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知识

鄂南高级中学2014-2015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

| 点击:

【www.doubiweb.com--党团知识】

鄂南高级中学2014-2015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玉簟(diàn)   骊山(lì)  怙恶(gǔ)   霰雪(xiàn)    踯躅(zhí zhú)
B.花钿(diàn)  小楫(jí)  聒噪(guō) 国殇(shānɡ)   绰约(chuò yuē)
C.戏谑(nüè)   芳馨(xīn) 齐葩(bā)  剽掠(piáo)    诡谲(guǐ jué)
D.扁舟(biǎn)   渌水(lù)   垆边(lú)   鼎铛(chēng)   绸缪(chóu mó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逸豫    凋谢     朦胧     钟鼓撰玉
B.瀛洲    修茸     溽热     轻歌曼舞
C.阴霾    寂寥     飘缈     勾心斗角
D.剡溪    凌厉     隐逸     切中肯綮
3.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上海对 “恐龙”、“PK”等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将发出“封杀令”。此举一出,石破天惊,即刻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舆论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B.巴西世界杯已经离我们远去,作为球迷我们希望中国足球能立足长远,要有宏观意识,避免目无全牛。
C.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踌躇满志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D.他退休后,除了做家务、上老年大学外,还能抽空写字作画,跳迪斯科,生活得真是游刃有余。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周人创造了农业文明,这在《诗经》中有大量篇幅记载,有的是春夏之际祈福或秋天之际答谢神灵的乐歌,有的直接反映了生产生活的场面。
B.《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C.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的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D.近些年来,国内一些企业家不仅开始投资民办教育,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而且国外教育机构也纷纷抢滩我国教育市场。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宋代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韩愈的《师说》、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都是宋代优秀散文的代表。
B.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选自2011年10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B、“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一起。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
D、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
7、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B、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的太平盛世。
C、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
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
C、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注】①报罢:科举落第。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试以《铜鼓赋》,立就    就:完成
B、君必能举其词           举:推荐
C、尤纵才力所至           纵:充分发挥
D、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治:治事的成绩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都直接表明袁随园君有才气功力的一组是(3分)
①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   ②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③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④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
⑤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⑥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枚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但被排挤外放做知县,于是写文章显示其才能,而不愿升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尽自己的才能创作诗歌。
B、尹文端任总督时,最了解袁枚的才能。袁枚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C、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袁枚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袁枚的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
 (1)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3分)
                                                                               
(2)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3分)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6处)(3分)
   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故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
               (节选自顾炎武《初刻<日知录>自序》)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②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②笳(jiā):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管乐器。
(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4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梦”为题,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结合上下片作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积分)(5分)
   (1)垆边人似月,                。                 (韦庄《菩萨蛮(其二)》)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3)                    ,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4)                    ,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5)岩扉松径长寂寥,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6)                     ,大块假我以文章。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7)泻水置平地,                   。              (鲍照《拟行路难》)
   (8)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庐山捡石记
    ⑴下着雨,我在庐山,淅淅沥沥的声音,染绿了树,染绿了路旁的草地。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我在山间行走,弯腰拾起一块石头。
    ⑵走近庐山,面对夏禹观洪留胜迹,司马迁至记山名,秦皇汉武皆登过的庐山,我来的时间太短。一条条小径还来不及相识,那是舒展的试卷,我有无数的话想询问这古山,这天地间的灵物,可又从何谈起?
⑶我难以就这样转身离去,山的气息、山的灵性包围着,使我的脚步踯躅。一直下着雨,有些闷,我在牯岭的灯光下看书,写字,上网,突然觉得天地何其大。我载不动庐山,庐山太重太重。
⑷我载不动庐山的云,那是古来的云。走在牯岭街上,那云突然不期而至,从遥远的天边翻波逐浪而来,瞬息之间,弥漫四合。动或如烟,静或如练,返照倒映,倏而紫翠,倏而青红。那云长袖善舞,软绵拂面,我上前试抓一把,它却随风飘然而去。
⑸探头向山下凝望,只见云海滔滔滚滚,蓊蓊蓬蓬,红墙蓝瓦转瞬被云遮盖,几只白鸽跃然飞起,其光如银。回首但见三四老者于街头围石桌而坐,安心对弈,白云缭绕于他们膝间,恍然片刻已是千年。
⑹我饮不完庐山的水,那清泉飞流直下三千尺,溅玉撒珠,沾湿过李太白的袍袖,“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何等风流倜傥!我本一楚女,能不爱李白?仰望再三,经这俊朗的男子双手捧过的庐山瀑布,如飞电,若白虹,就是天河之水,又能怎的?
⑺沿着牯岭旁的小河,追寻着它的流动,更想追随太白的足迹,河水淙淙,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问路人这河可有名字?答曰:“美庐河”,流向乌龙潭,流向长江,更远处,便是海了。苍茫间,诗人举头望明月,对影成三人,千古英姿不变。而世事变迁如溪间之水,或涨或落,最终多少荣辱随水流淌,然山依旧水依旧。
⑻我抱不动这庐山漫山遍野的树,或远或近数不过来的5000多种树木,姿态各异,从全世界不同的角落连根而来,随后将一片相思留在了庐山。我只能仰视它们逐年升起的峨冠,抚摸那些古老或青春的年轮,抱紧它,感受它扎向大地深处的根脉。
⑼庐山,你能让我带走什么?我只能从这里拾起一块小小的石头。
⑽我拾起了它,这是无数偶然中的必然,这块豆青色、透露着黑褐花纹的石头,一定是随庐山盈缩造化,吐纳颢气,由天地养育而成。它沉默着,将千万年的秘密,深藏在那一条条细致的纹路之中。我抚摸着它,如同行走在从古至今的路径上。
⑾这小小的石块会听得陶公荷锄而来,吟诵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⑿而这庐山石,与江州司马白居易也有过一面之缘,白公显然识得这类石头。那白公头戴笠帽,宽袖临风,相对琵琶女,低眉无言,只听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如雨声。
⒀又有豪放的苏东坡站立山巅,叹道:“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这与天相斗过的小小石头,曾经的轰轰烈烈似不见痕迹。或许于地崩天裂之后,有经历一番暴雨山洪的席卷,随溪水翻滚打磨,最终如当下光滑如玉。
⒁随后在美庐旁的草地上,见到了一座庐山石的雕像,底座上刻着:“我是贝尔吉斯•奥登瓦尔德山人,我是庐山地质世界公园的友好使者。”庐山石化作了优秀德国诗人席勒高昂的头,他微张着嘴,似乎在吟诵那传遍世界的《欢乐颂》。
⒂而我,将拾起的庐山石带回家中,陪伴它的,尚有一侧书香,我看见它,便再次走进了庐山,走进那万载风流。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本文语言绮丽、典雅。又巧借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不失为一篇美文。
B.庐山之美不仅在秀美的风景还在于丰厚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作者的行文重点。
C.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卒章显志,简洁有力,构成了本文一大特色。
D.本文行文中调用多种技法,托物言志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点。
E.本文作者借一次庐山偶行,巧妙地选拾一石,将庐山的颇具特色的自然的景观尽收眼底,移步换景,轻灵自由。
17.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第9段“庐山,你能让我带走什么?我只能从这里拾起一块小小的石头”在文中的作用。(4分)
                                                                               
