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知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题(附解析2015高考历史一轮)

| 点击:

【www.doubiweb.com--党团知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题(附解析2015高考历史一轮)
 
课时•考点梯度练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都是民国建立后。
2.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
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A选项形容清末可以,形容民初不太适合,故排除A;而B项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选项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D选项与题干关联不大。
3.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由此可见他剪辫是出于            (  )
A.被迫顺应时局      B.反清革命的需要
C.彻底与旧风俗决裂     D.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可排除选项B、C、D三项。根据材料中的“只可降心从众”,可知他出于无奈被迫剪辫,故选项A正确。
4.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
(  )
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      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
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问题分析能力。关键信息:“在近代上海引进时”,说明新工业文明刚进来,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中西文化冲突,说明了西方文明刚进来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
5.“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彻底废除
D.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工厂因为女孩小脚辞退等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C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错在“彻底”二字,过于绝对。
6.曾主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
A.商品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自然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和“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可知答案为C项。
7.一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描述当时北京西餐馆的盛况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里醉琼林。”诗中所述情景最可能出现在              (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八国联军侵华后     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 C
解析 关键信息:“电灯”“最有可能”,电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A、B两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史实,D项新中国初期奉行一边倒政策,以上情景不可能出现的,故选C。
8.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描述的是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改变,首先,祠祭属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次从题干中可以看到“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表明农民祠祭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严谨,祠堂的作用也已经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改变(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A选项题干不能明确表现思想的解放。B项民主革命进程在1928年前后的社会实际中没有体现。D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新”。所以选C。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       (  )
A.西餐的烹饪方式与中餐类似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的食品种类与中餐有明显区别
C.西餐未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影响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了西餐的特点,反映出西餐与中餐的区别。
10.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肩挑 34.0 驴车 18.0
公路汽车 30.0 轻便铁路 2.4
独轮车 19.2 铁路 2.0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
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
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答案 A
解析 表格反映出,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它运输方法的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A项正确。B项易错选,因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而表面理解,注意表名: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两项的依据。
1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  )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
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它的出版意图是要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和所学史实外国书刊创办目的是为了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故选B。
12.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答案 D
解析 这本长达37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是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它反映了我国现代时期社会历史变迁。故D项正确。
13.(2013•安徽高考,节选)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
答案 (3)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身心却遭受摧残;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
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列举即可;第二小问,注意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辩证的分析解读。
14.服装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探究一 服装与古代政治
“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在地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阳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也。”
(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穿着服装的主要史实。结合所学,指出这样穿着服装的作用。
探究二 服装与民国社会生活
1912年登出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大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
1912年10月3日,“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服制。这些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
(2)阅读材料,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探究三 服装与新中国的发展
(3)服装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载体。阅读下表,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概括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建国50年服装的发展变化中你得出了哪些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服装发展简表
时间 服装的主要颜色和用料 主要服装 特点变化
温馨的50年代 蓝、灰、黑、土布 列宁装、布拉吉 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
革命的60年代 绿、卡其布 军装 
初醒的70年代 颜色搭配有对比棉布、条绒 军装、喇叭裤开始流行 
开放后的80年代 多种颜色搭配多种布料 旗袍、西装、两用衫、裙子 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的衣着消费
五彩缤纷的90年代 颜色可以任意搭配
各种高档服装面料 服装种类繁多 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
答案 (1)史实:穿着服装不可颠倒,要遵守制度;有强烈的等级观念。
作用:规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君臣庶民、尊卑长幼的关系。巩固统治。(任意一点)
(2)特点:①采用西式;②要用国产衣料;③要打破封建等级制度。
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服饰改革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任意三点)
(3)基本情况:50年代经济恢复和发展,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60年代经济建设有成功有失误。
70年代经济总体出现衰退,但也有所发展。
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任意一点)
认识:
政治从更始到极权、到宽松、再到开明。
经济从恢复到停滞、到调整、再到快速发展。
中西文化从隔绝到交流、再到融合。
中国科技从落后到片面发展、到全面进步、再到与国际竞争。
中国人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过程(任意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73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