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档案

2015年中考化学答案|十堰市2015年中考化学试题(附答案和解释)

| 点击:

【www.doubiweb.com--粮食档案】

湖北省十堰市2015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4分)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蜡熔化 B. 酒精挥发 C. 胆矾研碎 D. 粮食酿酒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胆矾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2分)(2015•十堰)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 一氧化碳 B. 二氧化碳 C. 二氧化硫 D. 烟尘

考点: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空气污染物中,有害气体主要有CO、SO2、NO2等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烟尘主要是指固体小颗粒.
解答: 解: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烟尘等,各选项中只有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故选:B.
点评: 本题是考查空气的污染问题,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环境,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
 
3.(2分)(2015•十堰)把少量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 面粉 B. 冰 C. 植物油 D. 蔗糖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解答: 解:A、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B、冰是固态的水,与水混合得到的是纯净物,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C、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D、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2分)(2015•十堰)下列对水的认识正确是(  )
  A. 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B. 保护水资源要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C. 电解水时正极端玻璃管中有氢气生成
  D. 任何物质溶于水后,所得溶液导电性一定增强

考点: 硬水与软水;电解水实验;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根据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解答;
B、根据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不能保障农业的丰收解答;
C、根据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解答;
D、根据运用物质溶于水只有能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溶液才具有导电性解答.
解答: 解:
A、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在生活中常用煮沸,故对;
B、化肥农药会对水和土壤造成污染,但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是不现实的,故错;
C、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故错;
D、物质溶于水只有能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溶液才具有导电性,如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就不能导电,故错.
答案:A
点评: 本题考查保护水资源,防止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防止污染水体,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5.(2分)(2015•十堰)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白色污染”是指废弃塑料造成的污染
  B. 废旧电池应该集中处理
  C. 人体中缺少钙人引起贫血
  D.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

考点: 白色污染与防治;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白色污染的含义判断.
B、根据废旧电池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对人体有害,应该集中回收处理判断.
C、根据人体中缺少铁人引起贫血解答.
D、根据食物中的营养素判断.
解答: 解:
A、白色污染是指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所以正确.
B、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如铅、汞、镉等.这些有毒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长期积蓄难以排除,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和骨骼,甚至可以致癌,故废电池应该集中回收处理,所以正确.
C、人体中缺少铁人引起贫血,缺少钙人引起骨质疏松,所以错误.
D、新鲜水果、蔬菜中含有维生素,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所以正确.
答案: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白色污染、食物中的营养素、废旧电池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认识,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6.(2分)(2015•十堰)有关过氧化氢(化学式为H2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过氧化氢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 过氧化氢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D. 过氧化氢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氧化氢中只含有过氧化氢一种物质,不含氢气和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2分)(2015•十堰)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D. 食盐溶于水后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食盐溶于水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盐溶于水后,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常见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8.(2分)(2015•十堰)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描述错误的是(  )
  A. 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
  B. 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性,常用于工业制白糖时脱色
  C. 金刚石和石墨组成元素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似
  D. 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考点: 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利用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实行人工降雨;
B、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色素、异味、毒素等;
C、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其物理性质不同;
D、根据一氧化碳的溶解性及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 解:A、干冰升华吸热,常用作人工降雨,故A叙述正确;
B、制糖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故B叙述正确;
C、由于组成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物理性质不同,故C叙述错误;
D、由于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也不会溶于水,所以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D叙述正确.
故选:C.
点评: 此题是对碳的单质及氧化物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碳单质的性质以及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9.(2分)(2015•十堰)在某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Fe2+,NO3﹣,Cl﹣ B. Na+,K+,NO3﹣,CO32﹣
  C. Ba2+,K+,SO42﹣,Cl﹣ D. NH4+,K+,OH﹣,SO42﹣

