学生享受学习和终身自主学习。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四基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十个核心词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概念、计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维、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研和研究人员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解释是对新旧教材的比较、新课程标准实施一轮改革的总结,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新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我们以新的态度站在教育的前沿。为了参加暑假的技能考试,我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但有很多地方我不太明白。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我们的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教材,学习新思想、新方法,全面了解学生,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到新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标准,我有以下理解: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准确把握上。

二、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三、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今天的学习中,教研员用丰富的影像资料,告诉我们如何上好一节课,受益匪浅。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任重而道远,我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的乐学,做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 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

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有什么特点,在生活中统计有什么用处,使学生意识到统计有用,自觉进行统计,从而培养统计意识。

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从另一个角度看,数学的发展往往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问题的提出,然后是收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再根据这些信息做出一些判断以解释或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这是特别重要的,没有问题的统计无异于无病呻吟,不难想象:没有目的,老师让学生来数一数有几朵花、有几个人等,这样的统计活动在学生心里会留下什么?

要注意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如果一节统计课下来,只是教学生填写统计表,计算数据,而不感受统计表的作用,学生会对统计感兴趣吗?会产生统计观念吗?

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结合生活事例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例如:全球水资源的匮乏、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中国的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以及对学生身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调查。

3、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

多了解统计的作用,引发类比思想,产生解决问题的导向机制。

统计可以对相关事件做出决策、对随机事件做出预测、对相关观点做出说明、对出现的现象做出分析。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体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型角色;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简单地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共同协商对统计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注意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与质疑。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过程。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jxzl/870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