18.试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下着雨,我在庐山,淅淅沥沥的声音,染绿了树,染绿了路旁的草地。
                                                                                
(2)一条条小径还来不及相识,那是舒展的试卷,我有无数的话想询问这古山。
                                                                                

19.文章开头就强调“下着雨”,接着又说“一直下着雨”,这有何用意?(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 结合语境,分别写出一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4分)
   人们常说,______________ ,我们若能预作准备,那将会避免很多麻烦。但是现在有些人做事没有计划,遇事往往_______________ ,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21.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
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像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采  莲  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                                                                      
镜头四:                                                                       
22、在“溪”、“山”、“江”、“月”、“海”、“花”中任选二至三个作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创设某种意境,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4分)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到太阳,我属于苍茫的蓝天,遥远的群山,烂漫的峡谷;也有人说,在这广阔的世界,我有割不断的牵挂,我属于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故园;还有人说,在这平凡的世界,有我最不一般的追求,我属于远大的理想,辉煌的未来。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地方,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样让他心有所属,情有所依,亲爱的同学,你有属于哪儿呢?
请以“我属于那儿”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1、B。A骊山(lí)怙恶(hù)  C戏谑(xuè)剽掠(piāo) D扁舟(piān) 2、D(A钟鼓馔玉。B修葺 C飘渺)3、C  4、D  5、A
6、B(A、“崇文”仅仅指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缩小了“崇文”的内涵。C. “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明显错误。D、偷换概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该题后面表述的内容,而不是“敬老崇文”。)  
7、C(A、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 B、历史上文化获得大发展的因素很多,并不仅仅是由于“敬老崇文”一个因素,犯了以偏概全、过于绝对的毛病。  D、无中生有。“敬老崇文”的目的说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原文中没有提到;而且在此选项中也只是解释了“敬老”,而忽视了“崇文”。)
8、A(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后一句不对。从第三段谈到的近代文明史的几个事例可以做参照,我们可以推测,二者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可以互为因果。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的脱节,更多的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9、B(举:列举)10、D(①句不是直接表现他有才气功力,②句是他对后进少年的鼓励,④句是写他在江宁的生活)11、A(“因写文著书显示其才能,而不愿升迁”错,应为“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
12、(1)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2)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
(3)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常常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参考译文: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

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
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13、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故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
翻译:天下的道理无穷无尽,而君子对于道德追求,不获得成就,也就不算通达。所以以往的收获,不足以骄傲自满;以后的成就,也不容许用来把自己框住。
14、(1)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属于虚写。下片实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
赏析:陆游有大量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记梦诗,在词作里也有。这首《夜游宫》,主题正是这样。师伯浑是陆游认为很有本事的人,是他在四川交上的新朋友,够得上是同心同调,所以陆游把这首记梦词寄给他看。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黑夜因作者的心事变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自许封侯万里之外的信念,是何等地执着。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有谁知”三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
15、(略) 16、CD  17、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庐山之美的惊叹,又开启下文对庐山石的描绘。(2分)内容上表现对庐山之美的赞叹,表现了庐山之美的厚重。(2分)

 


20、示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
21、示例: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嘻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22、(略)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73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