考点: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 解: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且能大量共存,但Fe2+的水溶液浅绿色,故选项错误
B、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C、Ba2+、SO4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10.(2分)(2015•十堰)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成物均是氧化物
  B. 反应物中有单质
  C. 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 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是2:1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氧化反应..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本题应从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角度入手.从模拟图可看出,反应物中共有三种原子,其中两种原子构成一种分子,同种原子构成一种分子.生成物是两种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
解答: 解: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 2SO2+2H2O,
A、从图示看出,该反应中生成物为水和二氧化硫,均是氧化物,故A说法正确.
B、从图示看出,反应物中有一种是单质,故B说法正确.
C、该反应是硫化氢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故C说法正确.
D、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是3:2,此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此题是微观模型考查题,认真阅读分析图示,看懂每个图形表示的含义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11.(2分)(2015•十堰)在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得出结论,完全正确的有(  )
 
①浓氨水中出现红色,说明氨分子很小且在不断运动
②既能说明甲烷有可燃性,又能说明甲烷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
③既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④既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铁钉表面无明显现象,能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要有氧气和水.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①根据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②根据验证二氧化碳需要用氢氧化钙进行分析;
③根据烧杯中的蜡烛低处的先熄灭,高处的后熄灭进行分析;
④根据题中的现象 进行分析;
⑤根据该实验需要对比空气、水对铁生锈的影响进行分析.
解答: 解:①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不能验证氨分子很小,故①错误;
②该实验能说明甲烷有可燃性,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但是不能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故②错误;
③烧杯中的蜡烛低处的先熄灭,高处的后熄灭,既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③正确;
④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既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故④正确;
⑤该实验需要对比空气、水对铁生锈的影响,不能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要有氧气和水,故⑤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再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12.(2分)(2015•十堰)将一定质量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Cu(NO3)2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蓝色滤液和滤渣.根据实验分析,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 金属活动性顺序:M>Cu>Ag
  B. 滤液中一定含有M的阳离子和Cu2+
  C. 滤渣中一定含有Ag和Cu
  D. 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可能产生白色沉淀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会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 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会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
A、将一定质量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Cu(NO3)2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M比铜活泼,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蓝色滤液和滤渣,铜比银活泼,所以金属活动性顺序:M>Cu>Ag,故A正确;
B、滤液中一定含有M的阳离子和Cu2+,故B正确;
C、铜可能刚好与硝酸银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铜,故C错误;
D、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所以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可能产生白色沉淀,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金属可与盐酸反应,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在置换反应中生成亚铁盐,溶液显浅绿色.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1分,满分19分)
13.(4分)(2015•十堰)用化学符号填空:
(1)两个氮原子 2N ;(2)铁离子: Fe3+ ;
(2)小苏打: NaHCO3 ;(4)标出三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O3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3)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解答: 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氮原子表示为:2N.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铁离子可表示为:Fe3+.
(3)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
(4)三氧化硫中氧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6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三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 O3.
故答案为:(1)2N;(2)Fe3+;(3)NaHCO3;(4) O3.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3分)(2015•十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金属材料多数是合金,当金属制成合金后,性能会发生改变.如黄铜制的钥匙能在纯铜板上划出痕迹,说明合金的硬度一般 大于 组成它的纯金属(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洗洁精的水洗掉,说明洗洁精具有 乳化 作用.
(3)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但家里用了很久的铝壶很少出现腐蚀,请用化学方程式表明其中的原理 4Al+3O2=2Al2O3 .

考点: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根据合金的优点一般有强度好、熔点低、抗腐蚀性更好解答;
(2)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解答;
(3)根据铝具有良好抗腐蚀性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
(1)黄铜制的钥匙能在纯铜板上划出痕迹,说明合金的硬度一般大于组成它的纯金属;
(2)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洗洁精的水洗掉,说明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3)铝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极易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薄膜,阻碍铝的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制品却很耐腐蚀原因是:铝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答案:
(1)大于
(2)乳化
(3)4Al+3O2=2Al2O3
点评: 本题充分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金属冶炼等方面的知识,要掌握合金和金属的性质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5.(3分)(2015•十堰)M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是 .
(1)若M元素组成的单质是空气的成分之一,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则该单质是 氧气 .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年有关.若x=9,M元素与下列 ② (填序号)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3)若x=7,M元素的这种粒子可与上图中的一种粒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该化合物由离子构成.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Mg3N2 .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M元素的单质是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是氧气;
(2)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x=9,M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则可知答案.
(3)根据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来分析.
解答: 解:(1)M元素的单质是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是氧气;
(2)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x=9,M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则与它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应为7,故选②.
(3)若x=7,M元素的这种粒子为带3个单位负电荷的氮离子,可与上图中的③表示的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形成离子化合物氮化镁;
故答为:(1)氧气;(2)②;(3)Mg3N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6.(4分)(2015•十堰)如图1所示,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C .
(2)t1℃时,将30gB物质投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温度不变,所得溶液为 不饱和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t2℃时,将A和C的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降温至t1℃,析出的晶体含有A和C
B.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C.从混有少量B的A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可通过冷却它们的热饱和溶液实现
D.t1℃时,欲用A的饱和溶液配制10%的A溶液,只需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三种玻璃仪器
(4)如图2所示,向放有镁片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锥开瓶中C中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请解释原因 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导致温度升高,C的溶解度减小 .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2)根据t1℃时B的溶解度解答;
(3)根据A、B和C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4)根据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解答.
解答: 解:(1)据图可以看出,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C,故填:C.
(2)t1℃时,B的溶解度是40g,将30gB物质投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温度不变,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填:不饱和.
(3)A.t2℃时,将A和C的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降温至t1℃,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C无晶体析出,错误;
B.由于在t2℃时,三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A>B>C,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A>B>C,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温到t1℃时,由于A和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它的溶液中就会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减小,但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不发生变化,但由图不难看出三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B>A>C,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正确;
C.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从混有少量B的A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可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实现,错误;
D.t1℃时,欲用A的饱和溶液配制10%的A溶液,需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四种玻璃仪器,错误;
故填:B;
(4)向放有镁片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锥开瓶中C中的饱和溶液变浑浊,原因在于镁与盐酸反应放出了热量,温度升高,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填: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导致温度升高,C的溶解度减小.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17.(5分)(2015•十堰)已知A、B、C、D、E分别分别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B的固体和E的浓溶液常用作实验室的干燥剂.F是常见的一种棕色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示标出).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的化学式:C: H2O .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A→B: Na2CO3+Ca(OH)2=CaCO3↓+2NaOH ;D+F: 3H2+Fe2O3 2Fe+3H2O .
(3)D→C的转化最多可以通过 2 种基本反应类型实现.
(4)将B溶液与E溶液充分混合,所得溶液pH=7,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粒子有 H2O、Na+、S  (用化学符号表示).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根据A、B、C、D、E分别分别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B的固体和E的浓溶液常用作实验室的干燥剂,所以B是氢氧化钠,E是硫酸,A和氢氧化钠可以相互转化,所以A是碳酸钠,硫酸、氢氧化钠都会转化成C,所以C是水,F是常见的一种棕色物质,会转化成水,所以F是氧化铁,D会与氧化铁反应,会与水相互转化,所以D是氢气,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 解:(1)A、B、C、D、E分别分别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B的固体和E的浓溶液常用作实验室的干燥剂,所以B是氢氧化钠,E是硫酸,A和氢氧化钠可以相互转化,所以A是碳酸钠,硫酸、氢氧化钠都会转化成C,所以C是水,F是常见的一种棕色物质,会转化成水,所以F是氧化铁,D会与氧化铁反应,会与水相互转化,所以D是氢气,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C是H2O;
(2)A→B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D+F的反应是氢气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3H2+Fe2O3 2Fe+3H2O;
(3)D→C的转化是氢气转化成水,可以通过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氢气和氧化铜加热生成水,所以最多可以通过2种基本反应类型实现;
(4)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溶液充分混合,生成硫酸钠和水,所得溶液pH=7,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粒子有H2O、Na+、S .
故答案为:(1)H2O;
(2)Na2CO3+Ca(OH)2=CaCO3↓+2NaOH;3H2+Fe2O3 2Fe+3H2O;
(3)2;
(4)H2O、Na+、S .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1分)
18.(5分)(2015•十堰)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的名称 铁架台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在加入药品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B .
(3)实验室有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干燥的氧气,所选气体发生、干燥和收集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 b→f→g→e (用接口字母和“→”表示).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认识常用仪器的名称;
(2)实验室制取气体加入药品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据此分析解答;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
(3)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
解答: 解:(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铁架台;故填:铁架台;
(2)装入药品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生成的气体外逸;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不需加热,故填: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
(3)如果用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
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是:通过B装置制取氧气,再通过E装置干燥氧气,最后通过D装置收集氧气.干燥氧气是长管进气,短管出气,收集氧气时,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要由长管进入氧气,故填:2KClO3 2KCl+3O2↑;b→f→g→e.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涉及仪器的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装置选择、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只有综合理解化学知识才能够正确的解答.
 
19.(6分)(2015•十堰)某学习小组探究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并作了延伸探究.
探究一: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完成实验报告.
方案 (1) (2) (3)
实验操作     
现象 
 溶液变为蓝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红色褪为无色
结论或解释 氢氧化钙溶液能使石蕊等酸碱指示剂变色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SO2+Ca(OH)2═CaSO3↓+H2O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乙同学从反应情况分析,溶液中除含少量酚酞外,溶质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CaCl2;②CaCl2和HCl;③CaCl2和Ca(OH)2
【分析讨论】丙同学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猜想③肯定不合理,其理由是 稀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红色褪为无色,说明溶液为中性或酸性,不可能有氢氧化钙 .
探究二:
  丁同学为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猜想,设计实验如下:将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倒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碳酸钠溶液至过量,边滴边振荡.实验后得出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碳酸钠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写出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滴加碳酸钠溶液,开始先产生气泡,随后才产生沉淀. .
 
【得出结论】乙同学的猜想中, ② (填序号)合理.
【反思讨论】
  学习小组结合图象,分析了丁同学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溶液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填序号)
  A.溶液质量逐渐增大          B.氯化钠质量逐渐增大,V2后不变
  C.氯化钙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D.溶液的pH一直在增大.

考点: 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探究一:
(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解答;
(2)根据氢氧化钙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解答;
【分析讨论】根据稀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红色褪为无色,说明溶液为中性或酸性解答;
探究二:根据图示现象分析解答.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反思讨论】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解答;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氯化钠解答.
解答: 解:探究一:
(1)澄清的石灰水显碱性,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2)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Ca(OH)2═CaSO3↓+H2O;
【分析讨论】从实验现象分析可知:稀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红色褪为无色,说明溶液为中性或酸性,不可能有氢氧化钙,故猜想③肯定不合理;
探究二:根据图示现象分析可知:因稀盐酸过量,故加入碳酸钠后首先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探究可知:溶液中除含少量酚酞外,溶质有CaCl2和HCl,故②正确;
【反思讨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氯化钠,故
A、不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逐渐增大,故对;
B、氯化钠质量逐渐增大,V2后依然增大,故错;
C、氯化钙的质量逐渐减小,故错;
D、溶液的pH一直在增大,最后不变,故错.
答案:
探究一:
方案 (1) (2) (3)
实验操作     
现象 
溶液变为蓝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红色褪为无色
结论或解释 氢氧化钙溶液能使石蕊等酸碱指示剂变色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SO2+Ca(OH)2═CaSO3↓+H2O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分析讨论】稀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红色褪为无色,说明溶液为中性或酸性,不可能有氢氧化钙
探究二:滴加碳酸钠溶液,开始先产生气泡,随后才产生沉淀.
【得出结论】②
【反思讨论】A
点评: 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并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能力.
 
三、计算题(共1个小题,共6分)
20.(6分)(2015•十堰)某样品由氧化铜和铜.取10.0g该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92.0某浓度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最终所得溶液质量为200.0g.(已知:CuO+H2SO4=CuSO4+H2O)
(1)所取样品中含铜元素的质量为 8.4 g.
(2)计算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 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不与稀硫酸反应;由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可以求出氧化铜的质量,从而求出铜元素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硫酸铜的质量,进而可计算出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1)氧化铜的质量为:200.0g﹣192.0g=8g,故铜元素质量2g+ =8.4g,故填:8.4;
(2)生成硫酸铜的质量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160
8g          x
   x=16g
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8%.
答: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780764.html